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记者的书卷气

全雪莲

<h5> <i> 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且再翻旧文出仓,权做应景。个人作品集《“第四种权力”的责任感》2006年出版时,时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叶中章先生曾为本书题跋。感谢叶先生溢美,更多也是倡导大家多读书,现特翻检出来,再为自勉。</i></h5><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跋:谈谈记者的书卷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中章</div><div>   </div><div>  2003年初,广电报社策划了一个“留在荆门的武汉知青”系列报道活动,全雪莲和报社负责人找到我,希望我能接受采访。采访中,全雪莲举止优雅、谈吐不俗,与其他新闻记者相比,她显然更多了一份书卷气,给我留下较深印象。应该说,“留在荆门的武汉知青”这组系列报道文章刊出后效果很不错,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同志们还将其辑纳成册。再后来,小全送来她自己写的两本书。去年,我主持庆祝第六个中国记者节暨荆门第二届“十佳”新闻工作者颁奖仪式时,她作为其中的新闻“十佳”之一又登台领奖。从有限的交往中、从她的书中,我感到她气质高雅且含蓄内敛、爱读书而求甚解。比起多有脂粉气的都市女性来,她的书卷气显然更为人称道。今天,她出版自己的新闻作品集,请我为她题跋,我欣然应允,并顺便谈一谈记者的书卷气。</div>   所谓书卷气,不外“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丘壑、腹有经纶,自然现于颜颊眼神之中。书卷气来自“书卷”亦即书籍,因为古代书籍多作卷轴形,故称之为“书卷”。书卷气是腹中文章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博学多识、富有才华的表征,是一种文化气质的外溢美,它散发着一种儒雅、高贵的韵味。宋朝诗书画三绝的黄庭坚曾云:“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艺术作品有了书卷气,便平添神韵,没有书卷气,则匠气、俗气充斥其间,自然面目可憎,语言乏味。可见,一个人要想拥有书卷气,多读书是先决条件,不读书则无从谈书卷气,而书读得不多则散溢不出书卷气。<div>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书卷气”逐渐成了一种较为稀缺的东西,尤其是在演艺圈和新闻界,呈现更多的是市井气、骄奢气和油气、痞气。地方的某些媒体记者也不例外,搞了两年新闻,写了几篇文章,就成了“油子”、“痞子”,工作吊儿郎当、油腔滑调,为人玩世不恭、自恃清高。我曾在有关会议上不止一次地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世俗气;要多读书、勤思考。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不仅他的文字透出底气,他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和道德修养都能具体表现。</div><div>  作为媒体记者,除了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报道客观事物、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坦陈世道人心,以正气、勇气和骨气获取公信力,同时还要有灵气、才气亦即浓厚的书卷气,赢得人们的敬重。著名记者郭超人曾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就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灵气、才气,而灵气和才气就源于记者平时的读书积累和勤于思考!</div>   现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许多人都摆出一副认真读书的样子,所以书店里的礼品书、豪华书畅销,“书卷气”的行情看涨,但有些人家有些书画,其中只见到书卷而未必有其气。这“气”,相当于呼吸,是要有生气和活力的,不是掉书袋的艰涩难读,也不是油腔滑调的圆熟献媚。既然是气,就需要养,所谓“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弄一些表面的东西,附庸风雅尚可,要想立竿见影地弄出点书卷气来只怕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的记者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自己寻常的日子里。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快速发展,这样写起文章来就有种融会贯通的功夫,就会有自得自悟的东西。<div>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神”也就是书卷气。书卷气多了,市俗气和骄奢气自然就少了。江泽民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但我们还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读什么,怎么读?因为书卷气并不是迂腐的书生气,书卷气应该是那种博古通今、韦编三绝的腹有诗书、口吐莲花,记者要做杂家,文史哲经都需了解,既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笃志敏行,又要有泽被苍生、心忧天下的悲悯胸怀。惟其如此,才不致辱没了记者的神圣职责,才能上传民情、下达政令,才能赢得领导满意、群众信赖。</div><div>  读万卷书,尚须行万里路。我这里所说的书卷气不单是指向书本学习,同时还要向大自然学习、向群众学习,从一切可能的地方汲取有益东西,滋养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参加一次高雅的活动,向有识的人学习;听一首美妙的音乐,让心灵随着歌声起舞;即令是看一场球赛,也可以从中磨练意志。市楹联学会举办活动时请我,我很乐意地去了,看到同志们、特别是有些老同志们乐在其中,随心吟咏、出口成章,我深受感染。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琴棋书画,皆有灵性,久伴必移其气,况万物之灵长的人呢?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长处,我们要择其善而从之,广纳博采,兼收并蓄,从而使得自己心灵饱满。种花养草,陶冶性情,远胜过在乌烟瘴气的斗室里打麻将消磨大好时光;朋友聚首,相谈甚欢,也会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收获,强似酒桌上地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所以,书卷气同时又体现在一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人际交往的准则上,体现在人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取向上。</div>   全雪莲的这本新闻作品集,篇篇给人以健康有益的启迪、处处显现着记者的职业良知,同时又于不经意间流露出她善读多思的痕迹。如写作发表于1999年元月的特写《走出厨房吃潇洒》一文,就从周朝的“朝市”、“夕市”也即快餐的缘起,写到社会的劳动就业、人们的家庭观念等问题,逻辑严密、思路开阔、书卷气十足。而《“第四种权力”的责任感》中的正气、《展开思想之翼,抵达精神高处》中的大气,无一不表现出作者身为一个记者的可贵素质。<div>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要打造“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我们的民族将会越来越有书卷气。而我们的媒体记者更要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优秀合格的记者应该是正气、大气、书卷气兼而有之。凛然的正气,可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正本色;博厚的大气,可让我们在存小我的同时心中放着大家;深厚的文化底气也就是书卷气,可令我们通晓古今胸怀全局,目光敏锐思路清晰。只有保持正气不倒、大气磅礴、书卷气十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为本,一心为民,我们的记者才会少却世俗气,多添书卷气,才会真正堪称“无冕之王”。</div><div>  让我们的记者都行动起来,做一个有书卷气的人!</div><div>  以上文字是为跋,以贺全雪莲新闻作品集的出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