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自1945年12月成立第一支坦克部队,1950年9月成立装甲兵领导机关以来,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由初创时单一的坦克兵发展为以坦克兵为主体、包括炮兵、机械化步兵、导弹兵、防空兵、防化兵、侦察兵、通信兵、工兵等诸兵种合成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具有强大突击力和战斗力的高技术兵种。</p><p class="ql-block"> 装甲兵以坦克为基本装备,主要遂行地面突击任务的兵种,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主席在西苑机场检阅坦克部队</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背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45年11月,东北民主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1辆日制坦克。于是,12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在沈阳东郊马家湾子成立,从而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中的坦克兵历史,当时只有30余人,1辆坦克。</h3><div> 此后,解放军依靠在战斗中缴获的坦克,相继组建了华东、华北和中原野战军坦克队。</div><div> 组建后的各坦克部队作为解放军的一支生力军,初试锋芒于东满剿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克济南,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横渡长江、进军宁沪,出征西南、西北,进驻广州,年轻的坦克兵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并在战斗中成长壮大。</div><div> 至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已发展为2个战车师又2个战车团,共有官兵12697人,坦克375辆,装甲车272辆,工程车、汽车591辆,为建国后装甲兵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 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现代化的装甲兵部队。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许光达任司令员。从此,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div><div> 1951年7月16日,摩托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司令部。</div><div> 装甲兵领导机关成立后,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部队在苏军官兵的帮助下,以连队为单位按专业分组进行训练。</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德总司令检阅坦克部队</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援朝参战</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51年3月1日,中央军委下令装甲兵部队入朝参战。3月31日,首批入朝的志愿军装甲兵坦克第1师(辖第1、第2团)和坦克第2师第3团,开始陆续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6月30日,坦克第1团的T-34/85中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各1辆,向美军阵地射出了入朝以来第一发炮弹,并发明了坦克炮间接射击法。</h3><div> 1951年11月5日,坦克第1团以8辆T-34/85及IS-2坦克配合步兵第573团进攻英军第1师据守的马良山主峰,经过4小时的激战,攻占了马良山阵地,全歼英军1个营。而坦克分队仅轻伤1人,坦克无一损毁。马良山反击战的胜利,被誉为“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而载入史册。</div><div> 1953年7月6日,坦克第2师第4团奉命配属第23军进攻石岘洞北山的美军第7师第17团。战斗发起后,坦克第4团的6辆T-34/85对石岘洞北山进行破坏射击。之后,T-34/85坦克以凌厉的火力压制和消灭了美军残存火力点,步兵则迅速扑向利美军阵地。仅17分钟,志愿军全部占领石岘洞北山,歼灭美军1个连。7日到18日,坦克第4团支援步兵打敌反扑。</div><div> 在这场持续12天,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场的坦克战中,坦克第4团的坦克共出击11次,击毁击伤美军M26、M46等坦克18辆,摧毁火炮11门,并杀伤大批美军步兵,胜利地支援步兵攻占并巩固了阵地。战后,215号坦克因独立击毁敌坦克4辆,击伤1辆的的卓越战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称号。</div><div> 抗美援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装甲兵的3个坦克师、4个独立坦克团和6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分三批轮换开赴朝鲜,参加大小战斗246次,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还击毁敌人坦克40辆、击伤34辆、毁伤敌火炮20门、摧毁敌地堡工事864个,打出国威军威。</div><div> 抗美援朝也是一次机遇,使中国装甲兵部队及装备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相当规模。至1955年,中国装甲兵部队已发展为3个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4个独立坦克团、48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共有3030辆苏制坦克及自行火炮的强大装甲力量。</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对越自卫还击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对越自卫还击战。装甲兵部队6个坦克团和1个自行火箭炮营参战,各部队勇猛穿插,第43军坦克团仅用2小时55分钟,便胜利完成了30公里热带山岳地穿插任务,攻占越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东溪。至3月4日,我装甲兵部队突破敌防御纵深达40公里,攻克高平、同登、凉山、老街、柑糖等越北重镇,胜利完成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任务。 </div><div>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装甲兵部队共作战70余次,缴获敌坦克1辆、毁伤敌坦克14辆、装甲车2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火箭筒150多具、摧毁火力点1010个、炮兵阵地9个,严惩了越南小霸。对越自卫还击战也暴露了部队步坦协同不佳、通信指挥落后等缺点,为1980年后装甲兵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div><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精简整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80年后,中国军队进行了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1982年9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装甲兵领导机关改为总参装甲兵部。1985年,又将独立装甲兵以坦克师和旅的编制配属新组建的集团军。</div><div> 1998年,装甲兵进行了合成编制,各坦克师(旅)改为装甲师(旅)。装甲师辖有3个装甲团、1个装甲步兵团、1个自行火炮团、1个防空团,师部还直辖有侦察营、防化营、反坦克(导弹)营,工兵营、汽车营、通信营、修理营等营级单位。</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换装新坦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59年9月,中国装甲兵装备了国产第一代坦克,命名为1959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中型坦克。从此,装甲兵的武器装备走上了国产化发展道路。</div><div> 60年代,又装备了国产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和63式装甲输送车。</div><div> 70年代,装备了69式中型坦克和77式两栖装甲输送车。</div><div> 80年代,先后装备了69-2式中型坦克、79式中型坦克、88式主战坦克、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等。</div><div> 进入90年代,中国加速了装甲武力的发展步伐,一大批国产新型坦克装甲车辆陆续装备部队,其中有88C式主战坦克、98式主战坦克(并以此味基础制造出99式主战坦克)、ZTS63A式水陆坦克、90式履带式装甲车和92式轮式装甲车等。这些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装甲车辆,使装甲兵成为中国陆军部队中机动力和突击力最强、防护力最好的主战兵种。</div><div> 目前,中国装甲兵已形成了主战坦克、轻型坦克、水陆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等多个车型和与之配套的火力支援、战斗保障及后勤技术保障车辆的武器装备体系。</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 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近年来,装甲兵部队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努力加强质量建设,不仅拥有装甲部队、机械化部队,而且创建了两栖机械化部队、轻型机械化部队和装甲数字化部队,向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稳步迈进,围绕“打赢”目标,广泛开展科技练兵活动,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进攻、防御的多项技术和战法,他们在雪域高原、戈壁大漠、塞外草原、崇山峻岭、海岛湖泊等特殊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刻苦磨砺,使部队的组织指挥、快速反应、远程机动、野战生存、信息对抗、协同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逐步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和遂行多种任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div><div> 铁流滚滚震四方。中国新一代陆军装甲兵以崭新的雄姿昭示世界:在未来战争中,他们是一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铁甲雄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院校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学校(第1坦克学校)在天津大王庄成立,许光达司令员兼任校长。学校负责培训初、中级指挥员和技术修理干部,并以苏军训练大纲为蓝本,开展了正规教学。抗美援朝期间,该校采用短期速成办法,共培养了3000余名初、中级指挥员。</div><div> 至1953年底,又组建了第2坦克学校和4个战车编练基地,并在南京军事学院成立了装甲兵系、在哈军工成立了装甲兵工程系。1959年后,编写出了中国装甲兵自己的一套教范、教程和教材。</div><div> 1975年后,先后组建了装甲兵指挥学院、装甲兵技术学院、坦克学院、装甲兵技术学校。 </div><div> 进入80年代,装甲兵院校提高了培训层次,开设了大专班、本科班。90年代,又开设了硕士研究生班,从而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兵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制和学科专业体系。目前,装甲兵初、中、高级指挥员95%以上经过相应的院校培养;坦克乘员大都经过训练基地培训,80%以上人员取得了专业技术等级。</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斯大林- 2重型坦克</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中国坦克发展史 </b></h1><h3><br></h3><h3> 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成了左右战局的主导力量。相比于世界军事强国如美、苏等在坦克上的研制和使用,新中国的坦克发展只起步就晚了30多年。在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坦克工业仍然为零,但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中国的军工科技人员经过“维修引进”、“模仿移植”、“自主建设”和“特色发展”四个阶段的不懈努力,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中国坦克发展之路。</h3><div><br></div><div> 1945年11月,东北民主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1辆97式日制坦克,这就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之后这辆坦克历经辽沈、平津等大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授予“功臣号”坦克的光荣称号。1949年开国大典时它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现存北京军事博物馆。这恐怕就是在《坦克世界》游戏中C系坦克线上97式坦克的来历吧。</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维修引进</b></div><div><br></div><div>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军队,中央军委决定筹建装甲兵领导机关。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许光达任司令员。从此,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装甲兵领导机关成立后,很快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以T-34/85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为主,之后的五年间共购进苏制坦克近2000辆,自行火炮1000余辆。在那一时期苏式坦克、装甲战斗车辆成为中国装甲兵部队的主要装备。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1953年夏季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的215号T-34/85坦克单车突袭,创造了单车毁伤敌5辆坦克的战绩,车长杨阿如荣立一等功,215号坦克被授予“特等功臣车”称号。</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模仿移植</b></div><div><br></div><div> 到了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T-54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它的成功引进,使人民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div><div><br></div><div> 中国对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单纯依赖外购来满足部队装备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也不符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为了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决定以T-54A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为此,中国要求苏联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div><div><br></div><div> 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中苏友谊车”开下了流水线。到 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 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也是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1959年底,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家命名为WZ120)。59式坦克的问世,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中国的坦克工业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div><div><br></div><div> 59式坦克主要战技术性能指标:全重36吨,乘员4人,车全长9米(炮向前),车宽3.27米,车高2.4米(至炮塔顶),车底距地高0.42米,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小时,平均公路速度30-33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40公里,最大爬坡度为30度,最大侧倾坡度为30度,越壕宽2.7米,越垂直墙高0.8米,涉水深1.4米,潜水深5.5米,主用武器为1门100毫米线膛炮。</div><div><br></div><div> 59式中型坦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人民装甲兵的骨干装备。据外刊报道,从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国总共生产了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1万多辆,其中约有6000辆装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迄今为止,这些坦克的绝大部分仍在解放军装甲兵装备序列里。在虚拟世界中声威赫赫的“黄金59”便是以59式坦克为原型设计的。</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主建设</b></div><div><br></div><div> 在59式成功生产并装备部队后,为保持这种先进水平并逐步实现由产品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1960年后,军委装甲兵和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虽然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而且还要受到中苏关系恶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等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军工科研技术人员们还是排除万难,在借鉴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苏制T-62坦克的技术,在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我国第一代自行设计、研制的坦克的设计定型工作,这就是“1969式中型坦克”,简称69式坦克。</div><div><br></div><div> 69式坦克的战技术性能指标:全重36.5吨,乘员4人,车全长9.125米(炮向前),车宽3.27米(不带裙板),车高2.4米(至炮塔顶),发动机功率580马力,主用武器为1门100毫米滑膛坦克炮,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小时,平均公路速度32-35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40公里,最大爬坡度为32度,最大侧倾坡度为30度,越壕宽2.7米,过垂直墙高0.8米,涉水深1.4米。</div><div><br></div><h3>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护、机动性能上比59式坦克都有较大提高,各项技术指标与前苏联的T-55式相当,明显优于日本的61式。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造成研制时间过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因此,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没有大量生产。但69式的研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坦克设计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9式坦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特色发展</b></h3><h3><br></h3><h3> 60年代后,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推出了战后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优越性能于一身,称为主战坦克。相比之下,中国的59式和69式中型坦克在综合性能上还处于战后第一代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逐步拉大。<br></h3><div><br></div><div>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坦克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在1970年3月提出“122坦克”研制计划。但虽经广大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连续奋战,但一直未能成功,只好退到机械传动、机械操纵和机械悬挂(简称“三机”,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2B),即使用机械代替液压。但是这样试装出的“122坦克”也未实现预期要求,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只好在1974年取消该研制项目,改作部件研制。现在再想看到122的身影,就只能去虚拟世界中寻找了,例如《坦克世界》据说就将在近期放出这辆令人惋惜的战车。</div><div><br></div><div> 122坦克的下马虽然令人惋惜,但是该型坦克的研制为中国后续坦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三液”样车、“三机”样车后,有关单位在部件研制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中型坦克试验车,为以后中国第三代坦克的研制和老式坦克的改进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基础工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62式轻型坦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9式坦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七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69-2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引进了不少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研制了一款中型坦克,既79式坦克。</h3><div><br></div><div> 79式坦克是中国在69-2中型坦克基础上发展的坦克。79式坦克车长9.22米,宽3.27米,高2.40米,战斗全重37吨,乘员4人。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30千米。主要武器为1门105毫米线膛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该坦克装有自动灭火抑爆系统、望远式扰动简易火控系统、二代微光夜视仪。因采用电液复合双向稳定器故性能大有提高。</div><div><br></div><h3> 79式坦克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坦克技术前进了一大步,为后续更先进的主战坦克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79式坦克还有一种发展型,称为79-II式1984年试制成1台样车,供研究之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9式坦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88式主战坦克 </b></h3><h3><br></h3><h3> 1978年,617厂按照兵器工业部的要求,提出了研制中国第二代坦克的意见。然而国内坦克研究技术储备较少,二代坦克起步要求又高,工厂提出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地将国内外先进技术用到主战坦克上,尽快研制出一种“性能较先进、部件较成熟、结构简单、继承性好、造价低廉、利于生产”的坦克,即用“小步快跑”的战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目标明确后,工厂加快坦克研制速度,确定研制方案和战技术指标。1979年研制出121A第一辆样车,即二代坦克的第一辆样车。</h3><div><br></div><div> 在研制出121A一台样车后,617厂提出以此车为基础,加快研制二代主战坦克的意见。1980年被列入国家研制计划,1981年确定了总体设计方案,被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点武器装备计划,命名为“80式主战坦克”。在研制过程中,先后共试制出12台样车,累计试验行驶里程10万公里。1986年1月,兵器工业部下达了对80式主战坦克整车定型、整车载荷测定等6项科研计划。同年3月生产出定型样车,9月完成单车9000公里行驶考核试验,仅用五个半月时间就试制成功,创历史最好水平。1987年装甲兵定型委员会通过定型审查,1988年2月,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复命名为ZTZ-88式坦克,从而完成国产第二代坦克的设计研制工作。</div><div><br></div><h3> 80/88式主战坦克虽然仍继承了59式、69式的整体布局方式和铸造炮塔的基本结构,但是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部件,如首次使用复合装甲提高防护力、采用功率为730马力的发动机、首次应用6个小直径负重轮等,其主要战技术性能已接近或赶上世界7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该型坦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坦克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88式坦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96式主战坦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95年底,我国军方决定在85IIAP的基础上研制二代半坦克,1996年下半年完成研制并设计定型,这就是后来在军中默默服务了十多年的96式主战坦克。<br></h3><div><br></div><div> 96式坦克又称88C型坦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准三代”主战坦克,目前已经量产并列装我军主力装甲部队,其样车“801”号在京郊坦克博物馆内被永久收藏并展出。1999年国庆阅兵中公开亮相。该型坦克车长11米,宽3.4米,高2米,战斗全重48吨,乘员3人。最大公路时速60公里,最大行程400公里。以一门125毫米火炮伴以1挺7.62毫米的同轴机枪和1挺12.7毫米的高射机枪共同组成了96式的武器系统。</div><div><br></div><div> 总体来看,96式主战坦克已经摆脱了传统苏制59式设计的影子,从火力、火控系统、夜战能力和防护性能等各项指标分析,都毫不逊色于同期其他国家的现役先进坦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96式坦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99式主战坦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装甲方阵第一方队出现了一种之前谁也没见过的坦克,这就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新一代主战坦克----99式主战坦克。</h3><div><br></div><div> 99式主战坦克主要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一研究所研制,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生产,具备优异的防护外型,大量采用复合装甲,融合新时代信息化作战技术,是中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div><div><br></div><div> 99式主战坦克作为中国新一代主战坦克,车体设计参考俄制T-72主战坦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除改良装甲提升车体防护性能外,动力采用了国产WR703/150HB系列柴油机,这种发动机是在德国MTU公司MB870系列V型液冷柴油发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大输出功率1200马力。</div><div><br></div><div> 99式主战坦克的炮塔抛弃了原来的俄式鹅卵型铸造炮塔,而采用了西方式的焊接炮塔以增强防护性,其中炮塔的基础装甲为约束陶瓷复合装甲,在后续的改进中在炮塔的正面和炮塔尾仓两侧的护栏上布置新型双方反应装甲,进一步强化了防护能力。炮塔后部还有一部激光压制系统,可干扰敌方激光测距仪工作。在车臣战争中,俄制T80坦克中弹后非常易引燃车内弹药殉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俄制坦克不重视二次防护能力,其自动灭火系统能力欠佳,99在这点上充分吸收了85外贸坦克的开发经验,其自动灭火设备能在对火源的反应时间在0.1秒以内。</div><div><br></div><div> 在火力上,99式主战坦克采用了俄国授权的125mm滑膛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三种不同类型的炮弹, 列装了激光制导炮射导弹系统。 中国宣称该炮的制作工艺高于俄制原有系统,性能更优异。同时采用了自动装弹机,使成员减少到3名。99的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炮手稳定式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以及控制仪表和各种传感器组成。装备了二代热像仪。与西方的M1A2,豹2A6属于同一水平。</div><div><br></div><div> 由于总体上99式坦克公开的信息有限,不好多做评价,我国坦克发展至此,已经相当程度地跳出了俄系坦克的影响,整体技术水平也日益精进。</div><div><br></div><h3> 中国坦克从引进发展到自研,走过了一条从艰辛到成熟的发展之路。经过6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坦克工业的科技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研制和改装经验,逐步摆脱了单纯仿制的发展模式,拥有了自行设计研制先进主战坦克的能力。对中国军事工业而言,这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从99式主战坦克后,中国的坦克工业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坦途,坦克的技术水平开始变得和世界先进水平同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99式坦克</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委装甲兵坦克独立团</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军委装甲兵历史上先后编制有十二个坦克独立团,1951年3月至1953年3月期间,番号为战车独立团。</p><p> 1950 年11月到1951年8月,我军共组建了8个坦克独立团,其中东北军区3个:第 1、2、3 团;华北、华东军区将分散的独立坦克营合编为2个坦克独立团:第4、5 团;华东军区另组建了3个:第 6、7、8 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1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950年11月8日在吉林市农业机械学校组成,该团以坦克第一师摩托步兵团指挥连、高炮连、战防连为基础,并从师直和坦克第1团、第2团抽调干部、日式坦克车长、驾驶员30人,共270 余人,从华东、中南、东北调入 200 余人组成,团长韩怀志,政委许明。辖 T-34坦克 1、2、3 连,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 4 连,122自行火炮5连,高炮连、运输连、指挥连、冲锋枪连等10个战斗连队,1951年从22军66师调入两个连(高炮连、步兵连)全团 800余人。全团装备T-34坦克30辆,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6辆,装甲输送车5辆,122自行火炮4辆。 1970年1月改称沈阳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1976年2月调归坦克4师改称坦克14团,1998年8月改称装甲第14团。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2团</b></p><p><br></p><p> 1950年12月7日在江苏省徐州市茅村车站组成,当月12日移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7日授予番号。该团以坦克第2 师4团团部三分之一及2营与步兵306团1营(不含营部)和第 66师197团炮兵连等单位合编而成,团长叶藻、政委吴炎,全团共计1052 人。全团装备T-34坦克30辆,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6辆,装甲输送车5辆,122自行火炮4辆。1968年9月10日编入坦克第7师,1969年9月12日改称坦克第7师第25团。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3团</b></p><p><br></p><p> 1950年11月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组成。该团由陆军第47军、坦克第1师抽调341人,步兵第198团抽调3个步兵连组成,全团共计968人。全团装备T-34坦克29辆,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6辆,装甲输送车5辆,122自行火炮4辆。1958年12月整编为北京军区152自行火炮团,1969年9月12日整编为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3团,1976年4月调归65军建制,改称65军坦克团,1985年7月与兄弟部队一起改编为65集团军坦克旅。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4团</b></p><p><br></p><p> 1951年8月7日在北京市丰台镇组成,该团由坦克独立第1、第2、第3营合编而成,当时称战车独立第4团,1952年12月1日调归66军196 师建制,当月17日改称196师战车团。1953年3月24日改称196师坦克自行火炮团,7月15 日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401团,1968年9月编入坦克6师,1969年8月15日改称坦克6师坦克24团。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5团</b></p><p><br></p><p> 1951年5月17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山营房组成,这个团由坦克独立第6、第7、第8营合编而成。当时称战车独立第5团。1958年7月从朝鲜回国,调归北京军区装甲兵建制,1960年4月调归福州军区建制,驻地福建南安县,1969 年8月改称福州军区独立坦克团,1969年12改称坦克第13师坦克 49 团,1976年1月调归20军建制,改称20军坦克团,1985年8月改编为20集团军58师坦克团。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6团</b></p><p><br></p><p> 1951年5月8日将正在朝鲜执行抢修缴获敌坦克任务的坦克第26师53团(该团于1950年11月以30军90师268团机关及部分直属分队、90师警卫连、34军304团2营共740余人在徐州市组成特种坦克师3团,1951年1月13日改称坦克第53团),改称战车独立第6团,1968年9月编入坦克第6师,1969年8月15日改称坦克第6师坦克21团。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7团</b></p><p><br></p><p> 1951年8月7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组成。该团以坦克第2师摩托步兵团1营及工兵连、迫击炮连、指挥连为基础编成。副团长张林,政委朱子渔。当时称战车独立第7团。同年10月13日划归第2战车编练基地领导指挥,担负教学保障任务,1952 年7月21日改编为第2战车编练基地训练大队。1954年7月改称装甲兵第2编练基地练习团,1956年3月1日改称第4坦克学校教练团,1968年8月15日改称坦克独立第11团,1969年9月改称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2团,1976年5月改称陆军第24军坦克团,1985年7月改称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坦克团。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8团</b></p><p><br></p><p> 1951年7月8日在河南省商丘县组成。该团以坦克第2师摩托步兵团团直机关、第2营及战防炮连为基础组建。团长李明,政委刘川。1952年4月23日,坦克独立第4营编入该团。1959年4月独立8团调归第21军指挥,1967年2月由21军调归第69军领导指挥,1969年8月15日整编为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1976年4月改称陆军第63军坦克团,1985年7月改称第63集团军坦克旅。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9团</b></p><p><br></p><p> 1961年7月7日经参谋部批准,在广西桂林市组建广州军区坦克独立团,由广州军区所属坦克自行火炮第329团、330团、331团、332团、333团抽调干部战士331人,于1961年7月28日,在广西桂林奇峰镇组成坦克独立第9团。团长任常裕,政治委员周玉璞。同年8月26日调归陆军第47军141师建制。1967年7月15日调归广州军区装甲兵建制。1968年8月由陆军第127师代管。1969年9月10日整编为广州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1976年2月1日调归陆军第41军建制,改称陆军第41军坦克团。1985年8月与兄弟部队一起整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坦克旅。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10团</b></p><p><br></p><p> 1966年7月12日,经中央军委批准,装甲兵将第一坦克学校教练团改建为坦克独立第10团,同年10月移驻乌鲁木齐,归新疆军区建制。1969年8月整编为新疆军区独立坦克团,1979年5月改称乌鲁木齐军区独立坦克团,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1师坦克团。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11团</b></p><p><br></p><p> 见坦克独立第7团沿革。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独立第12团</b></p><p><br></p><p> 1968年8月1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以兰州军区装甲车营、装甲兵工程学院教练营、第一坦克学校教练连为基础组建坦克独立第12团,驻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隶属兰州军区建制。1969年10月编入坦克第12师,当月25日改称坦克第12师坦克45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ZBD-03空降战车</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步兵师属坦克团 </b></h1><h3><br></h3><h3> 步兵第1师</h3><div> 1953年4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206团,1968年10月转隶坦克11师建制。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41团,1976年2月改为陆军第54军坦克团。</div><div> 1985年陆军第1军坦克团改为步兵第1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2师</div><div> 1953年4月以步兵第2师24团(前身为陕北红军独立师、八路军120师工兵营、120师警备6团)为基础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207团,1968年10月转隶坦克11师建制。 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42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4师</div><div> 1979年1月组建步兵第4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4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6师</div><div> 2003年步兵第16团改建为步兵第6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7师</div><div> 1953年3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208团,1968年10月转隶坦克11师建制,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43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8师</div><div> 1989年组建步兵第8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8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师</div><div> 1985年11月,新疆军区独立坦克团改为步兵第11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1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28师</div><div> 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33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7师建制,1969年改为坦克26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29师</div><div> 1958年5月步兵第45师坦克自行火炮第45团转隶步兵第29师建制。1968年10月,转隶坦克第11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31师</div><div> 1954年7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团,1967年8月1日,改归坦克第9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31师</div><div> 1998年由沈阳军区坦克第5师18团与步兵第91团合编为步兵第31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32师</div><div> 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37团,1969年4月调归坦克4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33师</div><div> 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238团,1968年年底转隶坦克第8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34师</div><div> 1954年8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第239团,1967年4月调归坦克第9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36师</div><div> 1985年陆军第12军坦克团改为步兵36师坦克团。1998年,与原步兵第34师100团团部合编为步兵第36师装甲团。2003年番号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37师</div><h3> 1998年由沈阳军区机械化步兵116师348团与步兵第110团合编为师装甲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SU-76自行火炮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b></h3> <h3> 步兵第40师</h3><div> 1998年由沈阳军区坦克第5师19团与步兵第120团合编为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45师</div><div> 1954年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45团,1958年5月转隶步兵第29师。</div><div><br></div><div> 步兵第46师</div><div> 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52团,1969年4月调归坦克第4师建制。</div><div> 1985年陆军第16军坦克团改为步兵第46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46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47师</div><div> 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53团,1969年4月调归坦克第4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58师</div><div> 1952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63团,1956年11月9日改编为济南军区坦克乘员教导团。</div><div> 1985年陆军第20军坦克团改为步兵第58师坦克团。1998年番号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59师</div><div> 1952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64团,1958年改为装甲兵学院坦克教练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60师</div><div> 1952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65团,1967年调归南京军区装甲兵建制,69年改番号为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61师</div><div> 1985年陆军第21军坦克团改为步兵61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61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69师</div><div> 1985年陆军第68军坦克团改为步兵第69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69师装甲团,2003年撤消,由陆军第23集团军装甲旅缩编为步兵第69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70师(1)</div><div> 1960年6月11日组建师坦克自行火炮团,1961年3月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275团。1969年10月改番号为北京卫戊区警卫第3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警卫第3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70师(2)</div><div> 1985年陆军第24军坦克团改为步兵第70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70师装甲团。2003年番号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74师</div><div> 1961年步兵第198师坦克自行火炮403团调归步兵第74师建制。1968年9月改为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76师</div><div> 1952年10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81团,1968年年底转隶坦克第8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77师</div><div> 1952年10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82团。1969年8月改为济南军区装甲兵独立坦克2团,12月改为坦克13师50团。1976年改为陆军第47军坦克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78师</div><div> 1952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1953年8月27日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团。1954年11月3日直属陆军第26军建制。1955年2月25日,奉中央军委命令调归181师建制。1962年5月奉南京军区命令,调归陆军第179师建制,1967年9月30日改隶坦克第9师建制,1976年2月调归陆军第12军建制,改番号为12军坦克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79师</div><div> 1953年2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84团,1967年8至9月,调归坦克第10师建制。</div><div> 1970年8月坦克第1师第3团调归陆军第79师建制,番号为陆军第79师坦克团。1998年7至9月建制撤销,其1营整编为步兵第235旅坦克营。团部(部分)和团修理连,车场管理站,坦克第2、3营,装甲步兵连的人员和装备转隶南京军区.与第31集团军步兵第86师258团合并整编为步兵第86师装甲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T-34中型坦克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b></h3> <h3> 步兵第80师</h3><div> 1953年2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85团,1967年8至9月,调归南京军区装甲兵建制,后改为军区独立坦克2团。</div><div> 1971年北京军区独立坦克5团改为步兵第80师坦克团,1998年7至9月建制撤销,其1营整编为步兵第80旅坦克营。团部(部分)和团修理连,车场管理站,坦克第2营,装甲步兵连的人员和装备转隶南京军区,与第31集团军步兵第91师271团合并整编为步兵第91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81师</div><div> 1953年2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86团,1967年8至9月,调归坦克第10师建制。</div><div> 1971年9月坦克第6师第23团改为步兵第81师坦克团,1985年与原陆军第28军步兵第84师师部、步兵第251团1营、第84师双37高炮营和陆军第24军守备第7师坦克营整编组成陆军第27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改称陆军第27集团军装甲旅。2003年番号撤销。</div><div> 1985年8月,陆军第66军坦克团改隶步兵第81师为师属坦克团。1996年9月,步兵第81师转隶武警部队建制后,该团改由集团军直辖,称原81师坦克团。1998年7至9月被撤销建制,所属第1、2营人员依次调归步兵第70师、步兵第196旅.装备移交坦克第6师。</div><div><br></div><div> 步兵第86师</div><div> 1998年步兵第79师坦克团团部(部分)和团修理连,车场管理站,坦克第2、3营,装甲步兵连的人员和装备转隶南京军区,与步兵第86师258团合并整编为步兵第86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91师</div><div> 1998年步兵第80师坦克团团部(部分)和团修理连,车场管理站,坦克第2营,装甲步兵连的人员和装备转隶南京军区,与步兵第91师271团合并整编为步兵第91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07师</div><div> 1953年1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12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7师建制,1969年改为坦克28团。1985年改为步兵188师坦克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2师</div><div> 1953年9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17团,1969年9月改称步兵第112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12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3师</div><div> 1953年9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18团,1969年9月改称步兵第113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13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4师</div><div> 1953年9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19团,1969年9月改称步兵第114师坦克团;1996年建制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5师</div><div> 1953年3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0团,1968年9月改为沈阳军区独立坦克团,1969年8月改番号为沈阳军区独立坦克第2团,1976年2月改为陆军第23军坦克团,1985年扩编为陆军第23集团军坦克旅。</div><div> 1984年3月1日组建步兵第115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15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6师</div><div> 1953年7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1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3师建制,1969年8月改番号为坦克11团。</div><div> 1984年陆军第39军坦克团(即原步兵第116师坦克自行火炮321团、坦克第3师第11团)改为步兵第116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16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7师</div><div> 1953年7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2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3师建制,1969年8月改番号为坦克12团。</div><div> 1984年4月坦克5师18团改为步兵第117师坦克团。1996年建制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8师</div><div> 1953年10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3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1969年8月改番号为坦克17团。</div><div> 1985年9月坦克5师17团改为步兵第118师坦克团。1998年建制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19师</div><div> 1953年10月年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4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1969年8月改番号为坦克18团,1984年4月改为步兵第117师坦克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兵</b></h3> <h3> 步兵第120师</h3><div> 1953年10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5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1969年8月改番号为坦克19团,1976年改为陆军第40军坦克团,1985年9月重归坦克5师建制为坦克19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21师:</div><div> 1998年由坦克6师机械化步兵团团部、装备技术处、机械化步兵1营、坦克营与步兵第362团合编组建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23师</div><div> 1998年由机械化步兵第112师336团装甲步兵营、坦克营与步兵第368团合编组建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24师</div><div> 1952年10月组建师战车团,1953年9月改为坦克自行火炮329团,1976年改为陆军第42军坦克团。</div><div> 1998年由坦克7师27团与步兵第371团合编组建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25师</div><div> 1952年10月组建师战车团,1953年9月改为坦克自行火炮330团,1962年12月调入步兵第200师。1967年7月调归坦克8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26师</div><div> 1952年10月组建步兵第126师战车团,1953年9月改为坦克自行火炮331团,1963年3月调入步兵第203师,1967年10调归坦克2师建制,1969年1月改称坦克第7团,1998年8月改称装甲第7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27师</div><div> 1953年2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332团,1961年10月与步兵第128师坦克自行火炮333团对调。</div><div> 1985年10月陆军第43军坦克团改为步兵第127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27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28师</div><div> 1953年3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333团,1961年10月与步兵第127师坦克自行火炮332团对调。</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32师</div><div> 1998年由海南军区独立坦克团(即原步兵第128师坦克自行火炮333团)与步兵第396团合编组建师装甲团。2003年番号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38师</div><div> 1985年陆军第46军坦克团改称步兵138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38师装甲团。2003年番号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39师</div><div> 1985年组建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39师装甲团。2003年番号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49师</div><div> 1998年由沈阳军区坦克第3师机械化步兵团与步兵第447团合编组建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62师</div><div> 1985年10月陆军第54军坦克团改称步兵第162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62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63师</div><div> 1998年由坦克7师28团与步兵第489团合编组建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79师</div><div> 1961年2月1日,步兵第181师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团改隶步兵第179师建制,1967年9月30日改隶坦克第9师建制,1969年改为坦克35团。1976年改为28军坦克团,1985年改为步兵第205师坦克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81师</div><div> 1955年2月步兵第78师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团改隶步兵第181师建制,1961年2月1日改隶步兵第179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82师</div><div> 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387团。1954年5月调归步兵第191师改为坦克自行火炮396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1969年8月改番号为沈阳军区独立坦克第3团,归坦克第5师领导,12月又调归军区装甲兵领导。1976年2月改为陆军第64军坦克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86师</div><div> 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391团。以后发展不详。</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87师</div><div> 1953年11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92团,1968年9月,改隶坦克第6师建制,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22团;1985年8月团部及1营调陆军第65集团军。</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88师</div><div> 1953年11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93团,1968年9月,改隶坦克第6师建制,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23团。1971年9月,调归陆军第27军建制,改为步兵第81师坦克团。1985年与原陆军第28军步兵第84师师部、步兵第25l团1营、第84师双37高炮营和陆军第24军守备第7师坦克营整编组成陆军第27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改称陆军第27集团军装甲旅。2003年番号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89师</div><div> 1953年11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94团,1966年随师改隶北京卫戍区建制。1969年9月,改称北京卫戍区警卫第4师坦克团;1985年随师调归陆军第63集团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89师坦克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受阅坦克部队列队于长安街</b></h3> <h3> 步兵第190师</h3><div> 1953年9月底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15团,10月改称坦克自行火炮395团。1955年2月,步兵第190师改编为第1机械化师,归军委装甲兵建制,坦克自行火炮395团改称第1机械化师坦克31团。1961年8月第1机械化师归隶陆军第64军建制,改为步兵第190师坦克自行火炮395团,1969年8月改称190师坦克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91师</div><div> 1954年5月步兵第182师坦克自行火炮387团调归191师改为坦克自行火炮396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1969年8月改番号为沈阳军区独立坦克第3团,归坦克第5师领导,12月又调归军区装甲兵领导。1976年2月改为陆军第64军坦克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92师</div><div> 1954年5月组建坦克自行火炮第397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4师建制。1969年9月,改称坦克16团。1976年划归68军,改为68军坦克团。1985年改为步兵第69师坦克团,1998改称69师装甲团,2003年撤消。</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93师</div><div> 1953年11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98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7师建制。</div><div> 1985年以坦克第6师22团团部及1营、守备第1、第4师坦克营组建步兵第193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93师装甲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96师</div><div> 1951年9月装甲兵独立坦克第4团改隶196师为坦克自行火炮401团。1968年9月转隶坦克第6师。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24团。1998年,改称装甲第24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97师</div><div> 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402团。1962年10月底改归陆军第24军直属。1968年,改隶装甲兵坦克第1师建制,番号为装甲兵坦克第1师第3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98师</div><div> 1951年8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403团。1961年调归步兵第74师建制。1968年9月改为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1976年5月调昆明军区,改为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1982年9月,分编为陆军第11、14军坦克团。1985年,两团合并组建陆军第14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装甲旅。</div><div><br></div><div> 步兵第199师</div><div> 1954年8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199团。1969年改为济南军区独立坦克3团,1970年改为坦克13师51团,1976年改为陆军第43军坦克团,1985年10月改为步兵第127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27师装甲团。</div><div> 1985年陆军第67军坦克团改称步兵第199师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99师装甲团。2003年番号撤销。</div><div><br></div><div> 步兵第200师</div><div> 1962年12月步兵第125师坦克自行火炮330团调入步兵第200师。1967年7月调归坦克8师建制。</div><div><br></div><div> 步兵第202师</div><div> 1954年8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202团。1967年6月改为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1976年2月改为46军坦克团,85年改为138师坦克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203师</div><div> 1963年3月步兵第126师坦克自行火炮331团调入步兵第203师,1967年10调归坦克2师建制,1969年1月改称坦克第7团,1998年8月改称装甲第7团。</div><div><br></div><div> 步兵第205师</div><h3> 1985年由28军坦克团改为师坦克团。1998年撤销建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彭德怀、贺龙、聂荣臻元帅检阅坦克部队</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军历史上的坦克师</b></h1><div><br></div><div> 建国后,从50年到58年,我军先后从苏联进口了31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装甲兵部队迅速扩编,先后组建/换装了3个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8个独立坦克团和47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div><div> 1967年6月军委决定把步兵师属坦克部队上调集中组建坦克师。到1969年,我军装甲兵部队编为13个坦克师、19个独立坦克团、7个步兵师属坦克团。充实装备后的坦克师,坦克的数量达到发达国家军队中等规模的师、团水平。</div><div> 在我军装甲兵的历史上还曾组建过一个坦克第26师。是我军军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坦克师,它从1950年8月组建到1952年4月撤消,存在时间仅1年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九式坦克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1师</b></h3><div><br></div><div> 1945年12月1日,在沈阳市郊马家湾子成立的东北民主人民自治军坦克大队,全队30余人,隶属于炮兵学校,1辆日制97式15吨坦克;1946年2月大队转移至通化,扩大到80余人,坦克5辆。5月转移至宁安,又发展到坦克12辆,装甲车2辆,汽车23辆。</div><div> 1946年7月,移驻东安改称战车大队。到1947年3月,全大队扩大到438人,辖3个坦克队,坦克32辆,牵引车13辆,装甲车及汽车33辆。大队长孙三,政委毛鹏云。</div><div> 1947年10月,坦克大队在黑龙江东安县(今密山)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战车团,全团560余人,各式坦克20多辆,牵引车、装甲车40多辆;辖3个战车连。</div><div> 1948年4月新建3个战车连,5月组建2个汽车连,2个战车营营部和汽车营营部。</div><div> 1948年战车团对俘获的国民党东北装甲团(驻沈阳)、战车3团1营及汽车排1040人,坦克21辆,装甲车103辆,汽车20辆进行改编,又从步兵调来干部、战士1100人,于1948年11月3日,在沈阳市成立了装甲团和教导团。后来又从大连汽车学校调来干部、学员180名,补充到教导团和装甲团。</div><div> 装甲团1200余人,辖3个装甲营(7个连),装甲车106辆,团长胡鉴,政委张兴;教导团1000余人,团长吕正哲,政委黄彬森。</div><div> 1948年12月10日,以松江军区前方指挥所为基础,在沈阳市成立第4野战军特种兵装甲部队指挥所,下辖战车团、装甲团和教导团,战车团,编有2个战车营,1个汽车营及警卫连;装甲团,编有3个装甲营和1个保养连;教导团编有2个学员营及保养连、警卫连,官兵4000多人,坦克87辆,装甲车106辆,汽车150辆。</div><div> 1949年1月15日,改称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战车指挥所。2月在天津扩建为第4野战军战车师,全师坦克60余辆,装甲车143辆,汽车、工程车370余辆,4000余人。</div><div> 1949年3月14日,战车师接受国民党驻北平的战车第3团(欠1营、3营7连)、装甲汽车第6营(37辆装甲车,289人)及高炮3团1个高炮连(37高炮6门,牵引车6辆,92人)的装备和人员,共计1483人,坦克60辆、装甲车37辆,汽车、工程车189辆。至此,全师共有坦克120辆,装甲车180辆,汽车、工程车559辆,全师5500多人。</div><div> 战车团辖2个战车营(6个连),1个汽车营(3个连),直属警卫、运输、通信、高炮4个连,2200人,104辆坦克,37高炮6门,12挺高射机枪,200辆汽车,工程车。</div><div> 装甲团辖3个装甲营(8个连),直属警卫连,1400人,20辆坦克,110辆汽车。</div><div> 1949年4月1日,装甲团第8、9连230人,装甲车30辆调归华北军区,与华北军区坦克队在北平南苑合编并扩建为华北战车团。</div><div> 1949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战车师番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第1师。以战车指挥所与大连汽车学校机关合并为战车1师师部,直属军委总参谋部领导。所辖战车团、装甲团、教导团依次改称战车第4、5、6团,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1950年改称战车第1、2、3团。以7纵队副司令曾克林任师长,政委杨永松,副师长赵杰、李国华(兼教导团团长)、参谋长孙三。</div><div> 1949年7月28日,装甲团(当时称战车第5团)一个多营550人和装甲车45辆,调归第一野战军指挥,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div><div> 1950年3月18日,装甲团(当时称战车第2团,赴西北地区的一个多营除外)调归广州警备司令部指挥。10月18日归建,与从西北地区归建的装甲营(该营一部分留驻新疆)一起,作为组建第1坦克编练基地的基础。</div><div> 1950年8月31日,根据中央军委电令,战车第1师师直单位及所属战车第1团与战车第7团(7团前身1946年8月11日,晋冀鲁豫部队在兰封战斗中缴获了坦克,9月,在山东省鄄城县正式成立晋冀鲁豫坦克队,全队40余人,坦克3辆,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随营学校,该团两一部194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收集在石家庄战役中缴获的坦克。1948年2月12日,在石家庄市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坦克区队,全区队25人,坦克13辆,隶属于晋察冀军区摩托训练大队。1948年7月,两支部队在石家庄市合编为华北军区坦克队,全队100余人,编为3个区队(9个分队),坦克16辆,隶属于华北军区兵站部摩托训练大队。1949年4月1日以华北军区坦克队与战车师装甲团8、9连及大同、绥远起义装甲车辆在北平南苑组成华北战车团,团长尹洪,政委贾林野,共计1073人,坦克45辆,装甲车32辆,汽车39辆,隶属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12月,从步兵207师调来5个连队,组成第3营。1950年4月改为战车7团)、河北省军区警备第1团等单位整编为坦克第1旅,下辖2个战车团、1个摩托步兵团、1个炮兵团。</div><div> 原战车1团改为旅属战车第1团;华北军区战车第7团调入该旅,编为战车第2团;河北省军区警备1团团部大部及4个连、步兵第66师196团2营调入该旅,编为摩托化步兵团;炮兵团暂缺。原师属装甲团(原战车2团)、教导团(原战车3团)调出。师直属队指挥保障、通信、警卫、侦察、高炮、工兵运输7个连,战车1团(中型),战车2团(轻型),摩步团(河北省军区警备1团改为)两个营8个连,战车团取消营,辖4个坦克连,1个指挥连,1个车场连。</div><div> 1950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以战车第1师第3团为基础,在天津大王庄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学校。11月,移驻北京长辛店。1951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战车学校,1953年3月又改称第1坦克学校。1966年6月,奉命迁驻山西大同装甲兵学院院址内,1969年2月,学校停办,机构撤销。</div><div> 1950年11月3日,按照新颁发的坦克师编制表,坦克第1旅经过整编,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第1师,师长黄鹄显,政委刘登瀛,副师长赵杰,参谋长贾林野。师下辖坦克第1团,坦克第2团,摩托化步兵团,隶属于军委装甲兵。</div><div> 1951年3月10日,坦克1师工兵营入朝。4月11日--5月2日,坦克1团、高炮营、运输营3连、通信连入朝。5月5日,师机关入朝,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负责统一指挥入朝参战的志愿军坦克部队。5月7日--6月1日,摩步团1营、坦克2团入朝,1952年7月15日--11月24日回国。1953年1月22日,第二次入朝,师机关和战车第2师机关部分干部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兵第2指挥所,1953年10月回国,驻地天津市。</div><div> 全师抗美援朝中共击毁坦克6辆,击伤12辆,高炮营击落敌机24架,击伤90架。</div><div> 1951年4月28日,改称战车第1师。1952年11月1日隶属于华北军区装甲兵。1953年2月隶属于军委装甲兵。同年3月又改称坦克第1师。</div><div> 1951年11月,坦克第1师炮兵团入朝,配属50军担负西海岸铁山半岛防御,1952年10月4日回国,抗美援朝击毁坦克9辆,击伤坦克12辆,击落飞机24架,击伤90架。</div><div> 1951年9月14日、16日,坦克第1师1团和师直行军途中,车辆配置不当,伪装防空不严密,造成50余辆汽车被敌机炸毁。</div><div> 1958年7月,隶属于北京军区装甲兵。1959年4月移驻北京市昌平县南口镇。1962年1月移驻河北省蓟县。1983年4月,调归陆军第66军领导。</div><div> 1969年8月,坦克自行火炮第402团整编为坦克第3团。</div><div> 1970年7月,坦克第3团调归陆军第27军79师建制,同时,将坦克第1师机械化步兵团改编为坦克第3团。</div><div> 1979年2月--3月,坦克第1师130自行火箭炮营配属42军124师向高平穿插。</div><div> 1985年7月,隶属于天津警备区。</div><div> 1993年4月,坦克第1师调归第24集团军建制。</div><div> 1998年10月,改称装甲第1师。</div><div> 2003年,装甲第1师调归第65集团军建制。</div><div> 坦克第1师曾先后参加过十二次国庆阅兵。</div><div> 坦克第1团前身是1945年12月1日组建的东北坦克大队。1950年11月3日在天津市由坦克第1旅坦克第1团整编为坦克第1师坦克第1团。1951年4月28日改称战车第1团。1951年3月至1952年10月和1953年1月至1953年10月两次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回国后驻北京市丰台镇。1953年3月改称坦克第1师坦克第1团。1959年4月移驻北京市昌平县南口镇。1962年1月移驻河北省蓟县。</div><div> 坦克第2团前身华北军区战车团,1950年8月31日战车第7团整编为坦克第1旅坦克第2团。1950年11月3日在天津市由坦克第1旅坦克第2团整编为坦克第1师坦克第2团。1951年4月28日改称战车第2团。1951年5月至1952年7月和1953年1月至1953年10月两次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回国后驻北京市丰台镇。1953年3月改称坦克第1师坦克第2团。1959年4月移驻北京市昌平县南口镇。1962年1月移驻河北省蓟县。<br></div><div> 坦克第3团(1):经中央军委1950年7月3日批准,河北省军区警备第1团(900人),于1950年9月1日,在北京市西郊衙门口改编为坦克第1旅摩托化步兵团。1950年11月3日改称坦克第1师摩托化步兵团。第1营于1951年3月至195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第2营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回国后驻天津市。1956年5月,移驻北京市昌平县南口镇。1958年5月13日改称坦克第1师机械化团。1962年3月移驻河北省玉田县。</div><div> 坦克第3团(2):原坦克自行火炮第402团,1962年10月底改为陆军第24军坦克团。1968年改隶坦克第1师,69年改为坦克第3团。70年8月调归陆军第79师建制,改为79师坦克团。</div><div> 坦克第3团(3): 经中央军委1970年6月6日批准,坦克第1师机械化团于1970年9月,在河北省玉田县改编为坦克第1师坦克第3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许光达司令员亲自进行驾驶训练</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2师</b></h3><div><br></div><div> 1947年3月3日,由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3中队学员30余人,东江纵队干部40余人及解放入伍的原国民党军队坦克乘员10多人,在山东省沂水县王家庄成立了华东坦克队。</div><div> 华东坦克队编为3个区队,其中2个坦克区队,1个修理区队,1个保障组,坦克6辆,汽车3辆,全队93人,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队长王崇国,指导员赵之一。</div><div> 1948年3月,坦克队暂时隶属于胶东军区炮兵团。</div><div> 1948年9月16日坦克队(4辆坦克)配属渤海纵队首战历城。22日又配属华野9纵主攻济南,共摧毁碉堡8个,火力点20余个。</div><div> 1948年10月21日,坦克队与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摩托大队在山东省济南市合编为华东坦克大队。下辖2个中队、1个侦察排,装备坦克21辆,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div><div> 在淮海战役中该部的“朱德号坦克”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功勋坦克”称号(该坦克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该车炮长沈许被授予'坦克英雄'称号,1950年并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首届战斗英雄代表大会。</div><div> 1949年3月15日,三野以特种兵纵队坦克大队为基础,并收编解放入伍的原国民党军队坦克乘员200余人在江苏省徐州市扩建为战车团,隶属特纵建制。辖2个战车营(6个连)及直属分队,共1460人,装备美式M-3A3型15吨坦克30辆,日式2.5吨坦克5辆,日式18吨坦克10辆,装甲车19辆,汽车82辆。其中战车第1、2、3连各装备美式M3A3坦克10辆,战车第4连装备日式2.5吨坦克5辆,装甲车10辆,战车第5连日式18吨坦克10辆。</div><div> 3月21日从先遣纵队抽调4个连的干部、战士360人,编入华东战车团,并组建战车第1、2营营部及战车第6连,4月23日该团进驻南京。</div><div> 5月上海解放,该团进驻上海进驻上海后,6月11日以特纵警卫营抽调1个连为基础组建战车3营,7月1日在上海市改称为战车第1团。</div><div> 当月又从20、27军、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和第三野战军干部学校等单位调入干部、战士1260人,在上海市组建水陆战车营、装甲车第1、2营及教导大队和搜索连。62师副师长沙风为团长,政委王世仁。</div><div> 1949年11月17日,由24军教导2团及山东军区抽调干部、战士2073人和战车1团在上海市水电路扩编为战车师。师长肖峰,政委廖成美,副师长沙风,参谋长严振衡,辖战车团(3个营),水陆战车团(3个营1949年10月25日以水陆战车营从步兵24、33军抽调1000余人扩编为),装甲团(编为2个营,以装甲营扩编),教导大队,修理、汽车两个营,搜索、警卫两个连,共计3135人,坦克179辆,装甲车95辆,汽车162辆。</div><div> 1950年1月3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第2师,辖4、5、6团(依次由战车、水陆、装甲团改称)。</div><div> 6月6日,战车6团由装甲车换装为90辆水陆坦克改称水陆战车团。</div><div> 1950年8月30日,以战车第2师师部及4团为基础,调入步兵306团、268团、南京警备司令部警卫营两个连、南京教导第1团第4营、特种兵纵队警卫营营部及两个连、24军步兵第71师步兵213团1连整编为坦克第2旅。</div><div> 9月中旬,由上海分批移防徐州、连云港,旅部和坦克第4团驻地徐州,旅部驻地徐州少华街,坦克第5、6团驻地连云港墟沟镇、海州镇。</div><div> 1950年11月3日改称坦克第2师,辖坦克第3、4团和摩托化步兵团(步兵268团)、摩托化炮兵团(步兵306团)及侦察营、工兵营、高炮营、汽车营、卫生营、通信连、警卫连、修理厂、野战医院。坦克3团由原4团1营扩建,坦克4团由原4团3营扩建。</div><div> 1950年11月11日-12日,苏军2个坦克团(乌克兰警卫团和莫斯科警卫团)抵达徐州中兵营房,将装备移交坦克2师,换装后坦克2师3、4团各配有T-34坦克30辆,NC-2重型坦克6辆,122自行火炮4辆,T-34坦克牵引车2辆,炮兵团1营榴弹炮12门,2营76.2野炮12门。</div><div> 1951年5月30日,坦克3团与坦克2师高炮营、工兵营由徐州出发入朝参战,为装甲兵首批赴朝参战部队。6月下旬进入朝鲜,先后配合43、39军作战18次,歼敌1180人,击毁坦克2辆,击伤1辆,坦克第3团于1952年7月20日至25日分两批撤离朝鲜,于8月1日抵达徐州。</div><div> 1952年6月27日,坦克第4团从徐州出发,30日抵达安东。7月7日,坦克4团入朝到达铁原,与坦克第3团交接防务,1年间先后配属38、23军,作战26次,击毁坦克19辆,击伤6辆,击毁火炮18门,击毁地堡485座,该团亡26人,伤146人。</div><div> 其中坦克第4团4连215号车,战绩显著,配属步兵作战8次,击毁敌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炮9门,汽车1辆。7月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称号(该坦克陈列于军事博物馆),该车(班)记集体特等功,车长(排长)杨阿如记一等功,授予'二级人民英雄'。</div><div> 高炮营、工兵营1951年7月1日抵达朝鲜新幕地区,先后配属坦克3、4团作战,高炮营作战1477次,击落31架,击伤70架。</div><div> 1953年2月15日,坦克2师摩托化炮兵团出发、20日入朝,1营配属志愿军第50军,担负清川江以西海岸抗登陆、反空降任务,归坦克3师炮兵团指挥;团指和2营配属炮兵2师为机动兵力。5月8日全团调到中线配属23、24军作战,7月配属68军参加金城战役。</div><div> 全师抗美援朝中牺牲140多人,共击毁坦克21辆,击伤7辆,击毁火炮24门,击毁地堡508座,击落31架,击伤70架。</div><div> 1951年7月8日,战车2师摩托化步兵团分编为战车独立7、8团,以该团团直大部、1营、重炮连、工兵连、修理连和指挥连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独立第7团。副团长张林,政委朱子渔。</div><div> 以团直一部、2营、战防炮连、并补充新兵182名,编为战车独立8团,团长李明,政委刘川。</div><div> 1952年2月,参加《南征北战》拍摄,扮演国民党机械化部队。</div><div> 1953年7月,坦克3团1、2、3连和各勤务分队共463人,T-34坦克30辆参加国庆4周年阅兵。</div><div> 1954年4月20日,坦克2师4团、师高炮营、工兵营编成3个梯队,于5月19日抵达徐州。</div><div> 1954年8月组织坦克3、4团及师侦察营等单位的2个重型坦克连,2个自行火炮连,1个摩托化连,1个汽车连参加国庆五周年阅兵。</div><div> 1954年12月9日,坦克2师摩托化炮兵团由朝鲜回国,15日到达徐州中兵营房。</div><div> 经总参谋部1955年3月30日批准,由12、20、67军抽调13个建制步兵连,于1955年6月1日在徐州东营房组建坦克2师摩托化步兵团,驻地徐州中兵营房,辖2个摩托化步兵营和指挥、120迫击炮、75无坐力炮、卫生、军士教导连及运输排,修理所1184人。</div><div> 1955年7月1日,根据总参命令,该师隶属济南军区装甲兵领导。</div><div> 1956年4月10日,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视察该师。</div><div> 1958年2月25日--3月15日整编:坦克3、4团分别增编3个T-34坦克营营部和高炮、通信连,撤消NC-2重型坦克连、CAY-122自行火炮连建制。</div><div> 摩托化炮兵团由原野炮营改编为122榴弹炮营,增编运输连,改称坦克2师122榴弹炮兵团,1962年8月改称坦克2师炮兵团。</div><div> 摩托化步兵团增编1个T-34坦克营,撤消75无坐力炮连,改称机械化团。</div><div> 师属高炮营撤消高射机枪连,增编37高炮第4连。工兵营增编舟桥工兵连,运输营撤消第4连,通信连扩编为营,炮兵指挥排、警卫调整排扩编为炮兵指挥连和警卫调整连,师坦克乘员教导营调归机械化团,改编为T-34坦克营。补充T-34坦克39辆,火炮57门,解放牌汽车100辆。</div><div> 1959年4月5日,接受空降兵师坦克连全部人员和装备(干部7人,战士26人,T-34坦克4辆,工程车2辆,吊车1辆)分别补充机械化团和师修理营。</div><div> 1960年8月,以高炮营及团属高炮连(6个连、装备37高炮42门、环视雷达1部、跟踪灯7部)组成济南军区第一高炮群开赴江苏宿迁执行对空作战任务,由空6军29师指挥,9月14日移防泗阳地区。</div><div> 1961年4月15日,坦克3团编入济南军区合成战备值班部队,配属76师执行机动作战任务。</div><div> 1961年8月坦克3团和76师281团担任总参谋部战备值班部队。</div><div> 1963年7月12日,坦克3团换装首批国产59式坦克8辆,11月14日换装第二批20辆,1964年1月1日换装第三批28辆,1969年10月换装第四批24辆,换装后该团共装备59式坦克80辆。</div><div> 1963年8月26日,坦克2师组织4团、机械化团、炮兵团及师侦察营、运输营2036人到达天津陈官屯抗洪救灾。</div><div> 1964年2月至9月,4团换装59式坦克56辆,10月换装24辆。总换装80辆。</div><div> 1965年7月14日,该师工兵营1连5班班长王杰同志壮烈牺牲,10月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人为王杰题词。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5班为王杰班,毛主席高度赞扬了王杰'两不怕'精神。 </div><div> 1967年9月18日,68军203师坦克自行火炮331团转隶该师建制。9月和12月该师抽调部分官兵参加组建坦克8师和坦克13师。<br></div><div> 1968年6月30日,该师团以上干部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div><div> 1969年8月10日,坦克2师坦克3、4团和坦克自行火炮331团改称坦克5、6、7团。</div><div> 1970年7月,坦克2师5、6团各组建坦克3、6、9连。</div><div> 1970年7月1日,坦克7团原属重型坦克营和自行火炮营分别改编为坦克1、2营,同时组建3营。</div><div> 1970年8月,坦克2师担负军委战略预备队任务。</div><div> 1971年2月至6月,坦克7团换装59式坦克80辆。</div><div> 1976年2月,坦克2师机械化团坦克营营部和1、2连调归军委装甲兵军政干校,3连调归军委装甲兵技术学校。</div><div> 1976年3月21日,坦克2师机械化团改编为装甲步兵团,辖3个装甲步兵营、1个机枪营(3个连)和122迫击炮连,85加农炮连、双37高炮连、运输连、特务连、修理连及卫生队、轮训队。</div><div> 1977年1月26日,坦克2师整编,师直增编通信营接力连和运输营第3连,司机训练2队,各坦克团指挥连改称特务连,组建通信连,撤消工兵连。炮兵团85加农炮营改为130火箭炮营,并新组建该营指挥连。</div><div> 1978年10月1日,坦克2师调归南京军区装甲兵建制。</div><div> 1979年2月该师抽调军官110人,士兵1579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div><div> 1983年1月1日,该师调归陆军第12军领导。</div><div> 1985年8月1日,隶属于第12集团军建制。</div><div> 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改称装甲第二师,撤消装甲步兵团团部,分队进行转隶,接收部分单位,全师增加了5个建制营,9个建制连。</div><div> 坦克5团:前身是华东坦克大队,49年3月在徐州扩编为华东战车团,11月扩编为战车师,50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第二师,战车团改称战车第4团。50年8月改编为坦克2师,下辖坦克3团(由原4团1营扩编),坦克4团(原4团3营扩编)。69年8月,坦克3团改为5团,坦克4团改为6团。</div><div> 坦克6团:见上。</div><div> 坦克7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31团,1967年10月调归坦克2师,1969年8月改称坦克第7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雄坦克215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3师</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50年10月8日,以西北军区独立第1师机关、直属队、第1团、第3团,西北军区炮兵教导团部分分队为基础,坦克第1、第2师,坦克学校以及华东军区抽调人员在吉林省四平市组建坦克第3师。师长孙三,政治委员李治州,辖坦克第5团、坦克第6团、摩托化步兵团、摩托化炮兵团以及直属高射炮兵营、工兵营、侦察营、运输营、警卫营、通信营、防化连、医院、坦克修理厂和修炮厂。</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全师6774人,装备日制战车20辆、日制90式75毫米野炮6门、高射机关炮48门、运输汽车35辆、特种车28辆、通信指挥车1辆以及其它武器。 </h3><div> 1951年1月9日,东北军区命令,坦克第3师划归军区装甲兵建制。2月22日,苏军两个坦克团的装备全部移交坦克第5、第6团,计T-34中型坦克60辆、NCZ-2(约斯大林2式)重型坦克12辆、CAY-122自行火炮8辆,T-34坦克牵引车4辆、装甲输送车10辆、修理车13辆、汽车100辆。</div><div> 3月21日,根据总参电令,坦克第3师改称战车第3师,坦克第5、第6团改称战车第5、第6团。 </div><div> 1952年6月17日,战车第3师指挥机关率第5、第6团,摩托化炮兵团野炮营入朝,列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div><div> 1953年3月24日,根据总参电令,志愿军战车第3师改称志愿军坦克第3师,战车第5、第6团改称坦克第5、第6团。 </div><div> 1954年4~5月,志愿军坦克第3师(不包括摩托化炮兵团)从朝鲜撤军回国,归还东北军区装甲兵建制。11月19日,按照军委装甲兵颁发的《国防军陆军坦克师编制表(草案)》进行整编。师直增编修理营、防化连和炮兵指挥排;医院改称卫生营;增建军乐队和军邮站。接收NCZ-2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61辆,轻型坦克10辆,分别编配坦克第5、第6团和师直属侦察营。全师员额5902人。</div><div> 1955年2月11日,东北军区改为沈阳军区,坦克第3师隶属沈阳军区装甲兵建制。3月16日,在四平市郊杨树林组建师属坦克乘员教导营。</div><div> 6月6日,撤销师军乐队。</div><div> 1958年2月,坦克第3师按军委装甲兵颁发的《独立坦克师平时编制表》进行整编,坦克第5、第6团分别撤销重型坦克连和自行火炮连(共两个自行火炮连、两个重型坦克连调往机械化第1师),将从机械化第1师调来的三个中型坦克连分别编入各坦克团和机械化步兵团;摩托化步兵团改称机械化步兵团;摩托化炮兵团改称122(毫米)榴弹炮兵团;师直通信连扩编为通信营、警卫排扩编为警卫调整连、炮兵指挥排扩编为炮兵指挥连、撤销坦克乘员教导营。全师装备中型坦克138辆、火炮62门、高射炮24门,人员5803人。 </div><div> 1960年6月,师组建坦克乘员教导队。</div><div> 1962年10月,坦克第3师按照国防部颁发的《坦克师编制表》整编,精简机构,充实连队。师、团机关撤销、合并28个科、股;师直撤销坦克乘员教导队和炮兵指挥连;卫生营改称卫生科。整编后,全师员额增至7690人。 </div><div> 1965年8月中旬至11月4日,坦克第3师接收国产59式中型坦克138辆(其中牵引车10辆),向陆军第190师和坦克独立第1团移交T-34中型坦克96辆。 </div><div> 1966年底,全师主要武器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坦克第5、第6团全部装备59式中型坦克。 </div><div> 1967年1月,坦克第3师以师直属高射炮兵营为基础,抽调坦克第5、第6团和机械化步兵团的团属高射炮兵连,组建高射炮兵团。 </div><div> 1969年4月,陆军第39军第116师所属坦克自行火炮第321团、第117师所属坦克自行火炮第322团转隶坦克第3师建制。8月18日,坦克第5、第6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21、第322团依次改称坦克第9、第10、第11、第12团。10月19日,坦克第3师担任沈阳军区战备值班师。 </div><div> 1970年2月,师增编坦克乘员训练队(营级)。5月,高射炮兵团番号建制撤销,原师属高射炮兵营归建。 </div><div> 1971年,坦克第3师解除沈阳军区战备值班任务。1971年9月至1973年10月,坦克第9、第10、第11团扩编,所属营、连、排实行“三三制”,各团装备59式中型坦克80辆。</div><div> 1975年8月,坦克第12团所属坦克自行火炮营改编为坦克营,全团装备59式中型坦克54辆。 </div><div> 1976年3月,坦克第3师按中央军委颁发的《陆军甲种坦克师编制表》进行整编。坦克第11团转隶陆军第39军建制。坦克第12团扩编为中型坦克团,所属营、连、排实行“三三制”。机械化步兵团改称装甲步兵团。全师员额增至10033人。 </div><div> 1980年10月,根据沈阳军区命令,坦克第3师为黑龙江省军区守备第8师组建坦克团领导班子和机关、三个坦克营营部、五个建制坦克连、修理连、坦克乘员训练队,共调出干部90人、战士119人。 </div><div> 1981年8月17日,根据沈阳军区装甲兵命令,坦克第3师为坦克第5师组建炮兵团及装甲步兵团部分连队,全师共调出干部146人、战士870人。</div><div> 1983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坦克第3师划归陆军第39军建制。 </div><div> 1984年2月,坦克第3师以直属双37毫米高射炮兵营为基础,再次组建高射炮兵团;装甲步兵团改称机械化团。同月,为陆军第115师坦克团组建一个坦克营营部、九个坦克连;为陆军第116师第348团、炮兵团分别组建技术处和修理连。</div><div> 1986年10月,机械化团改称机械化步兵团;师直属教导队撤销;师直属侦察连扩编为侦察营。各坦克团所属坦克连由原编八辆坦克增编为十辆,自行火炮连、双37毫米高射炮兵连由四门制增编为六门制,57毫米高射炮兵连增编为八门制。</div><div> 1988年9月,坦克第3师按照总参谋部《关于陆军部队各级教导队编设问题》的通知,增设师直属教导队(营级),负责装甲步兵、炮兵、通信、后勤等单位预提班长的培训。</div><div> 1998年10月16日,坦克第3师改称装甲第3师,所辖三个坦克团同时改称装甲第9、第10、第12团;机械化步兵团番号建制撤销。 </div><div> 坦克9团:原坦克3师5团。</div><div> 坦克10团:原坦克3师6团。</div><div> 坦克11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21团,1969年调归坦克3师为坦克11团,1975年改为39军坦克团。</div><div> 坦克12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22团,1969年调归坦克3师为坦克12团。</div><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北野战军坦克部队</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4师</b></h3><div><br></div><div> 1968年9月21日, 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坦克第4师。 1969年3月,来自沈阳军区装甲兵机关和军区7个师级单位,16、39、64军组成的师机关和直属队到达龙山,4月1日在吉林海龙县五里堡新村正式成立坦克第4师。师长汪明德,政委李欣,副师长杨声远、李明友,参谋长王清秀。辖坦克自行火炮237、252、253、397团。</div><div> 1953年3月--1955年9月,坦克自行火炮237、252、253团组建(后为13、14、15团)。每个团辖1个坦克营(3个连)、1个自行火炮营(3个连)及指挥连、修理连。全团494人,中型坦克24辆(每连7辆,营指挥车1辆、团指挥车2辆),76自行火炮16辆(每连5辆、营指挥车1辆)。64军192师坦克自行火炮397团(后16团)1954年调归东北军区接装和训练。</div><div> 师直属队下辖高炮营、通信连、运输连、修理连、警卫侦察连、工化连、储备库,装备有T-34坦克、CY-76自行火炮、双37高炮(1972年CY-76自行火炮退役,全部换装T-34坦克)。</div><div> 1969年8月,以师高炮连为基础,从坦克3师抽调150人组建高炮营,辖4个连。</div><div> 1969年8月19日,坦克自行火炮237、252、253、397团依次改称坦克第13、14、15、16团。</div><div> 1969年11月,以师通信连、运输连为基础组建通信营和运输营。</div><div> 1970年1月,在师修理连的基础上,坦克独立第3修理营(欠1连)组建师修理营。由长春市调防龙山,1971年移防辽宁清源县柴家店北沟。</div><div> 1976年2月,坦克第14团调归陆军第16军,改称16军坦克团;同时军区装甲兵独立1团调归坦克第4师,改称坦克第14团。</div><div> 1976年2月,坦克第16团转隶陆军第68军,改称68军坦克团。(该团前身是64军192师坦克自行火炮397团,1969年4月归建坦克4师,从大连移防吉林通化市)。</div><div> 1976年2月,坦克15团7连调沈阳军区装甲兵训练基地。重新组建坦克7连。</div><div> 1980年4月27日,从包头接回坦克59式45辆,换装下来的T-34坦克移交吉林独立师坦克团、守备4、8师坦克团。</div><div> 1982年12月,坦克15团换装59-1式坦克78辆。</div><div> 1983年1月1日,坦克4师移交16军指挥,同时分别在抚顺市李家乡和金县三十里堡组建装甲步兵团、炮兵团。</div><div> 1998年8月--11月10日,体制编制调整,师改称装甲第4师,坦克13、14、15团改称装甲第13、14、15团,撤消装甲步兵团,各装甲团增编1个坦克营、1个装甲步兵营、1个炮兵营。</div><div> 2011年11月,坦克4师(装甲4师)按照军委命令进行重新整编,以装甲15团为主和装甲13团重新组建装甲第4旅;以装甲14团为主和炮兵团重新组建第67机步旅。至此,装甲第4师</div><div>(坦克4师)光荣地走完了它42年的历史。</div><div> 坦克13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37团,1969年4月调归坦克4师,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13团。</div><div> 坦克14团(1):原坦克自行火炮252团,1969年4月调归坦克4师,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14团。76年调归16军改为军属坦克团。</div><div> 坦克14团(2):前身是1950年11月成立的坦克独立1团,76年调归坦克4师改为坦克14团。</div><div> 坦克15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53团,1969年4月调归坦克4师,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15团。</div><div> 坦克16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97团,1969年4月调归坦克4师,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16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放战争时期的坦克兵</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5师</b></h3><div><br></div><div> 经中央军委1968年9月21日批准,陆军第40军师属坦克自行火炮第323团、324团、325团和步兵第191师坦克自行火炮第396团,于1969年4月1日,在辽宁省阜新市组成坦克第5师。师长陈时生,政委晏世禄,副师长孟同聚,参谋长孟昭身,隶属于沈阳军区装甲兵。师直由40、64军抽调人员组成。</div><div> 1969年8月19日,坦克自行火炮第323团、324团、325团依次改称坦克第17、18、19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96团改番号为军区独立坦克第3团,归坦克第5师领导,12月该团又调归军区装甲兵领导。</div><div> 1970年1月,坦克乘员第2教导团调归坦克第5师建制,改称坦克第20团。</div><div> 1970年9月,坦克第18团增编1个坦克营。</div><div> 1976年3月,该师按乙种师整编,坦克第19团调归陆军第40军建制,改称陆军第40军坦克团。</div><div> 1981年9月,组建师装甲步兵团和炮兵团。</div><div> 1983年1月1日,调归陆军第40军领导。</div><div> 1984年1月,坦克第18团调归陆军第39军117师建制,改称步兵第117师坦克团。</div><div> 1984年4月,坦克第5师从所属单位抽调人员,重新组建坦克第18团。</div><div> 1985年7月1日,隶属于第40集团军。</div><div> 1985年9月,守备第12师坦克团调归坦克第5师坦克第5师建制,与新建的坦克第18团合编,仍称坦克第18团。全师编制8115人。</div><div> 1985年10月1日,坦克第17团调归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建制,称步兵第118师坦克团。该团1998年被撤消番号,所属1、2营划归步兵第118、119旅改为旅属坦克营。3营编入40集团军装甲旅。</div><div> 1985年10月1日,陆军第40军坦克团重新调归坦克第5师建制,复称坦克第19团。</div><div> 1998年坦克第5师撤消番号。</div><div> 1998年坦克第5师番号撤消后,坦克第18团于8月南下云南与第14集团军步兵第31师91团合编为31师装甲团;坦克第19团与第14集团军步兵第40师120团合编为40师装甲团。</div><div> 坦克17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23团,1969年调归坦克5师,改为坦克17团。</div><div> 坦克18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24团,1969年调归坦克5师,改为坦克18团。</div><div> 坦克19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25团,1969年调归坦克5师,改为坦克19团。1976年改为40军坦克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坦克部队</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6师</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根据北京军区装甲兵(68)司务字362号通知,坦克6师于1968年9月10日在北京成立,隶属于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h3><div> 所辖团队:师直属分队分别由坦克第1师和坦克独立第3团代建,原北京装甲兵直属独立第6团,原63军187师坦克自行火炮392团,原63军188师坦克自行火炮393团,原66军196师坦克自行火炮401团,调归该师建制。</div><div> 1969年4月,坦克独立第6团三个营六个连,坦克自行火炮392、393、401团二个营六个连,扩建为三个营九个连。</div><div> 根据北京装甲兵(69)司务字第633号通知,1969年9月2日,坦克独立第6团改称坦克第21团,坦克自行火炮392团改称坦克22团,坦克自行火炮393团改称坦克23团,坦克自行火炮401团改称坦克24团。全师下辖4个坦克团。</div><div> 1969年10月,坦克第6师奉命将师属通信连,运输连,修理连分别扩编为通信营,运输营,修理营。</div><div> 1970年9月,坦克6师师直增编坦克侦察连。</div><div> 1971年9月,坦克23团调归27军81师建制。</div><div> 1976年5月,坦克6师奉命撤消师直高炮营14.5高机连,通信营增编一个接力连,运输营增编一个运输连,撤消工化连,增编防化连,后勤医院,各坦克团撤消指挥连,工兵连,增编特务连,通信连,步兵连改为装甲步兵连。</div><div> 1979年2月,师、团机关组建技术部(处)。</div><div> 1980年3月,坦克6师22团装备五九式坦克,11月,全师按军委装甲兵颁布的<坦克师(乙种编制)精简整编执行方案>进行了调整,师、团机关增加了一些科、股,减少了普通兵,增加了技术兵。</div><div> 坦克21团:原坦克独立6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6师,1969年改为坦克21团。</div><div> 坦克22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92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6师,1969年改为坦克22团。</div><div> 坦克23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93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6师,1969年改为坦克23团。1971年9月调归第27军81师建制。</div><div> 坦克24团:原坦克自行火炮401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6师,1969年改为坦克24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者采访坦克6师</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7师</b></div><div><br></div><div> 经中央军委1968年8月22日批准,于1968年9月10日,以坦克独立第2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33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12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98团,在北京市组成坦克第7师。师长梁秉治,政委李建明,副师长宋家平、姚静,参谋长宁清廉。隶属于北京军区装甲兵。</div><div> 同年9月28日,移驻山西省大同市。1983年3月调归陆军第69军领导。1985年7月隶属于第28集团军。</div><div> 1969年9月12日,坦克独立第2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33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12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98团依次改称坦克第25、26、27、28团。</div><div> 1976年4月,坦克26团调归陆军第69军建制,改称陆军第69军坦克团。</div><div> 经中央军委1982年9月16日批准,坦克第7师从所属单位抽调人员,于1983年3月15日,在山西省大同县组建了装甲步兵团。</div><div> 经中央军委1982年9月16日批准,坦克第7师从所属单位抽调人员,于1983年3月16日,在山西省阳高县组建了炮兵团。</div><div> 1985年9月,坦克第28团调归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建制,改称步兵第188师步兵团。同时,陆军第69军坦克团(即原坦克第26团)调归坦克第7师建制,改称坦克第28团。</div><div> 1998年第28集团军撤消,该师缩编为装甲旅并改归第63集团军建制。</div><div> 2003年第63集团军撤消,改归第27集团军建制。</div><div> 坦克25团:1950年12月在徐州茅村火车站组建坦克独立2团,68年调归坦克7师,69年改为坦克25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缴获的敌坦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8师</b></h3><div><br></div><div> 经中央军委1967年7月15日批准,1967年9月26日组建坦克8师,以撤消的953厂为基础(撤消的第三坦克学校,组成师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调26军76师坦克自行火炮238团、坦克自行火炮281团和67军200师坦克自行火炮330团归坦克8师建制。</div><div> 从坦克2师、坦克独立7团、坦克乘员第四教导团、坦克独立第二修理营抽调582人组成师直属分队。组建工作1967年11月结束,师部及281团驻地山东莱阳县城,238团驻地山东牟平县马家庄,330团驻地山东即墨县窝洛子。师长黄席钦,政委张赞,副师长沈一飞,参谋长姜元学。</div><div> 1969年8月19日,坦克8师坦克自行火炮281、238、330团依次改称坦克29、30、31团。<br></div><div> 1969年12月6—18日,坦克8师以长途拉练方式由莱阳移防潍坊市。<br></div><div> 1970年10月,坦克8师在山东潍坊大圩河组建轻型坦克侦察连。<br></div><div> 1971年8月,坦克8师30团由崂山惜福镇宅子头营房移防城阳营房。<br></div><div> 1975年2月,坦克31团从617厂接收59式坦克52辆,5月再次从617厂接收28辆。<br></div><div> 1975年6月1日-8日,坦克30团机关由城阳营房移防崂山惜福镇宅子头营房。<br></div><div> 1976年3月14日,坦克31团担任济南军区战备值班部队。<br></div><div> 1977年1月,坦克8师整编,师直撤消高炮营高机连,增编通信营接力连和运输营第3连,工化连分编为工兵连和防化连,警卫侦察连改编为警卫调整连。各坦克团指挥连改称特务连,步兵连改称装甲步兵连,组建通信连,撤消工兵连。<br></div><div> 1979年2月9日,坦克8师修理营营部和坦克修理连、制配连276人不带装备,由潍坊出发,20日抵达乌鲁木齐调归新疆军区建制。<br></div><div> 1979年2月25日,坦克8师抽调73式坦克牵引车2辆、技术人员1名、修理人员18名赴广州军区前进指挥所执行任务。<br></div><div> 1979年2月26日重建坦克8师修理营,从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一、二修理营抽调71人,从坦克8师抽调162人组建修理营,辖修理连和制配连。<br></div><div> 1982年12月1日,坦克8师划归46军领导指挥,1983年1月21日以山东省军区独立团为基础,并接收步兵137师13个连队,在山东胶南县王台公社尔沟村组建坦克8师装甲步兵团,辖装甲步兵1、2、3营和特务、通信、工兵、高炮、汽车、修理、迫击炮、反坦克导弹等8个直属连。<br></div><div> 1983年4月16日,坦克8师炮兵团以汽车92团为基础,接收步兵136师8个连,在山东平原县南胜利村组建,辖2个122自行榴弹炮营、1个130自行火箭炮营和指挥、汽车、修理等3个直属连。<br></div><div> 1984年3月,坦克8师装甲步兵团移防鱼台县石集农场,8月又移防山东昌乐县五图镇营房。<br></div><div> 1984年11月,坦克29团换装79式坦克,从坦克6师24团接收首批国产79式坦克32辆,1985年10月从617厂接收第二批60辆,1986年11月从617厂接收第三批25辆。<br></div><div> 1985年3月,坦克30团从坦克29团接收79式坦克12辆,10月从617厂接收79式坦克38辆,1986年4月从617厂接收2辆,7月从617厂接收36辆,8月从201厂接收1辆,11月从617厂接收13辆,1986年10月移交给31团79式坦克8辆。<br></div><div> 1985年11月,隶属于第67集团军。<br></div><div> 1986年4月,坦克31团换装79式坦克,从617厂首批1辆,10月从坦克30团接收8辆,11月从617厂接收54辆,12月从617厂接收31辆。<br></div><div> 1998年,第67集团军撤消,转隶第26集团军建制。</div><div> 坦克29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81团,1967年9月调归坦克8师,1969年改为坦克29团。</div><div> 坦克30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38团,1967年9月调归坦克8师,1969年改为坦克30团。</div><div> 坦克31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30团,1967年9月调归坦克8师,1969年改为坦克31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部队履带行军</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9师</b></h3><div><br></div><div> 经中央军委1967年7月15日批准,第31师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团、第34师坦克自行火炮第239团、第179师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团,于1967年8月1日,在安徽省嘉山县三界组成坦克第9师。师直属队下辖侦察营、通信营、工兵营、运输营、高炮营、修理营、教导队,隶属南京军区装甲兵。师长蔚锦茂,政委包可悦,副师长李喜,参谋长俞锡荣。</div><div> 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团由江苏省宿迁县井头镇移防安徽省三界地区。</div><div> 坦克自行火炮第239团由江苏省宿迁县晓店移防安徽省三界地区。</div><div> 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团在原驻地安徽省滁县南营房。</div><div> 1969年8月28日,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39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团依次改称坦克第9师坦克第33、34、35团。</div><div> 1969年11月,调归北京军区装甲兵建制,移驻山西省长治市。</div><div> 1976年1月,坦克第9师撤消番号。以坦克第9师师部为基础,组建了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所属坦克第33、34、35团依次改称陆军第66、21、28军坦克团。 </div><div> 坦克33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36团,1967年8月调归坦克9师,1969年改为坦克33团,1976年改为66军坦克团。</div><div> 坦克34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39团,1967年8月调归坦克9师,1969年改为坦克34团。1976年改为21军坦克团。</div><div> 坦克35团:原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团,1967年8月调归坦克9师,1969年改为坦克35团。1976年改为28军坦克团。1985年9月,组建陆军第28集团军,调归步兵第205师建制,改称步兵第205师坦克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兵驾驶训练</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10师</b></h3><div><br></div><div> 1967年7月15日,总参谋部颁发《关于陆军师属坦克团集中编组问题的通知》。为提高我军战役战略机动能力,经中央军委批准,南京军区在长江南北各组建1个坦克师,江南坦克师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第10师,录属南京军区装甲兵建制。</div><div> 1967年8月中旬,在江苏省句容县新塘镇组建坦克第10师,师长马筠贞,政委范振春,副师长许枫,参谋长刘有和,下辖坦克独立第4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84、286团,隶属南京军区装甲兵。</div><div> 师部及直属队由军区装甲兵负责组建,暂驻句容县新塘原军委装甲兵坦克乘员第3教导团营房内;两个水陆坦克团由坦克独立第4团和坦克自行火炮第284团改编,1个轻型坦克团由坦克自行火炮第286团改编。</div><div> 1967年12月8日,在江苏句容新塘东营房召开坦克第10师成立大会并举行了阅兵式。</div><div> 1968年2月18日,中央军委复电南京军区:'同意坦克第9、10师调整部署'。据此,坦克第10师师部暂驻江苏省江宁县汤山炮兵学校营房,所属坦克团驻地不变。</div><div> 1969年8月28日,该师所属坦克独立第4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84、286团依次改称坦克第37、38、39团。</div><div> 坦克第39团1969年9月26日,全团80辆坦克,60辆汽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和南京市区,受到群众的欢迎。</div><div> 1969年12月,师部移驻江苏句容县小衣庄营房。<br></div><div> 1976年1月7日,该师坦克第37、38团分别调归陆军第1、60军建制。</div><div> 1976年2月19日,南京军区坦克独立第2团、坦克独立第3团调归该师建制,番号依次改称坦克第37、38团。</div><div> 1976年2月23日,师部由江苏句容县小衣庄调驻安徽嘉山县三界(原军区后勤第15分部、汽车第31团营房)。坦克第38团由句容县新塘东营房调驻安徽嘉山县三界(坦克第9师营房)。</div><div> 1978年1月22日,该师警卫调整连、坦克38团高炮连、坦克39团3连被军区评为'硬骨头六连式连队'。</div><div> 1982年12月6日,该师在安徽宿县紫芦湖组建装甲步兵团。12月15日,在安徽嘉山县三界组建炮兵团。</div><div> 1983年1月1日,调归陆军第60军领导。</div><div> 1985年10月1日,隶属于第1集团军,所属坦克第38团撤消番号,原陆军第60军坦克团恢复坦克第38团番号并调回该师建制。</div><div> 1985年10月30日,师部移驻江苏省句容县。</div><div> 1998年10月,改为装甲第10师。也是长江以南唯一的装甲师,装甲步兵团撤消番号,所属坦克团改称装甲团。</div><div> 该师装甲第37团是我军第一支'模拟蓝军部队'。</div><div> 装甲第38团是我军第一个全军首批改装为新式国产水陆坦克的坦克团。</div><div> 1985年12月,该团抽调驾驶技师徐如国和'63式水陆装甲输送车'1辆参加中国南极乔治岛长城站物资运输和车辆战术技术耐寒试验任务,1986年5月完成任务归建。</div><div> 坦克37团(1):前身是1949年在上海虬江码头组建的水陆战车团,1967年调归坦克10师,1969年改为坦克37团。1976年改为1军坦克团。</div><div> 坦克37团(2):1953年2月在浙江平湖组建坦克自行火炮285团,1967年调归南京军区装甲兵,1969年改为南京军区独立坦克2团。1976年调归坦克10师为37团。</div><div> 坦克38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84团,1967年调归坦克10师,1969年改为坦克38团。1976年改为60军坦克团。1985年60军撤消又重新回到坦克10师建制为坦克38团。</div><div> 坦克39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86团,1967年调归坦克10师,1969年改为坦克39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车长进行通信训练</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11师</b></h3><div><br></div><div> 1968年9月15日,以武汉军区机关、信阳步兵学校、军区独立坦克修理营等8个单位抽调干部战士,在河南省信阳市成立坦克11师机关。 </div><div> 10月1日,206、207、212、45团归坦克11师建制,15军29师副师长卢化义任师长,政委唐德庆。</div><div> 1969年1月,坦克11师在河南信阳组建高炮营和工化连。</div><div> 8月19日,陆军第1、2、7、29师的坦克自行火炮206、207、212、45团,依次改称坦克41、42、43、44团。 </div><div> 1970年3月,坦克11师编入统帅部战略预备队。</div><div> 1970年7月,坦克11师在信阳组建轻型坦克侦察连。</div><div> 1974年4月,坦克11师机关和直属分队由信阳移防河南确山胡庙乡。</div><div> 1976年1月,坦克11师整编为甲种坦克师。 </div><div> 1978年11月,43团2连被武汉军区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1979年3月5日,武汉军区授予坦克11师43团2连和装甲步兵团特务连“硬骨头六连式连队”。</div><div> 1982年12月,坦克11师整编为乙种坦克师。</div><div> 1983年3月1日,坦克11师划归43军领导指挥,其建制归武汉军区,作战任务由武汉军区直接赋予。</div><div> 武汉军区撤销后,坦克11师隶属于济南军区。1998年7月,坦克11师编入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第54集团军。8月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同年10月间,坦克11师改称装甲11师。</div><div> 坦克41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06团,68年调归坦克11师,69年改为坦克41团,76年改为54军坦克团。</div><div> 坦克42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07团,68年调归坦克11师,69年改为坦克42团,</div><div> 坦克43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12团,68年调归坦克11师,69年改为坦克43团,</div><div> 坦克44团(1):原坦克自行火炮45团,68年调归坦克11师,69年改为坦克44团,85年9月编入54集团军坦克旅。</div><div> 坦克44团(2):85年11月,以步兵第59师炮兵团为基础在河南商丘重新组建坦克44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通过舟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12师</b></h3><div><br></div><div> 经中央军委1969年8月15日批准,以兰州军区坦克独立第12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64团(装甲兵学院教练团)、第2坦克学校教练团为基础,并从军委装甲兵机关、院校和北京军区炮兵抽调人员,于1969年10月12日,在北京市组成坦克第12师。辖3个坦克团,4个直属营、3个直属连、1个教导队。师长都曼令,政委高增全,副师长阚志广,参谋长李敬学。10月14日,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坦克第12师在京的85名团以上干部。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从10月24日起,坦克第12师分别从北京(师机关及坦克第47团)、山西大同(坦克第46团)、宁夏中卫(坦克第45团)、陕西西安(师直分队)、河北邯郸(师高炮营)等地实施铁路输送,至11月10日,全师人员、装备全部到达酒泉、嘉峪关、张掖地区,完成战备移防任务。坦克第12师按简编坦克师组建后,隶属兰州军区,由陆军19军代管。</div><div> 1975年5月,改由兰州军区直接领导。</div><div> 1978年8月,坦克第12师按军委装甲兵颁发的乙种坦克师编制执行。</div><div> 1978年12月,坦克第46团整编为陆军第19军坦克团。原陆军第19军坦克团整编为坦克第46团。</div><div> 1983年6月,组建炮兵团(从陆军第19、21、47军、炮兵第15师、坦克第12师抽调人员组建),装甲步兵团(工程建筑第205团改编)。</div><div> 1985年9月,坦克第12师归第21集团军建制,步兵第140师第419团与原装甲步兵团合编为新的装甲步兵团。</div><div> 1998年10月,改称装甲第12师,辖3个装甲团、1个炮兵团、6个直属营,装甲步兵团撤消番号。</div><div> 坦克45团:原兰州军区独立坦克团,69年调归坦克12师为坦克45团。</div><div> 坦克46团(1):原坦克自行火炮264团,58年改为装甲兵学院坦克教练团,69年调归坦克12师为坦克46团,76年改为19军坦克团。</div><div> 坦克46团(2):78年11月由兰州军区重新组建坦克46团,归坦克12师建制。</div><div> 坦克47团:原第二坦克学校教练团,69年调归坦克12师为坦克47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登车训练</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13师</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经中央军委1969年10月27日批准,1969年12月3日,在山东省泰安以福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和济南军区独立坦克2、3团组建坦克13师,师长李友连、政委吕廉,副师长朱永昌,参谋长魏玉华。上述3个团依次改称坦克49、50、51团,另外组建了高炮、通信、修理、运输等4个营、工化连、警侦连和教导队。</h3><div> 1970年3月,坦克第13师由济南军区调归武汉军区建制,师机关和直属队驻地平顶山市,49团驻地郏县,50团驻地宝丰县,51团驻地宝丰县西北小营。</div><div> 1970年3月,坦克13师编入统帅部战略预备队。</div><div> 1970年8月,坦克13师在驻马店组建轻型坦克侦察连。</div><div> 1973年3月1日,步兵17军51师炮兵团(不含160迫击炮营)调归坦克13师建制,改为坦克13师炮兵团,炮兵团下辖3个炮兵营。</div><div> 1976年1月7日,撤消坦克13师番号,坦克49团调归20军为20军坦克团,2月26日,以坦克13师师部在旅大地区的金县改为沈阳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3月,坦克50团移防陕西澄城改为47军坦克团,坦克51团改为43军坦克团,炮兵团调归炮兵第2师,改番号为炮兵第44团,驻防河南叶县。该师是我军最后一个组建的坦克师。</div><div> 坦克49团:原坦克独立5团,60年3月调归福州军区,改为福州军区独立坦克团1969年12月改为坦克13师49团,1976年改为20军坦克团。</div><div> 坦克50团:原坦克自行火炮282团,67年11月改为独立坦克第282团,归济南军区装甲兵建制。69年8月改为济南军区装甲兵独立坦克2团,12月改为坦克13师50团。1976年改为47军坦克团。</div><div> 坦克51团:原坦克自行火炮199团,67年11月改为独立坦克第199团,归济南军区装甲兵建制。69年8月改为济南军区装甲兵独立坦克3团,12月改为坦克13师51团。1976年改为43军坦克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车前集合</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克第26师</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坦克第26师,是我军军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坦克师,它从1950年8月组建到1952年4月撤消,存在时间仅1年半。</h3><div> 经中央军委1950年8月30日批准,由战车第2师之5、6团为基础,于同年11月在河南开封地区成立特种坦克师。1951年1月改称坦克第26师,1951年5月改称战车第26师,下辖第51、52、53水陆战车团,员额5000余人。</div><div> 师部最初驻兰封(现兰考)县罗王寨,后移驻开封。师长赖富,副师长简国湘,参谋长吴先党,政治部主任汪志华,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郝耀庭,后勤处长何炳辉、政委韩培芝、副处长井明斋,技术处长唐德庆、政委刘德一。师部人员主要来自第32军、第30军之90师、坦克第2师、军委装甲兵机关及本师各团、第24军1个建制连。</div><div> 战车第51团团长丁德山,政委庞世泽。该团驻兰封(现兰考)县三义寨,前身是1949年在上海虬江码头组建的第3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水陆战车团,后改称坦克第2师第5团,1950年10月移驻连云港的墟沟后,曾命名为华东军区装甲兵特种坦克旅第1团。</div><div> 战车第52团团长姜成,政委史世屏。该团驻兰封(现兰考)县罗王寨,前身是1949年在上海吴淞组建的装甲团,1950年10月移驻连云港的新浦后,曾命名为华东军区装甲兵特种坦克旅第2团。</div><div> 战车第53团团长赵明奎,政委朱辅庸。该团驻开封,前身是1950年11月在徐州市铜山县组建的华东军区装甲兵特种坦克旅第3团,1951年4月分批入朝参战,于1951年5月改称战车独立第6团,脱离战车第26师建制。</div><div> 在战车第53团改编为战车独立第6团后,1951年8月,以华东军区战车独立第5营为基础,重新组建战车第53团,团长范国璋,政委郑林昌。该团驻江苏海州。</div><div> 1951年5月,战车第26师率第51、52团移驻洛阳西工营房。</div><div> 1952年4月上旬,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聂鹤亭到洛阳师部,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军委3月29日批复及战车第26师的调整和安排。</div><div> 将师司令部、政治部、技术处的一部,分别并入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政治部、技术部。</div><div> 将战车第51团、师教导大队合编为水陆 战车教导团。隶属华东军区装甲兵建制,驻防海州、新浦、墟沟一带。战车第52团、53团的装备及乘员全部调归水陆战车教导团。</div><div> 战车第53团与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汽车司机训练大队、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汽车训练队及战车第26师后勤处,合编为第4战车编练基地。隶属华东军区装甲兵建制。</div><div> 战车第52团一部、战车第51团修理连,调归第2战车学校。</div><div> 战车第26师及下辖战车第51、52、53团番号撤消。</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装甲兵曾大量装备的T-34坦克</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历任主要领导</b></h1><div><br></div><div>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是以坦克和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为基本装备的兵种,包括坦克和装甲步兵等部队。</div><div> 新中国成立时,全军有坦克410辆,装甲车360辆,有战车师2个,战车团1个,部队近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即着手装甲兵建设,1950年5月筹建装甲兵领导机关。</div><div> 以西北军区第2兵团机关为基础,于1950年9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统一领导全军装甲部队的建设。从此,人民装甲兵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兵种。许光达任司令员,聂鹤亭任副司令员,向仲华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div><div> 1951年7月16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编有司令部、技术部、干部管理处;26日,组建后勤部;11月,组建政治部。1951年7月16日,摩托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司令部。</div><div> 1982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将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关缩编为总参谋部装甲兵部,作为总参谋部管理装甲兵军事工作的业务部门。</div><div><br></div><div>司 令 员:</div><div>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1950.06-1969.06)</div><div> 陈 宏(安徽金寨人,1969.06-1971.11)</div><div> 黄新廷(湖北沔阳(今洪湖市)人,1975.05-1982.09)</div><div><br></div><div>政 治 委 员:</div><div> 许光达(兼,湖南长沙人,1950.06-1957.02)</div><div> 向仲华(湖南溆浦人,1957.02-1965.05)</div><div> 黄志勇(江西崇义人,1965.08-1970.12)</div><div> 姚国民(江西吉水人,1971.05-1975.09)</div><div> 莫文骅(广西南宁人,1975.07-1982.09)</div><div> 钟汉华(江西万安人,1977.12-1978.12)</div><div><br></div><div>副司令员:</div><div> 聂鹤亭(安徽阜南人,1950.09-1958.05)</div><div> 贺晋年(陕西安定(今子长)人,1957.09-1982.09)</div><div> 程世才(湖北大悟人,1959.11-1982.09)</div><div> 张文舟(山西沁阳人,1961.04-1975.08;1977.12-1982.09)</div><div> 钟人仿(江西兴国人,1963.12-1975.10)</div><div> 李家益(安徽金寨人,1969.12-1974.01)</div><div> 沙 风(浙江新昌人,1969.12-1975.01;1977.12-1982.09)</div><div> 宋庆生(湖北天门人,1969.12-1977.07)</div><div> 林 彬(安徽金寨人,1969.12-1982.09)</div><div> 赵 杰(河南商城人,1970.12-1982.09)</div><div> 黄祖华(湖北大悟人,1970.12-1975.08)</div><div> 邓家泰(湖北荆门人,1977.12-1982.09)</div><div> 麻志皓(河北遵化人,1980.11-1982.09)</div><div><br></div><div>副政治委员:</div><div>向仲华(湖南溆浦人,1950.11-1957.02)</div><div> 姚国民(江西吉水人,1970.05-1971.05;1975.09-1982.09)</div><div> 杨昆山(陕西宜君人,1970.12-1979.03)</div><div> 于 丁(江苏镇江人,1970.12-1982.09)</div><div> 邱相田(福建上杭人,1979.02-1982.09)</div><div> 牛明智(山西芮城人,1979.02-1981.09)</div><div> 王 屏(江西兴国人,1979.11-1982.09)</div><div><br></div><div>参谋长:</div><div> 张文舟(山西沁阳人,1950.06-1954.07)</div><div> 钟人仿(江西兴国人,1955.09-1963.12)</div><div> 邓家泰(湖北荆门人,1963.12-1969.12)</div><div> 沙 风(浙江新昌人,1969.12-1970.12)</div><div> 叶 藻(浙江宁波人,1970.12-1975.09)</div><div> 严振衡(江苏扬州人,1975.09-1980.11)</div><div> 于庭兰(河北定县人,1980.11-1982.09)</div><div><br></div><div>政治部主任:</div><div> 向仲华(兼,湖南溆浦人,1950.11-1951.09)</div><div> 程世清(河南新县人,1957.08-1963.09)</div><div> 邱相田(福建上杭人,1964.06-1969.12;1973.11-1982.09)</div><div> 杨昆山(陕西宜君人,1969.12-1973.11)</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96式坦克</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