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1、大中庭</h3><h3>在世界五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冬宫)以及梵蒂冈博物馆)里,古希腊、古罗马雕塑都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展品。进入大英博物馆,首先来到的是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简称大中庭。大中庭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目前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2436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沿着螺旋楼梯上去,是咖啡厅,这里是一位难求。</h3> <h3>图2、"额尔金大理石"在杜维恩展厅展出</h3><h3>大英博物馆在古希腊方面则物压群芳,它占有古希腊最著名的帕特农神庙雕塑将近一半,这些雕塑现在取名为"额尔金大理石",在18号展馆也就是杜维恩展厅展出。展品的摆放方式是把原来帕特农神庙上一圈儿朝外放置的雕塑浮雕,按照对应位置全部朝里摆了一圈儿。</h3><h3>公元前448年,雅典议会决定为雅典娜女神重建神庙,地点在卫城最高处。当时两位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师伊克底努(Iktinus)和卡里克里特(Callicrates)担负了神庙的设计工作,另一位著名雕塑家菲迪亚斯(Phidias)带领自己的弟子们承担起神庙的浮雕装饰和雅典娜神像制作工作。新的帕特农神庙于公元前432年建成。殿宇恢弘,雕塑精美,成为后世全球建筑的典范。</h3> <h3>图3、展厅中间摆放着帕特农神庙复原的模型</h3><h3>展厅中间摆放着帕特农神庙复原的模型。帕特农神庙是一个陶力克风格的长方体建筑(长约70米,宽约30米),有多根陶力克柱支撑屋顶。整个建筑由白色大理石建成,每一块石头都经特别切割,和其他部分完美吻合。中楣用浮雕手法雕刻(人物图像从背景中突出),而山墙用高浮雕手法雕刻(图像几乎脱离了背景,虽然它还和山墙相连)。大理石并没有留白,雕塑人物被施以美妙的颜色。</h3> <h3>图4、原在神庙南侧横楣上的骑马人浮雕:战士骑马参加雅典娜节</h3><h3>帕特农神庙是为供奉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而建的,这里展出的帕特农神庙墙板上的浮雕显示了雅典人庆贺雅典娜节游行的盛况。大约800年后的15世纪,神庙一度被用作基督教堂,直到1458年奥匈帝国占领希腊卫城土耳其人的据点,神庙又成为清真寺。1687年,神庙成为军火库,在威尼斯军队和土耳其人的一次战火中,一枚炸弹在神庙内的军火库爆炸,帕特农神庙毁坏严重。</h3><h3><br /></h3> <h3>图5、原在神庙北横楣上的骑马人浮雕</h3><h3>托马斯·布鲁斯(Thomas Bruce)——额尔金家族的第七代爵士,1799年成为驻奥匈大使。当时的希腊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与拿破伦打仗,急于获得英国的支持。土耳其人根本无意保护这些古物。额尔金从土耳其那里拿到了被称为皇帝圣旨(Firman)的文书,允许临摹和挖掘并收集散落雕塑。托马斯·布鲁斯带了艺术家乔瓦尼(Giovanni Battista Lusieri)和工匠组成的团队,乔瓦尼负责描绘建筑和各种雕塑,工匠们则是拆下浮雕。</h3> <h3>图6、原在神庙南侧横楣上的骑马人浮雕</h3><h3>从1801年7月31日起直到1812年,陆续从神庙拆大理石浮雕主要包括160米爱奥尼亚风格浮雕中的大约75米、92个柱间浮雕墙中的15个、17个真人大小的大理石雕塑、、56块中楣、1个女像柱、13个大理石雕头部雕像以及其他碎件,并装船回国。共花掉了他大约7万英镑。1816年,英国议会同意以总价35000英镑的价格购买这批艺术品,命名为"额尔金大理石",在大英博物馆以杜维恩勋爵命名的新展厅中向公众展示。</h3> <h3>图7、《命运三女神》雕塑</h3><h3> 《命运三女神》是菲迪亚斯设计的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刻西斯的一组精美绝伦雕塑,是东侧三角形山花上的一组雕塑。三位女神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生动地体现了人体曲线,身形优美、饱满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 另一组雕塑有酒神狄奥尼索斯斜靠在岩石上,身下应该垫着某种动物的皮毛,消失的右手可能握着一只酒杯。身后坐着女神是冥后珀尔塞福涅(Persephone)、农神得墨忒尔(Demeter),站着的是司掌青春的女神赫柏(Hebe)。</h3> <h3>图8、酒神狄奥尼索斯以及后面的冥后珀尔塞福涅、农神得墨忒尔、司掌青春的女神赫柏</h3><h3>这位掠夺希腊古物的额尔金家族的第七代爵士托马斯·布鲁斯的儿子——第八世苏格兰额尔金伯爵也不是善茬,1861年威风凛凛地主持"九龙领土移交仪式"的就是他这位英国全权特使。詹姆士·布鲁斯得以名垂千古的不但是《天津条约》签订者,而且是直接指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野蛮地抢掠和烧毁了世界文化古迹——圆明园罪魁祸首。由于他"功绩"显赫,后升任印度总督,两年后(1863年)死于任上。</h3> <h3>图9、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按1:1比例复制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h3><h3>如果想看帕特农神庙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必去希腊,在美国就能看到。美国纳什维尔(Nashville)的城市建筑具有浓郁的希腊风格,所以曾经被誉为"南方雅典"。1897年,纳什维尔举办庆祝田纳西州加入联邦100周年的庆典活动,"田纳西百年纪念与国际博览会"修建了一批仿古建筑物,包括这座"1:1比例的帕特农神庙"。当时是一座石膏木材砖头的临时建筑,1920年代彻底重建为永久性建筑:"完全复制和照搬了公元前438年原建筑的所有建筑元素"。现在,这座帕特农神庙是艺术博物馆。</h3> <h3>图10、涅瑞伊得斯(Nereid)纪念碑的东立面</h3><h3>杜维恩展厅旁边是17号展厅,进入展厅,一座神庙赫然就在那里,恰到好处的灯光让神庙犹如从远古走来,神圣、神秘、震慑人心。这就是涅瑞伊得斯(Nereid)纪念碑,建于公元前390-380年,又被称为"海中仙女碑",来自于4世纪时波斯帝国(现土耳其)的桑索斯(Xanthos)。神庙正面的四根立柱中间分别站立着三座女神雕像,头部都没了。中间的是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她右手拽着被风鼓起的衣襟。上面三角形的屋顶雕刻着国王和妻子儿女们。神庙曾在一次地震中毁掉,后来大英博物馆依原样修复。</h3> <h3>图11、这三个塑像是海神尼罗斯的三个女儿</h3><h3>桑索斯是利西亚的都城,位于现安塔利亚市西南不到200公里。墓主人是大约死于公元前370年的利西亚的统治者Arbinas,虽然当时是属于波斯统治,但墓葬的形式具有典型的希腊风格,受雅典卫城爱奥尼克神庙的影响,上面的雕塑同时具有希腊和波斯风格。据信这座建筑在拜占庭时期就倒塌了,直到1840年英国考古学者查尔斯.费洛斯(Sir Charles Fellows,1799–1860)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些遗迹,并将3座墓葬中的2座运回了英国。</h3><h3><br /></h3> <h3>图12、女像柱</h3><h3>这个女像柱(Caryttid,用少女雕像代替石柱的建筑形式)也是额尔金从雅典卫城的另一知名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ion,或称厄瑞克透斯)上面拆走的,神庙一共六个女像柱,当他拆第二个时发生碎裂,所以后面的五个就没被拆走,现在剩下的五个女像柱已经存放在卫城博物馆,伊瑞克提翁神庙上面的是复制品了。</h3> <h3>图13、公元前320年阿尔特弥斯神庙的柱子底座</h3><h3>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以弗所(Ephesus)的阿尔特弥斯神庙(Temple of Artemis),著名的希腊三位雕塑大师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克勒西拉斯(Kresilas)和菲迪亚斯(Phidias)都在这个神庙里留下了以"亚马逊人"为题材的大量雕塑。公元前323年之后重建神庙的尺寸:主殿约450X225英尺,高度60英尺,127根柱子,大量精美雕塑等。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并下令关闭了这座神庙,很多石料被拆下来修建基督教堂或其他用途,逐渐成为废墟。1863年至1869年,大英博物馆考古队经过六年挖掘,在大约4.5米的淤泥下面找到了神庙的遗址。展厅中展有公元前320年神庙1.84米高的柱子底座。</h3><h3> </h3> <h3>图14、已知的希腊最古老、最精美的肖像作品——3米高的摩索拉斯国王以及王后的石像</h3><h3>21号展厅展示着和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哈利卡纳苏斯的摩索拉斯陵墓(Mausoleum of Halicarnassus )雕塑。陵墓由白色大理石建成, 摩索拉斯(Mausolus)在前377-前353年担任波斯帝国卡里亚(Caria,今土耳其西南部)地区的总督,他去世后,他的妻子阿尔特米西亚二世代替他统治了2年,并且聘请一批希腊建筑师和雕塑家为丈夫建造了一座大型纪念碑式陵墓。这个陵墓的台基成长方形,周长约134米,南北宽约19米,台基上是由36根11米高的柱子组成的爱奥尼亚式连拱廊。拱廊上面矗立着一座阶梯金字塔,共有24层由下至上逐渐变小,金字塔顶部是一座平台,平台顶部有驷马拉车的雕像,整个建筑高达42米左右。</h3> <h3>图15、这是陵墓顶部平台上驷马拉车中仅存的一个马首及部分腹部的雕像</h3><h3>摩索拉斯陵墓集中表现了统治者追求威严与豪华的思想。许多优秀的希腊建筑师与雕刻家都被聘请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据说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伯亚克西斯(Bryaxis)、李奥查理斯(Leochares)、史卡帕斯(Scopas)和提莫西亚斯(Timotheus)分别负责陵墓的一边的雕塑。由于斯科帕斯等希腊雕刻名家的加盟,摩索拉斯陵墓成了一座希腊雕刻艺术的展览馆。柱廊之间和台基座四周都饰有雕像、群像和浮雕,墓前还有大理石雕成的石狮护卫。1859年,英国考古学家查理士.牛顿爵士对著名的摩索拉斯王陵墓展开发掘,令人扼腕的是大部分艺术珍品早已佚失。公元15世纪初陵墓毁于大地震。十字军入侵到哈利卡纳苏城时,骑兵团曾经用它的石料来修建城墙,这使得摩索拉斯墓的残迹大多已成碎片。不过它依然引起世界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h3> <h3>图16、公元前300年穿着褶皱裙子的大理石雕塑</h3><h3>碎片中被认为最卓越的彩带浮雕要算表现希腊人同亚马孙女战士战斗场面的一部分。亚马孙是个十分古老的游牧民族,该部族的最大特点是由清一色的女子组成,她们买卖男子生育,把生下的女孩留下,并养育成人。亚马孙部族的另一特点是尚武好战,她们在古代的传说中总是以勇猛无畏的女战士形象出现。有关亚马孙女战士的故事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最为人熟知的当数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征服亚马孙人的故事。</h3> <h3>图17、浮雕表现希腊人同亚马孙女战士战斗场面</h3><h3>摩索拉斯陵墓上的浮雕是由三块厚石板组成的连续构图,上面人物筋肉的紧张,衣饰的迎风招展,以及在奔驰中亚马孙女战士的乘马姿态,如实地表现出战斗中的迅猛动作。声嘶力竭的亚马孙人与蹲伏下来的希腊人面部表现出来的恐惧、痛苦的神态,准确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程度。学者估计,上述浮雕的作者可能就是颇有名望的斯科帕斯,因为他的艺术风格是强烈的和激动的,他所表现的是暴风雨般的紧张,高度激动的情绪以及极度不安的肉体活动。</h3> <h3>图18、大约在公元前200至150年精心制作的女性雕象</h3><h3>仰望神庙的大圆柱、三角顶、石立像、美浮雕,你不得不佩服英国的文物工作者能把这些碎片一块块,一片片地重新搭建起来,让古希腊国王的墓碑几乎完美无缺地伫立在大英博物馆,让人们从残存的废墟遗址中,可以依稀辨认、领略古代文明的光彩。</h3> <h3>图19、洗浴中的维纳斯</h3><h3> 这是一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雕刻的爱与美之女神的雕像。裸体的女神半跪在水缸旁边洗澡,双手企图挡住身体的重要部分。爱神在希腊神话中称为阿芙罗狄蒂(Aphrodite),在罗马神话中称为维纳斯,是宙斯的女儿,她的儿子Aineias建立了罗马城,所以在罗马、希腊各处都有爱神的雕像。这个雕像是最著名的一个,也称作Lely 的维纳斯。</h3> <h3>图20、完美的人像柱</h3><h3>对古希腊人来说,身体是美的化身,是意义的载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以多样化的手法营造着高贵、典雅和优美的建筑,展现着自身的存在价值。</h3> <h3>图21、这是公元1世纪至2世纪的站立的维纳斯,雕塑来自罗马</h3><h3>这里每一件展品用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具有永恒的生命。它们的美丽和秀雅,甚至在刚完成的瞬间,已像是悠久历史的纪念物,但它们的生动和鲜明,即使在今日看来,仍如钢凿成的近作。它们好像年年常春的神物,能够摆脱岁月的折磨;在它们的结构之中,似乎蕴藏着某种永生的活力和不死的精神。"</h3> <h3>图22、希腊神话中主管喜剧的缪斯塔利亚雕塑</h3><h3>该雕塑来自罗马,是公元2世纪的雕塑。根据赫西俄德的记述,塔利亚是宙斯与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的女儿,负责掌管喜剧和轻松的诗歌。在古典艺术中,她的形象通常是一位头戴常春藤花冠的美丽少女,左手持喜剧面具,右手持牧杖。塔利亚与阿波罗结合。</h3><h3><br /></h3><h3><br /></h3> <h3>图23、来自罗马的公元1世纪的健美男子雕塑,仿制公元前320-300古希腊雕塑</h3><h3>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典雅精致的,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力量,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是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h3> <h3>图24、酒神狄奥尼索斯雕塑</h3><h3> 这是公元2世纪的雕塑,来自罗马。狄奥尼索斯是古代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在奥林匹亚圣山的传说中他是宙斯与赛墨勒之子。古希腊人对酒神的祭祀是秘密宗教仪式之一,类似对于德米特尔与普赛芬妮的艾琉西斯秘密仪式。</h3> <h3>图25、阿波罗拿着里拉琴的大理石雕像</h3><h3> 这是罗马时期公元2世纪仿制公元前200-150年希腊阿波罗神庙的雕塑。古希腊人使用的拨弦乐器叫里拉琴,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但传到希腊特别受欢迎,竟成为希腊最民族化的乐器。该琴据说由宙斯授予阿波罗的,因此演奏里拉琴常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里拉琴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见为7弦,也称七弦琴,做工讲究装饰精致。由于演奏技巧比较复杂艰深,常为专业演奏者采用。</h3> <h3>图26、大理石浮雕:游行中的2个萨提尔(Satyr)和迈娜德(Maenad)</h3><h3>这块浮雕来自罗马,是公元100年的雕塑。希腊神话中,在经常喝得醉醺醺的酒神狄奥尼索斯身后,有很多同样喝得痴狂疯癫的追随者,男性们叫做萨提尔(Satyr),女性们叫做迈娜德(Maenad)。</h3> <h3>图27、莫洛苏斯(Molossian)猎犬雕塑</h3><h3>莫洛苏斯(Molossian)猎犬雕塑是约公元2世纪古罗马雕塑。有名的Molossus品种是现代獒犬的祖先之一,看家护院不用说,也是古罗马斗兽活动和帝国军队作战编制的一部分。</h3><h3>在一层的国王图书馆(King's Library)里,有许多罗马雕塑。这是1823年乔治四世将其父亲乔治三世的图书馆(国王图书馆)作为礼物捐赠给国家,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图28、敲铜钹的男子</h3><h3>《敲铜钹的男子》大理石雕塑完成于1625-1630年巴洛克期间,最早是在罗马的罗丹尼尼宫(Rondanini)里。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中原,民间叫做"镲"。</h3> <h3>图29、《掷铁饼者》</h3><h3>《掷铁饼者》(Discobolus)是公元前5世纪米隆的青铜原件《掷铁饼者》的罗马大理石复制品,出土于意大利罗马蒂沃利(Tivoli)附近的哈德良庄园(Villa Adriana )。米隆的青铜原件《掷铁饼者》已经找不到了。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雕塑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h3> <h3>图30、来自罗马的公元2世纪维纳斯雕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