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h3>早晨取了租的车子,离开耶路撒冷前往以色列北部。以色列公路条件相当不错,这里的司机对行人很有耐心,对车就不那么客气,动不动就按喇叭,不过还算守规矩的。刚上路就在一个检查站被拦下,一个女兵笑嘻嘻地说,你的车头灯没有打开。我鼓捣了几下,不确定该转在哪个位置?一个男兵礼貌地问:May I?然后帮我调了一下,另一个大兵竖起了大拇指,放行了。</h3><h3><br></h3> 凯撒利亚(Caesarea)国家公园是一个罗马时期的遗迹。公元前22年,大希律王在这里修建了当时规模最大、最奢华的港口城市,作为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首府。现在这里成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地中海海风拂面,漫步千年古迹,穿越时空,遐想当年的繁华盛景。<h3><br></h3> <h3><br></h3> 然后去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阿卡(Akko)古城。大约750年前,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就从这里经过。十字军东征时期,这里是他们主要的港口,是通往欧洲的生命线。后来穆斯林成为主人,1948年犹太人轻松地打下阿卡,随后17000(四分之三的人口)阿拉伯人被赶出阿卡,而现在真正住在老城里的70%还是阿拉伯人。这么多年来,古城就没有什么改变。我们参观了十字军东征时的隧道和城堡,城堡里面有很详尽的展览,跟着Audio guide转一圈,对小城的古往今来有了较为具体的感受。<h3><br /></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傍晚入住海法(Haifa)的卡梅尔山上的民宿后,我赶紧冲下山,拍了巴哈伊(Baháí )花园的夜景。</font></h3> 3.15<h3>海法是一个犹太-阿拉伯风情混搭、开放而包容的城市,据说这里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相处和谐融洽,巴哈伊花园下面的广场就命名为容忍与和平广场。早晨我们来到山上的一处雕塑艺术公园,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海法市容。</h3> 上午去巴哈伊花园的祭坛和花园参观。巴哈伊教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伊朗,是最年轻是宗教。花园拥有18级庭台式阶梯,依山而建,是花床、水塘、喷泉、石栏、雕塑以及陡峭的斜坡、草坪的完美融合,各式花卉争奇斗妍,对称工整,有空中花园之称。它由加拿大建筑师设计,在1987-2001年间完工,目前有100个全职园丁维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心建筑是巴孛圣祠,是巴哈伊教精神先驱的安息之地。<h3><br></h3> 拿撒勒(Nazareth)是耶稣的家乡,天使就是在这里告诉玛利亚,她将怀上上帝之子耶稣。天使报喜堂里面的天使报喜石窟,既是传统上玛利亚旧居的位置,又有拜占庭和十字军东征时期留下来的教堂遗址。<h3><br></h3> 正午12点,主教进石窟祈祷诵经,赞美诗的余音绕梁,气氛庄严神圣,信众们也随声祷告。<h3><br></h3> 来自日本<br><br><h3>教堂的墙壁上装饰着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地天主教派的马赛克镶画,主题都是关于玛利亚和婴儿时期耶稣的生活,但风格各异,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h3><br></h3></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耶稣生平</font></h3> 希腊东正教报喜堂里的一处泉水,当时玛利亚正在此泉取水,接到天使的喜讯。<h3><br /></h3><h3>拿撒勒历经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十字军时期的动荡,有过对基督徒的大屠杀,现在是以色列境内最大的穆斯林聚集的城市,只有30%的人信仰基督教,主要是希腊东正教。1947年,联合国的分治方案把拿撒勒划归巴勒斯坦。1948年的阿以战争中,拿撒勒被以色列攻占,还包括了整个加利利地区,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被驱逐。其实战争初期,以色列是处于劣势的,但由于大批的犹太人(包括很多二战中久经沙场的老兵)从世界各地回到以色列参战,加上突破禁运得到的武器装备和将领们出色的指挥,最终打垮了由多国部队组成的阿拉伯军团。</h3><h3><br /></h3><h3>拿撒勒环境比较脏乱,交通非常拥堵,在城里面开车不得不十分小心,随时避让那些斜跨横插的车。还好车速开不快,不大会出人命,街上也未见大兵巡逻。</h3><h3><br /></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晚上住在加利利海边的太巴列(Tiberias),从旅馆房间就能看到加利利海。圣经新约中记载的耶稣很多重要的传教活动和神迹,都发生在加利利地区。</font></h3> 3.16<h3>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海平面以下,东面是戈兰高地,以前是叙利亚的地盘。1967年,以色列控制了这个富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保证了加利利海周围领土的安全。在此之前,周围的村庄经常被叙利亚的炮弹袭击。加利利海也是以色列重要的淡水来源,水位的变化一直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好在现在有了成熟的海水淡化的技术,对加利利海的需求也小了很多。我感觉那里的水带一点甜味。</h3><h3><br></h3> 上午,在加利利海走了几个圣经中记载有关耶稣传福音的地方,最著名的是八福山教堂,耶稣在这里传授的八条宝训,句式都为“......有福了”,主祷文中常用的词句,如“世上的盐”,“世上的光”,以及“不要论断人,以免被他人论断”都出自这个地方。教堂呈八角形,八福词刻在彩色玻璃上,而七美德(正义、慷慨、宽容、诚信、勇敢、希望和节制)则刻在圣坛的周围。教堂院落中有几个集会场所,供朝圣团举行活动。<h3><br></h3><h3><br></h3> 塔布加(Tabgha)的五饼二鱼教堂,据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在此用5张饼、2条鱼,喂饱了5000名忠实听众。<h3><br></h3><h3><br></h3> 伽百农(Cafarnaum)古村是耶稣在加利利海地区传道,影响力最大的地方。伽百农在新约中被提到16次,据说耶稣在这里的犹太会堂传道,施展神迹治愈病患,并招募了第一批门徒(彼得、安德烈、雅各和约翰)。一座玻璃教堂建在一个旧教堂的遗址上,据说那是彼得的家,耶稣曾经住过的地方。<h3><br></h3> 七圣徒教堂养了很多的孔雀,看到两只孔雀嬉戏打闹的场景,令人联想到凤凰于飞。<h3><br></h3> 宗教景点接待的主要是朝圣团,大巴的停车场巨大,却还是车满为患;小车的停车场很小,加上小巴,也只有寥寥几辆。<h3><br></h3> 中午开车上了戈兰高地入口的山城采法特(Safed),美丽的小城给了很多艺术家灵感,有很多艺术画廊。1948年,英国人离开时把战略物资都留给了阿拉伯军队,让犹太人好自为之,自求多福。但是经过一夜的激战,犹太人却把阿拉伯人赶跑了,其中包括了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他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国的总统阿巴斯。<h3><br /></h3><h3><br /></h3> 我们正好赶上一家犹太人在办成人礼,街坊邻居们吹着羊角号,一起又唱又跳,还拥着那个13岁的男孩在老街里游行庆祝,很是热闹。<h3><br></h3> 最后,到了约旦河的洗礼处(Yardenit),信徒们在这里享受着神圣的时刻。圣经中耶稣在约旦河受洗的地方,其实是在约旦河西岸和约旦交界的一个地方,但战乱使得人们不方便去那里,于是就在加利利海附近找了这个地方代替。不过,约旦在圣经中提到的那一侧,也开发出个洗礼点,还申请到了世界文化遗产,收费25美金。<h3><br></h3> 3.17<h3>一早南下向死海出发,先到了贝特谢安国家公园(Bet She’an),这里是以色列境内最大的罗马遗址,面对成堆依然精美的罗马石柱、气势恢弘罗马剧场和各种房屋的遗迹,可以了解在耶稣之后的数百年里,罗马外省人生活中的美学、自信和堕落。罗马人在中东和北非留下了大量的遗址,现在都成了当地的旅游资源。</h3><h3><br></h3> 沿90号公路南下,要穿过整个约旦河西岸地区,即巴勒斯坦地区。实际上巴自治政府只管理着巴人聚居的城市,主要的公路则是由以色列控制。沿路和约旦接壤的边境都有铁丝网,里面还有以前战争中留下的大量地雷<span style="font-size: 16px;">,你如果进入巴勒斯坦控制区时,路旁会有个很大的红色警告牌,租车公司一般都不允许你开入巴控区。 </span><h3> <h3><br /></h3> <h3>途中看到两次海市蜃楼,其中有一次还有圆顶清真寺的金顶,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真的,结果过一会幻象就消失了,可惜没有拍下照片,无图无真相了。重新进入以色列境内时路过检查站,士兵翘着二郎腿,瞄了我们一眼就放行了。</h3> <h3><br /></h3> <h3><br /></h3></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下午坐缆车上了梅察达(Madasa)古堡。公元70年,罗马人征服了耶路撒冷后,近一千名犹太人最后绝望地坚守在这里。公元72年,罗马军队最后攻陷城堡,守城将士和居民都自杀殉国,标志着以第二圣殿时期末的古犹太王国的灭亡。这一悲剧事件使该地成为了一个犹太文化的标志,也象征着人类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不懈奋斗,现在以色列的孩子们都要到这里进行传统教育,以此警示后代,勿忘亡国之痛。这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font></h3> 晚上入住死海旁的民宿,赶到浴场已经关门。浴场男更衣处铁将军把门,女更衣处却开着,一个人也没有,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了死海……真的人能飘起来的,只是水极咸,头绝对不能入水,如皮肤敏感和有伤口,都会引起不适和疼痛。<h3><br></h3> 3.18<h3>早晨起来去拍死海日出,路过浴场时,发现女更衣处的门也锁了,看来昨天是有疏失,让我们有机可趁。</h3><h3><br></h3><h3><br></h3> 以色列南部的沙漠地貌<h3><br></h3> 继续沿90号公路,前往红海之滨的埃拉特(Eilat)。一路上都是人烟稀少的荒漠,经过一个定居点---Ein Yahav,好奇地开进去,被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和花园里的各种雕塑吸引,就停车拍照。一对老夫妻正在花园里用早餐,大声招呼我们坐下聊天,给我们倒咖啡,吃甜点。男主人有七十岁,讲他的当伞兵和农民的经历。他参加过两次阿以战争,现在经营一个很大的农庄,农产品全部出口,机械化分类包装,还雇了40多个工人。男主人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包装厂和一个艺术品陈列室。原来女主人是位颇有造诣的现代雕塑艺术家,在以色列不少城市办过展览。这次意外邂逅,有机会和当地人交流,他们5年前去过中国。<h3><br></h3> 耐心地给我们讲解<h3><br></h3><h3><br></h3> 主人一家和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合影<h3><br></h3><h3><br></h3> 年轻时的帅哥美女<h3><br></h3><h3><br></h3> 女主人的雕塑作品: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h3><br></h3> 途中还进了Lotan的基布兹(Kibbutz),这是一种共产主义理念的合作社农庄。1909年,信奉社会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基布兹。这种形式的农庄在以色列曾经有不少,现在已经式微,有的还转型成为高科技产业园区。<h3><br></h3> 本来计划离开死海就去约旦,但是赶上犹太安息日,没有办法还车,只好多在埃特拉(Eilat)逗留一晚。这是以色列最南端的一个度假胜地,对面就是约旦的亚喀巴(Aqaba),红海两岸再过去就是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可以说是一个四国交界的地方。晚上漫步在海滨步道很是愜意,还有音乐喷泉,也算塞翁失马。<h3><br></h3> 中国的宁夏银川是埃特拉的姐妹城市<h3><br></h3> 以色列的行程结束了,明天将通过边境口岸,进入约旦,开始最后三天的旅程。<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