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卧云铺(20170422)

朱建新

<h1>  莱芜卧云铺,一座名字非常有诗意的石头古村落,位于泰山霹雳尖悬崖的中间,海拔在600米左右,因地势高,经常被云雾遮盖,人躺在床上像睡在云彩上而得名。有诗人造访曰:"以云为铺,倚天则卧。"这里古朴悠远,石阶、石屋、石巷,一个个文化遗产诉说着沉寂数百年的历史……</h1><h1>  小村不大,只有200余户人家,东北两面与淄博山区接壤,西与章丘毗连。</h1><h1> 明朝嘉靖年间,河北枣强县遭旱灾,枣强人王三栗带妻子逃荒流落于此,在此建村。王三栗是一位石匠,他发现了这里特有的石头,俗称"十八行(xing)子",每层厚薄不一、颜色不同,可以满足盖房所用的各种石料,也可以满足生活工具的许多需求,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窑、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龛、石房石厕……整个村庄像一座石头城堡,就连鸡窝也是由石头墙、石板顶、石拱门口、石挡窝板等构成。这些石头房和石头日用品记载着卧云铺人自古以来勤劳、朴实、善良的美德。</h1> <h1>  历史上,卧云铺曾是齐鲁两国间交通要道,也是泰安、莱芜北及章丘一带到淄川、博山县的必经之路,早年村中曾设有客栈、餐馆,东来西往的客商常居息于此,很有人气。</h1><h1> 村北山脉像巨龙自西向东而来,到卧云铺东北角折向南行,像弯曲着的手臂,将整个村庄揽入怀中。</h1> <h1>  2016年11月,卧云铺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 从村西抬起头往东看, 满眼的石头房子, 坍塌的, 完整的, 高耸的, 矮平的……</h1> <h1>  卧铺村始建于明代,村头一潭池水,几棵老树,石板路,石头桥,村舍更是都以石头垒砌,且多为二层,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曲折蜿蜒,如同走进一座石头城堡迷宫。</h1> <h1>  石屋一般为四合院结构,正房大都是三间,依山而建。侧房及南房也各为三间,比正房略低,因山高坡陡,侧房及南房多为二层石房,当地人叫二起房,高度比三层楼高,上面居人,防潮保暖,下层饲养牲畜或储藏东西,充分利用了空间。</h1> <h1>家家户户都种樱桃</h1> <h1>  当地特产___红香椿。椿芽是卧铺村的支柱产业,也是茶业口镇农副产品五大生产基地之一。由于村居平均海拔高,气候凉爽,四周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独特,土壤呈酸性等条件,这里的椿芽颜色红嫩,香味浓郁。</h1> <h1>年久失修的老宅子</h1> <h1>  卧云铺人开山劈石、肩挑人扛、锤敲钳凿地盖起来了一沟的石房子,本想过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日本侵略者打破了卧云铺人的清静,卧云铺人全民皆兵,年轻人参军参战,老弱妇幼利用自己的石房保护着自己的亲人。李家大院天井的下面都是空的,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这里成了《泰山时报》印刷部、经理部最安全的办公地点,泰山地委宣传部长高启云就住在东屋。路边墙上拴马石的内环被磨得溜光铮亮,刻录着《泰山时报》经理部的七匹战马从这里驰向泰山地区七个县的征程。石洞石穴、堰屋石窖成了掩藏八路军伤病员的最隐蔽的地方,这里曾是八路军董家峪军医处的后勤卫生所,最多时接纳伤员20余人。</h1><h1>  日本的铁蹄无处不践踏,连建在沟深林密之中、挂在半山腰上的卧云铺也未放过。1944年秋,穷途末路的日寇把卧云铺村的房屋烧光。</h1> <h1>这是唐代的一块石刻</h1> <h1>好像是个窗子</h1> <h1>城里的孩纸第一次推碾</h1> <h1>  卧云铺村有王、张、李、刘、苏、吴、闫七姓人家,一姓一大院,以族聚居;七姓人家,七个大院,七盘碾,七口井。一姓一泉,泉随人姓,一泉立一井;一井一石碾,碾随泉姓。</h1><h1> 原来村里大户以姓氏划分,居住相对集中,为了方便吃水和碾米,会就近挖一口水井,建一盘石碾。一口井和一盘碾就代表一个大户,是大户各家共有共用的集体资产。人口多的大户,有的建有两口井和两盘碾。从水井和石碾的数量,可以看出大户人家的规模和实力。</h1> <h1>  古梯田群始建于元朝年间,明朝时期形成一定规模。卧云铺、逯家岭村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该梯田群共有大小地块5000多块,占地约5000亩,最高可分布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岭沟壑间,梯田群坡度在35度至75度之间,最高级数达300多级。</h1><h1> 一排排梯田,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山区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村民外出务工,许多梯田不再耕种以致荒废,但整体保存较为完好。一直以来,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很少有旅游者涉足。近年来,摩云山梯田的古老面纱被世人揭开,众多游客走进封闭的大山,深为其壮丽的景观所折服。</h1> <h1>泥炉砂锅炖鸡是当地的当家菜</h1> <h1>  回来的路上经过汪洋台。 </h1><h1> 汪洋台位于茶业口镇吉山村西,原名钓鱼台,是一座古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传说当年姜太公曾在此垂钓,故得此名。</h1> <h1>  1942年,在吉山村村东发生了著名的吉山战斗,日伪军包围了原泰山军分区教导队,在激战中,我军有263人壮烈牺牲,原泰山军分区政委、地委书记汪洋同志也在此次战斗中牺牲。</h1><h1> 1945年4月为纪念在吉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军分区政委汪洋等323名烈士修建汪洋台。</h1> <h1>回家的路,如诗如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