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昼夜,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仁安

<h3><b><br></b></h3><div><b> 采访扣林山作战</b></div><div><b> 时任125团7连指导员朱文元</b></div><div><b>&nbsp;&nbsp;&nbsp; 1981年扣林山作战,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防止地方动员民兵、民工时发生意外,昆明军区命令125团7、9连担任作战中的军工,负责一线部队的前送后运任务。</b></div><div><b>&nbsp;&nbsp;&nbsp; 今天人们都不难想象,当年7连的干部是何等为难、战士又是何等的憋屈,野战军不是去打主攻、打穿插,而要去当“运输队”。</b></div><div><b>&nbsp;&nbsp; </b></div> <h3><b><br></b></h3><div><b>&nbsp;&nbsp; 朱文元自己都还没有想通,却要做全连干战的思想工作。元月27日,7连接受任务后,‘’背床板”的老兵猛增,个别干部也随波逐流。</b></div><div><b> 朱文元把所有的情绪通通埋到心底,他和连长李玉成统一思想后,把干部叫到一起,先打了一剂“强行针”,他要求所有干部必须写决心书、遗书,不管你是违心的、内心的,都要在全连军人大会上大声正式的念出来,他要把战士的参战情绪调动起来。紧接着,连长又反复向大家讲上级要求、讲军令如山倒,令下如刀下的战场纪律;叫副指导员马晓勇负责请卫生队的军医来连队授课,讲运送各种伤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朱文元还多次找团长王德勋、政委白开喜汇报准备工作,请他们到连队鼓劲动员、考核验收。临战训练中,由连队统一组织,坚持每天早晚两次负重5公里越野,到部队出发前,7连已经严然成了很专业的“单架队”。</b></div> <h3><b><br></b></h3><div><b>&nbsp;&nbsp;&nbsp; 朱文元当年也只不过20出头的大小伙,但命运却把最难最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身上。那担子有精神的、肉体的;有上级的、下级的;抬着伤员烈士,压力是战友良知的考量;背着炮弹子弹,压力是国家、荣誉的鞭策,但更多的是痛苦,是体力的竭尽,是生命的极限,无数次他自己都想趴在地上,不再起来……</b></div> <h3><b><br></b></h3><div><b>&nbsp;&nbsp;&nbsp; 1981年5月7日,两个营同时向越军发起进攻,越军拼死抵抗,到上午10时以后,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首先是一营伤亡增大,大量伤员积压;很快营属炮兵炮弹告急、1连手榴弹告急、3连步机弹告急……</b></div><div><b>&nbsp;&nbsp;&nbsp; 电台里营长刘廷贵在咆哮般的呼叫:“7连、7连!我营炮连只剩10箱炮弹了,你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炮弹送上来,越快越好,越多越好!”</b></div> <h3><b><br></b></h3><div><b> 山上的枪炮声越来越密集,越军为了压制纵深目标,大口径火炮在逼近村庄、摧毁道路、撕裂树木……</b></div><div><b>&nbsp;&nbsp;&nbsp; 7连冒着敌人的炮火,踏着烈士的血迹,用血肉之躯,架起了一条“枪不断弹、人不断粮”的生命线。在这条线上,你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张张孩子般的脸,他们有的背水袋、有的背干粮、有的背弹药,上气不接下气,艰难向前。</b></div><div><b>&nbsp;&nbsp;&nbsp; 在运送5月7日的伤员中,7连官兵看到非常感人的一幕,1连在16号高地负伤的战友,为了做到不哭不叫,有的嘴里含着木棍、有的五指抓在地上,有的紧握石头……干战经历这一幕之后,正如一首歌所唱:什么也说,祖国知道我!他们成了英雄营的一部份,一切都是为了更多的杀敌人!</b></div> <h3>  支前模范张翠黄</h3> <h3><b><br></b></h3><div><b>&nbsp;&nbsp;&nbsp; 都说地上本没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但扣林山不一样,土质疏松,走的人多了,路就成了泥坑,踩下去轻松过膝,但要迈步腿却被吸住一般,与走在水田里没有两样,有时1公里路要走1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b></div><div><b>&nbsp;&nbsp;&nbsp; 抬伤员烈士是困难的,也是有讲究的。无论是伤员还是烈士,在坡度40—70度的山上,下坡时,在前面抬的人要把单架提高,在后面抬的人要蹲下去,上坡时,前面的姿势要低,后面的要往上举,单架始终不准落地,而且往往要8—10个人抬1个伤员。&nbsp;&nbsp;&nbsp;&nbsp;&nbsp; 没有抬过伤员烈士的人,不知道天堂的路究竟有多挤、有多险!</b></div><div><b> 5月22日,朱文元率两个排,负责3营攻打1574.7高地的前送后运,由于9连遭敌炮火急袭,伤亡80多人,远远超出了7连的保障能力。朱文元送伤员下来后,立即找到赵继光副政委,急切、简短地报告,请求把负责接应的两个民兵连直接投入到一线救护,得到后指批准,确保了3营的送得上,救得下。</b></div><div><b> 当晚11点了,接过教导员刘伦新送来的战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朱启团长感慨:‘’125团7连,是一个钢铁连队,你3营不要忘记人家啊!”刘教导员说:‘’我们要给125团7连请功。”</b></div><div><b>&nbsp;&nbsp;&nbsp;&nbsp; 6月11日,越军大反扑,3连伤亡较大,同时弹药告急。这次与以往不一样,越军的炮火相当猛烈。7连抬伤员下山时,一度被越军炮火追着打,有几个战士实在跑不动了,就趴在地上说:指导员,我真的不行了,你枪毙我吧!他们瘫倒在路上。奇迹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瞬间越军的炮火却离他们远去了。朱文元又大声喊,阎王不要你们了,赶快走!一个个又站起来,继续前行!</b></div><div><b>&nbsp;&nbsp; 死,对7连的官兵来说,其实很容易,接近高地的路边都是雷场,你随便往旁边一倒,就可能粉身碎骨。但真正艰难的是生,他们上山要背几十公斤弹药,下山要8到10人抬一个伤员,有时还有炮火拦阻、越军袭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艰辛。他们一直用生命的极限,与越军拼下去,那是66个昼夜啊,官兵们坚持、再坚持!</b></div><div><b> 7连是铁的连队、钢的班子,排长韦善进、孔令权、钟光学、舒兴国,司务长孟兆乾,哪一个的背上不是磨掉了几层皮,旧伤未好新伤又添,每个人都报定必胜的信念,跑在前头,咬牙求生,破茧化蝶。</b></div><div><b>&nbsp;&nbsp;&nbsp; 7连战士张传佑在扣林作战中的英雄事迹,可以说感天动地。他在整个作战中,别人扛一箱弹药,他总要扛两箱甚至三箱。战斗还没有结束,他的背早就整块的磨烂了,感染导致他持续高烧,送到战地救护所时,医生痛切地发现,他的血和衣服紧紧地沾在一起,撕都撕不下来了。最后医生只能边哭边撕,见此情景,医护人员个个都哭成了泪人。</b></div> <h3><b><br></b></h3><div><b>&nbsp;&nbsp;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军人,那么你的成色,也只有在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才能够被锻造出来,才能被考验出来。钢铁要经历烈焰,黄金也要经历烈焰,唯有在最猛烈的火焰中,依然保持坚毅本色的部份,才能成为赤足,成为纯正。</b></div><div><b> 战斗结束时,7连包括指导员朱文元、连长李玉成、副连长苏家才在内的绝大多数官兵都“背无完肤‘’、‘’肩无完肤”,伤痛触目惊心,并伴有烂裆、溃胯等战争综合后遗症。上级给7连记集体二等功,张传佑荣立个人一等功,朱文元等4人荣立二等功,另有96人立功受奖。</b></div><div><b> 庆功大会上,朱文元从师长王润成手上接过二等功奖旗时惊呆了,打穿插的8连,牺牲了那么多弟兄,出了两个英雄,也才是二等功。这是党和人民对7连忠诚与信赖给予的最崇高荣誉,大滴的泪珠从朱文元的眼眶里滑落……</b></div><div><b> 更令朱文元没有想到的,是师政委张跃水亲自点将,要他参加全国英模报告团,可以说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铺满过鲜花和掌声。</b></div><div><b> 朱文元今天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纯正,他还像当年那样凝聚着7连,每年都要带着战友们翻山越岭祭英烈、看烈属、慰伤员,成立基金会帮扶那些在对越作战中留下各种疾病的战友们。</b></div><div><b>&nbsp;&nbsp; 在此,编写组向英雄的、永远的7连官兵致以最崇高的军礼!衷心祝福你们家庭幸福、健康长寿!</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