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堆积在案头的这一摞《宁乡历史文化丛书》是前些日子担任该丛书执行编辑的夏时兄送我的,皇皇8大本,洋洋200余万字。卷一《古邑风云》、卷二《人物春秋》粗略地过了一下,有几册连吸塑还没拆。真正一字不漏阅读的只有那些耳熟能详或略有所闻的古今人物的小传,其中最让我为之动容而掩卷太息的当属"廖海廷",廖海廷先生是我亲炙过的最为景仰的乡贤前辈之一!</div><div><br></div> 请允许我就我所知道的廖先生以及手头有限的资料对区区不足200字的小传作必要的修正与十分有节制的补充,征询于是卷编者,亦或许裨益于对廖先生的"论定"。 <div> </div><div> 一.关于廖先生的生卒年份 </div><div> 廖公海廷生于1917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一),卒于1987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十八),享寿仅70(虚)岁。人家70岁尚能竞争上岗捞个总统干干,而廖公正值人生黄金时代、事业巅峰,身患绝症(肺癌)即世,可恨天不假年! </div><div> </div><div> 二.关于廖先生的生平简历 </div><div> 1949年前后,执教靳江中学,主持中共靳江区委; </div><div> 1950年代前期,设教于湖南行政学院; </div><div> 1957年,被错误地打成右派份子; </div><div> 1958年,抵株洲接受"劳动改造"; </div><div> 1962年,"劳改"结束,回长沙,无以为生,曾卖冰棒糊口; </div><div> 1971年秋,被遣送回乡(花明楼)劳动; </div><div> 1979年,回长沙,受湖南省图书馆敦请参加审编古籍善本图书目录; </div><div> 1981年,供职于湖南财经学院(编辑经济学文选),是年秋,改正右派问题,调湘潭大学历史系任教。</div><div> </div><div> 三.关于廖先生的学术概况 </div><div> 廖公海廷自幼就学于私塾,除接受师训外,特勤于自学,"总角能文赋",与鲁实先居同里,学同科,莫逆于心,鲁著《〈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廖司校核,并撰古体长诗跋其后。后频仍问学于国学大师杨树达,以师礼事之,《积微翁回忆录》中杨所记"廖海廷来(书)"计近10条,多获称许。杨著《积微居小学述林》,约廖为之作序。廖公在天文、历算、文字、音韵、训诂、经、史、子、集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和发微,50岁后皈依净土,钻硏佛学与中医、习气功。平生著述极丰,惜屡经劫火,存者十无一二。若早年《汉太初以来气朔考》、《古韵疏证》、《广新方言》等书稿及诸多诗文底本,在"文革"时被抄去,竟一无所存。 </div><div> 廖公遗著垂于世者主要有两种:《转语》和《无住生心室诗钞》。 </div><div> 《转语》是一部研究小学有独到之处的专著(声训词典),1991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先生费时近10年,五易其稿,约27万字,直接或间接引用书、文200多种,是著被学术界称誉为"绝学"。 </div><div> 《无住生心室诗钞》系先生遗孀刘家珍老师蒐集整理而成,2005年由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印行。先生好作诗词,自20世纪30年代始,所作不下千首,然迭经变故,多数散佚,是集仅存300余首。先生作诗词喜用典故,涉及历史人物及事件有百五十余处,"盖学人之诗也"。</div><div><br></div> 我与廖海廷先生结缘于上世纪80年代,因了刘家珍老师的引见。刘老师是我中学时的历史老师,退休后与恢复工作的廖先生得以团聚。我与学友结伴往湘潭大学寓所看望刘老师。刘老师以我"好学",引我进了廖先生的书房。廖先生见到我们两个毛头小伙子,礼节性地寒暄了几句,就埋头伏案做自己的事,并未表示出特别的热情,几乎有点冷场。这时我和学友有机会东张西望环顾四壁。学友指着一幅篆书横幅悄声问我:"这是几个什么字?"<div> 我答道:"无住生心室一一一何泽翰教授题署的,应该是廖教授的书斋名。" </div><div> 廖先生闻声慢慢地抬起头来转向我们,神情颇为惊讶:"你认得篆书字?" </div><div> "常见的小篆认识一些。" </div><div> "那这副篆书对联写的什么?"廖先生指向左手边墙壁。 </div><div>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我一字一顿回答,"周总理的句子,也是何泽翰教授手书。" </div><div> 廖先生若有所思,深吸了一口烟,指着书案对面墙上的一副隶书五言对联问:"知道这是谁的字吗?能说出道道来不?" </div><div> "哦,署款为徐桢立,也就是徐绍周先生,杨树达先生称其为‘一代清才’,隶书师法伊秉绶,能得其墨法⋯⋯"我语无伦次地回答着,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一一一七上八下,见廖先生不停地点头,心中暗暗庆幸,那时候我们经常跟在杨得云先生屁股后面跑,杨老平生最服膺徐绍周,开口必言徐绍周,我们的耳朵都听出茧来了。</div><div> 接下来气氛就融洽和轻松多了,廖先生索性放下手中的笔,与我们攀谈起来,谈杨遇夫(树达),谈徐绍周(桢立),谈何申甫(泽翰),也谈宁乡方言、人文掌故⋯⋯可谓如坐春风。临别时,先生指着书案上几本《宁乡文史》问我:"你看这个‘甯’字有问题吗?" </div><div> 我瞟了一眼那几个篆书模样的字,答道:"‘甯’字是个异体字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div><div> "异体字?没有问题?好吧,算是给你留个作业,弄明白了下次来再回答我。" </div><div><br></div><div> 此后我还真的去湘大拜谒过廖先生几次,先生总是笑脸相迎,看不到鲁迅所见到的寿镜吾先生的那种眼光,交谈也不再拘谨,甚至可以放肆。有一次,我进门就对先生说:"刚才我经过湘大百货商店,看见货柜上码了几个大纸箱,纸箱上赫然写着‘玻璃制品,请勿轻放’,堂堂高等学府,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div><div> 先生立马反唇相讥:"你们长沙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五一广场到火车站整个五一路中心花坛都竖着‘践踏草地,违者罚款’的牌子,又作何解?!"我和廖先生以及递茶的刘家珍老师相视大笑⋯⋯ </div><div> 由于两地相隔,我与廖先生时有音问往来。那时候我给老先生们写信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毛笔小楷,二是繁体字,三是半通不通的文言,四是依旧时书信格式,这一招在老先生们那里,特别能讨好。1985年的某一天,廖先生特意致函要我去一趟湘大,原来是历史系易漫白教授与廖先生将于来年共同带该系"考古与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希望我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报考(我选了"田野考古方法论"),还把我带到易教授家里作了特别的荐举。考虑到我不是学的考古专业,加之时间紧迫,易教授干脆指定了几本备考书籍并划定了范围,记得我还傻乎乎地问过易教授:"隋唐以前古代史"包不包括隋唐?易教授说:隋唐部分你就别看了!我当时雄心勃勃,昼耕夜诵(在益阳县三中教育实习),颇有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式。后来,师大张明一先生、谭绪缵先生、单先进先生三位外语界、文史界、考古界大老联合找我进行了一次谈话,列举出五、六大理由,说服我放弃,我听从了他们的建言。</div><div> ⋯⋯</div><div><br></div> 一晃30余年过去了,积学之士,如霜木之凋零。上面提到的这些老先生们恐怕都已作古,他们都曾经给予我太多的教诲和关爱并寄予厚望,思之怆然且羞愧难当!今年恰逢廖海廷教授谢世30周年和100周年冥诞,谨著此文,聊申怀念之情! <div><br><div> 百年世事不胜悲!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2017年4月20日草成于养荷轩</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