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最近的工作忙但又很充实,因为和团队老师一起参与了校园文化建设,而我设计的主题经过一次次的构思、修改、拟稿,终于尘埃落定,虽然有些焦头烂额,夜不能寐,食之无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许多,尤其是看到那些珍贵的校园照片,我的记忆如同脱了缰的野马,一篇篇一段段涌进脑海,掀起我对往日的回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童年是在老城里长大的,父母是六十年代大学生支援祖国建设来到安阳的,由于母亲所在的医院处于老城中心,所以家也就安在那里。下面这张是50年代中期的老城中心-鼓楼广场,广场中心位置立有一个“中苏友好纪念碑”,当然现在已经找不到遗址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母亲年轻时和单位同事的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出生在医院,是大院里长大的70后,院里住的都是医院的职工,还有和我年龄不差上下的孩子,每天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小院很是热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小时候的我吃的很胖,笑起来都没了眼睛,这张照片是母亲请群艺馆的任士祥来家里照的,洗照片时还给我和姐打了红脸蛋,抹了红嘴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个年代单位里都有托儿所,不出医院大门,母亲就能来看我,可父亲总是出差,又加上母亲三班倒,所以请了家住马号街的马贵森的母亲来照看我和姐姐。小时候动作特别灵活,爬高上低的像个假小子,姑姑从老家来,看了我几天说我真费,这是我两岁和四岁的姐姐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这几张是和父母姐姐在人民公园照的,中午我们一起去民主路吃烤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我姐刚上小学,学习好,胳臂上还挂着一道杠,穿着小皮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我站的多笔直,笑的多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大班的时候,幼儿园参加市里的表演,地点在当时的工人文化宫,由于没有当时的文化宫照片,只有这张,但也已经拆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这是我最早一次表演,但还被搞砸了,因为和另一个小伙伴在舞台上互相打起来,原因是跳大集体舞人员比较多,俩人一组,由于没记清楚节奏谁先蹲,谁先起,导致舞台上动作不一,动起手来,结果大家台下笑的一塌糊涂,表演结束后我还被批评一通,哈哈,想起来多好笑啊,于是就有了我这张舞台照,看我那不屑一顾的样子,当时我跳的还是藏族舞蹈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第一张集体合影,是在实验幼儿园,以前的县西街,现在这条街已经没有了,因为离医院比较近接送方便,所以医院的子弟们都在这里上,大家找到我了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小学了,是离家比较近的鼓楼东小学,安阳市最好的小学,百年老校啊,现在叫第一实验小学,校门在城隍庙东。过年了全家拍了张照片留作纪念,穿的都是新衣服,我好像还用火钳子烫了一下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的城市中心在鼓楼广场,也是最热闹的地方,有许多好吃的,广场上有名的江南包子,锦泰恒糕点就在医院对面,各种点心糖果,小时候的我真是吃零食长大的,记得吃的最多的是五分钱的糖和一毛钱的拽糖,还有用纸垫着红薯做的膏,用舌头舔着吃,吃完嘴都红了,估计里面加着颜色,忘了叫什么了,五角钱一包的瓜子,和用纸包着的炸虾等等,反正只要有新出来的小零食我是必尝,兜里总有父亲塞给我的零花钱,想想从小到大嘴上是从没受过屈,造成我现在还贪嘴的毛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在西华门影院,现在也拆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鼓楼电影院是安阳最早的电影院,后门位于竹竿巷,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的电影比较多,动不动就跑去跟大人看电影了。其实长大后许多爱好都是受小时候的影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家离学校很近,3,5分钟就到,所以下学后就和小伙伴在周围的几条街来回跑,鼓楼坡街,姚家胡同,南大街,冠带巷,西大街,汗流浃背的就回家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时候校园的照片太少,可能那时候大家都没这个意识。学校的活动到是挺多,印象最深的是除四害,到处拍苍蝇,找虫子,检查谁上交的多,然后给班长,参加年级总评,挂面小红旗,我是用医院的针头扎住尸体放进针盒里,现在想想挺恶心的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像都在鼓楼照相馆,这张是我三年级和姐穿校服拍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年级参观殷墟博物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学毕业照片,看和现在变化大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学毕业后我进入安阳最好的实验中学-五中,它在老城的东南方向,也是所百年老校,学校远了,跑的路一下长了好多,老城的路四通八达,哪都能通到学校,个高了,腿长了,15分钟就能走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学校对面是韩王庙,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去世之后被宋徽宗皇帝封为魏郡王而建筑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学途中会走过很多街巷,经常走的有南大街,东大街,御路街,小颜巷,南门西街和东街,反正老变着花样走,姐陪我走了一年后,升入高中,我就和同伴一起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学以后的照片几乎没有,那时候只知道闷着头学习,下课就往家跑,吃过饭还要再回来上晚自习,一天跑四个来回八趟,坚持了三年,现在想想要是有个车该多好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同事董晨陪我去城隍庙采风,我给他指了指我的母校,他说姐,你这一路实验,全是名校啊,想想是啊,从幼儿园开始我和姐姐上的学校全部是老城名校,感谢父母的良苦用心,精心栽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公住东南营街姥姥家,和我同一所学校,每天上学我都会从他门口路过,他说如果当时知道另一半是你啊,早就领你去玩了,哈哈哈,这就是我路过他的那条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学毕业后我离开了老城,家也搬离了大院,因为学校较远,所以我住了校,很少回到老城看看了。直到我分配了工作,这才回到了老城,我发现我学习和工作的轨迹大都在东城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所在的学校也是一所老校,建于解放前,这些珍贵的照片是学校老教师提供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找了很久的,因为它的背景墙是文化大革命的标语,不常见,顾长卫导演拍摄的《孔雀》其中一个场景就选择在我们学校,学校里的张艳玲老师还客串了一下,中间排右数第二个,这面影壁墙于2002年拆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九十年代第一届“小百灵”六一汇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参加工作第二年的照片,是不是很文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张照片拍摄于九四年,在当时也算很时髦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知哪位高人拍的,教学楼是主角,人是配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城的冬天,摄于三角湖公园,还没有成为老公的他给抓拍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九九七年人民公园,姐刚生完苗苗,和母亲我们四个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00一年摄于老城西冠带巷二院小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子的老城生活开始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城带给我许多儿时的回忆,我经常下班走在老巷,看看老物件,尝尝老街小吃,也许是年龄大了,越来越怀旧,也总想留住些什么,我愿意做老城文化的推广者,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你也一起加入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零一七年四月十九号摄于城隍庙</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