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仅以此篇献给曾经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朋友们。</h3> <h3> 1983年4月15日,对我们来说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经国营西安机械厂(113厂)党委决定,与西北大学联合办学的"党政干部大专班"开学!人称之"黄埔军校"。学员实行两年制全脱产学习,参加陕西省自1983年12月度开启的第一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科3个专业即 : 会计 . 英语.党政干部基础科)。这是113厂教育史上非同寻常,也是空前绝后的一次办学。学生源自厂基层和机关党政干部,以个人报名,部门推荐,公开考试的形式录取,最终录取学生34人。</h3><h3> 这些人是幸运的,在自己即将而立和已经而立之年享受了工厂为我们创造的一次系统性学习的机会 ; 同时也是不幸的,由于错过了最佳学习的年龄,其中30岁以下的7人,30岁以上的27人,除两人未婚外,其余均拖家带口上学,开启艰难困苦的学习历程......</h3><h3> 厂里出资金,西北大学负责授课与管理。授课辅导期两年。每半年参加一次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期两年半时间,合格一门发一门合格证书,全部合格领取由西北大学和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签章的毕业证书。</h3><h3> 那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两年半的考试形同参加五次高考(为保证质量,合格率控制在20%-30%以内),大部分同学由于生活负担重,基础差,学习经验不足,学习起来异常吃力......</h3><h3> 这次学习涉猎课程广泛,有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法学.逻辑学.国民经济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20余门基础课程。西北大学派出了时任最强教师阵容,李西彦.何练成.李祥瑞.张奉宣.张书景等10几位优秀教师授课,管哲系李德玉老师任我们班主任。</h3><h3> 系统学习,是一次个人文化素养 .思维逻辑 . 道德观 . 价值观取向的修炼和升华的好机会,是个人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提升的好时机。为此,我们每个学生都格外的珍惜它,在两年的学习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h3><h3> 1985年毕业后,陕西省长李庆伟在西安人民大厦,为荣获陕西省首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员颁发了毕业证书,并请大家看了电影,以资鼓励。</h3><h3> 这种完满收官的幸福感荡漾在每个学生的心田,两年多的付出是艰辛的,但收获是不可估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许多知识点已经淡忘,但这些知识它浸润到了我们的肺腑,化作了血液,长成了筋骨,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认识事物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逻辑,分析和处理事物的能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h3><h3> 34年后的2017年4月15日,这批"黄埔生"在史培林班长的建议和高维忠的资助下,在田万林. 米霞 .苗怡的筹办下,得以重聚(西安大秦酒店)......此刻虽然容颜已变,但当年的激情犹存,好一个热闹景象 ......</h3><h3> </h3> <h3> 此聚应到34人,实到18人(其中书记王树田.张治安.李合学.孟繁荣.高建国.黄石.李一敏.张瑞云 . 尹静9人因故未到 ; 刘胜利失去联系 ; 朱永顺.李醒民.王福善.李启锁.景满德.韩思敏6人过世 。班长提请大家默哀 缅怀 !)。</h3><div> </div> <h3> 32年前的集体照:全班同学和西北大学部分老师合影留念(右起一排居中为厂党委副书记牛海春.西北大学副校长李西彦),这也是唯一一张全班同学照。</h3> <h3> 班里组织旅游的同学合影。</h3> <h3> 部分同学在张萍家聚餐。这顿饭我是主厨哦!</h3> <h3> 筹备组成员,右起依次高维忠.班长史培林.米霞.田万林。</h3><h3> 从设想到实现聚会,历经两个月余时间,寻人,建群,踩点,通知,他们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h3> <h3> 等待</h3> <h3> 班长史培林,满腹经纶,才华横溢。</h3> <h3> 高维忠,襟怀坦荡,敢作敢为。他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精明强干的工作能力。改革开放后,下海创业。目前为某企业董事长。其个人资产上亿,且做人低调,生活简朴,受人尊重。此聚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经费支持。我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h3> <h3> 吴作连,班老大。一表人才,英俊潇洒。当年风华正茂,如今精神抖擞。</h3> <h3> 肖明祖,衣冠得体,温文尔雅。</h3> <h3> 高怀仁,老成持重,睿智聪明。</h3> <h3> 田万林,才思敏捷,出口成章。</h3> <h3> 王军,精明强干, 风趣幽默。幼儿教育的管家首领</h3> <h3> 张艳莹,秀外慧中,活泼开朗。</h3> <h3> 常宝佳,天庭饱满,气宇轩昂。负责中学生教育。</h3> <h3> 马殿行,英俊潇洒,风流倜傥。</h3> <h3> 张翠英,至真至纯,尽善尽美。</h3> <h3> 王国民,两袖清风,堂堂正正。老先进,老模范。</h3> <h3> 张安君,蕙质兰心,从容大方。是班里第一个跳龙门的人,学习未结束(1984.9.)招调陕西省总工会。后改行做金融。</h3> <h3> 曹华清,聪明剔透,简单直爽。</h3> <h3> 张萍,知书达理,秀丽端庄。第二个(1986年)跳龙门至市政府。</h3> <h3> 高玉贵,聪明睿智,性格豪爽。当年最淘气,思维最敏锐,之后官最大(厂党委副书记),如今事儿最多(陕西省律师协会兼职)的四最同学,人称"高低贵"。</h3> <h3> 苗怡,天生丽质,温文尔雅。毕业后改行教育,自己创业,现为某培训机构董事长。</h3> <h3> 米霞,小家碧玉,玲珑乖巧。班里最小的小妹妹。</h3> <h3> 举杯品酒叙旧祝福。有道是 : 人生难相见,重见岁月长。少壮共努力,再见鬓发苍。眨眼三十载,儿孙已成行。 今日举杯敬,一举累十殇。 十殇亦不醉,同祝体魄强。 (借杜甫诗意,发感慨之情---安君)</h3> <h3> 恍若人间老夫妻,原来老僧敬老尼 ; 看似无情似有情,有情无情说不清。---啥事儿没有(即兴发挥:田万林)<br></h3> <h3> 这才是真正的一对原配恩爱夫妻。一场大病让亲爱的她卧床不起,他日夜煎熬,精心呵护,渡过难关......久病大愈后的他们更加珍惜彼此 , 恩爱如初。</h3> <h3> 盛景疑似在仙间,众仙驾临一小院,温泉水滑洗凝脂,伊人已非杨玉环。-----触景生情田万林吟诗一首。</h3><h3><br></h3> <h3> 八仙过海,各显其才。唱最美的歌,颂最雅的诗,献给最思念的人......</h3> <h3> 70岁以上的几位大哥大姐。</h3> <h3> 六十岁以上的兄弟姐妹。右二系年纪最小的米霞同学。</h3> <h3> 最老的吴作连,现年75岁,最小的米霞57岁,年龄差18岁。</h3> <h3> 当年的孩子妈,如今的孙子奶 ; 面老了,发白了,辈儿长了......</h3> <h3> 哼哈二将压着你,不许"浮"起来 ! 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哦!</h3> <h3> «我和张萍 »: 第一次临考前的半个月,我们两人把刚刚一岁多的孩子托付家人,每天吃住一起。期间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没有过多的话语(可能下意识的,都不想干扰当时的学习气氛)。突然一天中午休息,两人相视一笑,满眼泪光,不好意思的同时说了一句话:"想孩子了 !"两人相拥一起,哭了 ......</h3><h3> 在临考前一天晚上,心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找不到底......压力大啊!那个十二月的寒冬,两个人在夜深人静的半夜三更,就着昏暗的路灯,从西北大学走到西门,再走到西稍门,这样来回的走啊......走 !! 以这种方式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h3><h3> 那时的学习之苦没法言表。</h3><h3> 一天张萍由于过度疲劳,走出房门,突然晕厥摔倒......</h3><h3> 我那时时常这样渡过 。每晚九点之后打理孩子入睡,开始看书至凌晨三.四点。实在烦了累了,点上一支烟。两年多,抽完了家里存放的两条红塔山。真可谓 : 深夜点燃一支烟,独自携女登书山,挑灯夜战书山路,苦舟越山扬风帆。</h3><h3> 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那段日子都经历了太大的困难,由于没有深刻的了解,只想用我们两人的学习之苦说明当时的学习情况,请大家理解。</h3> <h3> 当年读过的部分书.课堂笔记和证。转辗几十年,迁居2-3次,没舍得扔掉这些让我第一次灵魂开窍的书本(以后虽然回炉深造,但付出的代价和收获的知识完全是天地之别),虽然今天它已泛黄,但每次重新翻开感觉它仍然是那样的鲜亮......</h3><div> 考完试后,我曾经对张萍说,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学习了,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撕书,把书撕碎从楼上扔出去......其实不然,当再次捧起它们的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激情,从此我释然了......像收藏古玩儿一样,把它们收进了我的书柜里珍藏。</div> <h3>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次短暂的聚会,一次开心的相逢,留给我们的是一生的回味......</h3> <h3> 班长吟诗一首:«纪念黄埔同学聚会» 三十四年路不同,风停雨歇又相逢。云清霞怡一军静,殿高王安合林荣。悲欢离聚何足奇,酸甜苦辣美味中。临别牵手还回首,也叫黄埔老来疯。(注 : 诗中第三.四句均为班上同学姓名中的一个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