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发一篇旧文,说说读书那些事。</h3><h3><br></h3><h3> 对书的最初记忆,我觉得应当是很小的时候,应当只有四五岁吧。那个时候不比现在,婴幼儿都有书籍可读,当然是由他们的爸爸妈妈或是姥姥奶奶来读的,我们那时候的小孩几乎是没有书可读,也没有谁有时间给你读。</h3><h3><br></h3><div> 我和我的哥哥姐姐是很幸运的,我爸爸是写书的,妈妈也是业余写书的。记得有一天晚上,妈妈爸爸给我们读他们刚出版的一本儿童读物,好像叫《小亮子》,每念完一篇,就问谁喜欢,就把这篇送给谁,哥哥姐姐大概都说要那篇了,爸爸问我,可能是太困了,我根本就没有听懂他们说的是什么。这算得上我第一次读书吗?</div> <h3> 后来,爸爸妈妈拿着这本书的稿费,带着哥哥姐姐去了一趟省城,吃了好吃的,还买了玩具,他们没有带我去。</h3><h3><br></h3><div> 我该上学的时候,虽然爸爸用一个纸箱子把孩子们能读书都放到里面,让我们闲暇的时候读,但我好像一本也没有读过。</div> <h3> 大概是我们家从天津搬到保定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了。我们只能在家读书。那时候我应当上小学二年级,我找到了一本好像叫做“跟随毛主席长征”(后我在网上查,那本书叫《在毛主席身边成长》,是写长征时期的),是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写的回忆录形式的文章,我读的非常认真,当时我有很多不认识的字,都是连猜带蒙的,记得有一篇文章说是毛主席他们开会,陈昌风找不到凳子,我不认识凳子的“凳”字,我就琢磨这个字的意思,起初觉得是“镜子”,后来觉得不对,开会干嘛要镜子呢?后来才琢磨出是“凳子”,这样才合理了。所以,我对这本书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些舍不得读,觉得读完了就没有书可看了。</h3> <h3>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家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书。和我家老张刚认识的时候,他说小时候找不到书读,我很惊讶,因为我们院谁家都有几大柜子的书,看都看不完,根本不用找谁去借。</h3><div><br></div><div> 妈妈身体很不好,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让我给她念书,我记得她让我念的是俄罗斯童话,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大概就是那个时候读的。后来我们搬到石家庄,妈妈也给我读过书,那时爸爸一出差,我就到他们的大床上陪妈妈睡。睡前,妈妈看书,就给我读一段,她看的好像是《封神演义》,给我读的是苏妲己的故事。</div> <h3> 开始读爸爸的藏书是高中毕业之后,没有了学习考试的压力,就开始毫无顾忌的读书。爸爸藏书多是前苏联的长篇小说,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只与苏联进行文化交流,翻译的书也大多都是苏联的,别的国家的很少。</h3><h3><br></h3><div> 白天读书妈妈不管,晚上我一看书晚了,她就叫我关灯,说把眼睛看坏了。我就把灯关上,拿手电在被子里看,就是那个时候,我读了很多前苏联的小说。我们家读爸爸藏书最多的是我的大姐,她读书的方式就是不管这本书有多无聊,她也是从第一页读起,一直读到最后。</div> <h3> 我和老张结婚的时候,我们两个做过一项规定,每月买5元钱的书,那时候5元钱大概能买2—3本书。现在我们书架上还有那个时期买的书。</h3><h3><br></h3><div> 从结婚到现在,我们家一直坚持订的杂志是《读者》和《小说月报》,有一个时期我还订了《散文》,后来觉得有些太纯文学了,工作忙没有时间读。我都是出差的时候带着,在火车上、酒店里没有别的读物的时候,那些散文就是最好的读物。</div> <h3> 有一段日子,我几乎没有时间读书,因为孩子小,家务重,工作忙,上班有写不完的材料,满脑子都是公文、报告、经验材料的语言,读书成了奢侈。有时候需要给上级部门写一些电视片脚本,或者是报告文学类的东西时,我就集中读这类的作品,以掌握这类作品的语言方式,读书是急功近利式的。</h3><h3><br></h3><div> 再后来,我退二线了,不上班了,终于不用再写那些材料了。有了大块的时间可以读我喜欢的书了。</div><div><br></div><div> 这个阶段我读的书都是受女儿的引领,她买什么书,我就读什么书。这个时期读了大量的新生代作家的读物,比如:亦舒、辛夷坞、匪我思存、桐华等等。他们写的言情小说,还有流潋紫的后宫系列等,反正有大块的时间,读什么都行。我经常是在午后,因为这个时候家里的活都干完了,可以躺在干干净净的家里,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开始读书,如果是夏天有雨的午后,沏一壶茶清香碧螺春,窝在沙发上,开始读书,一直到傍晚,是最惬意不过了。</div> <h3> 亦舒类的小说很好读,轻松、自在,很快就能读完。我还喜欢读一些散文类的书,最喜欢的是龙应台的《目送》,还有那些名人们写的书,如白岩松、崔永元、倪萍等。就连比较前卫的郭敬明、韩寒类的作品我也读过。</h3><h3><br></h3><div> 说起喜欢的作家,我还是喜欢严歌苓、池莉、毕淑敏、龙应台、迟子建等一些女作家的作品,可能是觉得比较贴近生活吧。安妮宝贝的作品我也读了一些,有些感觉很好,特别是她后期的作品,最近听说她改名了。也许是结束一个阶段的写作风格,年纪大了,阅历深了,对生活的看法也同样会发生改变。我还喜欢汪曾祺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写得很精彩。</div> <h3> 我直到现在,都是读纸质的读物,从来不在网上阅读电子读物,我觉得那样读书没有感觉,那些屏幕上的文字仿佛是没有感情的,没有书香、墨香,没有捧起书本那种温润的纸张的触觉感,没有一页一页翻过的动感。我女儿和我一样,喜欢那些纸张好,装潢好的书籍。我觉得这样读书,才能对得起作者辛辛苦苦的写作。</h3><h3><br></h3><div> 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张嘉佳写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作者是一个80后,写的都是他们那个年代人的生活,刚开始我没有读进去,后来觉得他讲故事的方式真的很好,温暖,流畅,感知。据说,他被称作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后来他的作品被拍成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我喜欢《从你的全世界路过》。</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