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修河寻故地 山青水碧韵依依

西林

<h3><br></h3><h3>  江西有五大河流,修河就是其中一条,在修河的中下游有一座大型水库,叫柘林水库,现名庐山西海,2020年12月25日公布为国家5A旅游景区。</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美好美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往昔 十里柘林 十万大军逞英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今朝 万顷西海 万千游客乐逍遥</p> <p class="ql-block">  柘林水库1958年开工,1962年5月停工缓建。1970年8月复工续建,1975年6月,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鼎盛时工地的建设者达10万之多。人们肩挑背扛,筑起了这座亚洲第一土坝。我们的长辈,也随着建设大军的人流,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这里,于是,我们有缘成为了同学。</p> <p class="ql-block">  柘林电站1970年复工,这是9月1日在左岸坝基召开的万人大会,举行开工典礼。</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五新水电站建设总指挥部,设在新柘林街上。电站名称也变过多次,从柘林电站、五新电站、到新柘林电站,最后还是叫柘林电站。</p> <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13日,江西省革委决定复工续建柘林水电工程,当时的江西省水电工程团为第一分部,调集南昌民工2.5万人,永修民工1.5万,此外修水、武宁、都昌、星子、湖口均组织了大批人员参加建设,实行军事建制,组成8个分部。</p><p class="ql-block"> 1971年施工高峰期,共有职工、民工7.5万人,号称“七万大军战柘林”,整个柘林,工棚林立、人声鼎沸,机器轰鸣。这是江西水电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p><p class="ql-block"> 图为浩浩荡荡奔赴工地的建设大军,标语牌上写着“坚决执行省革委 兴建五新水电站”,仪式感极强。</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民工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公社为营,大队为连,生产队叫排。</p> <p class="ql-block">  高高的大坝,就是这么挑出来的,当代愚公!这种"人海战术",今天的人们再也看不到。珍贵的历史镜头。</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柘林工地,就是一个沸腾的战场。人们挑着担子,拉着板车,抬着石块,你追我赶,劳动竞赛。都想为电站早日建成,出大力流大汗。工地是没有夜晚的,人们都是三班倒作业,人造小太阳把工地照得如同白昼。许多战地宣传员,现编节目,战地鼓动,干劲倍增,激情飞扬。上下班的场面,记忆最是深刻。民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或拉板车,或扛工具,精神抖擞,唱着战歌,狭小工地,几万人流,进出有序,叹为观止。每每回忆,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是在我收藏的《九江市水利志》上刚发现的。柘林的这张,鲫鱼山特征很明显。</p> <h3>  这张地形图是1915年测量的,一百多年了。左上角的柘林应该是一个集镇,柘林水库肯定就是用了柘林集镇的名称。当然,1972年水库蓄水后,图上的柘林集镇早已成为水晶宫。大坝到柘林集镇的直线距离4000米,到右边的易家河(图上标的是易家埠)是2500米,到一付坝是5500米。</h3> <h3>  全国有不少地方叫柘林,我一直猜想肯定有一种树叫柘树,而且分布很广。直到去年我在都昌的鄱阳湖边,看到图片里的很像荔枝的红果后,因为没见过,上网一查,才知道这就是柘树。其实我在50年前下放农村时早就见过,因为刺太厉害,我从不砍这种树当柴烧,印象中的柘树,总是长在刺蓬里。还听说柘叶可养柘蚕,“柘”我们读音为“咋”。左下图是北京潭柘寺的古柘树,因为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所以叫做潭柘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溢洪道是我当年上学的必经之路</h3> <h3>  风景不错。可曾记得,对面的河滩,过去是个什么样子?</h3> <h3>  那里当年,是整个工地的料场,各种骨料,通过纵横交错的,木架上的皮带机,送往四面八方的施工现场。</h3><h3> 下游一点,就是船队的停泊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就是当时的写真</h3> <h3>  我在柘林的民工生涯,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溢洪道工作,我挑过担,拉过车,抬过石头,浇过混凝土,从早期的开挖,到后面的浇筑,我都参加了。溢洪道的建设,有我付出的一份努力。</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很常用的运土方式,我拉过很长时间板车。大约是1975年,有同学找到我,说是想借部板车。记得当时他好像还没去农村。他妈没工作,家里挺穷的。当然那时都穷。听完他的话,我很感动。他想用板车,去工地拖石头赚钱,以此减轻家里负担。许多年后,想到当时的这位同学,挺危险的,毕竟刚出校门不成熟,万一砸伤怎么办?</p> <h3>  这张图片我怀疑里面就有我,太熟悉了。是溢洪道闸门以西,进水段护坡的劳动场面。一般都是两个人抬,有时几百斤重的大石块,6个人抬,最多8个人抬,我都抬过。</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同学坐落在溢洪道南岸果园里的"别墅"。这里也是当年二分部(永修分部)我所在吴城民工营的地盘。同学一家凭着勤劳,硬是把荒山变成了果园。我吃过他们的橘子,很甜,听说杨梅也长得特别好。邻居说:"他的果园很大,要是在过去,怎么着也该是个财主"。我能想象,他一定吃了很多很多辛苦,向他致敬!</p> <p class="ql-block">  左边是我,照片的日期是1973年4月12日。我是72年下半年到柘林工地当民工的,没多久工地“撤兵”,我所在的二营(江益公社营)撤销了,我和留下的少许人员插到了吴城营,住地就是现在同学的“别墅”和果园,相片就是那里照的。拍了这张照片不到一个月,我就走进了学校,与各位做起了同学。入学不到一年,还没毕业,我又离开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同学要修多久?500年?!</p> <p class="ql-block">  宽阔的河道里,竟然挺立着几棵柳树,清清的修河水,爱怜地抚摸着小树,缓缓地流淌着,是不是有几分诗意。</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可当水库泄洪之时,这些树,将会彻底淹没在,滔滔的洪流之中。大水退去,她们直起腰,依然优雅地,站立在河的中央,那份执着,那份顽强,着实令人钦佩。也给这河,平添了几分妩媚。</h3> <h3>  这两张照片是二分部(永修)所在地,昔日成片的工棚,荡然无存。</h3> <h3>  离开学校,我在这里当了三年民工,还有5个同学也和我,先后在这里短暂同事。1975春节,我在这里曾经和七个同学聚过餐,不记得是大年初几,菜是我请连里厨师,做年夜饭时给我留下的,有鱼有肉,在那物资匮乏,囊中羞涩的年月实属不易。那是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那是一个对前途充满忧虑彷徨的年代,那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蹉跎岁月。有同学喝得酩酊大醉。</h3> <p class="ql-block">  工地正在搭建的工棚,顶部是油毛毡,四周的墙,都是用竹条或竹片编制的,再糊上泥巴。冬天虽然特别冷,钻进被窝里,还能勉强对付。六月三伏天,是最难熬的,每次醒来,汗水总会把草席湿透。这种工棚自然是不密封的,记得1975年的一天,上的是晚班,早晨下班时,一名女同事,走到她的床前,发现一条蛇,盘在她的床上,吓得魂飞魄散。</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当年住的工棚。</p><p class="ql-block"> 民工连里几乎全都是年轻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姑娘们亭亭玉立貌美如花,小伙子朝气蓬勃玉树临风。</p><p class="ql-block"> 风和日暖或天气清凉的时候,男男女女,三三两两,聚在工棚前的场地上,或聊天,或织毛衣,逍遥自在,闲适祥和。</p><p class="ql-block"> 农村来的尤其开心,到西海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最高兴的是每月除了吃喝, 还能领到15块钱工资,改善穿着。快速“洋”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会特别多,学理论、评水浒、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一个接一个。都是年轻人,没什么问题,搞运动只是念念报纸,学学文件,写写标语,造造声势。</p><p class="ql-block"> 娱乐实在很少,小说几乎全都被禁,除看过许多遍的样板戏,就几个背熟了的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开会也有好处,业余时间无处打发,聚在一起,容易发生打架闹事。开会多了,聚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自然打架闹事的机会就少了,原来开会还有这么个大好处,许多年后我才悟到的。</p> <h3>  这是1975年冬天我所在连队住地边的山上拍的,假装斯文。我们连队有个篮球场,靠河一侧是大路,中部的出入口两边是十张纸大的宣传栏,东边的那块由我负责。每逢节日或上级通知出一期,从刊头到抄写一包到底。我在连队,时常看到同学路过,总想打招呼。有一次不知是什么节日,我正在贴宣传栏,看到同学过来了,从我身边走过,我好想叫,可最终还是没叫出口,只是默默地目送着同学走向远方。那时的男女同学,都是那么羞涩,看看现在的高中生多大方,真羡慕。</h3> <h3>  左边是二分部杨指挥,右边是我的父亲。1974年在二分部政工组背后的山上照的。人们叫他冯秘书,因为他年轻时做过市长秘书。其实他只读了四年私塾。从71年到74年,他在二分部工作,我记得他工作起来特别拼。随着我的成熟,我才知道,他那一段心里特别的苦,特别的忍辱负重,因为他的政治问题没解决。他已经走了。爸爸!我今天陪着您,再看一眼,柘林的山水吧……。</h3> <p class="ql-block">  下放到乐平的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一定还记得路边有个水文站吧,不过水文站早已撤走,岁月把所有的痕迹都抹去了,只有观测站房,这钢筋混凝土的楼梯,日夜站立在修河岸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易家河大桥远眺</p> <h3>  易家河村,是闻名全国集温泉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柑桔之乡,庐山西海温泉渡假村项目落户于此,是江西省内知名的旅游景点。2017年11月,易家河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h3> <h3>  网上说这个度假村在江西排名老大,投资6个亿。我开车进去转了好久才出来,里面有很多娱乐项目,有连片的别墅群,还有5星标准的酒店,温泉是重头戏,度假村的周围好多好玩的地方,让我大开眼界。我觉得我也太孤陋寡闻了,连这都不知道。我从这里路过有很多次了,从来都没想到易家河的山窝里,居然能藏得下这么巨大而又豪华的乐园。厉害了易家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星级标准的酒店(我没看到牌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别墅 还有好多</h3> <h3>  这温泉听说特别的好,享受人生得到这里泡泡。告诉各位,我在四十多年前就享受过了。不过彼温泉非此温泉,虽然都在易家河,那可是一个很简陋的池子,男女老少都在里面洗,包括洗衣服。池底一层厚厚的淤泥,踩在上面,太腻人了,那可都是人们身上的污垢。大冬天我也硬撑着露天洗澡,烧上一大锅热水,没有澡盆,就用脸盆往身上浇,擦肥皂的时候,冻得一身的鸡皮疙瘩,不能用手摸,摸了就痛,直哆嗦。一个下到滩溪的知青,邀我泡温泉,白天去,小小的池子里,简直是下饺子。我们就凌晨去。我今天在地形图上量了一下,五里路,到那里就我们两个人。我还经常一个人去。路边有个新坟,我从不相信有鬼,但走到那里总是心里发虚,一面告诉自己没有鬼,一面又是怕,下意识的还要时不时地看一眼。写到这里我念给爱人听,她说:"这个也写?"我说岁月如歌,这也是歌里的一个音符。</h3> <h3>  同学开的宴和鱼楼,祝他生意红火,财源广进!读书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们自己还能当老板。十年的中小学课本告诉我们,老板是个贬义词,是与剥削和坏人相连的,老板的形象也是,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哈哈!</h3> <h3>  易家河大桥上,登临送目,心旷神怡。《知音》"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那婉转柔美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我又一次深切地体会到:美好的风光也是能醉人的。</h3> <h3>  白云蓝天,青山碧水,空气清新,环境特美。难怪有些同学,舍不得离开柘林,宁愿住在简陋的老房子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切切 舀修河清流 烹西海白鱼 忆芳华岁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意绵绵 采易家蜜桔 煮庐山云雾 诉同学衷肠</h3> <h3>  这个拐角熟悉,这条路也没怎么变,走在上面,很是亲切,好像找到了,当年上学的感觉,我有点兴奋,还有些激动,跟着感觉走。恍惚间,我回到了那年,背着书包上学放学,每天从这里走上几次。围栏里,是水电工程局总指挥部。</h3> <h3>  这是我们的教室吗,怎么这么低矮?与记忆中的模样,出入太大,我怕是找错了地方。同学说应该是这里。我想这些房子,当年大概算得上,工地的豪华建筑吧。</h3> <h3>  我用考古的眼光,仔细搜寻着证据,爱人也去了,是她在房间里,首先发现了黑板,这才让我确认了这些房子,就是我们的教室。站在学校破屋旁,我的思绪瞬间穿越到了当年,许多同学和老师的面容马上浮现在我的眼前。四十四年过去了,除了见过面的少数同学容貌"刷新"了,其他同学还是当时年轻的样子,想着要是还能回到过去的"芳华",该有多好。</h3> <h3>  想起那时读书,老是劳动,写大批判文章,今天批读书做官论,明天批读书无用论,还有批孔孟之道,批阶级斗争熄灭论,批这批那,批得我们稀里糊涂,也没什么心思读书,当然,也没什么好书可读,从小学三年级就这么混到高中毕业,说是高中生,也没学到什么知识。我一直觉得,知识青年名头,我们受之有愧。记得我还有一篇作文,也是批判文章,当然,那时的作文几乎都是大批判文章,林老师还让我用毛笔抄写,拿到她教的两个班讲评。<br></h3> <p class="ql-block">  课间下雨时,我们喜欢在这走廊里,走一走、疯一疯、闹一闹,调节调节上课的疲惫。</p> <h3>  我试图找到篮球场,几番努力也没能确定。有件事我一直忘不掉。那是1973年的学校国庆运动会,3班与2班的篮球比赛时,我们3班的一个同学,在篮下的激烈拼抢中,小腿骨压断了。当时我就在篮下,几个人摔倒压在他的身上,只听得"啪"的一声,抬往医院时,那断腿摆动的情景,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子里。问一声同学,过得好吗?离开学校再也没见过你。</h3> <h3>  其实,这次探访学校,我并没抱太大希望,那些房子,如果是1958年建的,就该有60岁了,它们还能坚持到今天吗?那么简单的结构,又荒废了许久。从这些图片能发现,我们的教室,已经是风烛残年,随时可能倒下。我暗自庆幸,我还能亲眼看到,并且留下了照片。仿佛这房子的照片,储存了我,在校读书时的快乐数据,每当看到照片,我一定能从中随时提取。</h3> <h3>  公元1974年,江西省水电工程团首届高中毕业合影。</h3><h3> 高中毕业,标志着我的一百多个同学:人生大幕,正式拉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的"吾"是同学们。</h3><h3> 我的这些同学,都吃了很多苦。先是下放农村,经历了“春插”、“双抢”等种种农村艰苦的劳动磨砺。经历了对前途,对未来数年迷茫的思想煎熬。工作后,随着水利建设,走南闯北,四海为家。30年前,我在九江碰到一位女同学,在工地上开着一辆大卡车。猛的一下,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当时的画面,一直珍藏在我的记忆里。打过招呼分别后,我就琢磨,哪里不对呀?我想,应该是画面中,美女与大卡车的对比,过于强烈。我们看惯了香车美女,认为那才是和谐的。而且这位同学不但斯文秀气,数理化更是杠杠的。听说她的卡车司机,一直干到了退休,哎……。当然,她很符合那个时代"铁姑娘"的特征,我知道我们这些同学里"铁姑娘"还真不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击△看视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海曾经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经岁月的酝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为记忆的美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飘溢韶华的醇香</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校握着眷恋 故地拥尽缠绵</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多少旧事 滚滚来到眼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见如隔千山 转身已是万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涯共饮夕阳 唤起柔情三千</h3> <h3>  2018年7月18日凌晨,看到潘老师女儿的留言,让我立刻想到了潘老师。他长年戴着副眼镜,对我们学生,总是很和蔼,潘老师的数学教的很好。四十年前,我在永修县城,和潘老师见过一面,我请他吃饭,他说没时间,要赶车,没料到那竟是最后一别。想起这些,我很激动,特意为潘老师的女儿,加进了柘林老街。</h3><h3> 潘老师,您走了,您的学生都记着您,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怀和教诲!给您鞠躬!!!</h3><h3> 潘老师女儿留言:"突然看到了我故去的父亲,那张水电工程局子弟学校首届74毕业照片,潘德祥,一位数学老师,收藏了这张照片。 只有随父母行走于山水间的水电人的孩子,才有共鸣,我反复看了多遍,忆起童年……,还有那柘林唯一一条大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2年完工的装机2×12万千瓦的发电厂房</h3> <h3>  施工时的照片。同学说她在这里劳动过,学校统一组织的,有报酬,一天工钱一块二毛五。</h3> <h3>  施工时的纪念照。中间是同学的父亲,工地的总指挥之一,穿军装的是军代表,左边的后来成了我同学的岳父。</h3> <h3>  大坝脚下的房子,是1975年完成的,装机4×4.5万千瓦的发电厂房。</h3><h3> 这幅图很美,美得像织锦。我就叫她"锦绣柘林"吧!欢迎同学取名。</h3> <h3>  左边是一期装机18万千瓦发电厂房,右边是24万千瓦发电厂房,中间是泄洪洞出口。</h3> <h3>  请我的同学,打开心里记忆的硬盘,调出尘封已久的数据,与下面的5张老照片一一比对。我记得曾经的报纸,有个"艺海拾贝"的栏目,我就改叫"忆海拾贝"吧,在记忆的海洋里,细心地拾捡那,一个一个珍贵的宝贝。</h3> <h3>  我是1972年下半年到工地的。我一个1952年出生的朋友有段回忆:“1970年8月31号这天,对于我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如同1968年10月15号离开学校下放到农村广阔天地一样。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离开生产队到柘林,一晃十一个春秋。”</h3> <h3>  “那天早上收拾好衣物,带上自己所有的行囊,离开了永修县滩溪公社石湖大队胡家小队,坐敞篷货车一路颠簸来到柘林小庐山脚下。到处都是竹子搭建的工棚,工棚里的床也是竹子搭成的统铺。我们几个知青和生产队的一些好劳力,将要在这里住扎下来参加五新电站的建设。那时是叫五新电站,几年后才改成柘林电站。”</h3><h3> </h3> <h3>  “好像第二天我们就扛着锹或挑着土箕,排着长队还唱着歌上工地。工地上人很多,全省都有农民参加。永修县设为二分部,每个公社设为营,每个大队设连,小队设排,俨然就是军事化的编制。南昌县是三分部,最大的一个分部,一共好像有七个分部。工地上不分昼夜的都有人,三班倒。我记得那时工地上的大幅标语上写着”七万大军逞英豪”,可见人流的气势磅礴。”</h3><h3> </h3> <h3>  “两年后大坝落成,就要蓄水了,我们原来住的地方小庐山和二分部所在地沙田港都会淹没在水中,所有的人员迁徙到易家河这边,就是主坝的外面。大坝落成后陆续裁掉了很多民工,渐渐地农村好劳力都调回去了,对比之下,工地上看到的上海知青,南昌知青,九江知青也越来越多了。主坝完成了,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泄洪洞也还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处理。”</h3> <h3>  柘林大坝控制流域面积9340平方公里,坝顶高程73.5米,最大坝高63.5米,坝顶长590.75米,宽6米。正常蓄水位65米</h3> <h3>  1974年12月到1978年1月,大坝心墙防渗处理,这是施工现场。我们在这里干了很长时间。不少民工承担了正式工人的职责,当然是那种简单的操作。1975年隆冬,上晚班。有过晚班经验的人都知道,黎明前是最难熬的。有一天晚班,也是黎明前,眼睛实在撑不开,我就躲到泥浆搅拌工作台的下面,找了一块木板躺下,瞬间就睡着了。等我冷醒了,除了脑子能动,全身都不能动,完全僵了。我试了一下,连手指都不能动,我想这下完了。过了一阵,手指能活动了,关节能活动了,能坐了,终于站起来了。过程至少一刻钟。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了,想着都害怕。但同时又觉得很幸运,没有冻死,仿佛重生一回。</h3> <h3>  这张照片我起初没选上,删到了垃圾桶里。突然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赶紧恢复放进来了。我估计这姑娘是1972年招工进去的。那时招工的机会特别特别少,能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是那时千千万万年轻人的梦想。姑娘穿的工作服,是那时最美的服装,衣服告诉我,她是正式工,那是一份自豪、一份光荣……如果姑娘光顾了这个美篇,又看到了这幅照片,请跟我联系,我想知道您当年有多幸福。</h3> <h3>  我在这里偷偷的游过泳,这是严重违反规定的,因为民工连里,坚决不准下水游泳。大热天时的水温太舒服了,我喜欢躺在一碧万顷的水面上,一动不动,仰观高天上的流云。我也喜欢潜入水中,睁开双眼,环视水晶般的唯美水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芳草遮没了船筏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成使用时的船筏道</h3> <h3>  1974年的夏天,九江地区举行游泳比赛,柘林得天独厚,有钱有人,还有这么好的一个溢洪道。要说还真敢想,想到了溢洪道。以水电工程团学校为主力阵容,加上县城和云山的几位同学,组成了永修县代表队,在溢洪道消力池里培训,也不知道游了多少天,开学时,一个个晒得黑不溜秋,感觉有些同学,再也没有恢复之前的肤色。那次的比赛,我们柘林同学拿了好几个第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该给溢洪道记上一大功。</h3> <h3>  溢洪道浇筑施工,在柘林的几年民工岁月里,给我留下的印记是最深的,那一段的如火如荼,那一段的热火朝天,终身难忘。请原谅我用了当时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我做过两个工种,一是推混凝土小铁车,再就是在拌合楼里给搅拌机喂水泥。浇混凝土的时候,各个连都较着劲,都想争第一,记录每天都在刷新,我记得一个班的最高记录是我们连创造并保持的,依稀记得最初是251方,最后追到了369方。浇筑现场是没有夜晚的,人造小太阳的威力各位都知道。时间是在72年底前后。</h3> <h3>  这张本想拿下,可几次都舍不得下手。拍照时可把我热坏了,豆大的汗珠往下滚,眼睛蜇得睁不开,就留着吧,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照片说得过去。高温烤出水晶蓝,往往高温的日子,就有水晶般的蓝天。喜欢拍照的,遇到好天总是兴奋,只要顶得住,就总是忍着。</h3> <h3>  这个角度不错。其实哪个角度都不错,庐山西海,可谓是全方位的美。要是能飞到天上看,那就更过瘾。用"天眼"看西海,那样就能领略,白居易描绘的"吴山点点愁"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期厂房引水渠进口</h3> <h3>  这不是旅游部门搞的吧?做在游客到不了的,二期厂房引水渠旁,只能远远地看,想合个影都够不着,我这是长焦拍的。中国人做这个是为了镇住水患,我叫他镇水牛。好像这里没水患呀,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我一水利专家同事告诉我,柘林水库集雨面积不算大,水量不怎么富余。我猜二期发电,一下增加装机24万千瓦,是不是碰到干旱年份,水紧张了,塑两条牛,祈求风调雨顺,让发电厂总有水喝吧。不知道我猜得准不准。</h3> <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蓝天太好看了,看着叫人格外舒坦,我突然觉得,蓝的那么像西藏的天。</span></h3> <h3>  </h3> <h3>  庐山西海,就是柘林水库,因为旅游,改名庐山西海。水域面积308平方公里,3亩以上岛屿1667个,总库容79.2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42万千瓦。</h3><h3> 这是2018年10月31日,卫星拍摄的柘林水库,直线是我画的,长度38公里,左边是武宁县城,右边是水库大坝。</h3> <h3>  这张是上一张的局部,直线长11公里。这张卫星图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水库里的岛屿。</h3> <h3>  介绍庐山西海,怎能没有庐山?来张庐山云海吧。这是我2015年12月6日拍摄的。走在前面的庐山首席摄影家,当时在这同一机位拍的云海,拿到了全国大赛银奖。这是大雪过后,站在庐山锦绣谷对面的绝壁上拍的。像这种美得不知怎么形容的美景,我说是大美无词。再美的词藻在她面前,都是那么的苍白。我认为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当时有点晕,我主要是被这平生第一次见到的,如此多娇的景色弄晕了。脑子里一时闪过许多奇怪的念头:书法家费新我在庐山写下"宠辱皆忘",我有同感,也就是"忘我"。"羽化登仙"大概是我这种状态的幻觉吧?或者他们被极其壮美的大自然弄醉了,晕晕乎乎,飘飘欲仙,于是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11月3日</h3> <h3>  我曾经坐船到这些绿岛上,至少砍过30次柴,当时到了扬州,到了鸦雀山,还在司马买过炭。图片里的绿岛,说不定有过我的足迹。</h3> <h3>  央视航拍跨西海的永武高速公路,誉为中国最美高速。</h3> <h3>  高速在这里破例专设了可停车的观景区,这是我和同事停车赏景时拍的。可惜是隆冬,其它任何季节的色彩肯定更美。</h3> <h3>  观景区里观景亭,匾额题字"西泓韵胜",各位开车路过时,一定要看看,不用买票的。</h3> <h3>  看了许多西海的美,离开柘林多年的同学,是不是想,赶紧回来看看。不光是看美景,更是像我一样,踏上昔日,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找寻曾经的足迹,收获如诗的记忆。如果有柘林恋爱经历的当然更有意思。说着说着,忽然想起了《归去来辞》。</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巍巍桃峰山松涛起舞歌盛世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浩浩西海水清波荡漾忆当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击△看视频</p><p class="ql-block"> 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我离开学校45个年头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人们都说人老了喜欢怀旧。是啊,闲来无事,我是越来越频繁地怀想逝去的往事。据我了解,所有的同学都到了花甲之年。看到很多同学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开心的做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时在群里晒晒孙辈的图片,实在让人眼馋。当然也听到他们甜甜的抱怨:"是带工资的保姆"。我还看到同学们经常发送心灵鸡汤,交流健康秘籍。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愿我的所有同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水武宁</h3> <h3>  到这里该结束了。可我希望大家再往后看看,随同我们的工作船,游览一下武宁县城上游35公里修河的风光,其实这个河段还是水库里,卫星测量显示,水位与大坝边一样的。都是去年隆冬时节拍的,山色不够青翠。我游了两次,第一次是现场踏勘,坐的大型快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12月20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夕阳西下 落日熔金 渔舟唱晚</h3> <h3>  宝塔镇河妖,我是条件反射,一看到宝塔就会想起。各位同学也一样吧?肯定记得出自哪里。那是杨子荣打虎上山后与土匪对的暗语:"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我们那个时代没什么好玩的,经常你来我往的连说带比划,当然还有"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有意思!你说过吗?答案是肯定的。</h3> <h3>  这张是我拍的鸳鸯,下一张是中华秋沙鸭。距离太远,不是很清楚。这两种鸟对水质要求极高,特别是中华秋沙鸭全球才1000只,我拍的这群至少有12只。西海的水质特别好,这才是我想表达的。</h3> <h3>  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类保护鸟。运气实在是好,一次能拍到两种珍稀鸟。拍摄时我以为是野鸭,还是回来放在电脑里才知道。我一摄影家朋友听说我的这一重大发现,要我带他去埋伏拍摄。天寒地冻,我不敢去。再说我的技术和器材太差,弄不出好作品。</h3> <h3>  天很冷,我们都穿的很厚。渔夫们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打鱼,看着都不寒而栗,艰难的营生。范仲淹的那首"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其实我不怎么喜欢,我觉得太直白了,不含蓄。今天我又喜欢了,我猜范仲淹肯定跟我今天一样,一定是有感而发。以后再碰到渔夫卖鱼,我都不忍心砍价了。当然,做什么都不容易,我也不容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据说这里叫柳山 同事看了 都说像富士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的山水 很有中国画 水墨丹青的气韵</h3> <h3>  山外有山,层次分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这是横着看的,远近不同,高低错落的几条山岭轮廓线,从东向西,渐次上升,仿佛一支和弦乐曲,缓缓奏向华美的高潮。高压线塔,屹立在群山之巅,让线条灵动起来,于是大山也更有了灵气。我这是在一个宽阔的河道大拐弯拍摄的,如果微波不兴,水平如镜,连绵的大山,倒映在绿如蓝的清澈水面上,那更是美得"一塌糊涂"。</h3><h3> 有同学开我的玩笑,说我的工作像旅游,游山玩水。我也这么想。像这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风景,不是工作恐怕不会来。我一直以为"工作着是美丽的",或许也有这个原因。</h3> <h3>  2012年,江西省水利厅,在全省遴选50个"最美江西水利人",我有幸被选中。2013年出版了这本50篇报告文学的合集。"工作着是美丽的"就是写我那篇文字的标题,是我说的,也是我这么多年的感悟。</h3> <h3>  柘林水库上游的第一个电站,沿着河道离武宁县城35公里。柘林水库的回水就在坝脚。一般人都不知道,这才是西海的上游终端。</h3><h3><br></h3> <h3>  我们的工作船,任务完成了,驶往归途。穿过朦胧的晨雾,如梦如幻,恍若仙境。</h3><h3> 往事如烟……走出校门时觉得,前路漫漫,天高地阔;谈笑间我们,迈过花甲,颐养天年。回首柘林的时光,我总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愿我的同学,随着这本相册,端起这杯陈年老酒,细细地品味那,如歌的岁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