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Everything we hear is an opinion, not a fact. Everything we see is a perspective, not the truth." </h3><h3><br /></h3><h3>这句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的哲言翻成中文就是:</h3><h3> </h3><h3> 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h3><h3> 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h3><h3> </h3><h3>绝大多数西方人和中国人都认为这句名言出自Marcus Aurelius 的名著Meditations(《沉思录》马可·奥理略)。对此我也曾笃信不疑,因为我觉得只有象马可·奥理略这样的罗马皇帝才可以在两千年前说出如此极富哲理的话。</h3><h3><br /></h3><h3>《沉思录》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理解古希腊和罗马时代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著作。虽然不能和柏拉图的《柏拉图的对话录》及亚里士多德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比肩,但仍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这位罗马皇帝极度鄙视散文和诗歌但却用希腊文写下了《沉思录》这本哲学名著。</h3><h3><br /></h3><h3>这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最近终于有时间可以安下心来好好读了。对于一个母语不是英语的理科男去读一本哲学名著显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当我好不容易把这本书读完时我并没有感到如释重负,相反我却非常错愕!从头至尾我没有看到这句话的出处!我所阅读的版本是由Gregory Hays翻译成英文的。我又用关键字opinion 和perspective 搜索了好几遍仍无法从书中找到这句话。我也查了中文版的《沉思录》,搜索了这句话的中文也没有查到。</h3><h3> </h3><h3>难道这句名言是一句伪言!?</h3><h3> </h3><h3>我知道中国的文人墨客喜欢借尸还魂,假托名人名著发表自己的作品以期可以传世。比如备受中国文人喜爱的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因其中的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失传,不少文人借沈复之名补遗。</h3><h3> </h3><h3>难道西方人也有此僻好?我不得而知。我不懂希腊文所以无法用希腊文原汁原味地去理解这位伟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无法去读这本希腊文原著以证实此话是否真的出自这位罗马皇帝之口!</h3><h3> </h3><h3>这句话要比中国成语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来得清晰准确。我一直奉其为圭臬,作为座右铭。在这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网络时代,且不说有些人出于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编造各种虚假消息散播谎言或文过饰非,即使是一些态度严谨的人又有几人是真的有能力并且愿意花时间去把一件事原本地、公正地、客观地和全方位地说清楚呢?大到总统辩论、川谱总统的推特、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各大媒体评论,小到成天乱飞的各种大众媒体的网文和街头巷尾的议论有多少是事实而非观点,有多少是客观的全面真相而不是片面的一孔之见?这让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虽然这一群盲人很认真地摸着象,极力地描述象是什么样子,可结果没有一个能把象说对和说清楚("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取自《涅槃经》)。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h3><h3><br /></h3><h3>在惊讶之余,我把我的这一发现告诉还在上高中的女儿。女儿虽然偏爱理科但时常愿意和我讨论一些历史,文学作品或是哲学问题。能和还在叛逆期的孩子讨论哲学问题无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女儿听完后淡淡地说:这句话不是马可·奥理略说的并不减少它的哲理性,仍然非常有用(翻成中文大致如此)。</h3><h3> </h3><h3>是的,女儿也许是对的。在这流言与蜚语齐飞,真理与谎言共存的网络时代多甄别一下什么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什么是不同的视角而不是真相的全部无疑会让你遇事冷静和从容大度!</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