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学语文作文课评课稿</h3><div>1、本节课教师重视了口头作文的训练,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学生滔滔不绝,虽然说得不是太好,但毕竟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的是自己参与活动后的真情体验,当然这也与教师平时的训练也是分不开的。</div><div>2、教师处处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上,学生说不好,教师鼓励学生说;学生说到精彩出,哪怕一个词语,教师都会用欣赏的眼光赏识他或用恰如其分地语言夸赞他,所以整堂课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div><div>3、教师引课自然,从上一篇的习作引到本篇习作,环环相扣,节奏流畅,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受,令听者回味无穷。</div><div>4、本节课教师敢于大胆创新,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师把提纲罗列在黑板上,学生被局限在教师的框框中去完成习作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教师根据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展示了自己朴实的教学风格。</div><div>5、教师能把握住习作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反复读习作要求,圈画习作中的重点词语,教给了学生审题的方法。</div><div>6、课堂上教师处处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进了作文课,让学生轻松走进作文课。</div><div>7、《语文课标》中指出,不同学段的写作都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本节课教师做到了,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有目标地让学生收集所需要的材料,做到了真实。</div><div>8、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如提前准备的若干个水杯、暖水瓶、蒙眼睛用的毛巾等,这些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用心良苦,目的是通过这些材料,激发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从而为后面的写作做好储备工作。</div><div>9、教师的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而简练,课堂气氛宽松而活跃,教师指导得轻松,学生说得也很轻松,在轻松地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有了写作的素材。</div><div>通过本次作文研讨课我有几点建议与语文教师共冕:</div><div>1、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语文教师从低年级开</div><div>始就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div><div>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平时多注意搜集素材。</div><div>3、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div> <h3>听了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h3><div>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div><div>姜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了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div><div>二、导入设计新颖</div><div>姜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课就拿出翻得牌,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因为亲身经历过发言特别积极。又出现举牌的场面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并紧密结合本次作文要求,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我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很好。</div><div>三、突出了老师的指导</div><div>作文课,许多学生总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下笔。针对这些学生的困惑,我们在研究时,把重点落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姜老师是出示了一位学生写的作文片段,让学生找出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生共同思考的同时加以写作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div><div>四、教学过程井然有序</div><div>教师的语言精练,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评价语言丰富。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结尾之处两位老师再次总结写作要点,为下节课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iv> <h3>人物描写”习作指导 ——评课稿</h3><div>和大家一起观看了谢老师、李碰花的课堂,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各位老师对此次教学的热议,我也有许多感受要与大家分享:</div><div>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陈老师的教学在课程建设、教材把握、方法引领、语言学习等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是落实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式的有效探索。</div><div>首先,遵循课程又创造课程</div><div>这是二节作文专项训练课,同时也是二节作文课程建设的创新课,它遵循了作文教学从说到写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创造性的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以外貌描写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以方法学习为主线,训练有度,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关注表达,让学生在一种毫无写作障碍的过程中学会了外貌描写,并且乐于把自己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去,我想这才是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作文课程建设的全新补充。</div><div>其次,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div><div>谢老师的课不是课外写作知识的盲目堆砌,而是基于教材整合的有效链接,她巧妙的借助《燕子》这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让学生感悟方法,李碰花借助《西游记》中主人公做了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方法,至此,完成了教材的有机整合,接下来,陈老师又开发了学生资源,让几名同学做写作的模特,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表达的热情,最后又开发了课外资源,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进行外貌描写,至此完成了对教材的超越,这样的探索不但带给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将引领我们在整合教材、超越教材方面的行动。</div><div>最后,关注方法又淡化方法</div><div>一听到作文专项训练课这个名词,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枯燥,想到的是写作常识的机械灌输,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它目标集中、切入点小而精、关注实践等多种特点,所以我个人认为它是相对来说语言学习最为充分的作文课程,陈老师的课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可以说,教学的前半部分,陈老师一直在借助文本向学生传授方法,方法学习的主线也很明晰,但是到了运用方法的阶段,陈老师就更倾向于学生的自由表达,方法内化于心,表达外化于行,我们看不到方法的生搬硬套,看到的是学生精彩的表达!</div><div>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还请大家指正!</div> <h3>人物外貌描写课稿</h3><div>戴水山的作文课“人物的外貌描写”总体上看是一节较为完整而流畅的课。可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div><div>其一,课堂重心定位明确,人物外貌描写是这节课的重点,整节课的活动都围绕这一中心。</div><div>其二,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这节课由学生看一段话猜人物入手,逐渐引出课题,然后老师给出这节课的主题:人物外貌描写,进而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人物外貌描写并出示名著典籍中成功的人物描写,以后又让学生回忆小学里学过的哪些人物描写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形成了这节课的理论指导中较为清晰的线索:抓特征---排顺序---明性格。使得学生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参照本班同学写一则外貌描写。</div><div>其三,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这堂课得以落到实处。</div><div>当然,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头导入的目的性学生还没有认识清楚,不妨多花点时间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目的及其意义。</div><div>2、理论指导处最好多花点时间让学生理解,一定要配合板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