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你一定要知道的地震常识

王牌

<h3>近年来,地球似乎进入了"震动"模式,强震不断</h3><h3>厄瓜多尔7.8级地震</h3><h3>日本九州7.3级震</h3><h3>缅甸7.2级地震</h3><h3>阿富汗7.1级地震</h3><h3>海地7.3级地震</h3><h3>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1个月来发生了多次7.0级以上地震</h3><h3>日本福岛7.0级地震</h3><h3>尼泊尔8.0级地震</h3><h3>智利8.3级地震</h3><h3>地球如此"躁动不安",强震接二连三</h3> <h3>一、合肥"震史"</h3><h3> 历史上合肥地区共发生三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h3><h3> 分别是: 1585年3月6日巢县南、1673年3月29日合肥城南、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h3> <h3>影响我省并波及我市的最大一次地震是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h3> <h3>2006年以来合肥及周边地震震情</h3><h3>对我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是:2009年4月6日22:10时肥东梁园3.5级地震。</h3><h3>震级最大:是2011年1月19日安庆4.8级地震</h3><h3>小震大灾:是2015年3月14日阜阳4.3级地震(死亡2人,伤13人,损毁房屋1万多间。</h3><h3>其次</h3><h3>2014年4月20日霍山4.3级地震</h3><h3>2014年7月23日肥东3.2级</h3><h3>2014年3月16日长丰罗塘2.9级小震群</h3><h3>2006年7月26日定远4.2级地震。</h3><h3><br></h3> <h3>肥东3.5级地震,虽然震级小但震感强,所以影响范围大,不少群众纷纷搭起了防震棚。谣言四起,政府及时发布公告,公布震情平息谣言,稳定人心。</h3> <h3>最近几年我市震情</h3> <h3>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合肥市共发生M≥0.0级地震11次,其中0-0.9级地震6次,1.0-1.9级地震5次,最大地震为2019年4月8日长丰M1.7级地震。</h3> <h3>二、合肥的地质构造背景</h3><h3> </h3> <h3>解密郯庐地震带</h3> <h3>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断裂。</h3><h3>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h3><h3>合肥位于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南端。</h3><h3>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大断裂,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首字命名。这条断裂通过肥东到庐江,过桐城、潜山擦大别山的东缘而过。</h3><h3>有历史记载以来,郯庐地震带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在1668年,震级是8.5级。这次地震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还影响到朝鲜和日本,也对合肥造成了7到8度的破坏,"当时,合肥的城墙都被破坏了。"</h3><h3><br></h3> <h3>我市境内有七条断层</h3> <h3>目标区7条断层均呈隐伏状态,根据浅层地震探测及钻探联合地质剖面资料分析,桑涧子—广寒桥断裂(F1)和乌云山—合肥断裂(F2)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活动性质为逆断层;其它5条断裂皆为前第四纪断裂,其中大蜀山—吴山口断裂(F3)、桥头集—东关断裂(F4)、大蜀山—长临河断裂(F5)的活动性质为逆断层,六安—合肥断裂(F6)、肥西—韩摆渡断裂(F7)为正断层。郯庐断裂带深部由2条深大断裂组成,浅部由6条分支断裂组成, 其中2条分支断裂桑涧子—广寒桥断裂(F1)和乌云山—合肥断裂(F2)的中段位于目标区内,是中更新世活动断裂。</h3> <h3>根据《合肥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分析项目》的研究成果,我市的7条断层均不是活动断层。</h3> <h3>三、合肥地区抗震设防要求</h3> <h3><br></h3><h3>地震造成的伤害,主要是建筑物倒塌及次生灾害等造成的伤害,所以"防"很重要。目前,安徽地震活动属于中等水平,抗震设防工作极其重要。合肥地区按照基本烈度7度设防,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提高一档设防。按照《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和"十三五"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h3><h3>简言之,就是在发生较大地震时,房子基本不倒,应急指挥得当,救援救灾及时,社会秩序基本稳定。</h3><h3><br></h3><h3><br></h3> <h3>合肥有四类房子抗震能力差:1、是农村没设防的房屋;2、"隔夜楼"等城中村建筑;3、需要加固的城市老旧小区危旧房屋;4、随意改造、凿墙打洞、破坏原有结构的房屋</h3><h3><br></h3> <h3>四、合肥市地震监测手段</h3> <h3>地震监测是指对地震活动、地震前兆进行监视测量。合肥地震监测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专业的地震监测台站。主要用来监测地震微观信息。目前合肥已经建起了一县(市)一台,有10个地震专业监测台站。监测的主要手段是测震、地壳形变观测、地磁测量、地电观测、重力观测、地应力观测、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七种手段。另一种是地震前兆宏观群测点。主要靠浅水井、水温、动植物活动异常等手段,来观察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全市目前86个群测群防信息站,287个宏观观测点遍布全市所有乡镇街道。</h3> <h3>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地震观测前兆井</h3> <h3>巢湖的皖14井</h3> <h3>台站机房</h3> <h3>遍布全市的宏观观测点</h3> <h3>五、地震应急救援</h3><h3>地震是百害之首,防震知识---学与不学不一样,震害防御---防与不防不一样,地震演练---练与不练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28日视察新唐山建设40周年时发表关于全面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讲话,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论述:既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又要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更重要的是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h3><h3><br></h3> <h3>目前我市共建成各类避难场所230处,面积达820.72万平方米,可安置334.87万居民。</h3><h3>救援队伍:</h3>2010年7月,组建合肥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备了653万元的救援装备。 2015年10月,组建市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保障分队。 2016年各县(市)区相继建成民兵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分队。 另外我市还组建了9支专业抢险队伍。分别是:市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市地震局主管),市地震卫生应急救援队(市卫计委主管),市交通抢险队(含高速、城市、水上等分队,由交通局主管),市危化抢险队(由市安监局主管),市应急通信保障专业队(中国电信合肥分公司主管),市应急指挥通信联络保障队(市人防办主管),市供电抢险队(合肥供电公司主管),市供气抢险队(市国资委主管),市供水抢险队(市国资委主管)。 <h3>六、地震发生时四大自救常识</h3><h3>(1)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十几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3)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h3> <h3>七、地震的基本知识</h3><h3>(一)地球构造</h3><h3>地球最外层是地壳(约17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约2900公里)。地球最中心部分是地核(分内核和外核)。地球半径约6371公里。形象地讲,地球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地壳如蛋壳,地幔如蛋白,地核如蛋黄。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h3> <h3>(二)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岩石圈破裂产生突然快速震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然现象。</h3><h3>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99%以上在3级以下,人感觉不到。4级左右近1万次,人能感觉到。6级左右有100次左右,会造成灾害。</h3><h3>7级以上平均每年18次左右,给人类造成严重灾害。8级左右每年1~2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h3> <h3>(三)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如雅安地震时间:2013年4月20日08:02:46时,地点:四川雅安芦山县东经30.3,纬度103.0,震级:Ms7.0,震源深度:13公里。</h3> <h3>(四)地震分类:构造地震(占90%),火山地震(3%),诱发地震。</h3><h3>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按发震类型又分:孤立型地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双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h3> <h3>(五)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深源地震(大于300公里)。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h3> <h3>(六)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巨大的振动,是震源产生的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h3><h3>纵波(P波)主要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它传播速度是5~6公里/秒</h3><h3>横波(S波)主要引起地面水平晃动,它传播速度是3~5公里/秒</h3> <h3>(七)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的等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不同震级地震能量差别很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就增大33倍</h3><h3>地震按里氏级分类:超微震(小于一级地震),弱震或微震(1~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6~7级),大地震(7~8级),特大地震或巨大地震(8级以上)</h3> <h3>(八)地震烈度---描述地表受地震破坏的程度</h3><h3>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烈度大小不一样,距离镇源近破坏性就大,烈度就高;反之距离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h3><h3><br /></h3> <h3>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全面提高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建设幸福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地震安全保障。</h3> <h3><b>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四点思考</b></h3><h3><br></h3> <h3><b>一是认识问题</b></h3><h3>由于一个地区长期没发生有影响的地震,人们普遍有“马放南山”心态,甚至认为地震局又不能提前预报地震,只是震后预报,是“马后炮”,不如干脆撤掉地震局。</h3><h3><b>二是公众应对自然灾害意识能力问题</b></h3><h3>人们对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的思想认识普遍存在“平安无事则麻痹大意,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的特征。对如何应对地震,如何科学防灾备灾、掌握避险自救方法,学的不多、了解的不多。</h3><h3><b>三是防范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手段问题</b></h3><h3>就是提高城乡建筑的抗震能力。</h3><h3><b>四是按总体规划担忧的问题</b></h3><h3>中国地震局要求和我市防震减灾规划:“城乡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共同努力。我市有四大类建筑特别要重视:农村不设防的民居、城市的“城中村”、老旧小区的建筑和破坏原结构的装修改造后的房屋。</h3><h3><br></h3> <h3>地震是百害之首,我国防震减灾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h3><h3>防震减灾工作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h3><h3>震害防御主要是“三搞”:把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公众搞明白。</h3><h3>因此,学与不学不一样、练与不练不一样、防与不防不一样。</h3><h3>学习、掌握、防范,防患于未然。</h3><h3>“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宁可有备无震,不可震而未备;宁可做过,不可错过”,生命至上、安全至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