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游记之八 蹊跷的变身塔

bbY

<h3>吴哥游记之八</h3><div>蹊跷的变身塔</div><div>&nbsp;</div><div>变身塔又叫做比粒庙、比粒寺。在吴哥城的东面。</div><div>从圣剑寺出来,汽车将要到达行程中已有安排的变身塔时,已经12时。大约看到大家有点累,而且已到吃饭的时间,导游介绍说,变身塔是一座国王和王族的火葬场,还看不看?几位女士一听是火葬场,就高声回答,火葬场不看了,不吉利。还好有人说,来了怎么不看呢?我立即赞成。于是停车,但大多数团友还是选择放弃,在车内等待。</div><div>正午的太阳有点火辣,变身塔又在高高的五层台基之上,笔直的台阶空空荡荡,毫无遮蔽之处,爬上40多级台阶到达顶部,已是汗流浃背。</div><div>不过,站在五座宝塔之间,我还是感到不虚此“爬”。</div><div>中央五塔主塔居中,其他四塔分立四角的形制。虽然在吴哥寺、圣剑寺等地也见到过,但上述各处皆有其他塔的围绕和簇拥,五塔并立的特色不是那么鲜明。而此五塔的五层台基上,除了第一层的东边有几个毁损严重的塔外,并无其他,所以,此五塔并立显得突兀明显,相对独立。这不就是我曾苦苦寻访的金刚宝座塔的形制吗?只不过,金刚宝座塔属于于佛教范畴,五塔既是如来佛的五种应身,也象征东西南北中大千世界。而吴哥的五塔并立,则是代表须弥山的众多山峰,居住着所有的神仙。</div><div>据介绍,吴哥的变身塔建于10世纪末期,即罗贞陀罗跋摩二世(944-968)在位时期,是吴哥遗存中较早的五塔并立建筑。当时,我国属于唐代,这种五塔并立的形制还未出现。我国建造的最早的五塔并立的金刚宝座塔是五台山的室利沙舍利塔。时间是明宣德九年(1434年)。昆明官渡的金刚塔是第二座,时间是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吴哥的五塔并立的形制,比我国早了近500年。</div><div>大约是该塔建筑时间较早的原因,变身塔还没有选择作石材作为建筑材料。除台基石砌外,外塔身均为红砖所造。塔身一层由于四面加了凸出的门洞而显得有的像亚字形状。二层以上渐次收束,每一层都是加了假门的叠涩檐口的须弥座式。整座塔除了一层的门框和门头外,完全没有纹饰。比起其他庙塔,有着独特的古朴和简洁。</div><div>根据印度教义中的善恶轮回解脱教义,人死后可以变身转换成另一个生命继续前行,可能是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也可能是变成一匹马,一头牛、或是一个昆虫。这就是转世之说,也就是“变身”之意。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也促使他们虔诚地敬奉天神、禁欲修业,以换取好的来生甚至超脱轮回。而笃信印度教的吴哥国王门认为死后葬于塔内,与湿婆神一起供奉就可以变身为真神而进入天国。</div><div>与者耶跋摩七世巴戎庙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的吴哥庙一样,比粒庙也是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所建的湿婆庙和他的陵寝。但这些陵庙,只有比粒庙称为“变身塔”,而且是火葬场,有点蹊跷。</div><div>晚上回到旅馆,翻看相关资料,发现所有说比粒庙是国王火葬场的依据主要是:台基上有一石槽,那就是火化尸体的地方,而且有烧焦的痕迹;比粒庙塔遍体通红,在炽热的阳关下就像一座火炉。</div><div>看来,这些理由难以令人信服。</div><div>据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当时的吴哥尚未实行火葬。一般的老百姓死后,用草席一裹,盖上粗布,抬到荒郊野外,任凭鹰鹫野兽吃食,并以吃得快、吃得干净为荣。这,有点类似我国藏族的天葬。至于国王,周达观说,“国主仍有塔葬埋,但不知葬身与葬骨耳。”因此,国王是否火葬,周达观也未曾听说,难以定论。看来,此变身塔是火葬场之说,可以休矣。</div><div>真的,吴哥,亲近你很容易,看懂你,很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