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磋砣 家乡巨变 甲子轮回 挥之不去的是那淡淡的乡愁

天涯行者

<p class="ql-block"> 沅水岸边,有一座古城,古称武陵,现名常德,为湖南湘西之门户,自古水运繁忙,沅水河街,商贾云集,湘西诸多物产皆聚于此,尔后船运直抵洞庭长江,通达天下。而今河街已物是人非,还有诸多儿时记忆之场景亦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家乡巨变乃历史发展之必然,六十年甲子轮回,白发之人在安享现今舒适生活之时,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诸多儿时的记忆,淡淡的乡愁……</p> <h3>  絲瓜井、四眼井、笔架城、鸡鹅港,这些老街古港在老常德人记忆中仍清晰可见,东门城楼,大西门城楼,如今已难寻踪迹,家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可老城、老街、老巷子那都是历史,儿时记忆里诸多场景均不复存在,令人扼腕叹息。</h3> <h3>  那些老街小巷情景依旧,武陵古城千百年来老百姓这样生活,岁月在这里凝固,历史在这里书写,乡愁在这里延续,一辈又一辈的家乡父老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故事。</h3> <h3>  跨入二十世纪,城区建没日新月异,家乡面貌今非昔比。</h3> <h3> 记忆里的乡愁,并不会因家乡的巨变而变得模糊,反而在某些时侯更加清晰和强烈。这些变迁离不开百姓的衣、食、住、住、行,而家乡的传统美食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东门清真牛肉米粉,下南门的糯米肉丁豆皮,鸡鹅巷小店的煎米茶、穿眼粑粑,黄金台的猪脚等都是让人口齿留香的美食,至今想来还念念难忘,当然现在家乡的美食更是丰富多彩,但乡愁记忆里的美食那是深深的留在了老常德人的味蕾里。</h3> <h3>  常德城区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城区里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如今已是屈指可数,常德市一中的校门可算一处,百年学府的校门见证了城市的变化和发展。</h3> <h3>  逝去的岁月,留下太多的记忆。</h3> <h3>  下南门青阳阁对面,画面左上角那座黄色七层小方楼可不简单,据说它是一座消防嘹望楼,几十年前它曾是常德中心城区的最高建筑,现在它已是常德城区文物级的建筑。</h3> <h3>  公墓,这个老常德人才会知道的地名,一处记载着常德血写抗战历史的地方,国民党七十四军无数将士的英灵安息在此,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公墓牌楼里面,曾经有陣亡将士的墓室和刻有他们名字的墓碑,不知何时何故,这座墓和墓碑不翼而飞,如今这里成为公园,虽然环境依然很好,但为抗战捐躯的将士们的墓和墓碑不见了,每每来到这里,我都有一股莫名的惆怅。</h3> <h3>  笔架城,古城文物级建筑,临沅水而立,历史上它是武陵南城门一处险要关隘,在近代抗战史上它也记下了一段火红的岁月,1943年12月,常德会战,守城将士浴血奋战16个昼夜,八千虎贲将士伤亡殆尽之时,57师师长余程万在169团团长柴意新的掩护下从笔架城下突围渡江引援,常德会战在抗战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笔架城,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h3> <h3>  如今笔架城已成为常德人追忆武陵古城风韵,缅怀抗战先烈的场所,它厚重的历史底蕴</h3><h3>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常德人一处观光游览的好去处。</h3> <h3>  曾经的河街码头,在水运昌盛的年代里,码头外停靠着密密麻麻的船支,卸货的,装船的,叫卖的,谈生意的,喧嚣热闹。武陵古城,以东门往西,直到大西门码头,河街连绵数公里,从东门起,三段分别为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统称为常德沅水河街,繁荣热闹的河街,可是武陵古城最具特色的老街,那里是一幅常德百姓民俗生活的鲜活画卷……</h3> <h3>  临江而立的武陵古城,河街曾是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上世纪50年代,河街仍是繁华喧闹之处,曾经的临江河街,条石铺路,商铺林立,码头四周,人头攒动,生意人的叫卖声,麻阳上河佬的吆喝声,那种场景,如今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每到此处,触景生情,令人感慨唏嘘。</h3> <h3>  而今的河街,已是一处风光秀美的公园,这里有诗墙长廓,有老河街遗址,有老常德人的记忆,这里是常德人傍晚休闲散步的好去处。</h3> <h3>曾经的滨湖影剧院,那段无法抹去的记忆。</h3> <h3>  百姓的生活,浓缩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一切都是那样亲切,那样真实,那样使人留恋。</h3> <p>  沅水码头,大小河街、麻阳街,汇聚常德人无数记忆、淡淡乡愁的地方,因城市的发展在原址消失了,然而,承载了无数老常德人记忆和乡愁的河街经过聪明而恋旧的常德人的努力又复活了,如今七里桥下穿紫河,一条全新的常德风情河街成为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也是老常德人追忆儿时场景,触摸乡愁的好地方……</p> <h3>  老西门,百年老城区,一处浓缩了常德老城民俗风情的老街古巷,它紧靠连接大西门外的护城河,街区里有常德有名的京剧团——天声剧院,有多家百年老字号商铺、名小吃,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窨子屋,老西门往南出巷子就是上南门,那可是常德一处繁华所在,上南门往南走百十步就是小河街。可以说,老西门街区是老常德最繁华热闹的街区之一。現在老西门旧貌换新颜,如今这里是国家级文旅创一体街区。</h3> <h3>  如今走进老西门,环顾四周,60年前的老街老房子哪去啦?曾经的喧闹繁华哪去啦?时代的发展必然淘汰掉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比如说情感,比如说对往事的回忆,比如说充满温情的乡愁,能淘汰掉吗?著名作家冯骥才早些年就开始呼吁奔波,要保护我们民族传统优秀的东西,要保护我们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古城镇,古村落,因为这些古城镇、古村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现在这项工程已引起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这一保护传统文化工程已收到一定成效,常德河街,老西门文旅创一体街区可说是这方面亡羊补牢之佳作,可谓盛世之善事。</h3> <p>  古老的护城河,你守护老城千百年,你流淌的是无以言说的回忆和乡愁。</p> <h3>  常德,武陵,我的家园,我生于斯,长于此,我之生命亦将归于此,故对家乡的情感有别于他乡人,在我生命的有限岁月里,见证了家乡的巨变,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欣喜,为家乡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幸福而欣喜,为家乡获得多项荣誉而欣喜,为我们老常德人退休后休闲无忧的生活而欣喜,对家乡变化的欣喜和对家乡儿时生活的诸多记忆汇集成复杂的情感,那就是对家乡岁月变迁深情的回忆,这回忆里交积着满满的欣喜和淡淡的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