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保持你神性的光芒

林班长

<h3><br></h3><h3>我读书有一段时间了,乐在其中。时常听到有人说“真羡慕你还能读书”,或者说“现在我什么书都读不下去了”,还有人会问“我找不到时间读书,你是怎么做到的?”</h3><h3><br></h3><h3>我先说一个故事。岁初,受一个朋友的影响,重拾毛笔书法。看了一些关于书法的古今文章,知道了读帖和临帖的重要性。“梁山舟《答张艺堂书》谓学书者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第二,多写又次之。”除了天分可遇不可求外,多见即读帖,多写则为临帖。</h3><div><br></div><div>读帖,不光要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看,即在心里临帖。目光随作者的一笔一划,或撇或捺,或点或钩,峰回路转,紧紧跟随,令作品成竹在胸。而临帖就更进一步,在读帖的基础上,比照模仿,先求形似,再达神似,最后走入书法家的精神世界,扩大为自己的精神境界。</div> <h3><br></h3><h3>读书,就像习字中的读帖。一字一句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循序渐进,徐徐深入。看到要紧处手不释卷一气呵成,读到纠结时眉头深锁掩卷而思。会心处哑然失笑,伤感时悲从心来。你感受着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也体会到作者的用心。或急进或稍止,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一边看还一边揣度故事会以怎样的情节展开,又以哪种结局告终。于是思维的肌肉得到锻炼,好像掌握了作者的某种能力。</h3> <h3><br></h3><h3>读书不在多,就如临帖,一开始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书法家,从楷书练起。先就规矩,以求掌握书法的技巧,再逐步拓展到其他书法家,再到行、隶、草、篆。坚持每周写字三次,每次一个小时,50个字,一年下来必有小成。习字我想更多的人并没有从小得到训练,尚能如此,更何况读书呢?毕竟我们都是读书长大的呀!先选定自己喜欢的作者,从小说、杂文开始,再到其他作家,其它类型的作品。坚持每天抽一点时间,每周再固定一个稍长的时间进行阅读。一个月两三本,一年下来二三十本,思想一定有所提高。慢慢懂得如何选书,如何阅读,如何分享,再到写一点文字。三五年下来,自然会有所不同。</h3><h3><br></h3><h3>三五年太长?是啊,多吃一顿饭,少刷一次牙,有什么要紧?只是几年下来习惯不同带给你的不同,摸摸你的肚子和假牙,就应该心知肚明了。</h3> <h3><br></h3><h3>在我看来,世上是没有不喜欢书的人的。但是我们一些父母常常喜欢把读书当做谋生的一种技艺,以至于许多人一旦摆脱父母的控制,就一并把书也抛弃掉。书,变成了某种不好的记忆。</h3><h3><br></h3><h3>我们要摆脱一定要从书中有所得的观念。读书好比吃饭,如果你每顿饭之前总要考虑怎样吃更健康,清规戒律一堆,吃饭便成了苦差事。读书也一样,自然有不适合读的书,读了没什么意思的书。但相对于我们现在如此的“营养不良”,以其说要考虑营养价值,不如饥不择食地来者不拒。形成阅读习惯后,慢慢自然有一定的鉴赏力,好比茶和红酒,任旁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不经过长时间的品尝,是喝不出个究竟的。</h3><h3><br></h3><h3>从这点看,脑子好比舌头。只是我们的脑子连舌头的待遇都赶不上,惭愧。</h3> <h3><br></h3><h3>长期坚持读书的人,会有一种不同的气质,身上似乎有某种说不出的色彩。村上春树在他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曾经有段对“白”的描述。“赤”在回忆他多年前有一次再见到“白”时说:“该怎么说呢?当然脸庞和五官基本没变,按照普通的标准来说也照样是个美人。……但白那时候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的自然光彩。……以前的那些东西消失了,简直像有人绕到身后,把电源开关给拔掉了一样。”</h3><h3><br></h3><h3>不少才子离开学校后,在社会上打滚若干年,以前的才气便荡然无存,真是可惜。柴米油盐当然重要,但无论如何都没到要只字不读的境地啊?当初的美人啊,岁月会洗去你的容颜,但不应该洗去你的色彩和光芒。没有了生命力的人生,究竟还有多少意义?</h3><h3><br></h3><h3>请不要让俗世把你的电源拔掉!</h3><div><br></div> <h3><br></h3><div>我怀疑人人都是神仙,到了凡间,吃了人间烟火,灵性才慢慢消去。然而毕竟我们是上天的孩子,他给了我们一个保持神性的方法,就是阅读。只要一直看书,就能和上天保持联系,</div><div><br></div><div>我们终将回到天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