奇特团仓石,苦今战役之黄飘大捷

梦缘

<h3>春秋季之团仓石</h3> <h3>古今战役之黄飘大捷</h3><div>苗民起义军的杰作<br></div><div>黄飘大捷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贵州苗民起义军在黄平东南之黄飘对湘军进行的 一次成功的山地伏击战。</div><div>19世纪50年代中期,在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影响,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之苦的贵州各族人民也纷纷起义,反抗清朝的反动统治。1855年4月30日,张秀眉和包 大度、李鸿基等人在台拱首举义旗,黄平、清平等地苗民起而响应,起义很快扩展到黔 东南整个苗民聚居区。起义军股数众多,互不统属,各自为战。张秀眉主动与各地起义 军联合,积极向清军进攻。到1858年底,苗军基本上控制了东起湘黔边、西至贵阳城下 的黔东南大片地区。与黔东南苗族起义同时,贵州东部号军、黔西南、黔西北苗民也发 动起义。起义烽火燃遍了贵州全省。当时,清军把主要精力放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 义上,因此对贵州各族人民的起义没有多大办法。</div><div>1864年7月,天京陷落,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清政府在镇压了太平军余部后, 于1866年抽调大量清军,向贵州各族起义军大举进攻。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黔西北苗 军、黔北号军相继失败。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起义军处境更加困难。</div><div>1868年5月,湘军席宝田部围攻邛水西南的苗军重要据点寨头。苗军守将甘保玉率 苗军主力坚守在前哨阵地钉耙塘。</div><div>湘军从正面进攻,伤亡惨重。席宝田便改变战术,一面从正面佯攻,一面派部队抄 至寨头侧后,从高处袭击苗军。苗军腹背受敌,甘保玉牺牲,寨头终于失守。</div><div>四川候补知府唐炯率川军镇压号军起义后,又向苗军发动进攻,于1868年11月28日 占领黄平旧州城,12月7日占新州城。</div><div>1869年,清政府进一步调兵增援贵州。湖南巡抚刘昆遣记名按察使黄润昌、道员邓 子垣率万余湘军入黔。1月初,黄润昌进抵贵州青溪。席宝田令黄润昌沿镇阳江西进, 令记名提督荣维善由寨头北上,夹攻镇远。3月10日,湘军攻占镇远、府卫两城。其后, 黄润昌率军西攻施秉,荣维善则率军南下,与沿清水江西进的李光燎、戈鉴部会合,于 4月9日攻占清江厅城。接着,席宝田命荣维善由清江、彭芝亮由石阡,分率所部赴镇远, 与黄润昌部会合。4月30日,黄润昌、荣维善、彭芝亮等部湘军攻占秉施县城,苗军向 西撤退。</div><div>湘军攻占施秉后,为了迅速打通驿道,并与已经占据黄平、重安、清平等地的川军 会合,便乘胜向黄平前进。1869年5月1日和2日,由黄润昌、荣维善、邓子垣等率领的 湘军1.8万余人占领苗军重要据点白洗寨(施秉南10余公里)和瓮谷陇(黄平东南20余 公里)。瓮谷陇至黄平,中间有黄飘(黄平东南10公里)等苗寨,地势奇险,仅有羊肠 小道可以通行。当时有人提议停止攻击,但黄润昌、荣维善等因胜而骄,认为“功在指 顾”,“若舍之而去,则驿路仍被梗阻,计不如乘胜追之”(《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 四,第49页)。5月3日,湘军以荣维善为前队,总兵张宜道为二队,总兵苏元春为三队, 邓子垣为四队,黄润昌为后队,由瓮谷陇出发,沿山路鱼贯而行。苗军且战且走,退至 黄飘。张秀盾、包大度率军万余人设伏于此。当湘军进入伏击区时,苗军突起,前阻后 截,山上滚木檑石如雨倾下,鸟枪、土炮、弓箭一齐施放,湘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 人马自相践踏,死伤甚众。苗军趁势由山上冲下,喊杀之声响彻山谷。黄润昌为山炮击 中头部,当场毙命。邓子垣企图救护,也被苗军用乱刀砍死。荣维善率亲兵200余人冲 出包围圈,沿山东逃,又被苗军包围,全部被歼。</div><div>黄飘一战,苗军歼灭湘军万余人,取得了辉煌战果。湘军主力荣维善、黄润昌、邓 子垣大部被歼,仅苏元春率数千残兵逃出重围。 黄飘之战是贵州苗族人民起义过程中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苗军 不畏强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勇于和敌人殊死搏斗,并且能够集中兵力,以小部引诱 敌人进入伏击圈,打歼灭战。而湘军在多次胜利后,轻敌冒进,终于被苗军打得大败。</div><div>这次战斗,粉碎了湘军在几个月之内“剿平”黔东南苗军的企图,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 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使起义军在此之后,又于1869年5月取得重创黔军的胜利。</div> <h3>团仓石<br></h3><div>团仓石位于贵州黄平县城东30公里的“黄飘大捷遗址”路旁。石高约20米,石围约15米,上小下大,圆如层塔,有楞节如钢鞭,顶上翠树,经冬犹绿,远望若危阁矗于山巅。</div><div>清同治八年,清军一点八万余人过此石下,被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伏击,全军覆灭。朝廷震惊。苗族人民把团仓石当作胜利的象征。据苗族民间传说,清军被伏击时,天昏地暗,在慌乱中以为团仓石是神兵,执戈为苗军助战,遂魂不附体,不战自溃,自相践踏和跌岩而死者不计其数。</div> <h3>“团仓石”的遐想</h3><div>作者:潘江平 来源:三苗网</div><div>--纪念黄飘大捷胜利147周年</div><div>我喜欢石头,在老家贵州省黄平县黄飘乡黄飘苗寨5里外的团仓苗寨有一块天然的,由一个圆石柱子,高大约9米,3平方米多的粗,样子像我们苗家的圆形储粮囤,石上一节节红红的印子,像刚鞭一样,所以叫做团仓石。石柱顶上长着一棵常青的松树,一年到头不落叶,石头上面小,下面大,圆圆的像一座红塔。没有加任何人力雕琢的石头,被称巧夺天工,我喜欢石头,追溯根源大概也是从喜欢这块“团仓石”开始的吧。因为我小时候在黄飘高坡放牛时高坡上远远看到最显眼的就是这块石头,幼时虽然不知道这块石头的故事,但从它直傲然挺立插云霄的奇特我就不知不觉的对它产生了“感情”。后来到我年纪稍大懂事的年纪时才从大人们的口中得知了这块奇石的故事。</div><div>那是清朝年间的事,至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为了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老百姓苦不堪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1851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的广西金田村起义,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咸丰五年(1855),在水深火热当中的黔东南少数民族在苗族领袖张秀眉的带领下在台拱起兵反清,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同时迅速得到贵州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护,数年间,其势力已遍及黔东南各县。到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陷入低潮,腐败的清王朝迅速调集川、湘、滇、桂的兵力配合黔军大举镇压贵州各族人民起义军。</div><div>同治八年(1869年)初,湖南布政使席宝田奉命率领湘军2万余人,分兵会攻台拱和凯里。是时川军唐炯部已入黄平,席宝田在攻占镇远、清江(剑河)后,亟欲与川军会师。遂饬记名按察使黄润昌、即补道邓子垣,记名提督荣维善等率湘军1万8千余人,从镇远西进,企图取道谷陇、黄飘,打通到黄平驿道。当时我们苗族起义军领袖张秀眉、包大肚侦知湘军行动,当即议定由包大肚率新城、黄飘、傍海、凯塘、凯哨、革一一带义军万余人,择险设伏,相机歼灭湘军精锐于施秉与黄平之间。三月十九日,湘军攻陷施秉,包大肚佯败诱敌,稍战即却,退施秉城南20里的白洗。二十日复弃白洗。湘军窃喜,轻义军不足与战,调荣维善率5营为前队,总兵张宜道为2队,总兵苏元春率精毅营为3队,邓子垣率精捷营为4队,黄润昌率定中营为后队直趋黄平境内,二十一日进抵黄平谷陇,于时荣维善以连日接战,军旅疲惫,不能冒进,准备安营休息。但湘军各营部将趋功心切,不听劝阻,于二十三日黎明,挥军向黄飘大峡谷犯进。到距离黄飘苗寨西5公里大坡头前, 湘军虽然看到这里的地势,人不得联伍,马不能并鞍,堪称天险,湘军仍不以为然继续挥军前进,当湘军前锋入谷,俟中军过后,伏军居高临下的包大肚率领四面伏军,两山积滚石擂木,设火枪地炮,木石齐发。湘军被截首尾不能相顾,形成各自为战。湘军将领荣维善经苦战出围,但黄润昌及邓子垣等均被困围中,荣维善命苏元春返援。黄润昌于混战中失坐骑,飞炮中脑死。及至元春回援,即补道邓子垣、总兵凌子龙、彭永清、副将唐远琛、参将杨洪亮、知府邹泗钟等一时皆死于伏中,维善久侯元春不至,令张宜道回师营救,但去了很久也没有回来。维善预感形势严重,亲率残部复蹈围中,期与润昌、子恒合师相救,此时各路湘军皆已败溃。当其复蹈围中,义军因得力阻歼,淮善被围一昼夜,弹药悉尽、刀矛俱折,清兵死伤略尽,顾左右不过二百余人。二十三日乘夜色迷蒙强占一山,得一寨,稍具饮食,而义军大队忽至,围小山数匝。二更时分许维善再率军突围,部将罗志鸿等战死,围终不解。维善被围两昼夜曾三次突围,终因兵卒饥疲而坐骑复中炮倒毙,遂死伏中,至此全军覆没。湘军将领苏元春奉命回援黄润昌中炮伤腿被困伏中,裹伤力战不得出,副将黄元果兵适至,力战出围。与中路分统徐启瑞汇合,得残军三千,不敢复战,绕道遁黄平,得以侥幸逃生。此役我们苗族义军大获全胜,歼灭湘军一万八千多人,大大打击了来犯清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湘军在几个月之内"剿平"黔东南苗军的企图,为发对民族压迫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后来我通我爷爷说,当时来犯清军被伏击时,天昏地暗,在慌乱中以为团仓石是神兵,执戈为苗军助战,遂魂不附体,不战自溃。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峡谷大伏击歼灭了前来犯我的清军一万八千人,成就了我们一个民族的灵魂,成为苗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民族压迫敢于抗争不屈不饶的精神,同时该役成为了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黄飘大捷,树立起一个民族的精神,从此,一个坚强的意志一直伴随着一个民族的成长,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div><div>如今,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次风霜雪雨,甚至是雷霆怒吼,岁月已经过去了好一百四十多年,但团仓石依然傲然挺立直插云霄,每当说起“团仓石”的神话,我便多了几分敬意和崇拜。可能,团仓石是神兵,执戈为苗军助战,遂魂不附体,湘军不战自溃的神话可能只是我们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拜而已,终究石头还是石头,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事。如今历史却永远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我们虽然无法追寻无法考证,但它已经成为我们苗族抗争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自由的一个象征就足够了。历史浩浩荡荡,历史的车轮就像交替的日月不能停下,一个时代的进步势不可挡,然而尘烟弥漫中人类最不能缺失的就是这向往和平争取民族平等和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div><div>我喜欢石头,“团仓石”是我的偶像,我向往和平,真心的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能和谐共处。我心中的“团仓石”你造就了我们一个民族的灵魂,撑起了反对民族压迫的光辉一页,见证了我们先祖为民族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丰功伟绩,但我还是真诚的希望过去的悲剧不要再重演,我们不需要战争,我们只要和平,让我们大中华56个民族大家以史为鉴,和平相处,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div><div>作者简介:贵州省黄平县黄飘乡黄飘村人,现就职于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人民政府;曾在《中国绿色时报》、《农民日报》、《贵州人口报》、《贵州民族报》、《黔东南日报》以及新华网、光明网等国内著名报刊网站刊登近百篇文章。</div> <h3>黄飘大捷遗址</h3><div>在原黄飘乡政府驻地5公里处的黄飘大坡,即是黄飘大捷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h3>黄飘大捷之碑文</h3> <h3>黄飘大捷石碑和团仓石相映成趣!</h3> <h3>黄飘大捷景点情况,可惜石碑旁边的房子不在了……</h3> <h3>张秀眉</h3><div>张秀眉(公元1823年-公元1872年),原名宝兄,“张秀眉”名字是后代起的名字·家族李姓。因为没有文化知识,在台江张家寨打工为生,所以张家寨赐予姓张。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领袖。贵州台拱厅(今台江)仰冈寨人。苗族。初以当雇工为生。咸丰(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初,苗族地区灾荒,无力缴纳军粮款,被迫联合众人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歃血盟誓起义。围攻台拱厅城,打死州吏吴复。攻击各地清宫汛堡。攻占丹江厅城。六年,相继占领台拱、黄平、清江、清平等厅州县。与侗族义军合攻古州(今榕江)厅城。经过三年战斗,义军控制贵州东南部苗族聚居的大部地区。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贵州各地先后爆发了各民族人民起义。他联合四周起义力量,没收土司、地主、屯军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有组织地训练士卒,打了很多胜仗。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义军抗击贵州、湖南、四川、广西数省清军围剿。九年(公元1870年),清军攻占台拱、丹江、凯里。退守雷公山。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乌东与席宝田部激战,兵败被俘,解往长沙被杀害。苗族人民怀念其英雄事迹,有《十八年反政》、《英雄张秀眉》等史诗流传民间。</div><div>咸丰初年,苗疆连遭水、旱, 虫灾,而官府“提甲追征,狱为之满”。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台拱南界高坡数千苗民因请求清王朝减轻苛征重索而遭到拒绝和镇压,群情激愤,冲人台拱城内,杀死黄平州知州,向清政府提出取消种种苛征重税、退还被汉族地主强占的田地房屋的要求。张秀眉与包大度等人用刻木和鸡毛、火炭传令苗族各寨,率众起义,被推为元帅。顷刻之间,贵州东南千里苗疆,群起响应,张秀眉领导的持续十八年之久的轰轰烈烈的贵州苗民起义在台拱地区爆发。</div><div>张秀眉率领起义军驰骋贵州东南,纵横七八百里,并在台拱地区建立政权,开创根据地。仅三年多时间,就占领了贵州东南的千里苗疆,兵锋直指贵阳,使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因而清政府认为张秀眉是“苗疆祸首”。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还与各地起义军协同作战。同治元年,苗族义军东联委应劳侗族义军攻打湖南晃州、沉卅、清州等六处府、厅、州、县,并力拔之,使湘军首尾难顾。</div><div>张秀眉设将军等武官以及管理地方政务的文官,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政权机构;将所有屯田与汉、苗地主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使用,农民收获后,除交纳公粮外,其余全归自己;实行奖励垦荒、保护商业、组织集市贸易等政策措施,制定一系列维护穷苦人民权利的、有利于各族人民团结反清的法令和措施,使以台拱为中心的千里苗疆秩序井然;建立了一支拥有相当数量的勇猛善战的常备军,把全体农民编为后备军,平时生产,战时参战,建立牢固的军事基础。</div><div>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及各地起义先后被清政府镇压,清政府便集中兵力镇压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义军。公元1866年到公元1867年,清政府派大批湘军进入贵州,并于公元1868年攻陷了贵州黄号军的荆金园、偏刀水和玉华山,使苗族起义军的根据地失去了屏障。张秀眉为了援救号军,率军攻打湘军后方,向湖南晃州厅、沆州府大举进攻。但在回师途中被清军拦截,战败而归,起义军根据地的门户寨头也被湘军攻陷。后张秀眉率义军与侗族义军陈大六联合,不屈不挠与清廷湘勇辗转征战于湘、黔两省间,屡屡挫败清军,截其归路,断其粮道,避实击虚,分散袭扰,各个击破。使清军湘勇陷入”一日数十惊、一地数十敌”的困境。于是,清政府又增调湘军进入黔东,向起义军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公元1869年,清军攻陷镇远府及众多苗家村寨,起义军被迫向西撤走。湘军恃胜骄横,一味冒进,三月,攻陷了施秉县城后,即刻趾高气扬地向施秉西南的瓮谷陇地区进犯。包大度抓住时机,利用这里险要的地势,预先设下伏军,伺机歼敌。当湘军进入埋伏圈之后,一声炮响,起义军喊杀之声震天动地,滚右、檑木、飞炮倾泻而下,歼敌二万余人,使前来镇压起义的湘军几乎全军覆没。</div><div>公元1870年,席宝田率湘勇设营三十余座,以十一营进逼施洞口,双方激战,秀眉被迫退守台拱,伤亡惨重,转移至雷公山。公元1871年4月,凯里城被攻下。秀眉及其部分将领,率部分义军潜出雷公山,分散游击于黄平、凯里和台拱内地,以图再举。由于清军势力过大,又加烧杀掳掠,义军活动受很大限制,又陆续撤回雷公山。于公元1872年,起义军连营二十余里与清军决战,由于众寡悬殊,虽然浴血抗击,乌鸦大坡义军各寨还是被敌人攻破。4月,义军退至乌东山,湘军穷追,张秀眉,包大度率领义军战士殊死奋战,最后力竭被俘。槛押长沙,受尽酷刑,矢志不渝,坚强不屈,义正辞严地痛斥清政府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与清廷势不两立。是年秋,在长沙英勇就义。</div><div><br></div><div>意义 </div><div>苗族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苗族人民怀念英雄的史诗《十八年反政》、《英雄张秀眉》等依然在民间传唱,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自己的杰出英雄张秀眉的怀念。</div> <h3>淡淡的乡愁,一栋毛草屋毅立在团仓石和黄飘大捷石碑的不远处……</h3> <h3>枯木树上长的蘑菇,静静地在那似乎叙述着曾经的战斗场景</h3> <h3>点评:</h3><h3>黄飘之战是贵州苗族人民起义过程中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苗军不畏强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勇于和敌人殊死搏斗,并且能够集中兵力,以小部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打歼灭战。而湘军在多次胜利后,轻敌冒进,终于被苗军打得大败。通过这个战斗案例,告诫我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戒骄戒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