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棠坡清代民居——恬园

显铭

<h3>棠坡清代民居恬园位于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h3> <h3>进村牌坊</h3> <h3>文化墙</h3> <h3>  棠坡清代民居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原有大小房屋百余间,屋后利用山丘营造花园,称恬园。</h3><h3> 砖木结构,为三进庭院式布局,系光禄大夫朱玉堂所建。原建筑绵延百余年,棠坡朱氏数辈生活于此。</h3><h3> 上世纪60年代老建筑被拆除,2006年在原地基上按原貌复建。</h3><h3> 朱镕基在此度过了童年。<br></h3> <h3>白墙青瓦,错落有致,掩于茂林修竹之中。</h3> <h3>恬园</h3><h3>诗书继世</h3><h3>忠厚传家</h3><h3>愿棠廕万户千家持礼义而行正直</h3><h3>壹坡满茂林修竹育贤豪以咤风云</h3> <h3>  因个中原因不对外开放,只好围着老屋转了二圈。</h3><h3> 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投入不少,不开放有点可惜,要开放估计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了。</h3> <h3>  正为不能进去参观感到遗憾,来了一辆小车,下来4人,其中一人掏出手机打电话,很快来了一位村干部,将钥匙交给他们后离开。</h3><h3> 见机会来了,连忙上前说想伴他们的福进去参观,见我一瘦小老头,也不像坏人,同意了。</h3><h3> 很多来过此地的人都没能进去,很幸运,真是可遇不可求。</h3> <h3>建筑规模很大</h3> <h3>凭依在德</h3><h3>祖泽长流渊源有自</h3><h3>家风丕振懋盛无疆</h3> <h3>建有秘密逃生通道——复壁,直通后山。</h3> <h3>  家俱做工精细,图案精美,是国家三级保护文物。</h3> <h3>  棠坡朱氏族谱。</h3><h3> 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朱元璋第十八子岷庄王一支,朱镕基是岷庄王十七世孙。</h3><h3> 明未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处逃窜,其中一支逃到长沙。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朱玉堂被赐予光祿大夫头街。</h3> <h3>  朱镕基祖父中过举人,当过知县道台,父亲朱希圣排行老二,伯父朱学方。</h3><h3> 父亲尚未出世祖父即亡故,父亲成为遗腹子。</h3><h3> 后来父亲在妻子即将分娩时去世,朱镕基也成了遗腹子。</h3><h3> 伯父挑起两家生活担子,不料当朱镕基九岁时母亲也去世,成了孤儿。</h3><h3> 后离开棠坡前往长沙读书。</h3><h3><br></h3> <h3>  《恬园游记》 (棠坡恬园记)</h3><h3> 一篇很优美的古散文,由巴陵吴南屏学博敏树作于清同治十二年。</h3> <h3>  清同治十二年三月十四日,众人聚集恬园饮酒赋诗,留下一些名人稚士诗文。</h3><h3> 其中有著名湘军将领,首任出使英国,驻法公使郭嵩焘。</h3> <h3>古井掘于清咸丰四年,有石砌围档,井水清凉甘甜。</h3><h3>小泉通地脉</h3><h3>老井鑑天地</h3> <h3>古戏楼</h3><h3>传盛元音</h3><h3>忠佞贤奸到头有报</h3><h3>风花雪月转眼成空</h3><h3>私人宅院有戏楼以前末见过,以前只见过集居大宅戏楼。</h3><h3>朱镕基退休后拉拉京胡,哼哼京剧,可能与其童年受到戏剧熏陶有关。</h3> <h3>戏楼下部雕塑。</h3> <h3>轿厅轿子。</h3><h3>肩舆有幸来芳躅</h3><h3>膠漆无间醉草庐</h3> <h3>皇清浩授——光祿大夫朱玉堂陵园</h3> <h3>  参观完后,这几位朋友要我搭他们车一道返长。我婉言谢绝了,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只好说还想看看回程途中风景。<br></h3> <h3>时中学校。</h3><h3>1938年朱家将棠坡祖屋花园部份改为校舍,后扩建为“时中学校”。</h3><h3>现为择址新建的校园。</h3> <h3>  朱家还出了一个著名人物朱昌琳(1822—1912)。</h3><h3> 朱本系儒生,因科举落第开始做生意,在太平街开“朱乾”,经营粮食、淮监、茶叶贸易,渐积巨资,成为长沙富商。</h3><h3> 光绪三年(1877),应山西巡抚曾国荃,陕西巡抚谭钟麟嘱托,捐献大批粮食、布匹赈济两省灾民,功授候补道员。宣统三年(1911),年届9旬之际被举耆贤,特授内阁学土衔。</h3><div> 1895年,投资办实业,长沙第一家近代工业“湘善记”和丰公司有他的股份。还与人合作创建了湘裕炼锑厂,随后在暮云市独资办了阜湘红砖公司。</div><div> 朱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辟有专项资金保证常年支付。</div><div> 1897年,捐资13万元之巨,疏浚浏阳河,开辟新河船埠。</div>

恬园

朱镕基

戏楼

朱玉堂

棠坡

朱氏

民居

长沙

朱家

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