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儿时,贪婪于老爸的藏书,在功课,劳动和睡梦之间,晨光里,灯影下,捧上一本传记、野史、纯文学,有"书"的陪伴,童年肆意成长着。</h3><h3> 长大后,阅读更渐随心,老爸的书柜无法庞大的胃口,开始自己买书。《历代诗词名句词典》,于1986年的7.50元,不算是小小的支出吧。</h3> <h3>工作后,书越买越多,《读者》成了枕边读物。几次搬家,十几年积累的百多本《读者》,无奈的遗弃。虽然有了微信订阅号,电子书和纸介书,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h3> <h3>人近中年,突然羡慕起有绘画天赋的人。</h3> <h3>读《小女贼的细软》,进入漫画和禅意的世界。</h3> <h3>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可原谅。</h3> <h3>虽然也不能够参透,什么可以原谅。</h3> <h3>“人生哪有死结?想通了,不过就是,饥来餐饭倦来眠。”</h3> <h3>每到一个城,必去书店转转。补齐了《哈利.波特》,初衷是送给女儿的,自己亦看得痴迷。遍寻不着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竟然在通辽的古旧书店半价买到。小天狼星布莱克死去那一幕,哈利.波特的眼泪和我的...</h3> <h3>张爱玲.亦舒,一个苍凉,一个通透。前者让你绝望,后者救你于绝望中与生活讲和。</h3> <h3>教科书级别。</h3> <h3>读苏伟贞始于她的《红颜已老》。不排除被书名吸引,看后却惊艳于她的文字。</h3> <h3>疯狂搜罗她的所有作品,摘录她的文字。感慨,台湾女作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h3> <h3>自由的制度?</h3> <h3>2015年有了自己个的微信书《年轻旧事》。不过是生活的点滴记录.</h3> <h3>"人生的年龄以何种刻画最深,以何种速度成长"。</h3> <h3>年轻时见过的人,走过的路,绝对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旧事。</h3> <h3>就像读过的每一本书,各自成全为一种品格,一种姿态,渗透在骨子里,成为一种有趣的力量,与生活讲和。</h3> <h3>诗人早知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