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京城的四月,是春华绽放、生机勃发的时节,大约因清明的缘故吧,也成为缅怀先人、故友相聚的季节。借丁竑同学来京祭扫的契机,我们人大附中初67.4的11位同学又聚在一起,畅叙友情,其乐融融。</h3><h3>这些年同学们已有过多次聚会,但每次仍时有"新人"加入,这次又有两三位是近50年后第一次见面!最初的辨认虽然有些艰难,却是聚会中最戏剧性的环节。当年在学校,丁竑和涓涓常形影不离,如今就有几位指"丁"为"徐",引来哈哈大笑的同时,也把大家一下子拉回到五十年前。同学们有的长高了、有的缩个了,有的富态了,有的瘦削了;步调一致的是,脸上都爬满皱纹啦!话题一个接一个,谁最聪明-总打瞌睡,被老师叫起来提问却从不出错,让老师无可奈何;谁"蔫正经",平时不吭不哈,却常打"小报告"-"她上课又小动作了;谁是始终如一的淑女,当年就文文静静,如今是贤妻良母;谁是始终不变的笑脸-当年是顽皮的笑、"坏坏的笑",如今是弥勒佛的笑;哪个跳得最高、哪个跑得最快……七嘴八舌的"揭老底"中,大家仿佛又回到曾经的校园,我眼前的每个人似乎又都是当年的模样。退休后的同学们,还在各种忙碌中,生活丰富充实。最值得钦佩的是小弟同学,几年前收养一残疾女婴,千方百计为她治疗;如今小琪琪不仅已康复,还漂亮可爱,上了幼儿园中班。如此善举,令人赞叹!</h3> <h3>还有几位没到,"五朵金花"迫不及待先来一张!</h3> <h3>帅哥们英气不减当年。海平说堪比"四大金刚"</h3> <h3>有美女自称我们是"七仙女下凡"、像不像?</h3> <h3>挺西带来汽酒让同学们频频举杯,我带了苗子的最爱"二锅头",酒后吐真言"有酒、有同学们,足矣"。</h3> <h3>"金泰一品轩"比较接地气,餐厅在地下室,环境不够优雅。但包间不收费不设最低消费,能自带酒水;精品烤鸭、鱼头泡饼及各式菜肴分量足味道好。是大众聚会的好地方。</h3> <h3>每次同学聚会,心头都会涌起一些思绪。下面这张照片是保民提供的。1965年暑假,成立新同学随父母迁往安徽,临走前刘老师带同学们到颐和园欢送。那天我却因故未能前往,第二天专程到张自忠路成立新的家中送别。我和她是比较要好的同学,开始还有通信,文革后断了联系,也不知她现在何处?</h3> <p class="ql-block">一群天真的小伙伴。自左至右:王建新,胡玲玲,韩亚玲,简菊玲,杨海平,刘洪娟,李国平,成立新,徐涓涓,梁少武,于觉元,李一华,马冀黎,刘小民。刘荫基老师。</p> <h3>从10点开始与丁竑的"单聊",到争先恐后的"群聊",五个半小时不知不觉过去。远在台湾、深圳的亚玲、建新,通过微信收看着"实况转播",感受着聚会的热烈欢畅。感谢洪娟、挺西、小弟为大家记录下欢聚的时刻。</h3><h3>人虽老,情绵长。不论岁月如何流逝,少年时光始终沉淀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每每触摸,就会感受温暖,感受真诚。</h3> <h3>自左至右,后排:冀黎、海平、保民、挺西、苗子、小弟;前排:岩凌、洪娟、涓涓、丁竑、觉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