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节期间 召集姐姐 哥哥和妹妹来家吃饭 饭菜将要就绪 刚从美国作访问学者归来的大外甥女和德国留学回国探亲的小外甥女就张罗小辈人出去吃饭 看到我脸上不悦 妹妹在旁打圆场 她们去就去吧 一年没吃大冷面 快馋蒙门了 看到有人解围 一伙小家伙蹦跳着出门打车 直奔东市场去吃向往已久的大冷面去了</h3><h3> 妹妹说她家虽然住在十几公里外的江北 但一段时间不吃就想得不得了 孩子如出远门 下火车要先去东市场吃碗大冷面 再坐车回家</h3><h3> 饭桌上话唠起来 感慨就多了 </h3><h3> 早年家里父母养育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孩子 我排行老六 上面还要扶养爷爷奶奶 父母两个人工资加一块才八十几元 支撑全家的生活已是捉襟见肘 社会物资供应也不丰富 吃粮须凭 粮证 每人每月供应豆油仅二 三两 猪肉凭票供应半斤 现在多到无处存放的香蕉 桔子等水果那些年只是从宣传画上看到过</h3><h3> 二爷是常年在长白山脉放山种参的跑腿子 每年放寒假是我最向往的时期 因为冬天大雪封山 二爷就来家 带着最受宠的我整天逛街 当然去的第一站就是去东市场吃重庆路上冷面屋里的冷面</h3><h3> 那个年代物资极匮乏 整个吉林市仅有冷面屋一家卖冷面 分大小碗 大碗要三两粮票和两毛三分钱 小碗的是二两粮票和一毛九分钱 成年人吃一大碗就够了 像我那样的孩子一小碗就饱了</h3> <h3> 由于那时连苞米面都吃不足兴 凭我家的经济能力就是过年也吃不到像冷面这样的奢侈物 记得当时去冷面屋需要排两次队 一次是先用粮票和钱买饭票 拿了饭票后再排队去领冷面 碰上中午赶上饭口 买冷面的队伍要排到门外的马路上</h3><h3> 凭饭票取回一碗冷面 放在桌上 淡栗色晶莹剔透的荞麦面条泡上浅酱色冷面汤 煞是好看 用筷子挑到嘴里 咸里带香 顺滑舒畅 刹那间 五脏六腑都欢腾起来 一骨恼吃下去 余香在嘴里留半年 那美味一生都能用嘴叭哒出来</h3><h3> 此后 去东市场吃冷面伴随着我人生的每个历程 当年高考补习赶上中午吃碗冷面 工作以后去逛街吃碗冷面 周末与同事娱乐后一同去吃碗冷面 外地的朋友来吉林也拉着吃碗冷面 碰上高兴的事 庆贺一下 吃碗冷面 工作或生活碰上不顺心的事 为败火也吃碗冷面</h3><h3> 几十年来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昔日的冷面屋己改成今天的大冷面 店面也由当年的临街一层店面翻建成四层大楼 价格由当年的一毛九和两毛三 一路上涨为三毛 五毛 八毛 一元 一元五 两元 三元 五元 八元 十元 十二元 十五元 十八元一直到今天的二十元</h3><h3> 但是也有一直不变的 比如排队买饭票 排队领面 饭店内不备餐巾纸 不备打包袋 近几年才备了 只是需要花几毛钱去向服务员购买 不变的还有冷面调料汤不限量 可以随便端碗让服务员添 </h3><h3> 更主要的是冷面的味道品相几十年了 从没变过 吉林人常说现在吃的东西大不如前了 现在的猪肉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酒也喝不出过去的香味 就是街上卖的笨鸡蛋也吃不出早年的鸡蛋味了 但是只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东市场大冷面 从没有一个人说大冷面不如以前</h3> <h3> 虽然吉林市也好 外五县也好 挂出 大冷面 正宗吉林大冷面 的招牌 价格或高或低 装饰或精或奇 也有店面直接用机器现卖现压的 但是没有一家得到食众认可的 吉林人亦或是偏好此口味的外地人 不管是平日还是节假 不管是饭口还是平时 不管是盛夏还是严冬 都湧到东市场大冷面去要一碗大冷面 兴致勃勃地吃完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仿佛不如此 生活有了缺憾 季节少了色彩 </h3><h3> 人生半百 经历过的物和事 历久弥新 始终如一的实在少之又少 特别是经历过像文革那样大破大立 伴随我们成长的制成食品除了吉林大冷面 我实在找不出另一种流传百年 痴心不改的美食了</h3><h3> 好的东西是比较出来的 曾有一段时间 我突发奇想 大冷面那么好 是因为有更好的只是没机会体验到吧 于是我利用一切机会 每到一地 专事找寻当地口啤最好的冷面去品尝 吉林周边五县 省城长春 首都北京 包括号称最贵最正宗的延边州冷面 我几乎吃遍国内所有大牌冷面 然并卵 除了店面气派或价格更高 论品相与味道 吉林大冷面无人匹敌</h3><h3> 据介绍吉林大冷面百年前由来自金刚山的朝鲜人金氏创办 我由是尝试到冷面发源地去寻根问祖 终于于2002年参加一个业务交流会随考察团来到朝鲜 并被安排到平壤的玉流馆去品尝了他们的国宴级冷面 可但是 除了殿堂金碧辉煌 餐具别具一格 菜品五光十色 冷面的味道却不及国内市井小店</h3><h3> </h3> <h3> 吉林大冷面是否秘方 不得而知 观察配料 荞麦面条 朝鲜辣白菜丝 牛肉片 鸡蛋饼丝 黄瓜丝 卷心菜丝 生姜丝 熟芝麻 配以牛肉汤 辣椒面和米醋自选 另外听服务员说店里的原料都来自其自有基地提供 牛肉汤需要熬牛骨牛肉提出 冷面条是待客人来了才现买现压 作料用定点采购的纯米醋和糖而不用醋精和糖精</h3><h3> 大冷面店门口墙上挂满了各年段国内和省内的金奖标志 但进出的食客来去匆匆 从没见有人因之驻足 这正是 金杯不如口碑 称道不如味道</h3><h3> 吉林大冷面 吉林人的好口福</h3> <h3> 百年老店 吉林大冷面</h3> <h3> 朝族风味</h3> <h3> 店史介绍 源远流长</h3> <h3> 金奖金杯</h3> <h3> 吃面买票 </h3> <h3>人多排队</h3> <h3>凭票取面</h3> <h3>收票加汤 辣椒自加</h3> <h3>冷汤热汤 有咸有甜</h3> <h3>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h3> <h3>服务员只管收拾桌子和卖打包袋</h3> <h3>收票出面</h3> <h3>加汤付面</h3> <h3>自制菜品 只此一家</h3> <h3>丰俭由人</h3> <h3>卓然不群</h3> <h3>特色经营 雅俗共尝</h3> <h3>指导思想 </h3><h3> 还记得十年前 一马列教研的朋友不无感慨地说 全吉林市面找不到一张挂马克思画像的地儿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