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骑游记26:慈溪方家河头村

涛哥骑游记

<h5>【骑游路线】宁波市区--九龙大道--过九龙湖景区正门--长邱线--中横线--左拐--徐福村--达蓬山--沿窖湖往北骑行1公里左右--方家河村-- 沿原路返回宁波市区<br>【活动强度】★★★ ,全程约100公里左右 <br>【风景系数】★★★</h5> <h5>  沿达蓬山脚,沿窖湖往北骑行1公里左右。</h5> <h5>  途中经一牌坊,彰显慈孝。</h5><h5> 慈溪的慈孝文化渊源流长。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虞舜,名列“二十四孝”之首,其出生地在紧邻今慈溪市区西部的历山之西(今属余姚市低塘镇)。旧经称历山是“舜所耕也。其下有田,曰象田;有井曰舜井;又有石床,足蹈处双迹宛然”。历山上有舜庙。今慈溪市横河镇石堰村有虞山,光绪《余姚县志》转引《太康地志》云“舜避丹朱于此”。上有虞山庙,设舜帝殿,供舜帝像。</h5><h5>  慈溪得名,始于东汉董黯“子孝母慈”的典故,乾道《四明图经》有记。传说董黯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慈母病重,想喝大隐溪水。于是董黯每天往返六十多里去大隐担水,伺奉母亲,无论寒暑,风雨无阻。董母心疼儿子太过劳累,商量之后就搬到了大隐溪边居住。数年后,董母痼疾痊愈。乡人感于董氏母子的“慈孝”,便改称大隐溪为慈溪。</h5><h5>  董黯笃行孝道的事迹被地方官员层层上报到朝廷,东汉永元八年二月十五日,汉和帝颁布《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称赞董黯孝行卓然可嘉,官封议郎。董黯为赡养老母,辞不应征,日夕服侍行孝。由于得到朝廷的褒扬,“董黯孝母”的故事从此更为广泛地传扬开来。唐开元二十六年建县时,县人以此为荣,定县名为慈溪。<br></h5> <h5>  方家河头古村,位于慈溪市龙山镇范市南部,东临黄杨岙村,与宁波雅戈尔达蓬山旅游度假区仅2公里。这个村庄的时光起点在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失败后,一部分方姓将士来到河头岙一带隐姓埋名居留下来,此时的河头岙已有叶氏、杨氏、应氏、施氏、朱氏等。元朝泰定年间,一个叫方绅的与他的大儿子方天柱,率子嗣及方氏族人迁徙到桃花岭的北面,这就是方家河头村的真正兴旺之时。</h5> <h5>  方家河头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方姓集聚村落之一,全村共分三个自然村,有1021户人家,共有村民5400人,有方姓约3000余人,故名方家河头村。</h5> <h5>  进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石像。走近一看,是大儒方孝儒。方虽然也是宁波人,但却是宁海,而非慈溪的。为什么这里会立他的石像呢?经查询历史,才知其中缘由。明永乐年间,方孝儒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他的亲友及学生八百七十多个人被杀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灭十族的人。方孝儒公案发生后,宁海方孝儒的亲族及后代,从宁海深甽那个山坳,逃难于此,和已有的方氏族人揉在一起发枝散叶生根落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像边纪念方孝儒的“天地正气碑”</h5> <h5>  2003年,河头村以“水秀、树古、明清遗迹众多”而被命名为第一批慈溪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目前慈溪市唯一的一处古村落文化遗产。从此石碑进入,便到了古村的内核。</h5> <h5>  入口处有一突兀奇秀矗立的巨石,上书“镇风岭”三字。</h5> <h5>  巨石边的小坡上,六棵古樟,虬枝茂叶地庇护着这条进村的古道,古道尘埃不染,洁净而素雅。</h5> <h5><font color="#010101">  坡上的建筑都已改装成了民宿。其实,进村后,这类利用原有旧宅进行改装,妆成民宿的比比皆是。民宿,现在很热,带动了许多古村的繁荣,但也破坏了古村的宁静。这点,其实在方家河头村很明显。每年过来,每年都会感觉这个村庄少了一些质朴。</font></h5> <h5>  踏入古村,豁然开朗。村庄三面青山环抱,屋落溪涧流泻,地下水脉畅盈,遍村古木成荫。</h5> <h5>  过镇风岭,迎面是两幢清式建筑,中间是一条青石走道。石道边有一口方方的池塘。这口池塘虽然面积不大,但池水清可见底,当地人叫养藕塘,据说原先这池塘里有荷花生长。</h5> <h5>  方家河头古村不算很大,从村口池塘开始,就是主道方家路。一些小街比如老横街等村中街道都与这条方家路连通,而街又与一些小巷连通。</h5> <h5>  河头村三面临山,溪涧绕村而行,地下水脉流畅,遍村古木成荫。</h5> <h5>  方井,位于河头村街东侧,与邱王“沙井”、洪魏“桐井”齐名,为慈溪境内三大古井之一。该井建于明代,井深5米,口径1.1米,水甘冽,久旱不枯,久雨不溢,数百年来为河头居民的重要水源。站在井中间那条石上,看着依然清幽幽的井水。依然可以想象那些过往岁月中,井台上的温暖的场景。</h5> <h5>   河头村的建筑以清代、民国期间的宅第民居为主,建筑形制和装饰细节各具特色。</h5> <h5>  行在在方家路,至今能看到邮局、钱庄、水龙局、盐铺、药店。巨大的块石铺就的方家路,街两边皆是打上岁月烟色的板壁,间或夹杂着白墙马头墙黛瓦,街深而悠长。</h5> <h5>  有一些沿巷旧屋,被修葺成别具一格的民宿、咖啡屋以及特色酒吧。这是一个旗袍酒吧,我去的时候,这些旗袍女士们正围坐在一起品茗女红。暖暖的灯光下,恍惚回到了民国时代。</h5> <h5>  从村里的老街或另一条沿溪的小天井路,往山里走,在地势稍高的村落南端,古木参天,溪水曲流,风景秀丽,人们管这个地方叫兰屿,其得名居然和秦始皇有关,民间传说秦始皇当年到浙东登达蓬,巡至灵绪山,见该地风景奇佳,便以妃子兰屿之名命之,兰屿之称沿用至今。</h5> <h5>  掩映在青山古树间的一汪清池,以兰妃命名,称为兰池。兰池的水是村里饮水洗衣洗菜的源头。</h5> <h5>  走近兰屿,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景色秀丽的山水画卷——香溪、屿桥、古道、参天古树和清式民居掩映比照,浑然一体。香溪源出灵绪山脉,全长1.5华里,终年潺潺不息,滋养河头芸芸众生。沿溪越级而上,可以看到挺拔高大、生机盎然的古树群。</h5> <h5>  在兰屿生态公园内,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木达50余棵,大多是柿子树,一般树龄都在250年以上,其中最独特的是一棵鸳鸯樟。此樟树根部相连,上分一大一小两棵,每棵树围都在5米以上,需数人合抱。此树已有500多年历史了,据传是一对恩爱夫妻所植。在鸳鸯樟旁,有一棵植于清康熙年间的桂花树,是三北地区现存最大的桂花树之一,树干粗大,树叶茂盛,金秋时节,一树花开香飘满村。</h5> <h5><br></h5> <h5>  沿方家路往南走,穿过村庄生态公园,在这座兰屿客栈旁边,就是桃花岭古道的入口处。</h5> <h5>  村庄扼守着三北平原通往原慈溪古县城——慈城的重要通道。翻越过去可以到达九龙湖的桃花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中过半之云雾缭绕,珠湿衣襟。一年四季温暖宜人,两边山坡环境幽雅。看桃花岭“树草青青,蝶舞蜂飞,万枝丹彩,独占春色”,一路风光独好。清代诗人王坚从灵湖过桃花岭后,挥笔题诗一首:“桃花开未开,踏破岭云来。春色杳然无,涧泉流不回。人烟出林远,日影落山颓。村店招人歇,宁舆且举杯。”</h5> <h5>  出村,绕湖骑行,湖畔有万松禅寺。</h5> <h5>  湖畔风景也是极佳的,绕湖一周,又可以回到达蓬山脚。</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