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 湘南农村的季冬,充满几分寒意和萧条。乡村的孩子习惯于平时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唠叨声中早起晚归,习惯于中午在学校,就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准备好的一个煎鸡蛋或者咸盐菜,吃完了可以裹腹的中饭。随着春节的一天天临近,寒假也就快到了,他们又开始习惯于童年最幸福最温暖的一次远飞。</h1><h3><br></h3> <h1> </h1><h1> 大人盼莳田,小孩盼过年。这句俗谚在当下农村赋予了新的内涵。过去的“盼过年”,是想在过年时可以改善生活,可以大吃大喝,可以尽情玩耍。当今,农村的孩子们“盼过年”,是因为可以见到久别的父母和亲人。可以在父亲怀里撒娇,可以在母亲面前发嗲,可以与父母同睡一个被窝,感受到父亲的呼吸和母亲的体温。绝不像城里的孩子,不知季节已变换,只知道春节可以拿红包,可以睡懒觉,可以上公园,可以上网玩游戏。</h1><h1><br></h1><div><br></div> <h1> </h1><h1> 冬日的天空尽管有些模糊甚至灰暗,但长空中时不时有候鸟从头顶飞过。有的成群结队,有的三三两两,也有的行影孤单。不知它们从何处而来,也不知它们要飞向何处去,但可以肯定,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去寻找冬日里的温暖。</h1><h1><br></h1> <h1> </h1><h1> 因为大雁南飞,歇翅不回,衡阳,故名雁城。雁回衡州,声断湘江之浦。鸿雁,典型的候鸟。雁有歇息的终点。乡下的孩子们却不知道,自己心灵栖息的终点在何时,在何处。因为,他们的父母或东或西,或南或北。他们寻找的方向和路途也就充满未知和艰辛。</h1><div><br></div> <h1> </h1><h1> 期末考试就要到来,乡村的孩子们的心情开始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怕考不出一个好成绩,不好向父母交待;兴奋的是考完之后,就可以像天上的鸟,衡阳的雁,去寻找自己冬天里的温暖。</h1><h1><br></h1><div><br></div> <h1> </h1><h1> 这时,留守的老人们也开始紧张和兴奋。远方的来电也开始多了。留守的孩子可以去他们父母那儿了。为孙子孙女准备路上吃的是老人们的首要事情,生怕晚辈在车上、在船上、在路上饿了、冻了、渴了。什么土的、洋的,红薯片、方便面,用书包装好,尽管外面什么都有,但这些还是要准备的,只有这样,老人们才放心。</h1><h1><br></h1> <h1> </h1><h1> 乡村的学校,本来就不怎么热闹。有的几十人,有的八、十人。考试一结束,无论学校还是农家,更少了几分生气。乡村的孩子或急不可待或望眼欲穿,纷纷加入了迁栖的行列。就像天上的鸟,有清晨飞翔,有黄昏赶路。学校成绩的好与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与骂,早已忘了,唯一的愿望就是飞向远方父母那儿。因为,多少回他们在梦里被哭醒,枕边润湿了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多少次,望着天上的鸟,想起那首琴声悠扬而伤情的《鸿雁》。</h1><h1><br></h1> <h1> </h1><h1> 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也许忘却了当下乡村孩子的愁肠。因为,他们并不是人生自有诗意。才女武亦姝轻吟《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武亦姝和“飞花令”火了。也许她感受不到乡村孩子们的心情和心境,所以她没能吟出“腊月,乡村的候鸟在飞”的诗句。</h1><h1><br></h1> <h1> </h1><h1> 一年或半载没有见面,也没听过几声父母的呼唤,甚至连感受到父母一次打、一次骂都没有。因此,他们的心早就开始飞了。尽管孩子们来前已经联系好,一当娘见儿、父见女,倒让为父为母的感到有几分悲喜和无所适从。孩子们也有几分生疏和胆怯,出发前在心里想好的话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是一声“爸”,一声“妈”,一声“崽”,一声“女”,声音有几分哽咽,心里有阵阵痛感,眼角有丝丝湿润。</h1><h1><br></h1> <h1> </h1><h1> “长高了”,“变瘦了”,摸摸头,拉拉手,一年的见面,半载的重逢,在几个简单的动作和语言中得到尽情诠释。“妈,我好想你”,“爸,我来了”,平时做梦的呓喃,此时也许并不会表达。</h1><h1><br></h1> <h1> </h1><h1> 买菜做饭,好像要把一年半载的父母疼、父母爱,在此时煎浓熬浓。买衣买鞋,好像要把父母的一生情、一世意,在此刻注完倾尽。</h1><h1><br></h1> <h1> </h1><h1> “和爸妈一起回家过年,爷爷奶奶在等你们。”孩子们差点忘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送自己出发前的叮咛和嘱托。不管是回家过年,还是随父母在外过年,孩子们就像候鸟在寒冷的冬天终于找到了春的温暖。</h1><h1><br></h1> <h1> </h1><h1> 回家过年,才是唯一的愿望。因为,家里还有飞不动的“候”鸟在等候,还有割不断的亲情在牵挂。不管路有多远,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车有多挤,天气有多寒冷,都得回家。大包小包,大人小孩,吃的穿的,都得带上,都得扛起。这是责任,这是牵挂,这是情感的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这时,春节不单单是节日,更是乡村孩子们心中温暖的春天。</h1><h1><br></h1> <h1> </h1><h1> 候鸟的冬季不寒冷,不寒冷的冬季就不漫长。一转眼,春节就过完了。一行行、一只只小候鸟又要归来了,一群群、一队队回家过年的大候鸟又要飞走了、远行了。从此,他们又要开始一个春天、一个冬季的等待,又要开始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的期盼!</h1><h1><br></h1> <h1> </h1><h1> 等待,盼望,成了乡村孩子们每一年中最大的心愿与无奈,同时也成了父亲母亲一生中的伤与痛。也许,春节,才是孩子们心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城市飘泊族的情感慰藉。</h1><h1><br></h1> <h1> </h1><h1> 这就是候鸟——乡村的孩子,城市的飘客。这就是春节,人生的驿站,情感的归属,冬天里的温暖。</h1><h1><br></h1> <h1> </h1><h1> 春节,年年有。候鸟,年年飞……</h1><div><br></div> <h3> (农历二O一七年正月十六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