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黄金时代

黄巍伟

<h3><b>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很好的时代</b><br /></h3><h3><br /></h3><h1><u><i>某老美眼中的中国女性形象</i></u></h1><h3><br /></h3><h3>去年在从波士顿到阿默斯特的巴士上,我上前问司机还要几站到校园,然后回坐。于是有位老先生过来聊天,他说看我是亚洲人,但有点英式口音不像本地学生,是不是在英国长大。</h3><h3><br /></h3><h3>但其实中国学生英语好,现在稀奇么?</h3><h3><br /></h3><h3>我说我从小到大在中国,英式口音也就是在大学读英语系时被老师逼着逐个音标,逐个单词这么练过来的,之后即便到美国读书也刻意不变口音。老先生误以为我的大学老师一定全是外教,其实我们虽然有外教,但大部分是中国老师,教英语发音的就是中国人。我刷新他认知的一点是,原来中国老师可以把土生土长中国学生教出英国口音,然后放来米国耍酷。我告诉老先生,现在中国年轻人的英文水平越来越高,如果他有机会接触些名校留学生,应该会感觉到。</h3><h3><br /></h3><h3>我想到的就是那些十八九岁本科上了哈佛耶鲁的牛逼哄哄的中国学生啊,托福SAT动不动就几乎满分的那拨,只要看新东方的优秀学员名单就立刻发现江湖大有牛人在,今时今日我这英语水平真排不上号。</h3><h3> &nbsp;</h3><h3>原来这位老先生以前是报社记者,现在正写一本亚洲女性视角的小说,当时他坐巴士从波士顿去阿默斯特学院看他女儿。他说以往他对中国女人的认识完全来自于美国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几乎是一种被社会和家庭所奴役的,没有想法没有个性的附属人物。直到他在中国城认识了一些活生生的中国女同胞,才发现其实她们当中,有的安静有的外向,有的随和也有的坚持主见。我想他在中国城遇到的估计是八九十年代过来打工奋斗的同胞,相比之下可能还偏传统,殊不知现如今女汉子这个人群在中国已经流行很久了。果然,老先生说有一次他在波士顿中国城的奶茶店看到隔壁一桌十七八岁的中国小情侣吵架,男生一句话不说,女生伶牙俐齿地中英文双语多角度全方位地骂这男生是个傻X。<b>老先生觉得有趣之余,感叹他小时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慢慢被现实颠覆。</b></h3><h3><b>或者那位老先生曾经在电影里看到的中国女人形象未必不对,只是现在时代不同。</b><br /></h3><h3><br /></h3><h3>或许因为国内变化大,随着发展,祖国同胞们渐渐以不同身份和姿态来美国,美国人至少也因此能看到一部分中国人现在的样子。<br /></h3><h3><br /></h3><h1><u><i>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i></u></h1><h3><br /></h3><h3>去年在哈佛选了一门经济学历史的课程,期末时找教授讨论结课论文,我们从政府对资本流出的管控聊到利率市场化进程。这学期来我默默觉得,我们班各个年段的同学都有,但教授估计是看我拿过一个塔夫茨大学经济系硕士,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远超过我个人学术能力。<b>每一回找教授讨论我写的渣论文,从谋篇立意到论点论据到文字起承转合无一不被极其严格地拷问到底,我次次像一个无力自圆其说的犯人,狡辩到最后只能认罪投降。</b>可能他不知道我读研究生时是同届为数不多几个中国学生中……成绩最差的那一个,我是需要抄同学作业,需要等人提携的那一个,因为我为人还算随和才好歹有同学愿意帮的那一个……不过,在哈佛上课时每当凌晨三点还在喝咖啡赶论文等灵感,觉得有这么一门鞭策人提高学术思维水平的课,对我这么"肤浅"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br /></h3><h3><br /></h3><h3>最终,教授说想问我一点私人问题,他只是好奇,让我可以拒绝回答。问的是,他觉得我英文说得漂亮,学历不错,又有实践工作经验,也能自行研究立论,他想知道什么样的中国家庭会出像我这样的学生,<b>想了解我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见识。</b><br /></h3><h3><b><br /></b></h3><h3>其实中国学生英语好又学习好又能工作,现在稀奇么?</h3><h3><br /></h3><h3>不过班上就俩中国学生,教授对此没概念也正常。</h3><h3><br /></h3><h3>肤浅的我自然是被过奖恭维得挺愿意跟他继续聊下去。我告诉他我也就是来自中国一个小城市,远不是天朝最发达的地方。初中开始正式学英语,不过现在我表侄幼儿园就开始念英文,我想象不到他这一辈读大学后,英语可以甩翻我几条街。至于家人的教育水平,我认为很大程度是受限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条件,而非他们个人能力。比如爷爷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基本识字,但一辈子没出过省,没见过下雪,我去波士顿的第一个冬天看到下雪就很激动地拍给他看。奶奶基本不认字。父亲的年代遭遇文革,他艺校毕业,工作后才在党校念的本科,不懂英文。母亲读到中学,在她亲戚朋友圈的女同胞里已经算高材生,四十岁之后才自学英语。<b><i>虽然我完全相信自己智商情商和能力根本比不上父母,但因为我运气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有吃饱穿暖的经济条件,还有条件接受比较好的教育,所以今天可以令教授多一点赏识。我也知道自己只是生而逢时运气好,因此会知道有一定学历的人应该以更善的心去尊重因各种原因没有享受到良好教育资源的人,及尊重社会上的实践家。</i></b></h3><h3><br /></h3><h3>教授说,在美国确实也这样,他爷爷奶奶完全没条件上大学,而他却能够当哈佛大学教授,因为到他这一辈,经济条件更好,竞争环境更公平。<b>我们今天看到的自己胜过上一代的成绩,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更好的时代,而已。</b><br /></h3><h1><br /><i><u>我们亲见的变化</u></i><br /></h1><h3>我们亲身经历到,出国从遥不可及,到成为现实。</h3><h3><br /></h3><h3>作为一个小市民,我小时候觉得出国读书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到了上大学的年代,这件事已经在可实现范围内。考托福GRE刷GPA自己做留学申请拿到OFFER和奖学金后,身边很多毕业就工作还没机会出国读书的朋友都替我高兴。但几年之后,我却欣喜发现他们即便读书的年代没实现出国留学,后来却都以自己的方式,更加华丽丽地出国了。<br /></h3><h3><br /></h3><h3>L同学在美国置业,现在一年中大半年在美国;老搭档T老师后来辞职去哈佛大学拿了个硕士学位,回国加入创业团队,我也因此再无缘跟他做同事;W学弟创业小有成就年收入过百万,即便说不出三句连贯的英文长句,他却也年年带着项目去美国出差,去年他遇到的我依然是一个清贫的学生,请我大吃了顿Legal Seafood海鲜。<br /></h3><h3><br /></h3><h3>至少我们同辈的学生,虽然还是有这样那样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多数情况下只要认真读书就能考到好中学,好好学习就能考到好大学,再接再厉能够得上国外名校的标准就能拿奖学金出国深造,不愿意多读书的可以去社会上闯荡,或许还更成功。某H哥,学生时代的成绩大概是我三分之一,对,我们就是九十几分和三十几分的区别;但是他那些一年喝五百多场应酬酒,醉三百多天的白手起家的奋斗日子,换来他今天是集团老总。<b>我读过的课本练习册,考完就卖掉,而H哥的书柜里,是他收藏的读过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行各业的书籍,我一直觉得虽然他没有高学历,却是真正的读书人。</b></h3><h3><br /></h3><h3>以前总听说"美国梦",去波士顿后我感觉看到的多数美国人比想象中安逸清闲,而中国人往往更刻苦上进。<b>个人的偏见猜想是,或许美国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完善稳定的状态,美国人想要找到短时间取得巨大成就的机遇已相对不容易。不过曾经"美国梦"之所以成为口号,之所以赞扬着一个个通过不折不扣的努力从苟且走向辉煌的,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故事,或者因为他们曾处在一个机遇多,相对容易创造改变和奇迹的年代,美国现可能已经走过了那个阶段,但中国似乎还在。</b><br /></h3><h3><br /></h3><h3>这是个多好的时代。</h3><h3><br /></h3><h1><i><u>好时代的烦恼</u></i></h1><h3><br /></h3><h3>人的各种情绪总需要有出口,因此即便人烦恼,这也依然可以是一个好时代。<br /></h3><h3><br /></h3><h3>现在生活至少难免听到烦恼成家、立业、买房、教育、养老……然而我从小听的爷爷奶奶辈的故事里面,他们在烦恼如何躲日本兵,如何打仗;他们在说着有谁从小父母养不起被卖到别人家做苦力,谁又徒手修公路吃不饱穿不暖……<b>他们的年代连基本生命安全、生活规律和衣食住行都是极大问题,以至于现在我哪怕只是给奶奶带碗好吃点的面,她都觉得加这么多料,孙女很舍得花钱。</b><br /></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X问过我生活开不开心,我仅是狭隘地认为生在这个年代的中国,经济在发展,生活条件教育条件远比上一代好得多,虽然不是最发达,至少没中东的动乱,没有非洲的贫穷。甚至几年前波士顿马拉松的爆炸案发生时我刚好已经回国,去年纽约曼哈顿爆炸案时载我的车刚好已经路过……<b>在很多生来没法选择的事情上,我抽到不错的签;在不容易避免的意外上,我又刚好躲过。不是因为做过任何努力,只是运气好而已。</b></span><br /></h3><h3><br /></h3><h3>人愿意进取就永不满足,不管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总有烦恼,才有动力去改善。但只要烦恼的事无关生死无关大碍,就已经证明生活得……挺好。于是我妈在严肃批评我打扮得不好讲我路痴时,我自我安慰,她烦恼这点我好不好看认不认路的小事情,而一点都不在担心孩子争不争气、孝不孝顺、败不败家,我觉得她过得挺好。</h3><h3><br /></h3><h3>人嘛,可以想象即便是有车有房有家有事做无后顾之忧,他也还是可以伤春悲秋地烦恼。</h3><h3><br /></h3><h3><br /></h3><h3><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民国才女萧红在日本给萧军的信中写过,"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电影里,汤唯把这一段佳人,白月光,黄金时代演得极致唯美。</i></h3><h3><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 /></i></h3><h3><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然而现在很多人现在生来就有的自由、社会稳定、经济生活条件远超过萧红当年在日本的境况,远好过一代风流名媛可感知的黄金时代。</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