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向全世界宣布了我国的最后抉择,“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作战”,由此拉开序幕。</h1><h1> 我们总站作为参战部队参加了这次作战。我连派出作战小分队到前指配合通信团组成前指总机,确保前线指挥部的作战指挥畅通。派往前指的人员有段炘,郝争鸣,李秀芬,高爱英,范文莲,王晓荣,解红平,邢月翠,王桂红,赵学英。其中三人荣立三等功,三人火线入党,四人受到团嘉奖,小分队荣立集体二等功。</h1><h1> 连队、一号台、开远台、炊事班荣立集体三等功,一号台还受到原昆明军区通报嘉奖;全连多人荣立个人三等功,多人受到团、营、连嘉奖,多名战士火线入党。</h1><h1> 李 焰</h1><p class="ql-block"><br></p> <h1> 青春在战火中飞扬</h1><h1></h1><h1> 史京平</h1><h1>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当局背信弃义,大肆反华,在中越边境多次挑起事端,犯我边境、驱我华侨、杀我边民、辱我同胞、践踏我主权。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奉命进行自卫还击。<br> 作为参战部队,通信总站各营、连举行了战前誓师动员大会。面对军旗,全体官兵举起右手齐声宣誓:要用热血和生命保卫祖国、守卫边疆。愤怒的吼声震天动地,铿锵的誓言久久回荡,参战的申请书像雪片般飞向营、连部。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上前线乃至牺牲的准备,写好的一封封遗书早已放进了各自的背包。名单很快公布了,一号台郝争鸣、李秀芬……前往开远前线指挥部工作,她们离战场更近了,离安全却更远了。临行前,战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彼此紧握着双手,那一刻,没有儿女情长的眼泪,也没有送别之际的话语,有的只是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br> 战争总是残酷的,至今仍然记得亲眼目睹伤员的情景,那一幕让我更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年轻的女话务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刻印着一张战时有线通信线路、战场指挥所单机位置以及迂回联络路线构成的地图,部队打到哪里,我们的固定电话就跟到哪里。激烈的战斗致使前方通信线路时常中断,我们坚守二尺机台,把机房当战场、视塞绳为刀枪,凭借过硬的本领确保上级指令通畅。记得有一次,作战部急寻前方某师师长传达战斗命令,由于前指通往此师的线路已被炸断,作战部要求基指(一号台)想尽一切办法接通电话,正在值班的我尝试利用所有迂回线路进行接转,但多条线路均被破坏,一时无法连接,紧急关头,我与前来接班的李焰一同指挥前线某部战士搭接了一条临时电话线,完成了作战部交给的任务,为此我们荣立了三等功。<br>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年轻的女话务兵凭借她们灵巧的双手、敏捷的思维和清晰的话语准确无误地传达着战斗命令,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为夺取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让火红的青春在电波中闪光、在战火中飞扬。</h1><h1> </h1><h1> </h1> <h1>最先到前指的三位战友</h1> <h1>战地某部通信连火线九姐妹</h1><h1> 荣立集体一等功</h1> <h1>确保通信畅通无阻</h1> <h1>火线九姐妹班长张岩与我连副指导员吕金敏亲切交谈。</h1> <h1> 终生难忘的一个数字<br></h1><h1> 王 荣</h1><h1> 1097这个数字,不是一个整数,并不好记,但它却印入我的脑海多年,每当想起这个数字,就会想起38年前的一段往事。<br> 1979年2月中旬,长话连做为参战部队已忙碌多日,没有打过仗的军中之花,兴奋又紧张,个个磨拳擦掌,真想争取上前指去打仗。别忘了,机房就是战场,塞绳就是刀槍,我们的战场就在九O一的山洞里。为了确保电话畅通,连队把三班制变为二班制,每个班都由连领导领班,12个人满员上岗。刚满25岁的我,担任副连长。一天早上,我带队进入机房,人还未坐定,台面一个重要的信号灯亮起,掛号台插塞报出"上空″前指空军,不到2秒电话已通。这精准的操作,轻声无误的报号,让我紧张的情绪稍稍放松,我想今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早上。果然不错,台面上红灯闪烁,双掛号台应接不暇,话单很快传出,北京台,贵阳台,峨山台,思茅台,开远台,蒙自台应答忙碌,特级电话,战级电话时有报出。只听见开远台前指让线,河口让线,掛号台已将等级电话接通。我站在她们身后传递话单,遇有等级电话插机台监听并鼓励。整个机房里是那样的合谐和有序,大家都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四个小时过去,仿佛就是瞬间,长途话单经认真统计共1097件,其中等级电话165件。这是进入参战以来最多的话单记录。各台都将线路利用率用到了极限。这只是一个缩影,全连话务员都能做到。走出洞口,午时的阳光迎面而来,长期在山洞里工作的人对阳光是那样的珍爱,12个人脸上都写满完成任务后的微笑。明天将是更重要的日子,战斗就要打响,我们的心随前线跳动。<br> 战后,长话连荣获集体三等功。1097这个数将伴我终生,每当想起都是那样的甜密。<br> </h1><h1> </h1><h1><br></h1> <h1>«青岛日报»刊登当年我连女兵参战立功的消息</h1><h3><br></h3> <h1> 1984年4月两山作战,我连第一批派到麻粟坡前指两人,陶志强,白杨她们战斗打响三天仍然是24小时坚守在机房,两人荣立个人三等功。<br> 连队全员投入作战通信保障任务,因成绩突出,受原昆明军区司令部通报嘉奖,连队多人荣立三等功,受到各级嘉奖。</h1><h1> 李 焰</h1> <h1>老山</h1> <h1>部份立功人员与总站,营首长合影</h1> <h1> 战火的考验 难忘的记忆</h1><h1> 戎黔林</h1><h1></h1><h1> 公园一千九百八十四年的春天,注定是我一生中特殊的日子!距离那个春天已经三十多年了,有些事有些人有些场景时时出现在眼前,挥之不去难以忘怀!</h1><h1> 1984年的春天,对越自卫还击的两山大战在即。一声令下,我必须立即前往文山麻栗坡总站前线指挥所,没有什么好商量的,把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托付给战友,独自乘上前往文山的客车。<br> 那时到文山的公路可不像现在的高速路,这么直这么宽这么平坦,充其量就是稍微平些宽些的砂石路。已在前指的驾驶员小陈开着嘎斯69一路寻来,夕阳时分接到我直奔前指。<br> 前指已经有很多战友提前到达了,正在有条不紊的做着战前的准备,只等着,当那天来临…… </h1> <h1>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的硝烟战火已远离我们。多年后,当我踏上老山主峰,放眼宁静的山峦,迷蒙的丛林,思绪万千,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众多的干部战士用鲜活的生命,殷殷血液灌溉守护的一片土地。<br> 在前指的日子里,那一幕幕一帧帧影音,隽刻在不能忘却的记忆里!</h1> <h1>前指的各项备战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天,门前那条省道公路特别繁忙,源源不断的军车,载着运往前线的作战物资和奔赴前线的将士们。军车上,时时传来军人特有的嘹亮坚定的歌声,每每想起,总让人从心底感到震撼!<br> 远处,传来吉他和口琴的演奏。我等待这辆车的到来……靠近车厢后盖处,两个战士坐在背包上轻松地吹奏着,应该就是那时的流行歌曲。看到他们平静的脸庞,陶醉的眼神,我的眼泪在眼眶里转悠,心里在默默地呼喊,亲爱的战友,你们一定要回来!回来!<br> 此后,那流畅的歌曲成为耸立在我心里的一座丰碑!</h1> <h1>一阵阵猛烈的炮声袭来,老山保卫战在凌晨打响。那时的时间不知道是怎样过去的,连空气都让守卫在岗位上的人感到窒息。<br> 然而,谁都不希望发生的情况还是发生了。突然之间,总机台号牌噼里啪啦往下掉,话务员却无法接通电话,所有的人盯着号牌着急!着急……断电了,这无疑是糟糕透顶的事情!<br> 此时,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变电所被炮弹击中,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供电分队为此在战前做了最坏的准备,也做了无数次的断电训练和演习,可以基本保证在遭到炮击时仍不断电,但此时却是断电了。<br> 当时我们感觉时间过得那么慢……其实,仅仅不到一分钟,一切就恢复了正常。<br> 前指供电机房的门开着,只听见发电机突突的响声!门后,靠墙圈缩着身躯蹲着的大个子供电分队长,头深深地埋在两手的臂弯里,颤抖着!抽泣着!喑喑的呜咽是那样的压抑,那样的痛苦,那样的自责,那样的无奈。看着让人心痛。曾经演练过无数次的保证措施,却在关键时刻出了问题。当时很快查明,是修建前指直升机停机坪,炸飞的石头砸穿机房的瓦顶,很多水顺着漏洞流在发电机上造成短路。尽管很快恢复通电,但我们无法安慰,无以言表。毕竟,战争是残酷的,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h1> <h1> 不多时日,前指门口的这条国道公路平静下来,看不到那么多来回急驶的车辆啦,时常还有些惆怅,想着那些曾经远去的背影,远去的歌声。<br></h1><h1> 顺着省道往前走,一边是杂乱的田地,一边是连绵的山峦。山上没有多少大树,却也郁郁葱葱。不记得是哪一天,突然发现山峦的一处被推土机推出一圈平地,黄色的土地环绕着青山苍林,十分耀眼。等我们再次走到那里,黄土地上已是一排排新垒的坟茔,心里很痛,那里有我们目送过的无惧无畏的战友啊!<br> 此后,我们每天都要走到那里,远远地望着一排又一排坟茔,呼喊着:亲爱的战友,安息吧!<br> 这就是现在的“麻栗坡烈士陵园”!<br> </h1> <h1>(编者补充的话:在长达数年的作战中,全连官兵每个人都尽到了最大努力,完全可以无愧地说,不论在什么岗位,人人都在无私奉献,人人都是英雄豪杰,但因编者收集的材料有限,还有很多战友的事迹没能展示出来,在此深表歉意——李焰)</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