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局部——绘制过程供欣赏!

赵宋交(职业画家)

<h3>基本信息</h3><div>中文名:《富春山居图》局部</div><div>别名: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富春山居図(ふしゅんさんきょず)</div><div>所处年代:元代</div><div>收藏单位:台北故宫博物院</div><div>作者:黄公望</div><div>临摹绘画:赵宋交</div><div>工艺:水墨</div><div>画芯材质:国产安徽宣纸</div><div>画芯尺寸:300cm×70cm</div> <h3>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决定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h3> <h3>简介 </h3><h3>《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原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h3><div>《富春山居图》始创作于至正七年(1347年),于至正十年(1350年)完成。画作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div><div>《富春山居图》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富春山初秋时节的迷人景色,峰峦陂陀沉实,秋水长天辽阔,林木恬然,沙渚悠远。如诗的画面和娴熟的笔法,将富春山美丽的风光,勾勒得令人心醉神迷 。</div><div>《富春山居图》卷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明成化年间,该图卷一度为沈周收藏。弘治元年,为苏州节推范舜举所有。隆庆四年,落于无锡谈志伊处。万历二十四年,归于董其昌,不久转给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再传其子吴洪裕。</div><div>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清顺治七年(1650年),吴洪裕病危,弥留之际要将它火焚殉葬。他的侄儿从火中抢出,但此时长卷已被烧毁5尺,焚成两截。前段较小,长51.4厘米,因画中恰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约有6纸636.9厘米横长,经过精心修复装裱,将董其昌的题跋从画尾移至画首,跋中写明此画系黄公望为好友无用禅师所作,因此后段被称作《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div><div> 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成都、贵州、南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再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div><div>《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分隔300多年之后,《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于2011年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富春山居图》将在台湾合璧展出,暗喻海峡两岸分合,亦使此画作声名大噪。</div> <h3>作者</h3><div>作者黄公望正在加载作者黄公望</div><div>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div> <h3>历史背景</h3><div>《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div><div>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div><div>《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1]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div><div>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div><div>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div> <h3>创作过程</h3><div>《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div><div>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div> <h3>传奇经历</h3><div>画作被焚为两截</div><div>明末清初,《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吴洪裕家有两件宝贝,一件是《富春山居图》,另一件就是《智永千字文》,后者是王羲之后人的一份书法。吴洪裕那时已疾病缠身,但是死也要看到它们烧掉,他被抬到院子里,先看着烧完了千字文。——这幅书法目前已在中国消失,只有日本有,当时有两份,一份在中国,一份在日本。但是《富春山居图》还没烧完,吴因为体力不支被抬进了屋子了,他的侄子吴静安就从火堆里拿出来了这幅画作,不过前面的部分烧残了好几尺,还掉了一尺多长的一块,后面的大致完整。</div><div>乾隆皇帝摆乌龙</div><div>前边的一段被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当时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与吴湖帆商洽,吴湖帆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div><div>后面的一大截画作,也是画卷的主体部分,后被清廷收藏。乾隆年间,一副仿制的《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并且在画卷的空白处题写评语五十五处。1746年,《富春山居图》真品进入清宫,得以幸免。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赝品当真迹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定是乾隆皇帝搞错了。《无用师卷》和《子明卷》现都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div><div>《富春山居图》临摹版本</div> <h3>除了吴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那即是明朝画家张宏《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宏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h3><div>从张宏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画技,笔墨疏朗,气韵贯通。值得一提的是,张宏在临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该图还是完整的画作,尚未被焚,所以后世将张宏这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看作是研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重要版本。</div><div>说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div><div>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div><div>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临终留下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 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div> <h3>作品赏析</h3><div>构图和布局</div><div>这件作品的不凡之处首先体现在构图布局的章法和技巧上。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经过桐庐到富阳,在杭州注入钱塘江,沿途时而群山夹峙、滩多水险,时而丘低山远、江宽流缓。古人称赞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则其要、删其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随着画卷的展开,起首只见一座高岗,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水波不兴;再接层峦叠嶂,江水似乎不见但是有山涧溪流暗通消息,这一段山景是画卷高潮做在,之后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笔法。使简略的景物蕴含连绵不绝之意,结尾处有事一座山岭陡立,与卷首呼应。整幅作品中,起伏的山形成自然的段落,水势贯穿始终,景物疏密有致、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画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画中的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都生动的展示了江南的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div><div>笔法和墨色</div><div>虽然黄公望出于董源、巨然一派,但是《富春山居图》用笔利落,更简约,更少概念化,因而也就更详尽了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画中皴笔线条略长,平行交错、乱而有序、条理清晰、线条疏松。笔法既有湿笔披麻皴,另施长短干笔皴擦。用墨或擦或染,浓淡相间、干湿有别,山水多以干枯的线条描绘,树叶用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在披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浓淡迷蒙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更为难得的是,画家在为山水传神的同时,并未脱离山川形质,将客观物象是自然状态表现得恰如其分。整卷作品几经简约、空灵疏秀、墨色清润、挥洒自如,堪称展示山水画笔墨意蕴的佳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div><div>黄公望极其注意层次感,前山后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式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的自然消失。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画中的树木尽管未做细致的刻画,但是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的几位充分,连座位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的生动严谨、笔力合适。画面仅用水墨渲染,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div><div>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 </div><div>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封一状,数百树,艺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中,的确是一幅从真善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div><div>历史和将来</div><div>此后的数百年间,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这幅被称为精品中的精品的名作,转手与不少收藏家之间,饱经沧桑,差一点被当成富人的殉葬品化为灰烬。从此,这幅图卷就分成长短两段。一段被称做《剩山图》,长约51.4厘米,另外一段称做《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636.9厘米。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div> <h3>艺术成就</h3><div>《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艺术之精萃的显赫名作,长卷、纸本、水墨,高33公分、宽637分,是中国水墨山水的十大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作者时画时辍,有人估计此图“经营七年而成”,作品题跋时他已八十二岁了。卷末有作者自题:“至正七年(1347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一三五○年)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下钤白文“黄子久氏”、朱文“一峰道人”二印。因为“仆归富春山居”句,遂以为题名《富春山居图》。</div><div>画卷《富春山居图》表现了黄公望长期居留并观察领略的优美的富春江山水。富春江即钱塘江上流,以流经浙江富春县而得名,是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画面山峦起伏,水流纡徊,有村落,有平坡,有草亭,有水阁,渔舟一二,点缀其间,“景随人迁,人随景移”,通过画面如同身历其境而又心情疏阔舒畅。笔墨方面,差不多运用了作者所有的表现手法,画山峰多用披麻皴,干净利落,自由活泼,画树,近者用笔苍老秀润,远处平行用米点。墨色层次丰富,透明而凝重。作为总结性的作品,把他到老来的全副家数都运用到画面之中,又能“以简驭繁”做到全卷高度统一。董其昌认为“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div> <h3>价值评价</h3><div>《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的心血之作,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div><div><br></div><div>,山水画家方向说,《富春山居图》是当今国画家必临摹的古画。“它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的‘第一神品’,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名画中,它可以列入前五位。”方向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绘画毋庸置疑的代表作,它开启了中国后世文人画的传统。“元代,知识分子不能科举,心中压抑,于是在绘画中抒发胸臆,而不再像元代之前的宋画那样追求写实,逐渐出现了文人画的传统,《富春山居图》应算是鼻祖。”方向说。</div><div>《富春山居图》传世的经历更为坎坷,由此被赋予了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如今可以说是价值连城。</div> <h3>双卷合璧</h3><div>《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正在加载《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div><div>总理心系名画盼合璧</div><div>“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2010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时的一席话,让《富春山居图》的团圆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焦点。</div><div>《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div><div>2010年 6月中旬,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参访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部分可以先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无用师卷”合璧展出。合展的《富春山居图》亮相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2011年6月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消息传出,业界一片沸腾。</div><div>2011年6月1日,一幅被火烧成两段并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经两岸同胞的努力,终在时隔约360年后在台北合璧展出。</div> <h3>地理视域</h3><div>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进行具体考量,《富春山居图》描绘了从庙山坞、大岭到沙洲岛,富春江流经富阳境内风光最为佳丽与典型的一段风光,地理环境上的稀缺性与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富春山居图》的历史地位。地域差异在绘画作品的技法中的体现更为直观与明确,从用笔方面来看,披麻皴与雨点皴就是江南山水的最佳表现,《富春山居图》中大量使用的披麻皴与雨点皴就是表现富春山水丘陵土质山坡的最出色技法。从绘画之势来看,区别于北方大山大水的高远之势,往往以雄壮凸起的巨峰为主景,而《富春山居图》高远、深远和平远“三法并用”,以全景式的构图,表现出富春山水层峦叠翠、群山对峙、曲曲如屏的江南韵致。</div> <h3>经典意义</h3><div>《富春山居图》符合文人画的几个标准:一是文士身份,二是隐逸心态,三是寄乐于画。杨维桢编《西湖竹枝词》对黄公望的评价是:“博书史,尤通音律图纬之学。诗工晚唐”,钟嗣成《录鬼簿》卷下也说:“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薄技小艺亦不弃。善丹青,长词落笔即成,人皆师事之。”除了文士身份,隐逸心态与寄乐于画尤为重要,如果说隐逸心态使画家具备了与自然山水与心灵山水对话的可能性,那么寄乐于画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从绘画功能论的角度,隐逸心态与寄乐于画涤除了绘画中的宗教、政治、世俗等功利性因素,使绘画完全地转向山水自然与内心世界。这不仅是文人画的真谛,也是绘画佳作形成的内在基础。从这一视角来看,元代绘画格局从院画到文人画转型的实质是画家心态的变化,这种转变的引领者便是黄公望,明代画坛领袖董其昌称:“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div><div>《富春山居图》不仅承载了黄公望的文士心态与理念,而且承载着一个时代艺术观念的变迁。不仅完善了苏东坡以来“文人画”的内涵所指,而且开创了“文人画”发展的高峰形态。考量《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动机与功能,其实相当的简单:一是纵情富春山水的必然产物,正如题跋所言“兴之所至,不觉亶亶布置如许”,“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二是文人心态使然。《富春山居图》没有过多的功利因素,为友人无用师和尚所绘,这就是千古名作的基本定位,画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与宏构巨制原来是用来赠送好友的。这与当下市场经济之下绘画功利生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三是绘画传播功能的转换。从宫廷绘画人伦教化的公众传播功能转为注重心性表现的私人化状态。正是由于这三个原因,造就了《富春山居图》,注定了其文人画的高峰地位。</div> <h3>作品启示</h3><div>寄乐于画:重塑当代文人画的经典意义 </div><div><br></div><div>《富春山居图》的核心启示应该归结为“寄乐于画”,这是经典产生的主体标准,这种经典的评判体系,指向的不是画作本身,而是画家。当我们追问“画画到底为了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不同的答案已经决定了画家的定位与风格取向以及绘画的成就。“寄乐于画”是文人画的核心定位,追求平淡天真、自然拙朴的趣味,抒发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绘画之意超越绘画之技;“寄利于画”是商品画的核心定位,以功利性为目标,追求符合某些利益集团的审美口味,绘画之技超越绘画之意。当画坛大多数画家都“寄利于画”的时候,绘画大家与经典的产生机率就大打折扣,这或许是当下绘画大家缺乏与经典缺失的根结所在。</div> <h3>作品启示</h3><div>寄乐于画:重塑当代文人画的经典意义 </div><div><br></div><div>《富春山居图》的核心启示应该归结为“寄乐于画”,这是经典产生的主体标准,这种经典的评判体系,指向的不是画作本身,而是画家。当我们追问“画画到底为了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不同的答案已经决定了画家的定位与风格取向以及绘画的成就。“寄乐于画”是文人画的核心定位,追求平淡天真、自然拙朴的趣味,抒发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绘画之意超越绘画之技;“寄利于画”是商品画的核心定位,以功利性为目标,追求符合某些利益集团的审美口味,绘画之技超越绘画之意。当画坛大多数画家都“寄利于画”的时候,绘画大家与经典的产生机率就大打折扣,这或许是当下绘画大家缺乏与经典缺失的根结所在。</div> <h3>作者轶事</h3><div>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div><div>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正在加载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div><div>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div><div>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 “元季四大家”的殊荣。而黄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顶峰,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div><div>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卷,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div><div>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历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div> <h3>纪念品</h3><div>同名邮票</div><div>2010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正式批复同意,将《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式放在诞生地富阳举行。据了解,富阳早在1985年就向国家邮政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发行《富春山居图》邮票,之后又曾分别于1992年、1995年、2002年多次申请。2004年,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剩山图》(《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为蓝本的“富春山居图”个性化邮票曾在富阳首发。而此次发行的《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以《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卷为蓝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邮票规格为60×30毫米。   在2010年3月20日的《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式上,不仅有《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放大版)首发揭幕,来自大陆和台湾的画家也将再次挥毫共作《富春山居图》,并力争举行“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真迹到富阳圆合的邀约仪式。</div> <h3>辞赋作品</h3><div>鲁南辞赋协会主席韩邦亭先生创作了《富春山居赋》,全文如下:</div><div>乾坤浩浩,华夏泱泱。江山壮丽,民物蕃昌。巧夺造化之美,彩映人文之光。于是骚人作而文辞雅,大匠出而楮墨香。乐奏新声,歌飞鼎盛之世;辉生长卷,韵起富春之江。</div><div>遥想子久援毫,揽千丘于神品;奇思出类,为百代之标程。名重四家,偏多燕赵之豪气;胸怀万壑,几许晋宋之高风。年近八旬,始成巨制;时经三载,久负盛名。 </div><div>观夫《富春山居》一图,其笔也萧散,其气也疏明。其墨也苍老,其境也幽清。状林泉而深秀,撷云水之空灵。树拥村舍,水漫沙汀。渔舟泛碧,杳霭无声。涉平溪而波漾,经野渡而烟生。石苍古以明洁,原为地设;木华滋而清润,自是天成。古意显精思,才接北苑;神品归正脉,艺贯南宗。写翠微以传世,觉宇宙之无穷。是谓画中之《兰亭》也。 </div><div>斯图既成,藏家振迅。复有绿草经秋,黄杨厄闰。叹西园之多舛,悲东海以扬尘。吴洪裕徒似叶公,真迹就火;乾隆帝全无风雅,赝品成真。而后佳构飘零,一存宝岛之北;名图辗转,一在西子之滨。异地联辉,长隔碧海;遥山同脉,当慰素心。</div><div>于今劫灰已冷,盛世洪休。情牵总理,意瞩神州。寄深情于海峡,名家联袂;期国宝之合璧,胜景同游。美政传乎百族,多添麟凤;长风驾于两岸,喜驭骅骝。龙胄欢呼,承瑞露于天外;鸿祉共庆,布嘉声于海陬。兴定国之懋业,多迈古之新猷。沐和风而清玉宇,观大卷以壮金瓯。 </div><div>于是歌曰:树丰碑于艺苑兮,重此奎章。期宝镜以重圆兮,驰誉十方。续炎黄之盛举兮,喜上康庄。聚三荆而共语兮,其乐未央!</div><div>纯银纪念砖</div><div>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周年之际,为重现稀世珍宝,重现“山水第一神图”——《富春山居图》传世风采,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特推出国宝《富春山居图》纯银纪念砖,首次以纯银纪念砖的形式将国宝画卷完美“合璧”,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div><div>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周年,有感于国宝《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童友明大师欣然接受邀请,半个世纪多的造币经验,一腔国宝情怀尽情释放到这套国宝《富春山居图》纯银纪念砖上。</div><div>高仿合璧版</div><div>纪念《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年</div><div>著名书法家刘艺先生亲笔题跋珍贵发行</div><div>六位国学泰斗题跋 </div><div>为纪念《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年,经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以原作授权,中央文史研究馆出品,三百年书画老字号“荣宝斋”按原作1:1完美合璧。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及欧阳中石、沈鹏、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舒乙六位国学泰斗在高仿合璧版《富春山居图》上珍贵题识.</div><div>今名家的所有墨宝悉数保留,已成为当代书画藏品中的旷世奇珍。“荣宝斋”按1:1全卷高仿,笔墨的晕染,细若发丝的线条淋漓尽显,确保书画与真迹的精、气、神、韵完美一致,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任中国书协顾问的刘艺先生见到首次合璧的《富春山居图》时激动不已,即兴提笔在卷首题跋“丹青国宝,山水合璧”,十分珍贵。刘艺先生真迹题跋版《富春山居图》限量发行200套。 </div><div>故宫艺奇典藏版《富春山居图》</div><div>『故宫艺奇典藏』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与artkey艺奇文创集团共同推出的数位真迹画作品牌,旨在弘扬中华文化精髓,让千古稀世书画珍宝再现世人,弥补鉴赏家、收藏者以及投资客的往昔遗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书画作品达5400多件,皆为国家瑰宝,通过『故宫艺奇典藏』数位真迹作品百分百复原原作,满足艺术爱好者收藏书画珍品的愿望。数位真迹DGA(Digital Genuine Artwork),为国际上高质量原作复制再现画作之泛称,以专利高科技手段进行与原作相同材质及等比例的复制,用肉眼几乎看不出与原作的差异。DGA通过特殊处理,可保持画面长久逼真色彩,产品经由特殊表面的防尘处理能直接擦拭。目前国际许多博物馆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无法取得原作的情况下,均以DGA作为馆藏作品典藏及展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特展之际”,故宫艺奇典藏版《富春山居图》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店及专营授权专柜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追捧。</div> <h3>谢谢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