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技校(前身是“共大”,即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始建于1959年,是“三次反围剿”所在地之一,现在已停办,当时的录取线高于普高。</h1> <h1> 一晃二十多年了,上世纪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光。那时青葱年少,而现在已成中年,当年满头的黑发也开始稀疏了。可当时为了自己所谓的前途,曾埋怨过这里,但二十多年走来,为了当年在这里做的梦,一路艰辛,一路坎坷,独自飘零在他乡。</h1> <h1> 一个美好年代的回忆,曾经一颗耀眼的明珠,她永久地镌刻在我记忆的长河中。</h1> <h1> 这是学校主体的教学楼,一楼是高中班的教室,二楼是老师的办公室。记得当时高中班分为畜牧班和林业班,畜牧班经常弄些小兔子、小猪之类的动物。林业班印象中就是劳动多于读书的时间。我们经常上山砍柴,赚点外快,尤其是周末,砍柴的队伍延绵几公里,蔚为壮观。上二楼的楼梯间有台电话机,我时常会偷偷溜进去拿起电话机放在耳朵边听,有时能听到里面有人说话的声音,但是听不清讲什么,总之很好奇。<br></h1> <h1> 这是学校的电影院,我们凭月票可以每月看两场电影。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是当时风行全球美国拍的《霹雳舞》,精彩绝伦的舞姿让我欲罢不能,现在之所以会两下子,主要得益于这部电影。</h1> <h1> 记忆中右边的宿舍是女生宿舍。每天早上我们男生和女生在各自宿舍的檐下刷牙,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h1> <h1> 女生宿舍的现状(二1班女字仍清晰可见)。</h1> <h1> 这是学校的宣传栏,“文明班级评比板报”几字仍依稀可辨。</h1> <h1> 记忆中这是学校食堂。曾与同学打赌吃饭:一口气吃了五只钵子饭(四两米一只),外加一碗红烧肉。</h1> <h1> 记忆中原来是一座木桥,不过很结实,桥下经常有人洗衣服。</h1> <h1> 华发当冠,凭栏处,骇浪已歇。回头望,仰天凝视,星光明灭。四十功名尘与土,跌跌撞撞云和月。莫叹息,自知已斑白少年头,空悲切!</h1><h1> </h1> <h1> 青春梦,曾经烈。英雄泪,也已咽。前行路,不惧迈步从头越。闲来清茶浸美篇,笑谈同窗情如铁。喜今日,梦回技校共大,感恩德!</h1> <h1> 人海茫茫,有几人能走进心房。岁月很长,有几人能共度时光。人来人往,谁人走,谁人留。谁人来去谁人愁? 花开花落,谁错过,谁落莫,落花有意水自流。</h1> <div><br></div><h1> 附记:技校二三事:记忆中曾发生过几次“灵异”事件: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天下夜自修后,自己因解一道数学题忘了时间,当回过神来时教室“几乎”空无一人,印象中好像第一排还坐着一个同学,当时我从后门走出教室,经过教室前门时对里面的“同学”说,很晚了,我们回寝室吧。等了一会儿,没有回音,我推门一看,教室空无一人,只有刺眼的灯光,顿时让我毛骨悚然,魂飞魄散。</h1> <h1> 因喜欢仰望星空,曾捣鼓自制了一架天文望远镜,月朗星稀的夜晚,能清晰看见月亮上的环形山脉。时至今日,月亮依旧,望远镜踪迹难寻。</h1><h1> 因仰望星空,结缘了时任图书室管理员吴老师,但恩师已仙逝,徒留学生怀念、感叹……</h1> 2017年7月27日,时隔29年重回技校,与小琴、仕伟摄于教学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