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感恩人民__2017年第一期科幹班三組《十送紅軍》側記

张永新

<h1><font color="#ed2308"><b>创作背景</b></font></h1><div> 江西赣南民歌《长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如泣如诉的《十送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泪水流在了一起;再现革命的历史画面。 </div> <h3>  《十送红军》是一首反映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歌曲。从1960年张士燮、朱正本两位音乐人携手创作,到今天已经40多年,《十送红军》不但没有被遗忘,而且影响力一再扩大。<br></h3> <h3>  1934年十月十日,于都河畔夜色茫茫,寒风萧萧,蜿蜒如龙的火把映红了于都河水,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夜渡于都河,苏区人民洒泪惜别十里相送,雁阵惊寒,战马嘶鸣,惊落了中央苏区成千上万亲人的眼泪! </h3><div><br></div><div> 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歌曲《十送红军》凝练地写照了红军与苏区人民的鱼水深情,再现了子弟兵与苏区人民洒泪惜别的悲壮场景,揭开了红军被迫长征的序幕! </div><div><br></div><div>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中央苏区的乡亲与红军同劳动、同生活、同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红军告别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的红土地及养育自己的衣食父母,苏区人民洒泪送走了自己的子弟兵,留下的是七十多年传唱而经久不衰的《十送红军》――</div><div><br></div> <h3>  《十送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凭借着优美流畅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词,它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h3><div> 《十送红军》最动人应该是它的旋律,再则就是它的歌词了。那种一鸣三叹的旋律,底沉的和音可比《梁祝》的《长亭送别》,离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明知此去归期无期,却不得不别。这种离别比死别更令人楸心!死别是一种短暂的巨痛,而这种离别却是长久的痛,让人格外牵肠挂肚,欲罢不能。撇开长征崇高目的不谈,这种浪漫的情怀令人十分动心!!</div> <h3>劇照:紅軍戰士與群眾話別</h3> <h3>劇照:紅軍戰士與群眾話別</h3> <h3>劇照:依依不舍</h3> <h3>劇照:青年踴躍報名參軍</h3> <h3>劇照:忍痛留下傷員</h3> <h3>劇照:忍痛割愛_留下紅孩子</h3> <h3>劇照:什麽是母親最大的痛?為了革命勝利,母親把孩子托付給鄉親</h3> <h3>劇照:堅決走上長徵之路</h3> <h3>劇照:勇猛向前</h3> <h3>劇照:依依不舍送親人</h3> <h3>劇照:永遠跟黨走、向前進</h3> <h3><font color="#ed2308">我們三組同學:鄭光明、黃業文、周勤、劉芳、施業全</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看!組長劉芳和老施真入戲!</font></h3> <h3>鄭同學這個赤衛隊員太胖了</h3> <h3>片花:四個赤衛隊員</h3> <h3>片花:美女換上這行頭真是巾幗不讓須眉</h3> <h3>片花:全組合影留念</h3> <h3>片花:象那麽回事</h3> <h3>片花:與節目編導合影留念</h3> <h3>片花:全體參演人員合影留念</h3> <h3>片花:美女紅軍襯帥鍋</h3> <h3>片花:象對父女</h3> <h3>片花:這兩個像是一對軍政好主官</h3> <h3>片花:軍民一家</h3> <h1><b><font color="#ed2308">片花:開心難忘的時刻。相見時難別亦難!再見2017科幹班,祝福全班同學平安幸福!</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寫在最後的話:“最後一口糧送去當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衣;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這是怎样的軍民魚水之情,不忘初心,感恩人民,群眾路線是我黨的生命線,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我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裏擺在首位,只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我黨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中華民族復興之夢就一定能實現!</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九江市委黨校2017年第一期科幹班合唱《團結就是力量》,值此即將分別之際,祝全班同學家庭美滿!平安幸福!</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