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美若黎明

<h1>自从有了微信,感到世界真的变小了,别的不说,一到春天,微信上天天有人晒踏青赏花的图片,让远在天涯海角的我也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早春时节,咋暖还寒,北京公园里的杏花率先绽放,拉开了春天里百花争艳的帷幕。看到微信朋友圈里一波又一波的杏花照片,我好生羡慕。</h1> <h1>来德国这么多年没见过杏树,超市里卖的杏似乎都是进口的,在原产地还没熟就摘下来运输了,酸酸的一点都不好吃。不由得有些怀念儿时妈妈买回的那些酸甜可口的杏果,记得那时候不仅吃杏肉,连杏仁也不肯放过,用锤子砸开果核取出圆圆的杏仁,先极小心地咬下一小块,如果是苦的,赶忙呲牙咧嘴地吐出来;如果是甜的,便细细咀嚼,满口留香,满心欢喜。</h1> <h1>吃过不少杏果,却不曾见过杏花的模样,北京的杏花美图激起了我在德国寻找杏树的热情。寻寻觅觅,去年春天我终于在农大校园里发现了一颗杏树,无奈花期已过,只在枝桠上还零零星星挂着几朵残败的杏花。失望之余,低头一看,脚下倒是散落着不少大杏核,我兴奋地采集了一些准备带回家。刚要离开,却瞥见不远处一块石头上刻有文字,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这是一颗为教学栽种的剧毒杏树,阿弥陀佛!差点误食,不免暗中庆幸。</h1> <h1>杏花杏花,你在哪里?新年伊始,偶然在华人报纸上读到一篇报导,介绍在莱法州有一条杏树大道,三月里杏花盛开,非常壮观,而且那里每年还举办杏花节。这个信息令我喜出望外,一进入春季,就通过当地的网页密切跟踪花骨朵的发育情况。盼星星盼月亮,三月份最后一周,那里的杏树在短短三天内齐刷刷地全部绽放,恰逢那个周末又是艳阳高照,天助我也,终于可以去一饱眼福了。</h1> <h1>星期天吃过早中餐,全家人便迫不及待地踏上百里征程,直奔莱法州。这一天刚好赶上杏花节隆重开幕,举办地点Gimmeldingen(吉美丁恩)是知名的酒村,位于美名远扬的杏花大道上。<span style="font-size: 20px;">离着村子还老远,车窗外就隔三差五地掠过一棵棵盛开的果树,我心想那必定就是杏花了。马路上的汽车早已排起长龙,缓缓驶向村庄,估计都是冲着杏花节去的。到了村口,被维持秩序的人堵住不让汽车进去,我们只好在村外寻找车位,兜兜转转,终于在农田边找到一个空位。</span></h1> <h1>下得车来,不用看地图,跟着路上三三两两,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肯定没错。</h1> <h1>酒村吉美丁恩的周边全是葡萄地,通往村口的碎石子路旁,一树一树的杏花正在怒放,白色的和粉色的花朵交相辉映,与田野里仍然光秃秃的葡萄藤形成鲜明对照。</h1> <h1>吉美丁恩位于德国著名的葡萄酒之路上,周边大大小小一百来个村落都以栽种葡萄酿酒为主。吉美丁恩周围大约有3000多颗杏树,有杏花村的美称,这里也是莱法州长达80公里的杏花大道的终点。为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品酒,扩展葡萄酒市场,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每年三月都在这里举办杏花节,有趣的是,众多活动中还有选美一项,产生杏花女王和杏花公主作为葡萄酒公关的形象大使。</h1> <h1>村口屹立着一颗百年老树,见证着杏花村悠久的历史。它的一半已经枯死,仅有部分枝头挂有稀疏的花朵。</h1> <h1>我们随着人流进入热闹非凡,人头攒动的村庄,见主要街道上排满了大大小小的摊位,卖着葡萄酒、当地土特产和各色小吃,每个摊位前都排着大队。这种人山人海的阵势我在德国还是第一次见到,就连公厕门口都有两条长龙。</h1> <h1>奇怪的是站在男厕所门口排队的竟都是女士,而男士们则在队旁鱼贯而入,旁若无人般面壁如厕,而后潇洒离去。我不禁暗自偷笑,这种尴尬场面在中国绝对见不到,就是在德国也只有在女厕所严重超载时才会出现。</h1> <h1>我急着想去杏花大道,催着家人离开主街来到村边,发现这里有一条杏花教学小径,遂步入其中。</h1> <h1>小径两侧栽有多种杏树,边走边读介绍才知道,这里的杏树有三大类,开白花的结的果子是可食用的,开粉花的则是苦杏树。</h1> <h1>还有一种观赏型的,也开粉红色的花,但花朵比前二者密集的多而且颜色更加绚丽。</h1> <h1>待我们终于踏上了著名的杏花大道,才发现这里也是人潮涌动,拥挤不堪,大道旁边的摊位一个接一个,其中不少是卖葡萄酒的。</h1> <h1>卖家用漂亮易碎的玻璃杯盛酒,显得格外正式,立刻让人觉得这酒高端大气上档次。很多人端着酒杯干脆坐在杏花树下细品慢饮,真是别有一番情调。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如此传统的气息和古朴自然的民风,难怪德国人对杏花节情有独钟呢。</h1> <h1>站在杏花大道上的一个制高点举目眺望,远处是另一个被葡萄地环绕着的村落,田野里阡陌上点缀着一团团或白或粉的杏花,好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h1> <h1>杏花大道一侧的坡地上支着一顶顶黄色大阳伞,那是供人们品酒的地方,下面的位置远远不够,很多人干脆走进葡萄园,在地上摊开自带的毯子,三三两两地坐着饮酒聊天,更有酒足饭饱者躺在田野上享受阳光的温暖。此情此景,我的脑子里跳出两行杜牧的诗句:<br />借问酒家何处有,<br />牧童遥指杏花村。</h1><h3><h1>都是来到杏花村,但是一古一今,一中一洋,杜牧诗中描述的是细雨纷纷,行人哀伤断魂,借酒浇愁的清明节气氛,而这里却是一副风和日丽,人们兴致勃勃,赏花畅饮的杏花节景象。</h1></h3> <h1>逛完杏花大道,方觉腹中空空,又折回村里吃了些东西,才踏上回家的路。在离停车位不远的地方,我瞥见一颗开满杏花的树上还挂着一些去年的果实,定睛一看,爆开的果皮下面是又大又扁两头尖尖的果核。咦?这哪里是杏核啊?!再一琢磨,杏花节的德文名称是Mandelblütenfest,翻译过来明明是庆祝扁桃开花的节日呀!<br />上网一查,原来中文里把扁桃误译成杏由来已久,比如加州的扁桃(Mandeln/Almond)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被称作加州大杏仁。因为两者在植物学里同是蔷薇科李属,区别只是在亚属上,非专业人士很难区分开来。其实如果不仔细追究,德国的这个节日翻译成杏花节比"扁桃节"要好听多了,可以和国内名副其实的杏花节遥相呼应,更能唤起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既然已经以讹传讹,而且叫着顺嘴又温馨,也就犯不着非得为其正名了。</h1> <h1>这一带种植扁桃树的历史要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罗马人征服了气候温和的莱茵河畔,在推广其文化的同时,也为此地带来了葡萄秧和酿酒的技术。扁桃树四千多年前在波斯和阿富汗的中心区域就有种植,后来传入东亚和希腊,再经希腊进入欧洲西南部。如今我们在欧洲也能观赏到扁桃花,还得感谢远古时代的人们,他们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为实现(植物的)全球化而努力了。</h1> <h1>天色将晚,一家人踏上归途,杏花村渐渐远去,那红白相映的花海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美丽的杏花大道,我们明年再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