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海军航空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兵种之一。1952年9月6日,以陆军第10军军部为基础,在北京成立海军航空部,1955年10月更名为海军航空兵部。自此,海军航空兵部先后组建了飞行1-9师,其中海军航空兵第4师的前身是原空军17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1952年3月25日,空军17师从河北唐山进驻辽宁东沟机场。1954年5月,空17师整建制列编海军航空兵第4师,转场至浙江宁波机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机场长大的孩子们,在相聚时说起父辈们曾经轮战过的海南海口机场消失了,原飞机跑道已变成闹市中的一条马路,大家沮丧之余便关注起远在辽宁鸭绿江边的东沟机场。一种情节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去时,我于2017年清明来到位于丹东前阳镇的东沟机场。</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抗美援朝时期,空军在辽宁投入了五个机场。其中四个在丹东,一个在辽阳。丹东的机场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东沟机场外,在椅圈镇有个盖家坝机场;在凤城有个大堡机场;离丹东市最近的是浪头机场。浪头机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是中朝空军联会指挥部所在地,简称"联指"。当年,一个安东小城,居然拥有四个机场,新中国第一代空军力量集结于此。</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据了解,目前,大堡机场正准备重新启用,进驻陆航部队;浪头机场是军民两用机场;但盖家坝机场很特殊,当年由空18师驻扎,这是一个临时机场,跑道、滑行道都是钢板铺成的,战争结束钢板拆除就不存在了。驻扎在辽阳机场的是主力师空4师,我们的前辈李文模叔叔就是从空4师12团副团长调到空17师51团任团长,又升任17师副师长。</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安东"和"大东沟"这两个地名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海航4师子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我们的父辈曾经驻扎在安东的大东沟机场。当年17师的父辈们集结于中朝边境的大东沟时,他们的孩子们有的在原部队上保育院,有的刚出生,有的还没出生。但仍然有17师的孩子在东沟机场短暂居住并留有记忆,比如当时已经上小学的李晶,利用假期从北京到机场看望父母;还有梁贺明,因为在唐山调皮捣蛋摔破了头被接到东沟,他调侃说,在17师初始阶段,他家算是有建制的家庭。</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合影照片为空17师改编海航4师,进驻浙江路桥机场后,保育院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阿姨们在路桥镇由民房改建的保育院大门前的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座雕像与许多志愿军英雄的雕像一起矗立在鸭禄江断桥之上,雕像底座上有名字,但我觉得他所代表的是一个志愿军空军的群体,无论他们是死了还是活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沿着这条坑坑哇哇的路走向终点,就是东沟机场。当轿车从前阳公路上一转弯驶向这条路后,我的脑子就一直浮现着当年我的父辈坐在横搭在嘎斯敞篷车车厢架上的木板条上,天天往返于此的画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估计从1998年9月部队撤出后,这条路就没有维护过。战友的车尽管体积小也很难躲过那些密集的水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简陋不堪的机场小营门突然间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曾在4个机场生活和工作过40年,也到过空军和海军很多机场。在我心里,营门就像界碑一样神圣,不管什么样的营门我都会在心里向它致敬。</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主人的离去,护场河濒临绝境。失去呵护的护场河就像是一个衣襟褴褛的孤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梁贺明大哥记得抗美援朝期间护场河边上有铁丝网。战时的大东沟机场,家属小孩少,梁大哥记得飞飞、苏红,刘欣欣。他还记得,每周日,师里会安排家属去70里外的安东城里玩,乘的是嘎斯车或中吉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两条废弃的飞机跑道依然伸展着,我从东面跑道中段进入。战友善解人意的载着我在两条跑道上缓缓行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想起那些从这条跑道起飞再也没有回来的前辈:宋阁修、田润泽、曾仁、冷泉、李树贵、张振儒、张再文、陈雨庭⋯⋯他们牺牲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我对他们并不陌生,我在这个团度过了我参军前的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远处的山脉和黄海海域是唯一能够祭拜他们的地方。不,我们的心田也是祭拜他们的地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条跑道还有一个传奇故事:1953年3月27日,时任49团飞行中队长王昆与僚机王海成击伤击落英国皇家空军FMK-8战斗轰炸机各1架,伹机上燃料在返航飞临机场上空时已耗尽。危急中,他们凭着精湛的飞行技艺,沉着地从跑道两头同时着陆成功,创造了对头着陆的奇迹。</b></p> <h1><b> 据史料记载,当年进驻东沟机场的第一批部队不是中国空军,而是苏联空军著名的303红旗师的三个飞行团,于1951年5月进场,中国志愿军空军第4师12团随之进驻,与苏联空军并肩作战。毛主席指示让美国远东空军为我们年轻的中国空军作陪练,所以各飞行部队包括空17师开始驻场轮战。</b></h1><p> (照片来自网络)</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空17师首次击落美机是在1952年7月27日,师领航主任李宏钦率51团4架米格-15起飞,到平壤以南打击敌战斗轰炸机,在龙岗以北上空击落美海军F-4U飞机。</b></p> <h1><b> </b><b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中的大部分长辈是空17师的师、团领导,也是海航4师的师团领导。在他们的带领下,这个部队从鸭绿江边起飞,转战东南沿海,北上渤海湾,南征海南岛,海天之上留下了这个部队璀璨的航迹。</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中的丁兴、江波、路先、罗斌、李树荣、刘勇、张经文、李文模、刘应荣叔叔是我们这一代孩子尊重和熟悉的长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17师的李树荣师长(正面者)、李文模付师长(左三)、张经文参谋长(右一)以及49团的团领导们在东沟外场的照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空17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击伤敌机26架。被敌人击落10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49团宋阁修团长牺牲前,17师副师长的任命已下,他说一定要击落美机后再去赴职。1953年3月13日,他在空战中击落一架美F-84战机,但自己的座驾也被敌机击中,他牺牲在清川江不远处的朝鲜铁山半岛东南角,地方面积很小,部队很快找到了他的遗体,他最后的安息之地在沈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宋阁修,山东招远人,1938年参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再文(右)、张振儒(左)、曾仁的照片都是李飞姐从她父亲李树荣的遗物中找到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曾仁是杨汉黄叔叔的僚机,广东人。在一次空战中被美军偷袭而牺牲。杨叔叔在他的回忆录《峰云浪迹》中有详细描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志愿军空军17师牺牲飞行人员:</b></p><p><b style="font-size: 20px;">张再文 空17师51团副大队长。1952年6月23日在战斗飞行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张振儒 空17师49团飞行员。1952年8月6日在空战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曾 仁 空17师49团飞行员。1952年8月6日在空战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陈鸿森 空17师51团飞行员。1952年8月9日在空战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陈雨廷 空17师49团飞行员。1952年11月18在空战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李树贵 空17师51团飞行员。1952年12月7日在空战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冷 泉 空17师51团中队长。1952年12月18日在空战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宋阁修 空17师49团团长。1953年3月13日在空战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田润泽 空17师49团飞行员。1953年3月21日在空战中牺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飞行员在天与地之间,不能回忆过去,也不能思考未来,他们只有,只有当下。这张照片虽然是1955年在路桥机场留下的,但整个画面就如同抗美援朝时期的大东沟机场。我姑夫对我说:抗美援朝战争中不管有功无功,能活下来的都是英雄!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个时间会发生什么事情。飞行员如此,地面人员亦如此,从飞机滑岀那一刻起,机务人员的心就提到嗓子眼儿,直到飞机落地才放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照片是1953年的大东沟机场,时任17师副师长李文模(前排左六),49团团政委路先(前排左二)团参谋长任志鹏(前排右三)以及老飞行员与航校新补充进49团的新飞行员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2月17日,美军5架F-4U飞机在被我机咬住时摆出了在二战中屡试不爽的绝活"圆圈阵"。我机立即缩小队形,以中速小角度进入,1号机余开良、2号机陈泰渠、3号机耿东清、4号机李春孟互相配合,2.3.4号机各击落一架美机(51团张国碌击落1架),破了圆圈战术这个所谓"攻不破的空中堡垒"。此战,17师49团和51团,在1953年春节以4:0战绩向全国人民送上一份大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鸭绿江上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3月13日,第49团团长宋阁修,带领两个大队迎战美军174架次从数个机场起飞的飞机,与数倍于己的敌机群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殊死战斗。宋阁修和大队长余开良、领航主任惠迪生各击落1架F-84飞机,用生命捍卫了维系志愿军生存、关系战争胜负的鸭绿江大桥等重要目标,彻底粉碎了美军的阴谋,受到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的通令表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3月21日,"联司"命令空17师第49团紧急起飞一个中队,到平壤打击B-26轰炸机。大队长师臣胜带领田润泽、王昆和王海成在天刚放亮时起飞直飞战区,为不让敌发现,空中无线保持静默。不料刚到战区即遭到敌机偷袭。田润泽被敌击落牺牲。我听当时在17团当干事的姑夫说,当时我军救援条件差,也没有救生艇,有的飞行员是跳伞落在海里得不到及时救援而牺牲的。这事儿我第一次听说,无比难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东沟机场当年条件简陋,飞行员住在前阳镇的简易住房,其他地面工作人员有三种住房,除了部分民房和帐篷,还有一种特殊的房子,那就是飞机机体的包装箱,差不多是现在的集装箱。当时的保卫科长范臻叔叔说他就住在大木箱里,有一晚发大水,鞋子顺水漂走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东北的冬天,官兵们仅一套棉衣棉裤,没有大衣。但他们很知足,因为至少有棉衣,而前方战场还有雪地上穿单衣的将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跑道边100米处这个半园顶建筑,五角星还在熠熠生辉。不知道当年这儿是礼堂?修理厂?还是俱乐部?但现在是垃圾堆积地。</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拿着这些照片问我姑夫,对这些建筑还有印象吗?回答是记不得了。他们当年早晨4点就进场,晚上摸黑回到宿舍,周围环境完全没有印象。</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机场营房,不会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建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有苏联飞行员助战,机场服务社大部分商品都是苏联运来的。除了巧克力,梁大哥小时候还收到过苏联飞行员送的玩具马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所熟悉的机场跑道两侧都是齐膝的茅草。废弃的东沟机场跑道边已是农田,看样子去年种的是玉米,现在已经四月下旬了,没有人来翻地,为什么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姑夫管协群回忆,东沟机场占了两个村的土地。跑道南头是榆树村,跑道北头是石桥岗村。榆树村是49团机关所在地,南头停机坪停的是志愿军空17师的战机,北头停机坪上停的是苏联空军的战机。虽然当时中美空战以苏军冒充志愿军为主,但美国那几个王牌飞行员却都是被志愿军空军打下来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参战飞行员的飞行时间也许10个人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及美国飞行员一个人的飞行时间,但志愿军敢打敢拼不畏牺牲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中技战术水平的欠缺和飞行经验的不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王昆叔叔这架战机上有五颗星,实心和空心的五角星分别代表击落敌机和击伤敌机的数字。这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战绩,到海军后,王昆叔叔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又增加了一颗实心的红五星。右下图是1956年9月28日副团长王昆(周总理身后)作为海军英模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毅阿姨曾说过,那时候,志愿军空军天天在机场二等,一等铃声一响飞行员上机待命,有时空战就在机场上空,她紧张的端着碗都忘了吃,等飞机落地了,自己的男人平安回来了,她的心才落了地,此时才发现刚才那一碗饭还是满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杨汉黄叔叔击落敌机后与师长政委合影。杨叔叔今年已经91岁了,他称自己是幸存者,所以他80岁著书,而且是自己动手一个字一个字敲键盘打出来的,88岁仍笔耕不辍,在"机场的孩子们"微信群中与晚辈聊天已经有六年多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很多次空战在丹东上空,其激烈程度也是丹东军民都能看到的。杨汉黄叔叔最令我敬佩的地方还不是他击落击伤两架敌机,而是自己飞机中弹后,他跳伞回到部队的第二天就重返蓝天。搁现在,怎么也得有几天心理生理的恢复过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家很穷,部队的生活水平绝不是出生在当代的人能够想象到的。听长辈说,他们驻在东沟机场时,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导致夜盲症,一到夜间没有灯光时就变成睁眼瞎,范叔叔被战友们叫成范瞎子。飞行员们会把发给他们的鱼肝油分给患夜盲症的战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背景是1952年的17师指挥所,人物是刘磊叔叔,刘磊叔叔1938年未满12岁就参加了抗日组织报务集训班,成为电台报务员,在解放战争中担任电台队长,建国初任19军55师通信科长,1950年被任命为空军17师通信科长,抗美援朝中通信科负责有线、无线通信和雷达、探照灯两个大队,与苏军顾问通信处主任马尔庚中校对接。当时我军通信官兵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中学以上,还有不少大学生。我军使用的美式收发报机,技术水平也优于苏军的模拟电传机,加上我军指战员良好的军事业务素养,赢得苏联顾问组的尊敬。刘磊叔叔虚心向苏联顾问组学习,能用简单俄语与马尔庚中校对话,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友谊,圆满完成了空中作战通信指挥的各项任务。刘磊叔叔随17师转隶海军后,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和接收旅顺基地的任务。他认真总结了抗美援朝和一江山岛战斗飞行部队通信指挥的经验,写出“飞行指挥中的四个阶段”,登载在《空军杂志》上,受到飞行部队和领导机关的好评。1955年初,刘磊叔叔调入海军航空兵部通信处,后来转业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文革中,他与李树荣师长和罗斌政委在困难中互相救助,患难与共,结下深厚的情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老照片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大东沟机场空17师指挥所,着飞行服的是击落美机的飞行员马致荣,两边是红军出身的17师师长李树荣和政委罗斌,前排左一是通信科长刘磊,后排左一是作战科长江波,江波长辈是唯一没有随17师转隶海军的干部,因为他提升到兄弟师的命令是在此之前下达的,但他还是随17师到宁波完成转隶才到空六军履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姑夫跟我说:海空雄鹰团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早在抗美援朝时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最关键的一环。49团飞行员同时参加两个支部的活动。一个是由上至团长下至飞行员组成的飞行支部,支部书记是团政委路先,副书记是团长宋阁修,支部委员有师臣胜、贾民杰、王昆、耿东清。指挥员会跟据每一个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思想动态、勇敢程度、作战表现、长僚机的配合,编队组合等安排作战计划,作战意识不强一般都排不进作战序列。全团20多个飞行人员工作、生活完全融合。去外场时一台敞篷车上两排凳子对面坐。另外还有一个由空地勤人员混合组成的大队支部,这个支部的组成能为综合协调作战发挥重要作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空军使用的是米格-15战斗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世界范围内将俄米格-15和美F84划为第一代战斗机,技术特点是全金属机身、单翼、后掠翼、喷气发动机、亚音速,装有简单的无线电雷达,主要武器为机枪、航炮,作战方式为近距离格斗,采用基本的光学瞄准射击系统,飞行员的飞行技术是空中格斗取胜的关键。</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7师1952年进驻大东沟机场时,装备42架米格-15,1953年5月又接收56架米格15比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F-84是美国共和飞机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生产的第一种战后战斗机。被志愿军空军击落72架,其中,空17师49团击落3架(51团战绩尚未了解),是余开良、惠迪生、宋阁修击落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F-86,中文:''佩刀‘’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用于空战,拦截与轰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该机1947年10月1日首飞,1949年服役,是美国早期设计最为成功的喷气式战斗机代表作。F-86是世界上第一架在俯冲时达到超音速的飞机,该机的空中对手是苏联的米格-15。</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空军不畏强敌,英勇奋战。共击落F-86战机211架,其中17师49团王昆、马致荣、杨汉黄各击落1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文模叔叔击落F-84时还在51团,这是战后与机组人员合影。李伯伯也是从雪山草地走出来的红军干部,从东北老航校毕业。任17师副师长之前是51团团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晶姐姐的父母李树荣伯伯和林材阿姨。林阿姨是17师修理厂第一任厂长。李晶姐说她1953年寒假时到过修理厂,对当时没有返航的飞行员所带给全厂官兵的悲痛场面记忆深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修理厂随17师的航迹转战丹东、上海、宁波、路桥,部队在福州和海南轮战时,修理厂的小分队也跟随前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实战中抢修过各种飞机,从小修、中修到大修,并在零部件的检修、翻修以及飞机的加装、改装和技术革新上在海军航空兵部队中名列前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7师的任务是保卫钢铁运输线青川江大桥和小丰满发电厂。有一次敌机来轰炸青川江大桥,49团起飞20架米格15战机,加上丹东其它机场的飞机,再加上美空军的F84和F86战机,空中敌我双方共有100多架,敌机编队被我机中途打乱,尚末飞近大桥无奈将炸弹投入黄海后开始空战。那一战后,49团被美空军称为低空霸王团。这个称号不是我们自封的,是美军送的。我17师当年并不知道,还是后来转场浙江后从台湾情报中获知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总共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共击落侵朝美国空军,海军和参与朝鲜战争的其他国家的空军飞机330架,内有F-86型喷气式战斗机211架,F-84,F-80型喷气战斗轰炸机72架,F-94/FMK-5/FMK-8/FMK-24/F4U/F-51/B-26等型号的飞机95架。 在空战中,击毙了美国"空中英雄"乔治•阿•戴维斯,击落了美国空军"双料王牌"哈罗德•爱德华•费希尔。年轻的志愿军敢于同世界上最强大的老牌空中大国作战,并且取得了如此的战果令世人赞叹。其中17师击落敌机23架,击伤3架,被击落11架,击伤两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损失了231(被击落以及击伤报废等)架飞机,其中米格-15战机112架,米格-15飞机112架,拉-11活塞式歼击机3架,图-2轰炸机4架;被击伤飞机151架。共牺牲空勤人员116名,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空军的光荣战史。逝者已去但他们的伟大功绩以及英雄气概将永远被我们铭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有近70%的战果是苏军飞行员完成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这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毫不影响志愿军空军的功绩,志愿军飞行员的英勇顽强和取得的辉煌战果举世瞩目。他们以稚嫩的身躯,迎战当时如同神话一般的巨人美军,却取得奇迹般的胜利,堪称世界空战史上的传奇,就连美军也承认,中国空军“几乎一夜间成为世界空军强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1958年出品的电影《长空比翼》海报。是新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的缩影。拍摄地点据说是大东沟机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当年从空军六航校毕业来到17师时20岁,今日我到这里已是62岁老人。站在这些被遗弃的设施前,我纪念战争,纪念前辈,但还能守望未来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潸然泪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两条跑道晒了一地蛤蜊壳,真是为民所用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加工好的原料堆在跑道等待运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跑道上覆盖的壳粉好像是刚下过的雪</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希望能寻觅到一点儿什么,但什么也没找到。只是看了一眼父辈来时的路,传承他们的初心却力所不及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机场北头的石桥岗村小学,在机场南头有个榆树村小学,那时机场房子很少,团直机关召开会议就会借用榆树村小学的教室,但听说榆树村小学没有了,我离开机场时路过石桥岗小学,50多年过去了,这所小学想必翻建过很多次了,幸运的是许多村小都合并到乡镇了,而石桥岗村小学不仅保留着还有不小的规模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小营门里面只有八栋楼,是大东沟机场飞行员驻地。当然,这是后期盖的两层楼,抗美援朝时期是平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前阳镇的老百姓对这个镇上最早期的部队楼宇统称为"八栋楼"。前阳镇的纪委书记是当地人,我向他打听部队飞行员在镇上的住址,他说前阳镇人无人不知八栋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门卫室无人,营区也空无一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北线无战事,在上个世纪飞行部队就已撤离的机场,机场的土地即没有被开发利用也无部队留守,跑了大半天一位军人都没遇到。同样,这里也是人去楼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父辈住在这的时候条件更简陋。每天,他们是乘坐敞篷车往返于机场和镇上的。那时哪有八栋楼,不过几间平房而已,同住一起的还有前苏联飞行员。这些苏联飞行员寒冬腊月穿短裤背心跑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父亲的凉水澡一直洗到八十五岁,现在虽然不用冷水但也还是偏冷的水温。他是学飞行时苏联教官教出来的。听老家人说,他七十多岁时回东北老家,去公共浴池洗澡,冰冷的水花飞溅,把周围人惊吓的四处逃窜。</b></p> <h1><b> 说陌生,是因为我之前没有来过东沟机场,说熟悉,是因为父辈来时的路一直在我心里,我的父亲抗美援朝时是17师51团飞行员,我的姑夫抗美援朝时是17师49团干事。我在废弃的机场拍的那些照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我所表述的情感就是我到这里的收获。</b></h1><h1><b> 海军航空兵的一支英雄部队航四师就是曾经驻扎在这个机场的空军17师改编的。海航四师延续了空军17师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打出一个叱咤蓝天威震海空的"海空雄鹰团"。</b></h1><p><br></p> <h1><b> 1965年12月29日,国防部授予海军航空兵四师十团“海空雄鹰团”荣誉称号。这是建国后国防部第一次授予团级单位荣誉称号。它源于该团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中,转战13个机场,击落击伤敌机31架的辉煌战绩,也源于该团官兵“同温层开炮”、“零高度歼敌”、“双机对头着陆”、空中"刺刀见红"等载入世界空战史上的“八个首创”。</b></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曾三次点将该团出征,无往不胜。毛泽东曾先后25次接见该团41名代表,周恩来总理先后接见该团79名代表。鲜为人知的是,从部队初创开始,这个团曾在陆、空、海三个军种序列里战斗成长,至今仍是海军改革强军的先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海空雄鹰团飞行员的合影由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陈捷摄于1965年。照片由战斗英雄舒积成提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刚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得到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东沟(前阳)机场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这意味着有辉煌的前世的东沟(前阳)机场,今生有了眷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