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印象|何家英 女性之美

方朔

<h3>何家英</h3><div>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div><div><br></div><div>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桑露》、《舞之憩》、《杨开慧》等。</div> <h3><b> [编者按]何家英一直是一个站在世界工笔画发展浪尖上的领军人物,他不只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作出了本人的贡献,同时还在为中国工笔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发展做着矢志不渝的努力……</b></h3>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何家英 街道主任</font></h3> <h3><b>&nbsp; 1981年,何家英作品《街道主任》横空出世,在中国画坛惹起了强烈的反响,令美术界大为震惊。这位活生生的人物以其复杂的思想、霸气的个性以及略带傲慢的笼统完全超越了文革时期所延续而下的“红光亮”创作风格,把人物画从笼统的政管理拉回到了“人格”的层面。</b></h3><div><b><br></b></div><div><b> 1983年作品《山地》已然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这幅表现农夫劳作场面的作品被何家英大胆的置入东方油画的古典颜色中,背景在晦明中逐渐消逝,人物镶嵌似的获得了一个主体的地位,高贵的古典颜色将普通的劳作场面及人物提升至这样宏大的主题层面。人物坚硬的脊背结构正意味着庞大的中国农民群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幅作品深邃厚重的油画效果中有着丰富的中国绘画言语,这正是中西绘画相融的高妙之处。其视觉言语的丰富性以及由此构成的画面气氛是传统手法无法完成的。</b></div><div><b><br></b></div><div><b> 《山地》之后,何家英迎来了本人创造生涯的高峰。在此后大约五年的工夫内,他相继创作出《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等一系列惊动一时的作品。其扎实的写实能力、精巧的场景design、浓郁的抒情效果,展现出工笔人物画新的时代魅力。</b></div><div><b><br></b></div><div><b> 何家英成功的完成了传统工笔画的古代转型,他把东方绘画的学习纳入到中国画的体系之中,在融合中东方绘画视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激活传统工笔画的伟大质量,使其在表达古代生活的过程中完成了古代工笔人物画形状的建构。</b></div><div><b><br></b></div><div><b> 何家英以杰出的言语才能和学究式的研讨将工笔言语引领到一个自在的高度。他的画,不因工而匠、不因细而腻、不因色而艳、不因彩而丽,在消解了“表意”与“技法”之间的矛盾后,画面呈现出一种轻松的视觉美感。</b></div><div><br></div>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何家英 山地</font></h3> <h3><b> 纵观何家英三十多年来的作品,很难找到脱离绘画“表意”的绝对孤立的技法。在他的画面上,技法总是在表现画家情绪、意图时才焕发出特有的活力与韵律。何家英以此辩证的处理了言语与画意之间的关系,从而消解了工笔画中刻板匠气的习气。在一切的言语元素中,何家英的线条最值得我们留意,虽然他与传统勾勒线条一脉相承,却有本人的个性,即在游丝铁线的游动性线条之中添加钉头鼠尾描,同时强化线条对书法性节拍以急徐、抑扬顿挫等丰富的用笔和墨色变化提升线条的滋味和品格。以此将线条从结构再现的写实层面提升到写意境界。观赏何家英的用笔和线条,至妙处时,似能听到音乐般扣人心扉的旋律。</b></h3> <h1><b>何家英:美的女性和女性的美</b></h1> <h3>何家英是一位既重视题材内容,又重视绘画内容的画家。<br></h3><div>  </div><div>在他的题材内容中最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是对女性的表现。在艺术中(广义的艺术是包括诗和文学的)对女性的表达历来是一重要的题材领域。在女性主义的前期曾有论者认为这是男权文化的产物,对这个简单的命题笔者不能苟同。因为这个结论在话语结构上还是犯了将本体问题社会化和政治化的错误。因此笔者认为对女性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还是女性的美,女性的力量,女性的生命地位所决定的。人类从古希腊文明就开始这种对女性的认识,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司艺术和司爱情的神是女性,并且是同一位女性,可见女性更接近艺术。</div><div>  </div><div>虽然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情感和爱无可讳言的最本质根源是性爱,然而自人类成为文化动物之后 ,对女性的爱和情感在内涵上就大大地丰富了,于是从性爱扩充到德性的爱、智性的爱和审美的爱。</div><div>  </div><div>何家英对女性是具有一种特殊而强烈的表达欲望的。他认为女人是神圣的。他将对女人的感受、理解和爱转向了审美。在对女性的表达上他是理想主义的,他遵循着古典主义艺术的法则。他对女性的认知和理解剥离了社会学的层面,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女性总是被置于一个超时空的表述结构中,在这结构中只有自然和女性共存。因此何家英艺术中的女性是自然和神性尤物,它同时也是何家英人性精神和人格理想的对象化——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在艺术中感觉画家笔下的女性最终是超越了女性而指向了生命的美和生命的神圣。</div><div>  </div><div>何家英说,他极喜欢南唐李后主的词。并且说后主词对他的精神和艺术的影响非常的大。人们知道李后主作为文学史上的大词家,其艺术可以说是超绝千古、古今独步。王国维在其著名的《人间词话》中对李后主评价极高,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王国维还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后主词的评价摆脱了传统文化的人伦视界的局限,而进入了生命哲学和艺术哲学的境界。</div><div>  </div><div>李后主词的境界的伤感情蕴深深地感染并影响了何家英。使何家英的艺术中浸润着一种诗性的悲情,在这个悲情中,女性的美是和人生无根基性的命数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就使何家英的女性美表达和美女画划清了界限。何家英的艺术表达女性题材升华成了女性主题,他的女性主题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美丽、青春、纯净、高洁、母性、化育和内在教养等等。</div><div><br></div><div>的确,人对于至美和至好事物的认识很容易和它的反题联系起来,正是这种联系使人们产生悲剧和宿命的情怀,而艺术则是为人类延续和珍藏美好事物的最好形式。</div><div>  </div><div>这,或者就是何家英女性主题的美学境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