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图 唐师曾 文/ 小明</h3> <h3> 唐师曾是我喜欢的记者。我并不认识唐,知道唐师曾这个名字是在1994年前后,他出了本《我从战场上归来》的书。写得非常好,从此在我的脑海中就留下了唐师曾这个名字,也记住了唐老鸭这个爱称。</h3><h3> 后来又陆续出了《我钻进了金字塔》《重返巴格达》《我在美国当农民》《我第三个愿望》和《我的诺曼底》一系列书籍与一本《一个人的远行》画册。全是他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读起来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也给中国人一种新鲜的气息。难怪张中行老人说,为唐师曾的书大声叫好!(可参考张中行先生的为《我钻进了金字塔》所做的序)。他是我国唯一参加过海湾战争的摄影记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海湾战争的宝贵摄影资料和文字资料。可谓经历丰富,阅历过人。连我国的享誉中外的大学问家季羡林先生对唐师曾的远赴伊拉克战场及周边国家的战地采访的壮举而“我们要为积极的冒险主义大唱赞歌”,季老先生又说,“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记者,人们可能称他为小人物。然而,他的冒险精神却并不小,他是胆大包天的。他一方面继承中国历史上的冒险精神,一方面又继承了北大叛逆精神。....他曾只身采访海湾战争,与卡扎菲、萨达姆、扎龙众多的领导人、政治家都有交往。....其中任何一项都能令人舌挢不下,师曾却能集众奇于一身”。一个享誉中外的大师能够为一名记者写出这样的文章,就说明唐师曾的纪实文学的功底和他的作为战地记者的所作所为留给大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是对唐师曾的很高评价。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著名二战战地记者萧亁对唐师曾的慧眼识珠,一眼看出唐就是若干年前的自己,对唐师曾的行为大加赞赏、支持、鼓励。喜悦之情,不予言表。并欣然作序,序中说到:他不但摄影技术好,笔头快,能吃苦,有胆识,而且善于同人(包括洋人)打交道。这看似平淡的话中表达了老一辈人对年轻一代的赞许和能力的认可。我觉得唐师曾就是从那个时候,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的成熟。人们经常说,人只要有一个支点就可以走上正轨,抓住它并沿着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很高的目标。而唐就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找到了它,毫不迟疑地走了下去,并把它发扬光大,继续闯出一条新闻采访之路来。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记者这个行业里近30年的磨练中而不改初衷。</h3><h3> 可能这条路要走很久,比如他新创的“语像”,就像一股涌动的清泉,流向我们日益陈腐的心灵。这个社会总要有人不断创新、改革,不断改造过去人们习惯了的过时或者说被社会所早该淘汰的旧思维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人而欢呼叫叫好。</h3><h3> 唐师曾给我留下了直观感觉还是在“语像”里的点点滴滴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那种有素养、有深度又有时代感的平和的人。无论他评价什么,都抱着客观的角度出发,达到他要说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一个记者应该有的基本素质和行业操守。说到操守,现在我们的记者不应该叫做“记者”,应该叫做记录上面的指令去办事的“记录者”,不敢跨雷池半步。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看唐的语像了。唐的语像,一般都放在午夜的12点,我想他是在等没有大的新闻再放吧?哈哈。</h3><h3> 我喜欢唐师曾的另一个方面,是我敬重他的冒险精神,又为他的才华所折服。更为中国有这样的出色人才而感到欣慰。有喜欢他的人,可以先看看他的文章和书籍吧。他的文章和书籍可以侧面说明他的部分经历。唐的故事很多,我只说出了我所知道他的一点点皮毛。</h3><h3> 好了,今天是读书日,我这小文也算是读书日看唐师曾先生的书的一点点感想吧。</h3><h3><br></h3><h3><br></h3> <h3>唐的书</h3> <h3>唐和卡扎菲</h3> <h3>我国著名的红墙摄影大师——杜修贤</h3> <h3>看唐老鸭的惨像——去可可西里跟踪拍摄非法狩猎者</h3> <h3>这张照片值得一说,这名小伙子姓刘,在潘家园市场无意中看到一包胶卷底片。小伙子买了下来,送到唐师曾家中。这是唐丢失多年的非常珍贵的底片,唐说,既然是你买到的,还是由你保管吧。从此刘多了个摄影大家的师傅。</h3> <h3>唐的作品</h3> <h3>唐的作品</h3> <h3>演员许晴在看唐的书</h3> <h3>撒泡尿</h3> <h3>在自说“语像”</h3> <h3>自说“语像”</h3> <h3>2017年5月在聊“语像”</h3> <h3>干杯</h3> <h3>在给江老爷子(不是江泽民)录制“语像”</h3> <h3>喜欢唐师曾先生的人,可以去看看他的书吧,既精彩又显示了他个人的魅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