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木刻版画

雨峰视界

<h1><b>钢刀作笔刻凡尘,梓木重生载百魂。<br></b><b>只为民生挣扎苦,先生何惧呼号频。</b></h1> <h3>  所谓“巨匠”,就是在他专业之外所关注到的事物,也会因为他的染指而彰显出非凡的品质。</h3><div>  鲁迅与版画的关系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那时正值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鲁迅早已以小说《呐喊》、《彷徨》、散文诗《野草》而名震文坛。因为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鲁迅为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他南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教书。1928年底开始,鲁迅和进步青年创办朝花社,开始介绍刊登木刻作品。1930年,鲁迅在《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新俄画选》里写道:“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div><div> 当时,国画和油画的创作内容远离现实,终日沉浸在苹果、静物、隐林山水之间。在鲁迅看来,黑白分明、表现力强的木刻无疑是最适合中国时局的。</div> <h3>  1931年8月17日,鲁迅主办的“木刻讲习会”在上海北四川路的一幢三层楼房授课,为期六天。他请来日本好友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给13位青年艺徒讲授木刻技术,并亲自主持、翻译。亲历者李桦事后创作了木刻版画《鲁迅在木刻讲习会》,生动还原当时讲课场景。</h3> <h3>  由鲁迅一手带起来的“木刻讲习会”,被视为中国现代版画的肇始。从这个讲习会开始,新兴木刻运动之火被点燃,一场全国规模的新兴木刻运动也自此拉开了序幕。自“木刻讲习会”以后,新兴版画运动开始发端,在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一八艺社”、“野风画会”、“春地美术研究所”、“MK木刻研究会”等。一批左翼青年从事新兴木刻的创作,如来自浙沪两地和国立艺专的彦涵、力群、罗工柳、叶洛、胡一川、江丰、马达、陈铁耕等相继奔赴延安,成为解放区木刻的骨干力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鲁迅以对艺术的精准判断引领了木刻版画的开创,也因此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h3> <h3>  </h3><h3> 鲁迅喜欢艺术,并不是凭空而起,或仅仅是为了宣传的需要。他从小就非常喜欢绘画,从幼年的《三海经》木版画刻本,到中年编印的《北平笺谱》,以及对苏联前卫版画的迷恋,鲁迅终生偏爱版画。木刻的质地,就像他做人与为文的质地,黑白分明,简约精炼。版画可以视为他在文学趣味之外的延伸。</h3> <h3>图片摄于广州鲁迅纪念馆,文字选自夏丹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