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族书画家协会 西安民族书画院程连凯,马清安

张大千大风堂艺术传承人马清安

<h3>马清安</h3><div> 灵动潇洒,博大精深,蕴含着让人心旷神怡气韵,以铁刀代笔,把书法的古雅韵味表现在方寸印面之内,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就是中国传统独特的篆刻艺术。它是一门集美术、雕刻、章法、刀法为一体,展现金石美、线条美的综合艺术。</div><div><br></div><div> 篆刻者得先是文学修养有素的人。对于篆刻来说,要想展现出其中的艺术,就要有文学修养。缺乏文学修养的篆刻爱好者,他所选的印文内容必然庸俗。这就要求篆刻爱好者,要爱好文学,特别是旧体诗词,才能使一方小小的印章,成为具有金石气息和笔墨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div><div><br></div><div> “刻字” 艺术仿佛是目前热闹起来的艺术。其实,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刻字艺术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遗留下大量的作品,甲骨文,就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刻字作品!钟鼎上的铭文识,摩崖石刻等,都是由刻工按照原迹刻出来或者浇铸出来的。尽管刻制的材料不同,但都是用刀依照原迹刻成的。它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已成为独立的专供人们欣赏的艺术。</div><div><br></div><div> 一方好的印章,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浓醇的思想,这才让人看了惊奇,让人禁不住喜欢,爱不释手,可谓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它湿润的光泽,古雅的韵味,引人玩味。</div><div><br></div><div> 1981年,一枚西魏北周时期多面体煤精石独孤组印,在我市旬阳县东门城墙外出土了,它是距今1500余年的珍稀古印,经中国考古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在我国印章史上是首次发现,称得上“陕西古文明” 文物藏品中一件珍稀国宝,为史学界研究北朝印玺及其制度找到了珍贵资料,填补了中国古印章史上的一个空白。</div><div><br></div><div> 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是北方少数民族角逐腹地,而旬阳县位于秦岭西南,离汉长安城不足300公里。这组西魏北朝时的“独孤信印”在旬阳县城东门外意外出土发现,也就不足为奇。</div><div><br></div><div> 确切地说,这组珍稀国宝是旬阳中学一名叫宋青的学生,在城墙外玩耍时拾到的,事后并主动上缴捐献给了国家。后来,省文物局考古专家来旬阳考察工作时,王翰章教授考证这枚“独孤信印”为国家一级文物。</div><div><br></div><div> 西魏北周时,大汉民族与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有时矛盾冲突。陕西是周朝发祥地,也是周、秦、汉、唐十几个王朝古都,汉长安文化辐射传播,外延影响甚大。旬阳是古时秦、楚交界的分水岭。古代王族涉汉水而下,到湖北北荆州巡视,途径旬阳。古印意外遗落在旬阳境内,是与当时的史事相吻合的。古印国宝“独孤信印”在旬阳的发现,成为“三秦瑰宝”, 给旬阳古文明史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旬阳县出土的这枚西魏信印,史学文物专家鉴定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印。其特点共有24个印面,由16个正方形和8个三角型组成,其中14个面印有二文,内容各有不同用意或用途:如臣信上疏,用于上奏朝廷公文之用;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称其职位之用,号令三军带兵打仗之用;独孤信白书例行公文,拟稿文之用。有其秘密、机密、绝密之分,总之反映了主人职多权重的史实。古印镌刻印文称金文。汉字书法恭整,苍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这些都是北魏时期印玺。如果单纯从印文看,北魏时期印玺制度非常严格,较之十六国时代确又大为逊色。</div><div><br></div><div> 独孤信对自己的一生,颇为自信。在他的身世中父本或母本多少掺杂着汉人的血统,有部分鲜卑贵族血统,直到最后他将3个爱女都嫁给了不同时代的皇帝,并且成为了宣帝文献皇后、隋文帝杨坚母亲、唐高祖父亲李昞即唐元贞皇后。</div><div><br></div><div> “印象陕西”电视栏目播出过旬阳出土的这枚国家一级文物“独孤信印”。亮相荧屏时,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十秒时间,却闪现了国家一级文物“独孤信印”的文化光芒。作为旬阳人、安康人、陕南人,乃至中国人都会深感自豪和骄傲。</div><div><br></div><div>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安康也涌现了不少篆刻家,只是资料缺乏,古代、近代的篆刻人物我们知之甚少罢了。</div><div><br></div><div> 谈到的安康当代篆刻艺术,首先应该提起的便是苏东垣。苏先生叫苏启明,字东垣,1921年生于石泉池河乡贫苦农民家庭。幼时,读过3年私塾。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考到西安师范学校,翌年,转入安康师范。当时正值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各地,苏先生满腔热忱地报考了西安战干团,后来,又直奔六十九军,经过了太行山到达河北省南宫,直达抗日前线。在前线,随时听见密集的枪声,但部队辗转行军,不能上战场。苏先生失望了,便背上刻字刀和木石图章材料,回到西安。民国三十年(1941)他先后在西安文化报社印刷厂和西安第一防疫大队担任宣传员,通过作画和篆刻宣传抗日。1944年苏先生因病返回石泉县城,先后在城关小学、石泉中学担任教员,从事美术和书法篆刻教学。</div><div><br></div><div> 历来安康举办过很多的美术书法展览,但书法展中顶多加带了一些篆刻作品。篆刻作品在书法展览中只有几件作品,而且每次展览篆刻作品都是旧作,没有创新的作品,实在是让人感到失望。应该说安康当代篆刻的长足发展当起发于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青年篆刻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div><div><br></div><h3> 马清安的篆刻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苍劲浑厚,有的圆润秀丽,有的篆文方折挺劲,有的圆转婀娜。石泉水电厂的穆德新先生也刻了不少好的印章,惜乎英年早逝,没有更多的作品留存下来。几年前安康成立了汉南印社,曾搞过几次展览,影响日渐大起来。</h3><div><br></div><div> 封泥是印章的副产品,也是古人在没有纸张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信物。上古至秦汉,社会上的公文信件大多都写在竹简上,外面放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子把它们捆绑起来后,把绳子结放在方槽内,再扣上一团泥,用印章在泥上压出印来,这块打上印章的泥团,就是封泥。封泥的使用方法,类似过去邮电局的火漆信封。</div><div><br></div><div> 封泥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与印章的本身有着同等重要性。</div><div> 封泥保留了大量秦汉官印的钤痕。笔者存有不少古代封泥,都是当时使用的官印,比如“渭成令印”、 “司马印”这两块封泥。渭成令印方型大约2.1厘米,字迹突出。土黄色,司马二字封泥长约2.1厘米,宽约1.5厘米,白文印迹深黄色,这都是古代官名,人名和地名。它们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制、人物、历史地理等都是难得的宝贵材料。</div><div><br></div><div> 封泥的字体和边栏是钤印时天然形成的,并非有意识的制作。封泥因年代久远,泥制干燥复杂,边栏形态各异,用墨拓印,显得千姿百态,古意盎然。封泥的印文与边栏浑然一体,具有古朴厚美,使人叹为鬼斧神工。</div><div><br></div><div> 因为封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近百年来,金石篆刻家们都把它们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还有人创造了“封泥印章”,成为印章园地的一枝奇葩。所以印章和封泥是分不开的,是补充许多文献记载的宝贵资料。</div><div><br></div><div> 所有这些印面中印都是白文(阴文)印,没有阳文印。如果这些白文再加上封泥这就更完美了。</div><div><br></div><div> 笔者还收藏有一方疑似宋代道教铜方印章。这方疑似宋代道教的铜方印章边长是6.5厘米,通高3.5厘米,与《收藏》杂志2009年二月第104页介绍道教的印章有相似之处,印章的大小基本一样,从印的样子看《收藏》杂志说这枚印章是玄武钮道教印。道教印作为道教的实用法器,有规格格式表现程式化的倾向,尤其是从宋到明一段,持乐观看法的淳风堂主认为,道教印章有特殊的意义,其印面设计常常让人觉得有股神秘的力量,有视觉冲击力。道教印的学术价值也很高,其文字有很多都无法释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由此看来,我们安康的道教文化在宋代是一个高峰期。</div><div><br></div><div> 古币上的书法艺术也是我学习书法篆刻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古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币艺术体现了形制美和文字美,被收藏界誉为“泉文”。</div><div><br></div><div> 中国古币装饰以文字为主,在外圆内方的小小天地之间,书法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字体多变结构飘逸,书体朴质凝重,表现了书法的原始美。秦汉以后的小篆、隶书、楷书、行、草书各有千秋,秦半两和五铢币均用小篆,唐代泉文的书法就逐渐使用楷书,以后各代泉币文字书法一脉相连,以结构端正为主。古币字体丰富,气象万千,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众多书法家们的艺术创作。</div><div><br></div><div> 我国最早使用的印章就是铜印。铜印的使用尤以汉代为盛。铜印的材质一般来说都是青铜,这是一种铜与锡或其他金属的合金,商周时称之为“吉金”。铜印制作分铸和凿两种手法。铸印又分为翻砂和拔蜡两种工艺。翻砂法,是用木头制成的模印,再压入砂中,与铸钱法相同;拔蜡法,是先用蜡雕制印模和文字,然后用泥土包裹作范,加热,泥上面留一个小孔以便范中的蜡液流去,再将熔化的铜汁注入印范之中,冷却后即铸成。凿印则大多用于军中征战之时,因战时急于要行点将封官用,在时间上大多来不及浇铸,故而铜印都由刻印人直接凿刻而成。印文虽嫌草率,但线条挺拔锐利,章法险劲多姿,可谓妙趣横生。</div><div><br></div><h3> 篆刻者应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还有不能太庸俗,搞篆刻更重要的就是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是搞不了篆刻的,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讲修养的人不是篆刻家而是匠人,还有一点,篆刻是一种业余爱好,必须以搞好本职工作为前提。</h3> <h3>百禄图</h3> <h3>百禧图</h3> <h3>百字赞折扇</h3> <h3>百寿图</h3> <h3>百福图</h3> <h3>词人田尔斯填词:一印虽微,天地尽收方寸,案头边,刀声隐隐,纤纤铁线,变幻风云讯。展神风,万峰青峻。痴迷岁月,怎计指间疤慦。购心书,倾囊返困。晨翻印谱,揽胜霄云锦。耀江滨,篆坛才俊。</h3> <h3>穆斯林通讯:2016年10</h3> <h3>追赶超越 秀丽安康 会场</h3> <h3>安康市诗词学会</h3> <h3>汉水女神诗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