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与学僧

南北客

<h3>  法源寺,是现存北京城中最古老的寺,建于唐贞观年间。</h3><h3> 我这个生于北京、在南方长大、毕业后回到北京的半拉子北京人,还是十多年前从一部小说里才知道了法源寺。后来我去过一次。这个隐没于喧闹京城之中的千年古寺和那里的佛学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h3><h3> 前不久,朋友发了几张法源寺丁香花开的照片,勾起我再去看看的欲望。</h3><h3> 原本是想去拍寺里的丁香,却拍了些佛学院青年学生的照片。</h3><h3> 寺庙、丁香、学僧和诗会,组合在一起,倒是挺和谐有趣的画面和场景,颇有歌舞升平的盛世气象。</h3> <h3>  悯忠寺,是法源寺早期的名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在此立寺纪念。后来武则天完成了寺庙的工程,赐名"悯忠寺"。</h3> <h3>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今名"法源寺"。</h3> <h3>  悯忠台前有一尊石香炉,是乾隆58年(1793)制造,炉身"八宝"及云纹图案精美,雕工精细,为罕见之作。</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法源寺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span></h3><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5;">能到佛学院读书的学僧都不简单。他们由全国各大寺庙或佛协推荐,之后这些已出家一年以上的18岁至29岁的优秀僧人还将面临相当严格的入学考试,据说入学考试的难度比普通大学还难,录取率也很低。</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这些学生将是未来各地寺院的高管,以及佛教团体、佛教教学研究机构和国际佛学交流机构的中坚力量。</span></h3> <h3>九点,佛学院开始上课。学子和老师陆续走向教室。</h3> <h3>他可能是老师吧</h3> <h3>这位同学和普通大学的学生有着同样的习惯</h3> <h3>洒脱淡定</h3> <h3>学者潜质</h3> <h3>发完信息再进教室</h3> <h3>兄弟</h3> <h3>说他玉树临风,不为过吧?</h3> <h3>一位佛学生回答我;僧人不一样款式和颜色的服装,与身份地位无关,与场合有关。所有款式和颜色,在学生们身上都全了。</h3> <h3>透着帅气和英气</h3> <h3>快步疾行</h3> <h3>很飘逸的步伐</h3> <h3>最后一位,差点摔一跤。</h3> <h3>  他们是有故事、有思想、有信仰、值得尊重的人;他们同样趣味广泛、热爱生活;他们选择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道路和心灵之路。 &nbsp;</h3><h3> 他们是佛教文化未来的希望。在他们中间,出现个现代鉴真或弘一法师也是说不定的。</h3> <h3>  &nbsp;</h3><h3> 佛学生们都上课去了,我继续拍丁香。</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法源寺也被称为&quot;繁花之寺&quot;,老北京曾广为流传有&quot;法源寺的丁香&quot;之说。</span></h3> <h3>  丁香因古寺而圣洁,古寺也因丁香添了生机。</h3> <h3>  丁香盛开,白的如雪,紫的似霞,花团紧簇,层层叠叠,满院生机,弥散幽香。在钟磬佛乐声中,更显古刹幽远素净。</h3> <h3>  在繁花古刹之间徜徉,或许你已顿悟了佛祖"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h3> <h3>法源寺也是市民赏花休闲的好去处。</h3> <h3>交流</h3> <h3>作诗?</h3> <h3>这姑娘有佛缘相</h3> <h3>小S?</h3> <h3>丛中笑</h3> <h3>漂亮母女</h3> <h3>丁香树下做义工的佛门居士</h3> <h3>下课了!轻快的哼着小曲儿</h3> <h3>好像在背诵</h3> <h3>  这个悬挂在斋堂旁的巨大木鱼,已经有年头了。敲响这个木鱼<span style="line-height: 1.5;">是通知僧众进斋饭的信号。现在只做观赏之用了。</span></h3> <h3>吃完午饭,开始了午间休息。</h3><h3><br /></h3><h3>真想问问:听的是哪位歌星的歌?</h3> <h3>用的是碧浪吧?</h3> <h3>相互帮忙修发</h3> <h3>喜欢运动,也许武功不错。</h3> <h3>这位热爱生活,拍猫细致入微</h3> <h3>拍花全神贯注</h3> <h3>老师卷袖准备干点活</h3> <h3>自助洗衣房</h3> <h3>周末常常打球吧</h3> <h3>&quot;多肉&quot;养得一点不差</h3> <h3>好像是兄弟俩</h3> <h3>在进行教学讨论?据说,佛学院经常请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教授来上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英语等课程。佛学院的教学模式和设备也十分先进。</h3> <h3>  据说从明代起,每年丁香花开时节到寺内吟诗作赋者甚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丁香诗会"。诗会始于明代,至清代极盛,清代大儒纪晓岚、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法源寺留下过大量诗句。</h3><h3> </h3> <h3>下午,法源寺还有一场一年一度的丁香诗会。</h3> <h3>  1924年4月26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陪同下,到法源寺赏丁香。正值丁香盛开,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内留下了下面这张珍贵的合影。</h3> <h3>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h3> <h3>  佛学院的老师和身着古汉服的女士似乎正在讨论文化交流活动的事宜。</h3> <h3>这是我见过的最老的西府海棠,依旧盛开。</h3> <h3><b><br /></b></h3><h3><b> 法源寺,与北京其它寺庙古刹相比,除了它的古老和丁香花之外,更是弥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气息,以及与现代文明的融洽交融和勃勃生机。</b></h3><h3><br /></h3> <h3>文:南北客</h3><h3>图:南北客</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