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三个字,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至读书以来就膜拜于他的传世佳作,在好友数次聊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带着份好奇心打开扉页。穿越千年的风霜,领略苏东坡的一生,我真切的后悔自己应该早些读到它,早些了解那些恢宏豁达作品背后作者艰辛坎坷的际遇。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当然现在也不迟,因为这本书和苏东坡都值得反复阅读体会。那些入世的观念和出世的智慧,无论放到哪一段历史和社会环境中,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目标和灯塔。</p> <p class="ql-block"> <b>月下漫步的文学家</b></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的才情圈粉无数,不但平民百姓喜欢,皇帝也喜欢他。宋史有载:“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太多他留下的痕迹。比如雪泥鸿爪、河东狮吼、水落石出、明日黄花、沧海一粟。这些,都是他给予后人的文化魁宝!</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人会以为苏东坡的成功全靠天赋,却不知其成功更多源于后天的勤奋。他晚年时曾对弟子王古说:“我每读一部经典,都是从头抄到尾。”当年被贬官黄州时,朋友朱载上去看他。朱载上在客厅等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没发觉你来了。”朱载上就问:“每天的功课是什么?”他回答:“抄《汉书》。”朱载上惊问:“您还用得着抄书吗?”苏东坡回答:“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p><p class="ql-block">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p><p class="ql-block">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 <p class="ql-block"> <b>豁达诙谐的生活家</b></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苏堤春晓、东坡肉、东坡羹、酿酒师,太多的典故源自于他。</p><p class="ql-block"> 当年他被贬谪到海南儋州,一个当时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但苏东坡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被贬到岭南惠州,人人都觉岭南苦,苏东坡却活得逍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写出《猪肉颂》:“慢著火,少著水,火侯足时它自美。”这句话后来也成了做红烧肉的最高理论指导。</p> <p class="ql-block"> <b>秉性难改的乐天派</b></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有达观知足的思想,这个能把所有坏日子过成好日子的老头,当年被贬到琼涯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幽默的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这样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p><p class="ql-block"> 一日与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东坡品尝后,举箸慨叹,留下那首著名的《定风波》:</p><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p><p class="ql-block">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p><p class="ql-block">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经过仕途的起起落落后,苏东坡悟道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与其羁绊于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以安详平和享江上清风,赏山间明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千古之前的感慨,在今世也掷地有声,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个月下漫步者,饮酒成瘾者,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伟大的书法家,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难怪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