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还站得起来,我就不会让自己倒下去---圣彼得堡华人的故事

木木

<h3>摄影 文字 覃华林</h3><h3><br></h3><h3> 圣彼得堡的老城区河道密布,有北方的威尼斯之称,河道两边都是差不多这样风格的老房子,初来乍到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很难分得清每一条街道,总觉得每条街似乎都是一样的,我就曾经迷了路,老是在一个地方兜圈子,找不到我住宿的旅店,绕了好大一圈才转回来找到位置,要是在晚上,那就更不容易找回来了。</h3> <h3>  当我到达彼得堡,第一次走进这里的街道时,便感受到它的苍桑与古朴,那一扇扇窗户和门洞都透出一股陈旧的气息,仿佛那每一块墙砖,大门两旁的装饰都浸透了往日的传说和故事,让人莫名其妙的产生出一种想要追根寻源的冲动。</h3> <h3>  遇到灶王中餐馆完全是偶然。到俄罗斯已经有半个多月了,一直都是吃的俄餐,好在我是一个随意的人,俄餐虽然不太习惯,但也吃得过来,要是能够吃上中餐那当然再好不过了,那几天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也就是到达彼得堡时在地铁遇到的险情影响了我后来的心情,心有余悸吧。9月25日离开彼得堡去往边境的维堡,在那里待了二天后返回彼得堡,到达时已是下午的3点多钟了,中午也没吃饭,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放下行李,就毫无目的的顺着街道往前走,找吃的去,刚转过弯往前没走多远,猛一抬头看到了街面厨窗前吊着的几个红灯笼,眼睛一亮,心里立马涌上一股热流,此时,对于一个游子来说,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在这异国他乡,猛然看到这红红的灯笼时,那种亲近感油然而生,似乎有了回家的感觉,当时的心情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br></h3><div><br></div> <h3> 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家叫"灶王"的中国餐馆,对于好久没有吃到中国菜的我来说,真的是心头一喜,但转念又一想,这里是中国人开的吗,是不是地道的中国菜呢,贵不贵呢,出于对国内的惯性思维,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会不会挨宰呢,犹豫了一下,还是肚子催我走了进去,地道也好、不地道也好,不亲身经历怎麽知晓呢,即便是挨宰,就宰一回吧,顶多下次不来了。</h3><div><br></div> <h3>  窄窄的门面,跟国内不同,俄罗斯的商店门面几乎都是这样,丝毫都不张扬,除非现代修建的大型商场外,即便是小小的门面,可能里面却大得惊人,这可能跟当地的气候特点有关系吧,门楣上的俄文写着灶王餐馆,中国菜。</h3> <h3>  此时那双脚不由自主的就走了进去,进得门来首先看到的就是左边的一个造型,垒起的石头上一个大大的"龟"字,抬头一看,完全的中国风格的装璜,那氛围真的是有了回家的感觉,由于没到吃饭的时间,只有几个食客,右边的巴台旁有一个女服务员在写着什么,后来熟悉了,知道她叫娜塔莎,乌克兰人。</h3> <h3>  门面很小,里面真的是还有点大,穿过那圆门还有一间大厅,右前方还有一间内厅。</h3> <h3>  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内厅墙上挂的画幅,那上面的"财神到"三个字清晰可见。</h3> <h3>  内厅,在里面用餐还是很安静的。</h3> <h3>  找了一个位子坐下来后,服务员拿来了菜单,看了一下,品种还蛮丰富,价格似乎也不贵,点了二个菜:白菜炒木耳、辣子鱼块,又要了一瓶啤酒,肚子饿极了,菜上来后立马享受起来,先猛喝了一口啤酒,真是痛快,接着尝菜,菜一落口,那味道真的是地道,久违了,中国的口味,不是我为他们做广告,菜的确做的好。</h3> <h3>  那鱼块都是纯鱼肉块,刺都剔干净了的,这两盘菜分量都很足,我喝了一瓶啤酒,还吃了一小碗饭,仍然没有吃完,最后打包时老板又额外的跟我加了一碗米饭,第二天中午在旅店里热了吃了,而且吃的也饱,结账时,一共690卢布,加上小费,接近800卢布,相当于80元人民币,吃了两餐,平心而论,在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来说,不贵,而且是地道的中国口味,如果去餐馆里吃俄餐,恐怕起码也要这个价,未必还吃得好,更不可能又吃又带打包带回,至此心里也踏实了。在我就要准备离开的时候,女老板又走了过来,到了我坐的地方热情的跟我打了个招呼并且和我交谈起来,在得知我刚到彼得堡时遭遇到险情并且是一个人来到俄罗斯时,热情的跟我说:“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明天晚上我们自己在这里吃团圆饭,还有一些俄罗斯和中国的朋友,你一个人在外面很孤单,明天晚上你就来吧,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见到我有些迟疑,马上又说:“不要客气,你就当是在家里或者是在朋友那里一样”,听到这里,虽然有些突然但又不好拒绝,只觉得心里有一股暖流涌上来,这样的感觉真的是久违了,因为前几天遭遇抢劫(这个经历我在其它的帖子里再讲,因为我的一句俄语,劫匪中止了抢劫)后的恐惧一直还留在心里,此时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知道,这时的我是不可能拒绝的了。通过进一步的交谈,得知她就是这家灶王餐馆的老板,姓徐,东北人,50多岁了,来彼得堡已经有十四年,此时,我也接受了她的邀请,我想,对于任何一个漂泊在异国它乡、举目无亲的人来说,是没有理由拒绝这份热情与友善的。临走的时候,徐老板叮嘱,明天早点来,先嚐嚐我们自己做的月饼,本来我是准备第二天去皇村,也就临时改变了计划,去了伊萨基耶夫斯基大教堂和彼得保罗要塞,这样的改变再一次的体现了自由行的方便与灵活,随心所欲,自己作主。</h3> <h3>  第二天我如约前往,这是一次小型的聚会,客人中有在圣彼得堡打拼的中国朋友,也有俄罗斯的朋友,那天晚上圣彼得堡的天气真好,天空飘着几朵淡淡的白云,月亮挂在天穹,夜空显得特别的高深、广阔、通透,那月亮又大又圆闪发着清幽的冷光特别的明亮,过去在国内批评人崇洋媚外时,总是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一天我看到的是的确如此,那感觉就是比在家看到的又大又圆,可能是那里的空气好,通透,也可能是地理上的原因,因为聚会,我没能拍下来,然而,这轮明月却为这次聚会带来了温馨祥和的氛围,这场聚会也让我结识了在彼得堡打拼的华人同胞,听到了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也结识了俄罗斯的朋友,那个感受和收获丰富而又生动,是我的自由行当中最难得的亮点之一,这也是自由行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自由行,会遇到许多不期而至的惊奇和惊喜,会在你的记忆中留下重重的印记。</h3> <h3>  这长长的一桌菜好丰富,在远离中国的彼得堡要做出这样的一桌菜是不容易的啊,关键是作料,恐怕都要从中国运来,这里的大厨也是东北人,也是餐馆的老板之一,姓肖,非常豪气健谈的一个人,典型的东北汉子,国家特二级厨师,难怪菜做的那么好,至今我都还清晰的记得他的样子,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远离家乡的彼得堡能够渡过这么一个丰盛的中秋节,即便是在家里,我也未必能这样丰盛的渡过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啊。</h3> <h3>  这位胖一点的穿白色衬衣的男士与下图中的那位女同胞是两口子,在彼得堡开针灸、推拿诊所,他们原先在国内老家的卫生院当医生,收入不高,生活像一盆温热水,他们不甘心就这样浑浑懵懵的过日子,想出来闯闯,他现在的诊所就开在圣彼得堡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旁,这个市场就像国内那样的小商品市场一样,在那里做生意的除了中国人外,还有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一些国家的商人,这些商人有时生病后到他的诊所看病,一般的开开药、打打点滴,他都从不收钱,因此,和那些做生意老板的关系都很好,得到他们一致的尊敬,这在那里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人缘,更多的是安全,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中国人凭借他们的热心、勤劳与善良都能深深扎下根来,并打出一片天地。在这位男士旁穿深色衣服的是在这个市场做箱包生意的张老板,后来,我到这个市场去时,张老板热情的放下了手中的生意,陪我参观购物,并且从他这里得知了在这里打拼的华人的更精彩的故事。</h3> <h3>  这两位客人是姐弟俩,通过交谈和介绍得知他们是俄罗斯籍亚美尼亚人,男士原在移民局工作,徐老板都管他叫阿杜,当初要在这里站稳脚跟肯定得到过他的不少帮助,吃饭时我就坐在他的旁边,可以无拘束的交流。</h3> <h3>  这位帅哥据老板说,有点来头,他的名字我忘记了,他在中国的少林寺待了好几年,学习少林武术,后来又到武当山学习道教武功,学成后回到俄国,现在在俄国办了好几个少林武馆,据说在昆明的街头都看得到巨幅广告上他的头像,像这样的朋友,在那里是必需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古训永远不会过时</h3> <h3>这位彪型大汉和那一位肯定是一对搭档,典型的战斗民族汉子,在中国待的时候吃惯了中国菜,所以经常光顾这里。</h3> <h3>  在这一次聚餐会上,收获最多的恐怕就是我了,我通过他们获知了有关到圣彼得堡旅游的许多信息,扩大了视野,增进了友谊,结交了朋友,我在圣彼德堡不再孤单了,这次我在圣彼德堡一共待了七天,此后每天下午回来就到这里来吃晚饭,可以说,在圣彼得堡基本上都是吃中餐了,渐渐的就和徐老板越来越熟,每次吃过饭后只要生意不忙,徐老板都要坐下来和我聊一聊,我知道,中国人在国外,无论在哪一个国家,要站稳脚跟,开创自己的事业非常不容易,话题自然而然的从中秋之夜的俄罗斯客人官员这里交谈起来,或许是我的好奇心,也或许是一个人经过了无数的磨难后,碰到了一个倾诉的对象和机会,徐老板跟我讲起了她从下岗后来到俄罗斯的曲折而辛酸的经历。</h3> <h3> 写到这里我转换一下角色,以讲述者的第一人称自叙。我是2001年来到俄罗斯的,此前在家里时是一家国营化建公司的财务人员,单位垮掉后下岗,我什麽都没有,没钱、没手艺、没人手,一穷二白,后来跟着朋友来到了俄罗斯彼得堡,来时拿的是旅游签证,刚开始,给人做保姆,也给私人老板当过营业员,由于是旅游签证,所以是非法的黑户,时刻担心警察来查验身分,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后来又到中国人开的餐馆打工,就这样过了6、7年,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拿到了合法的身份证件,那提心吊胆的心才平静下来,但是没过几天,一次我到市场里去买东西时,装有钱和身份证件的包包被小偷偷走了,钱是小事,没有了再去挣,补办身份证件在俄国却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怀着一线希望,我找到市场的保安,留下了电话。在郁闷之中过了几天后,那边的保安终于打来了电话,要我去领遗失的证件,不过需带2000美金来取,我的天,我哪里去找这麽多钱啊,后来还是朋友出面,化了相当于1000人民币的代价取回了证件。</h3><div><br></div><div><br></div> <h3>  取回证件后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平静,渐渐地也有了一点积蓄,正在憧憬未来之时,却又遭遇到一场车祸,我在人行横道上过马路时,被一辆小车撞倒,头被撞了近十厘米的大口子,血流不止,在医院里昏迷了近三天,多亏朋友的照顾,算是拣回来了一条命,从当时发生车祸的现场来说,责任完全在小车司机,但在交警部门调查做笔录时,情况就不是那样了,对方不承认有责且图都画反了,而且对方有证人,我当然不服,但交警部门要我出证人,我一个外国人,举目无亲,哪里去找证人啊,我躺在医院里,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伸诉,最后那个司机一分钱都没有拿出来,大部分医药费都是自己掏的,那个时候身边也没有一个亲人,真的有点绝望了,最后还是帮助我的留学生翻译宽慰我:徐姐,您还是很幸运的,您不仅保住了性命,也没有留下后遗症,这已经是万幸了。这一句话点醒了我,你不服也好、气也好、伤心也好,都没有意义了,放不下想不开那是跟自己过不去,丝毫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只能是自己折磨自己,这都是命,我认了,想到这里,心里豁然释怀,做一回阿Q吧,只要我还站得起来,我就不会让自己倒下去。</h3> <h3>  2011年,我和朋友合伙开了这家灶王餐馆,我们的资金非常有限,请不起人手,许多事情,比如管道、线路、室内装饰佈置等等能自己动手的都是自己动手,开始营业后也不顺利,那时两国关系没有现在好,不时有当地的工商、消防等部门来捡查,没事找事,动不动就罚款,不服就要你关门,一直到后来欧盟制裁俄国,中俄关系紧密后这个情况才好转,到今年的三月份,我们终于盈利了,可见我们经营的艰辛,过去在国内时不觉得,到这里亲身经历后,才深刻的体会到,国家的强大,海外华人的腰杆才直得起来,没有人教你,爱国之心自然而然的就更加强烈起来。我到这里的十几年历尽了艰辛,能够走到今天,有了自己的事业,全靠朋友们也包括俄罗斯的朋友们的帮助,在我困难甚至绝望之时,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渡过了难关,人间的真情与关爱也促使我在别人有困难时,只要我做得到,我也一定尽力相助,去年的除夕之夜,一个挪威姑娘和一个马来西亚的华裔姑娘走到我的餐厅外面迷了路,风雪之中走了进来,问清情况后,我留下她们和我们一起渡过了一个温暖的除夕之夜,这在我是举手之劳,可对于这两个年青人,却会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终身难忘,她一边说,一边走到里间,拿出来那两个女孩在这里拍的一些照片给我看,现在,我这里也有了一些固定的客人,像彼得堡的老布尔什维克,也就是苏联时期的老共产党员、老战士,他们每次聚会都是在我这里,她指着挂在墙上的几张照片说,你看,这都是他们在这里开展活动时的情景和合影,很遗憾,我临走的时候未能翻拍下来。</h3> <h3>  接着,她又拿出一本书给我看,那是当地的老布尔什维克编的书,从封面的文字上看是他们的政治教材,书内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他们非常怀念当初的岁月,就是我这样的外国人看了也都感慨不已,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奔流不息,那些眼花缭乱的风云变幻,刀光剑影,谁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呢。</h3> <h3>  徐老板的奋斗经历深深的感动了我,记得那天我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和她交谈,交谈中突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能不能把她的经历写出来,放到网上去,把灶王餐馆也顺便介绍推荐给要到彼得堡来的朋友们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餐馆的对面就是妈妈旅馆,这里离以撒教堂、冬宫都不远,十来分钟的距离,吃住一条龙,且是中餐,非常方便,于是我问她:“你这里可以拍照吗?”“可以”“那我拍下来回去后发在网上可以吗?”“当然可以,我还要感谢你呢”,“这样吧,你给我一张名片”,“行啊,你可把我的姓名和电话都写出来,告诉朋友们,如果要来彼得堡,可以跟我打电话或者发短信,我可以帮你们预订旅店,你们来了后如果遇到麻烦,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我尽量帮助你们,到这里旅游的景点和路线我也可以为你们提供信息和参谋,能够让朋友们吃好、住好、玩好。”</h3><h3> 写到这,再回过头看,真的是有些传奇的色彩,在彼得堡,我差点遭遇到人生最大的滑铁卢,短短几天中也是在这里,却遇到如此温暖人心的故事,我不得不赞叹,圣彼得堡,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就像圣彼得堡本身一样,它把它的烙印也烙在了我的身上。</h3><h3> 茫茫人海之中,迢迢千里之外,人与人相遇有时是需要缘分的。</h3> <h3>  中秋节过后,我安排了一点时间,去了最大的市场,箱包店的张老板放下手中的生意热情的接待了我,与他谈起在这里打拼的艰辛也是感慨万千,他是河北人,他的姐姐十多年前就来到了这里创业,如今事业有成,三年前,张老板也来到这里,主要是做箱包的另售与批发,和徐老板的感受一样,刚来的那一阵子尽受刁难,这年把才好转,还是要祖国强大才不受欺负,我在张老板的引导下,在一个乌兹别克斯坦的老板那里跟老伴买了一顶真貂皮的帽子,新样式,花了4300卢布,那个老板说,我的喊价是5500卢布,最低也得5000卢布才卖,从样式和质量上看,是不错的。</h3><div> 张老板的箱包店,店面挺大的,他请了一个俄罗斯女售货员在店里帮忙,我在那里坐了一会,观察生意还不错,下面的照片中他旁边的那位女士是隔壁店里的老板,刚好过来,于是留下了这张照片,在这里做生意的中国人不少啊。<br></div> <h3>  这就是我买帽子的店,品种还不少吧,张老板带我买帽子,价格不说,起码不会买到假货,这里对于商品的管理是很严的,比国内要严的多。</h3> <h3>  在圣彼得堡的几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离开这里的头天晚上我到餐馆里吃饭,徐老板说:你就要回去了,今天为你践行,特意为你准备了几样菜,一盘东北饺子,一盘卤牛肚,一盘油焖茄子,外加一瓶啤酒,她说,你肯定吃不完的,剩下的我跟你打包,你明天到莫斯科后再吃。吃完饭后我要结账,徐老板硬是不肯收钱,没有办法,我也只好厚着脸皮收下了,临走的时候,肖老板也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徐老板一道把我送到门口,当时的情景一直到现在都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和他们素不相识,毫无交往,却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接待,令人感动,这在我人生的记忆之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h3> <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自由行的朋友们,朋友们到圣彼得堡可以到这里吃中餐,餐馆所在的街道,名称是:格兰士丹什卡娅街 Гражданская улица 下面图片中右边的人行道上隐约可见的几个红灯笼处就是灶王餐馆。</p> <h3>  下面图片中这条街的尽头可以看到海军部大楼那高高的尖顶,这条街的名称是:沃兹涅先斯基大街 Вознесенский проспект 灶王餐馆就在右边的马路上。</h3><h3><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朋友们的观赏!</p>

彼得堡

徐老板

这里

朋友

餐馆

老板

圣彼得堡

俄罗斯

一个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