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永远的怀念 ——武江(487厂)行

冯春海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线”调整,已有经年。遭遇破产,又是十年。隊成文物,苦涩难言。阳春四月,独自往前。重走武江,以释心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映入此景,仿佛昨天。五十年前,走进“三线”。学习工作,一十三载。事出有因,出走衡山。等量代换,又入“三线”。重回故地,有时也来。最后一次,也有数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同学老师,朝夕相伴。同伴同事,相处和谐。不经意间,蒼海桑田。教舍废弃,触目凄然。厂房坍塌,尽透心寒。杂草丛生,悲凉漫延。昔人远辞,天涯难还。有人做古,难掩泪腺。徒步陋道,默默无言。满目苍桑,难断情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时光荏苒,渐行渐远。流年情景,再难显现。蓦然回首,人寿何年?转眼一世,瞬间一年。古稀将至,善待余年!</span></p> <p>当年万州《三峡都市报》也刋发了武江厂破产清算的消息文章。</p> <p>工厂隊成文物,是骄傲还是苦涩?</p><p> 需要说明的是:驻万军工企业通过“三线”调整,除武江(487厂)、清平(489厂)、永平(452厂)这三家旧址成为文物和江陵(454厂)、长江(6801厂)因地处三峡工程水位淹没线以下早已迁往新址以及留守的衡山(486厂)、长平(455厂)外,其余工厂和研究所旧址被地方征用,如江云(457厂)经改造后成为三峡监狱、716所成为棉麻厂等。</p><p> 衡山厂“三线”调整始于1985年(国家计委、国务院三线办文件下达年),1988年调整基本结束(先于万县其它兄弟厂)。又过了二十年,于2009年工厂在万州区工业园开建新厂,并于2015年从原厂驻地熊家镇搬迁至新厂。现在衡山厂又与江陵厂合并,重组为“衡远科枝有限公司” (486厂) ;长平厂与长江厂亦已合并,重组为“长江科枝有限公司” (455厂) ,并也将进驻工业园(总投资29亿元【据该公司2018年6月14日新闻资讯报道】),但上述工厂旧址目前有的部份或全部仍在用于正常生产。</p><p> </p> <p>《见证万州70年》,其中也介绍了50多年前武江厂等“三线”工厂和研究所进驻万县和万县市的基本概况。</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见证万州70年》截图</span></p> <h3>最后一次光顾,已过十六有年。</h3> <p>重庆市万州区高升镇(巳撒消并入李河镇【即李家河】,如今变成了高升村),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以前叫高升公社,只有一条不足三米宽的人行步道,是家属区职工赶场买蛋买家禽和买蔬菜去的地方。现在新修了好多房子,青石铺成的狭长步道,如今也换成了水泥路面。下中巴车后我顺便进去转了一下,也拍了几张照片,老街只剩一点点了。</p><p> 国营武江机械厂(487厂、通讯地址:四川省万县市第003号信箱) 于1965年落户到当时的四川省万县(现为重庆市万州区),它就坐落在前边不远处的凤凰山下、石船沟边,走入厂区第一眼看过去——淺看依然。 </p> <h3>在家属宿舍第一、三幢之间,一棵老树孤独地长在这里,弯向路人述说着什么!</h3> <h3>最偏远又不通公路的第二幢家属宿舍,就好比重庆市的城口县,更显得宁静与孤独。但我却有独钟,因为我师傅姜正先(武汉)家就住在这里。在那些年里,我要不是在科长嵇安欽(上海)家里蹭饭吃(当年他家住九号宿舍)、就是跑来姜师傅家改善生活。正是:</h3><h3> 宴请总在星期日,频频作客心去急。</h3><h3> 酒桌席上尽兴喝,半夜三更回时迟。</h3> <h3>在地理位置最高的第四幢家属宿舍周围,绿树花草无忧无虑的继续生长着,无论有没有人欣赏!</h3> <h3>第五幢家属宿舍我也出了力,当年(六六年)课间劳动还扛过木头呢。因当时工厂处于基建高峰期,学生经常参加些劳动,如挖基础,扛木料,传瓦,开荒种地(望月垭的山上)等。</h3> <h3>在破败不堪的工矿商店二楼墙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标语清淅可见。在那个票证统领的年代,我们曾在这楼下商店购过物,在楼上理过发,当年物质匮乏也没有磨灭掉我们对生活的情趣……</h3> <h3>看到工矿商店对面第十幢家属宿舍人去楼空,难免有几分淒凉。它静黙着低下头,忍受着孤寂与破败,不知道它能否记得当年的那些主人?</h3> <h3>这是工矿商店侧对面一幢宿舍的背立面,我走前好象还是职工医院,是后来拆除后重建的。诺大的一幢,只有一户“住家”,阳台角落里被拴住的狗凶狠的耵着我,并不欢迊我的到来。</h3> <h3>你说这是哪一幢家属宿舍?问照片里那两个正干农活的一男一女说也不知道。不过,当年这里主人栽下的这棵柏树,长得早巳超过四层楼房顶一大截,仍然巍然不屈,可工厂却倒下了!</h3> <h3>这是工厂当时最好的宿舍之一(第十一幢和第十二幢),能住在这里的一般都是资历比较老的职工和当干部的。但相比于现在都市丛林里的闭塞、拥剂,更有人情味。工作居住在一起,并无明显贫富差距、生活单纯规律,让这里很多人都是“非亲即友”的融洽关系,如今却变成了村民们的柴火堆埸。</h3> <h3>这是在工厂最早时期的原第一道大门处被拆除后掘宽再建的,我在厂时它并不存在。不过九十年代来厂,他们招待我曾在底楼的小餐馆喝过酒、吃过饭呢。</h3> <p>有的村民寄居、“占用”了第十三幢家属宿舍,体验一番“工人”的生活。</p><p> 工人有啥羡慕的?与那些拥权自肥、制定政策的特权阶层相比,退休待遇明显不公,连死后还分三六九……</p> <h3>在幼儿园小院墻壁上,“一切为了孩子”的红色大字,颜色仍然保持着鲜艳,还充滿着当年曾经的温馨。</h3> <p>七十年代初,工厂武装部曾在幼儿园地坝上进行过民兵训练,由六八年转退军人刘方成作教练,当年的“五四”青年节,还在学校操埸边进行过实弹射击比赛。男女民兵,英姿飒爽,那是一个普通人都能拿枪的时代!</p><p> 那些年 夏天经常缺水,图为13、14幢部份家属职工在幼儿园(地势较低)排队接水。</p><p> 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学生和职工曾一起在挖老枝校对面的基础……</p><p> 流年似水,往事已渐封存,很多记忆就如同这多年的照片一样,也淡漠其中。</p> <p>武江枝校(后来成了子弟校)全景,我站在种滿蔬菜的操埸上,当看到两对兰球架子依然还保持着完好时,我除了不得不敬佩当地的村民外,而那种怀旧的味道也总是朴面而来。怀旧不是因为我老了,而是不想忘记!</p><p> 操埸其实早年是工厂露天放影埸(汽车库边上的停车坝,后为足球场),每到星期六晚上,天渐暗下来,埸上的喇叭开始唱歌了,条条小路打手电的、打火把的人们加快了脚步,近的两三里、四五里,远的上十里。我坐在放影机傍(早就占好了位置)回头望去,人头和肩膀,密密麻麻,真是见缝插“眼”。在人们精神食粮单一的那个年代,曾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p><p> </p> <h3>六六年我们首届枝校生就是在这幢教室里(其余的教室、宿舍当时还没修建)住宿、上课、读书。一楼住男生,二楼教室,三楼住女生,中间为老师办公室。现在却惨不忍睹,只剩下了破败不堪的教舍和不知四散到何处的青春岁月!</h3><h3> </h3> <h3>教室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变成了养鸡场。</h3> <h3>鸡也能学懂?它们能知道教室后面黑扳上的几何题还能证明出什么呢?!</h3> <h3>后来在原老汽车库被拆除后的遗址边上重新修建的枝校楼,我的两个孩子九一年、九五年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h3> <p>我们在枝校时,适逢当时中国成了集体“发疯”的“文革”年代,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卫兵,我们曾戴着”红卫兵”袖章参加闹革命,我们也曾走上了全国大串联的漫漫征途……</p><p> 图为“武江捍卫红卫兵战斗兵团”(见公章)六六年发给本人佩戴的“红卫兵”袖章和武江厂革委会制作的毛主席像章。</p> <h3>三三两两的村民穿过工厂第一道大门,这漂亮的柏油马路经过大门进去,从铁路高架桥底下通过、前去约三十米右侧分道,直上凤凰山。</h3><h3> </h3> <h3>去年年底开通的(每天至渝23躺)渝万高铁高升二号隧洞,就穿越过第一道大门的侧面、枝校的后面。一列列”和谐号”火车载着乘客轰隆隆的不时经过,而工厂曾有过的热闹岁月和辉煌往昔——今天就如同照片中的那位老人一样的落寞!</h3> <h3>渝万高铁也高架越过石船沟、横跨工厂公路,从八、九号家属宿舍的遗址上通过。</h3> <h3>从经过工厂的高速列车上看到的工厂一角和枝校楼、“五七”厂及其周边的家属宿舍楼都早已人去楼空,它们曾因和平而繁华,如今又因和平而落寞!</h3> <h3>乘坐渝万高铁经过武江厂的一瞬间(视频,请打开观看)一一列车冲出高升一号隧道,窗外又见春光,岁月匆匆,武江厂已经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时节了!我来不急转身再看一眼,刹那间列车又钻进了高升二号隊道,向万州北站方向飞奔而去!</h3> <h3>医务室(卫生所)什么时候成了倉库?说到卫生所,我不得不想到自己当年在由武江厂包建的川东医院(亦称六机部万县职工医院、6802医院)看病的情况。医院早在八十年代好象并入了重庆第六人民医院(南坪),其旧址(在李家河)如今成了地方某驾校的驻地。</h3> <p>这是我当年在川东医院看病(痔疮)的住院费收据和挂号费单据,那个年代看病都很便宜,而且不用自已掏钱,全由国家报销,不象现在一病回到“解放前”一一如今那吃人的医药费,就象一个深不见底的旋涡,即便家有万金,也会被它卷走,甚至倾家荡产,人财两空!</p> <h3>在第二道大门嵌在墙里的邮政信箱在太阳光照射下格外显眼,在那个时代与外界联系全靠书信往来。说到书信,如今用表达情感的方式似乎已被现代人渐渐遗亡,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似乎不再是书写,而是只要对着手机,就能将缠绵的感情表达得甜畅,淋漓,然而在这种情感传递中是否少了点什么?!</h3><h3> </h3> <h3>这是来自全国各地,扎根深山的人们平时上下班的路(去五车间方向的公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没有曾留下他们的脚印,有的只是满地的凌乱枯叶!真是:</h3><h3> 荒草黄叶铺满地,空悲无奈人归去。</h3><h3> 多少记忆心头起,忧伤无助含泪滴。</h3><h3> </h3> <h3>这电影院在万当时10余家军工企业中也屈指可数。曾经,这里灯火辉;曾经,这里是全厂职工开会、看电影和看文艺表演的地方。在那个文化生活单一的年代,这电影院曾经承载了他们多少欢歌笑语!</h3> <p>电影院分上下两层,戏台亦然,就象今天的大型音乐厅一样,内部装饰气势宏伟,上千张坐椅尽然保持完好、还整齐的排列着,就象人们刚刚散去,只是落满了岁月的尘土。</p><p> 人走了,灯灭了,但阳光依在。我站在舞台中央,光亮阴暗,还有积水。雀鸟见人朴朴直飞,纷纷掉下羽毛和灰尘,显得阴森,是拍恐怖大片的最佳埸地。</p> <p>八七年公司万县片区(452厂、454厂、455厂、457厂、486厂、487厂、489厂、6801厂、6802医院、53所)财务决算会仪在此召开,我有幸第一次观顾。照片里后墙(影院大门傍墙上)贴滿了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电影宣传画,是那个时代人们难得的娛乐大歺。后排右三为本人。</p><p> 下图为驻万军工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同行们(嘉宾除外)、参加当年“军工会计学会”在衡山厂成立时的合影</p> <p>走到第三道大门前,大门紧闭,不见门守。一把铁锁,锁住历史,难锁情怀!</p><p>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无数个星转斗移,我们一生最灿烂的青春年华、我们几十年的光阴,就是在这大门里度过的。它关不住时光,却关住了我们的岁月!</p> <h3>大门进去公路右侧为供应科主要倉库区,其中一幢的第三楼被设置为会仪室,后为工厂”七二一”大学教室。</h3> <h3>七三年首届团员代表大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图为当时的主席台,左一为本人。</h3> <p>七六年至七八年我在这里(“七二一”工人大学)学习了两年(校长于光甫,已故)。</p> <p>耸立在两条公路之间、为工厂最大的露天历志标语请淅可目,随着流失的岁月,“振兴武江”字迹将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时光里,从此历史过后再无历史!</p><p> 今又偶然翻看到在《六机部七九年光荣册》里,工厂荣获了当年“大庆式企业红旗单位”而被载入史册。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刚好也应了“四十年河西”的那句俗语,未能挺到最后!</p><p> </p><p> </p> <h3>诺大的厂区,只留下了很多空荡荡的厂房。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烙上军工印记的老厂房也曾经灯火璀璨、繁华喧嚣、热闹辉煌过。时光荏苒,昔日的辉煌、热闹已经成为过去,只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怀想和一声叹息,但它却消耗了我们几代人的青春……</h3><h3> </h3> <h3>厂区一角,被参天大树包围掩没,机动科(十一号厂房)就隐没在树丛深处。外面是大修厂房,早年曾生产过X8126W立铣,C616A车床等民用产品,我在此上班了十余年。</h3> <h3>早在八五年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出版的《民品锦集》画册中,也曾载有工厂有关加压倉、食品升降机和长轴加工等民用产品介绍。即使到了九十年代,在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与中国画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船舶工业巡礼》大型画册中,也载有工厂与702所共同研制的最深300米潜水装具“中国潜水人”宣传页(下图),可见工厂当年曾经有过的辉煌!</h3> <h3>站在机动科楼上机修组门前,我疑思良久,感概系之:这里曾是我奉献青春、奉献时光的地方。近40年了,眼前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熟习、那样的陌生;那样的迷失、那样的伤感!真是:</h3><h3> 门前荒芜草成堆,楼上屋顶直掉灰。</h3><h3> 人去楼空蛛结网 ,樑上燕子去不归。</h3><h3> </h3> <h3>也就是在这期间(七六年),师傅们(以左下图左起:钟福其【已故】、姜正先、本人和刘大华)带我第一次出了远门,到重庆,成都,宝鸡,西安,汉中,秦川,密云,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济南,上海,杭州、苏州、无钖、武汉等地的机床厂,量具刄具厂,研究所参观学习精密机床的维修(因工厂进口设备较多),历时两个月。那时我暗下决心:有过曾经,不負此生,在设备维修上有所建树!</h3><h3> </h3> <p>从机动科去104车间的水泥公路,静静的躺在荿密的綠树丛中,只有那耐不住寂寞的雀鸟在叽叽喳喳的大声戏闹。</p><p> 它们可比我们人类幸福多了,不必为高房价而烦恼,更无需劳心劳作的还贷!</p> <p>就是在这条公路下石梯,也就是从主公路上石梯(去104车间)的中间处立着足有十多平方米的、用角铁焊成、白铁皮做成的大牌坊现在巳不复存在。曾记当年我俩(楊重民)化了半个月时间画成的《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油画像,根本没想到的是后来成了“走资派”书记厂长“早请示,晚汇报”的“祷告”牌,现在想想为什么?</p> <p>在这牌坊下面,正对公路的右侧过桥便是厂部办公楼,它简朴而庄重的荫映在绿树丛中,它也是工厂的决策中心,工厂很多决定、决议都是从这里发出的。</p> <p>下图是上班路途最远的104车间(其中公路外面的两幢厂房),上图是当年机动科在紧挨计量室下面、恒温厂房旁边设了个维修点;人员有姜正先(武汉)、李昌斌(武汉)、华叙荣(江西)、周菊法(上海已故)、刘大华(武汉),胡昌东(巫溪)和本人。</p><p> 这小屋横跨小河沟,夏天很是凉爽,我在此上班了好几年。因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的植入了我的灵魂!真是:</p><p> 昔日清澈通门前,犹记燕子把泥衔。</p><p> 如今屋后参天树,不见檐下燕归来。</p><p><br></p> <h3>推开104车间厂房铁门,落下好多灰尘,一团日光漏进“天窗”瓦缝,掉落在地上,它不知道这世道已经变了!听远处传来几声令人如在人世间尽头的狗叫声,更显得如此的恐怖与凄凉!</h3> <p>这是104车间围墙外面上凤凰山的石扳小路。记得六七十年代,在上班空闲之余,有时一个人也会悄悄遛出工厂(维修点紧挨围墙有一小门),沿着这条青石小径往山上爬去,然后找个高处坐下,叼着香烟,久久的眺望着山下的工厂……</p><p> 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工厂的那份感情也从来没有改变过!</p><p> </p> <h3>这是工厂“环城”公路外边的第三、四车间(第三张是从五车间方向看过来的,厂房都被掩没在綠树丛中)。当年在这里奋斗的“三线”人,壮志豪情,为了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忠诚无悔的把青春奉献给了山沟,把时光奉献给了岁月!</h3> <h3>这台大型立式车床,銹迹斑斑,残缺不齐,孤苦怜仃的耸立在三车间5号厂房的一角。曾径为工厂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将在落魄中渐渐消亡!</h3> <h3>大修厂房,倉库,铸造车间片区,早年这里的人们忙忙碌碌,奉献青春,奉献时光,一转身,不料却被时光遭踏得这般模样!</h3><h3> </h3> <p>“四个无限”、即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标语,泄漏了这个厂房(铸造车间)的历史。恍惚间让时光倒流,曾经的一切都是那祥的豪情,那样的虔诚,那样的革命!</p><p> 大客车也静静的卧躺在车库的绿树杂草丛中,无缘再上高速。</p><p> </p> <h3>破败厂房,荒芜败落。到处都是残坦断壁,岌岌可危,连记忆都变得支离破碎。几十年了,纵然岁月苍凉,但它们依然屹立。它们不但见证着我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且还承载着那段历史的红色记忆!它们还将在这苍凉中任凭风吹雨打、饱受着无尽的煎熬!</h3> <h3>斑驳的厂房墙壁,铁锈重生的大门,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h3> <p>历史和命运又与这些留守工厂最后阵地的职工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一一破产清算,在商业时代的巨大转折和动荡中,他们下岗了。他们犹如这破败厂房,在落魄中默默承受,在阵痛中悄然面对!幸运似乎永远和他们隔窗相望,也许这就是“三线”人的命运!</p> <p>曾经的那些“干打垒”、砖瓦房屋依然屹立在工厂的各个角落,远远望去,恬静优美,树木掩映,宛如一幅田园图画,只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显得有些苍凉,几十年的建设,几十年的喧哗,终于又重新回归于乡野僻静。</p><p> 即便如此,据看守厂大门的师傅讲,每年都有迁到外地的老职工,还有他们的子女前来这山沟里寻梦、来缅怀;重温“三线”情怀,重拾青春记忆!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藏着许许多多值得回味一生的珍贵记忆!他们又仿佛把这里视着他们的“故乡”,让他们魂牵梦饶,纠结万分,让人不禁迷失和叹息!</p> <p>不是吗,又有曾在武江工作近二十年、于八十年代初就离开工厂的李久彤张莉琴夫妇,在同样是离开工厂几十年、也曾在工厂工作有二十多年的孙吉珩古小华夫妇及其女儿的陪同下,从东北、途经重庆来到万州,来到武江,来到“故乡”,寻找他们那段如歌岁月,缅怀他们那逝去的宝贵青春,重温他们那不变的“三线”情怀,回味他们那深藏一生的珍贵记忆……然而时光却让“故乡”变得面目全非、满目苍桑,让人不禁伤感和失落!</p> <p>这里选择了李久彤夫妇、孙吉珩夫妇2019年10月回厂自录的其中两个短视频。</p><p> 是啊,时光如沙漏般流逝,带走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年华!再回首,已是古稀之年!和他们一样,也许还有更多的人正在赶来寻找、寻找他们那散落的过往……</p><p>(请打开视频观看)。</p> <h3>职工食堂一角,这里离单身职工宿舍很近,每天早中晚三餐都有很多人在这里吃饭。那每天敲打着饭碗排长队、等候买饭的埸景又浮现在眼前:纵队七八列、中午有时上十列,都紧盯着前面的售饭窗口,“整齐”有序。可眼前……哎!真是:</h3><h3> 树木年年青又黄 , 阶前野草掩门房。</h3><h3> 再也不见炊烟起, 凝视无语太凄凉。</h3> <h3>这游泳池刚修好后的那些年热天,每到吃晚饭后,跳水的,游泳的,嬉水的,看热闹的,池里池外,大人小孩,人滿为患。池里人头转动,犹如锅中煮熟的饺子在浮动翻滚。</h3> <h3>灯光兰球場,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兰球架子和电线都还保持原样,不得不惊叹当地村民的觉悟是何等的高。要是换个地方,恐怕早被有人当废品卖了两回了。</h3> <p>七三年工厂首届团员大会集体照就是在这球场内拍攝的,前数第三排左起第六为本人。</p><p> 当年这几百名共青团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他们的命运在此交会,他们的命运都因“三线”也因此而改变,他们把一生最灿烂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个山沟,把时光奉献给了岁月。在经历了六十年代末的激情,七十年代的艰辛,八十年代的喜悦,九十年代的迷茫和新千年工厂的全面溃败,除少有葬落异乡外,都“两手空空”的先后离开,在自己的城市里各自老去!</p><p> 如今,在这歌舞升平的日子里,谁还会记得他们的努力和信仰?谁还会记得那个艰苦岁月砥砺奋进的中国?!</p><p> </p> <p class="ql-block">当年厂首届工会代表大会成立时(73年11月)代表合影照也是在这里拍攝的。</p> <h3>这条通往宿舍、食堂、车间、外界的小径,我不知来回丈量了多少回。</h3> <h3>曾住过十余年的单身宿舍,可如今已面目全非:破碎的窗户,斑驳的墻壁,颓圮的楼梯,坍塌的屋檐,断壁的围墻……,这是时间变迁的语言,无时无刻的在讲述着昨天……真是:</h3><h3> 昔日人多欢笑甜,人去野草满屋前。</h3><h3> 飞燕凄凄南归去 ,只留草木守残檐。</h3> <p>上二楼梯栏长滿了苔藓,寂静的展示着“三线”人当年生活的艰辛,见证着那段难忘的流金岁月!真是:</p><p> 孤寂清冷如梦空,故人远去影无踪。</p><p> 昔日一切皆散尽,如烟往事难随风。</p> <h3>我住第一层,这是房间的中间通道。五十年前,这里住满了机动科的单身男性职工(楼上住104车间的)。我们生活、上班都在一起,几乎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远离家乡,在当地几乎没有亲戚,把所有的亲情都放在了这样的一个大集体里。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这里最质朴的生活和最浓烈的人们留下的痕迹,正在被时间悄然的慢慢抹去。真是:</h3><h3> 房屋还是旧模样,只是蛛网挂滿墙。</h3><h3> 耳旁犹闻屋内响,不见当年老同行。</h3> <p>过多的熟习一定会留下伤感的记忆。就在这个房间,我和同是机修组的、来自上海江南造船厂(436厂)的罗立康、沈鹤良、周菊法(已故)一住就是近十年,从未换过寝室。后来都各奔“前程” ,相继先后离开。 “相守一季,牵挂一生”!真是:</p><p> 站在门口泪眼看,房间破烂声声叹。</p><p> 不尽哀思望窗外,英姿笑貌今何在?</p> <h3>想起五十年前,你们几个、还有许许多多大中专毕业生以及老厂来的师傅们乘坐轮船逆水而上,分别从上海、南京、九江、武汉等地来川,支援祖国的“三线”建设 (上海至万县4054公里【长江客运里程表八三年版】)。五十年后,时过境迁,再也回不到从前。昔日的这张旧船票,亦再也不能登上停泊在码头边的那些过往客船 !</h3><h3><br></h3> <p>这是我们六九年机修组(缺:刘立华【武汉已故】、黄刚【上海】、王小炳【上海】、石奇国【上海】、孙树康【上海已故】、李久彤【齐齐哈尔、枝术员】、刘代华【万县市已故】)全体合影。来自祖国东西南北的我们相见相伴,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印记,后来竞先后各自离开。我们来了,我们又走了。终于发现,我们常常说再见,恐怕有的人、有的事再也不能再见了!真是浮生一埸,伤心几许?!</p><p> 前排左一周菊法(已故),中间左二罗立康,左三沈鹤良,后排右二为本人,前排右二为师傳姜正先,前排左三为枝术员宋美和。</p><p><br></p> <p>这是九十年代初我出差南昌、赣州等地路过九江时,与已调回九江船校(441厂)、原我们机动科机修小组同亊在九航餐厅久别重逢、敞开胃口大喝、持续到深夜的一幕。 左为“老头子”华叙荣(前照片二排一),右为华六长(也是机动科车工组调回去的),遗憾的是尹章福(前照片后排右一)有事刚回老家于都县去了。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相逢苦短,此悢绵绵!真是:</p><p> 那年相逢在九航,别时互赠泪两行。</p><p> 说好来年再相见,谁知一别两茫茫。</p><p> 说到这次出差江西,我不得不想到在滞留于省船招待所时,为了打发时间,我曾写过一篇讨债短文《流泪.下跪.讨债人》,以泻心中之愤,也释途中之苦!可见那个年代企业“三角债”的盛行。</p><p> </p><p> </p><p> </p> <p>我那时在工厂上班时,很少爬上办公楼后面的半山腰来玩过,虽然经过了五十年的风吹雨打,今天的“老鹰石”依然巍然不动,黙默地守望着武江厂!</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过去了,任时光怎么流失,厂区公路外边石船沟里的潺潺流水,仍还保持着当年的清澈无瑕,可我们宝贵的年华今却流逝亦尽!</p> <p>就是在这石船沟边(九号宿舍底下),五十年前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上图左起朱健(上海)、刘大华(武汉)、姜正先(武汉)、周梦兴(江苏)、于光甫(上海巳故) 和本人,还有陈之有(上海、下图)。</p><p> 相遇刹那,转身天涯!他们今在何处?</p> <h3>一辈子时光悠悠,离开武江厂近四十年,多次搬家舍不得丢弃、保存了足有半个世纪的“铁饭碗”,它装满了我对那青春年华的满滿记忆!</h3> <p>五十年过去了,任凭时光怎么流转,我仍然保存着武江厂发给我的《工作证》、“武江厂首届三代会纪念”(71年3月)、“武江厂首届团员大会纪念”(73年10月)、“武江厂首届工会代表大会纪念”(73年11月)和“武江厂民兵射击比赛优秀奖”(73年5月4日)笔记本纪念册以及本人应邀在共青团万县地委、万县市委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上的发言稿(1974.5.4.地委大会堂),这毕竟是我人生重要一段曾经的过往。看到它一一昨日芳华今日老,使我回忆起我是怎么从青壮年慢慢走向老年的!</p> <h3>五十年前的你们一一把青春留给了“三线”!</h3> <p>“这是我从老厂(武昌造船厂【438厂】)来的第一天(1966年6月2日)踏上万县这个城市的土地上,一直呆到武江厂搬家(1993年)”。</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摘自照片提供者《武江情缘》群友谭明慧师傅(前排右二、现居江苏常州)2020.10.13.的卿天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感谢老同事陈胜年师傅制作、并提供反映武江厂50多年前一段“三线建设”者们的珍贵画面的短视频!为了方便观赏图片,我把播放帧幅速度调慢了20%,因而播放时间也由原来的近4分钟增至到现在的近5分钟,好去回顾、品味我们那难以忘却的流金岁月……</p> <h3>五十年后的我们——把老年留给了自己!</h3> <p class="ql-block">在赴渝参加送别师傅姜正先人生最后一程(寿年82岁)的奠宴上,遇见了五十多年前厂里的一些老同事 (视频)。</p> <p class="ql-block">有时,时间就象砂纸,会把记忆最光彩的部分打磨掉,变得有些漠糊。但“好人好马上三线”,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直铭刻在心中!可如今的“退休双轨制”,却使我们被无情的边缘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下为在渝武江厂部分退休职工自发组织的”纪念三线建设五十五周年”活动视频(据另星资料整理不够完整,请打开观看)</span></p> <p>在国家曲曲折折的进程中,我们是和“三线”建设并列度过;我们忠诚无悔、把几十年的黄金时间大多给了国家,为中国的国防科枝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都应该携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p><p> “艰苦奋斗,默默奉献”是我们“三线”人永恒的主题!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把青春留给了“三线”;如今却把老年留给了自己,并逐渐被社会所遗忘!</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献身国防科技建设事业荣誉证章”(国防科工委 1987年);下图为四川省精神文明办、海军驻渝办、重庆船舶公司八十年代末在万县召开片区军民共建现场会会场。</span></p> <p>我们也曾年轻过,岁月象故意捉弄我似的: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风前残烛,春尽颜老”。我怎么活得这么快?还有八十吗?正是:</p><p> 七十光阴弹指过,命不周全成蹉跎。</p><p> 最是人间留不住,红颜逝去花堕落!</p> <p>我们虽已鬓染霜花,但这变老是一种风景,即便早已退休,闲暇时也要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唱歌跳舞、弄棒舞剑、写字作画、“沾花惹草”、品茗小酌等都是我们专属的快乐和幸福!</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以下为本人部分绘画习作</span></p> <p>莫嫌暮景晚,雅趣自然生 (视频)!</p> <p>我们来不及认真的年轻,待自己明白过来,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何况人生苦短,意外和明天,也不知道哪个先来?但和武江厂的命运一样,我,最终也将变成“文物”!所以:<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span></p><p> 夕阳正把黄昏恋,宛成文物有点冤。</p><p> 为此常把自己劝,无柴只要青山在!</p><p> 活到八十算一般,翻过九十才划算。</p><p> 转眼之间过五一,祝福大家都平安!</p> <p><br></p><p>最后一次回头,深情地望过去:难忘的青春岁月,抹不去的一段历史记忆,五十多年的时间,是那么近又那么远,而我从不曾走远,依然热恋着这片热土…… 再见了高升!再见了武江!</p> <p>再见!再见了!(视频,请打开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