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季羡林老先生回忆留学时光,并再次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不由的感叹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拥有着奇丽的景色。人人都沉浸在美景之中,也正是因为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值得读者久久寻味,季老先生留恋不已。蔡小姿老师抓住了这一人文主题、巧妙设计教学、扎实训练语言、评价导向引领各个环节都让我受益匪浅。 </p><p class="ql-block">一、 教学相长,设计导航 </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系让学路和教路在语文课堂融合。而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老师才会将这样的理念贯穿自己的课堂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收到教学相长的实效,现在回顾一下蔡老师的课程结构和板块。 </p><p class="ql-block">(一介绍人物背景,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1.介绍季羡林 </p><p class="ql-block">2. 找出最能体现课题意思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p><p class="ql-block">(二)初读课文,重点学习"人人为我带来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提问"我为人人又做了什么?"抓住课文关键句。</p><p class="ql-block">(五结合生活实际,口语交际身边有哪些我为人人的事例。</p><p class="ql-block">(六 总结阅读方法,拓展延伸 上述设计是语文意识指导下,以语文味为主线。恰到好处的融合了学路与教路。这种设计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正因为得益于这样的设计,师生才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文中沉浸到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之中。</p><p class="ql-block">二、品读感悟,方法先行</p><p class="ql-block">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学生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要牢牢抓住提高学生良好语感和运用语言文字整体把握能力的这个核心。可见,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处。因此,教师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紧扣语言文字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读中悟,悟中思,思后写,师生的思维才能相互碰撞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蔡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旨,梳理课文脉络,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文本,走进作者季羡林老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季老先生浓浓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一 设计问题</p><p class="ql-block">1. 蔡老师板书课题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课题意思的一句话。"引出课文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蔡老师相继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将道理读进去,又提出疑问,这就是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2. "人人为我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会读文本,通过自读走进人本,引出关键句的学习。</p><p class="ql-block">3. "我为人人又做了什么呢?"蔡老师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学生汇报交流,找出体现"我为人人"的句子,随后紧扣主题提问"为什么说德国人养花是我为人人呢?"根据课件展示德国街道的美景,学生身临其境交流行走在德国街道的感受,这个问题的设计,对于理解课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4. 蔡老师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设计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口语交际"你身边有哪些我为人人的事例呢?"学生畅所欲言,贴近学生生活谈观点、发表想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有的学生说为值日生打扫卫生,爱护公共环境,分享助人为乐的事例等,也相机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二)方法引路</p><p class="ql-block">蔡老师在整堂课中始终贯穿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理念。在理解词语"姹紫嫣红"和"应接不暇"时,蔡老师并不是单单教授这两个成语的意思,而是教授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课件图片的演示中理解成语。师先范讲一类,有红的郁金香,红得似火。引导学生讲看到的其他颜色,生相机说出还有粉的玫瑰,粉得似霞;白的康乃馨,白如雪……生在这样的语境中,这样的视觉感知中深切地理解了"姹紫嫣红",唯一的不足的是蔡老师引出姹紫嫣红时,是直接课件出示让学生读,我觉得这处应该学生说出这样有红的芙蓉、紫的丁香、皎洁的百合等绚丽多彩的景象就是——姹紫嫣红。左边看完看——右边;这条街道看完看——那条街;这个房顶有,那扇窗前也开满了花,令人——应接不暇。蔡老师创设了一个个情境,运用了一个又一个的排比句,让学生真切感受德国街道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使人应接不暇!融入情境中再相机进行阅读指导,蔡老师排比句使用恰到好处,增强了阅读的气势,在读中感知德国街道美、人文美。点题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出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结合情境感知心情,设计写话环节,理解诗一样的美文,学生口语交际反馈。在"润物细无声"中又教授了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后写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三朗读指导有梯度,拓展延伸有深度</p><p class="ql-block"> 1.蔡老师在拓展延伸中根据学生不理解的山阴道为切入点,生在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时总是读不通顺,也正是蔡老师从学生学情出发,生不理解山阴道的景色,自然不能体会此处比喻的妙处。所以蔡老师设计了课外拓展环节,延伸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蔡老师又用排比句,递进式地体会作者感情。而且每次指导朗读都有梯度、有要求,先带着感受读,再半填空式地背诵,一个个亮点层出不穷,令听课老师们应接不暇。可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 2. "借景抒情,情融于景"蔡老师通过深层挖掘季羡林老先生的创作背景,将时光再往前推五、六十年,结合季老先生留学时的战争背景,揭示当时的生活现状,体会当下的德国人民并不富裕,但人们为什么还要养花呢?生相机交流反馈,体会德国人民我为人人的无私奉献,再次紧扣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突破教学难点,在文本的基础上再挖掘内在的人文情愫和关怀,帮助学生深度体会"我为人人"的主题思想。结合实际,学生再谈生活中类似的境界就水到渠成了。</p><p class="ql-block"> 3. 根据学生感受美景,创设小练笔环节,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4. 课外拓展与文本类似的作品《只砍有记号的树》开启学生自主课外阅读学习的大门,分享孩子智慧碰撞的火花。</p><p class="ql-block">三 、准确评价,正确导向</p><p class="ql-block">蔡老师的评价多元化,评价语丰富。当学生一直说红得怎么样时,蔡老师评价生:"是啊,各种各样的红,还看见其他颜色吗?"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对其他学生起着极强的引领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寻求其他颜色的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能领悟到读书的方法,体会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和充满感情的人文色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走在语文路上的我们,会且行且思,不断探索,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