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里......

老宝山007

新 的 启 程<div> --《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里......》新书编制启动</div><div> 张伯清</div><div> </div><div> 初春的上海,早晚温差还是比较大的.但春姑娘还是向我们走来了,街边的柳树冒芽了,公园里的樱花盛开着......</div><div> 2017年4月1日,在西方人称为"愚人节"的日子里,一群初入老年人行列但精神头不输毛头小伙的身板硬朗的人从上海的各个角落奔向一个地方--曾经的上海重工业基地闵行江川路.他们选择江川路上的"聚鑫阁"饭店不是简单的聚会,也不是单纯的喝酒唠嗑 ,而是要讨论决定他们今后一段日子里要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件大事--编制《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里......》新书.</div><div> 这群曾经在保卫祖国领土--吴八老岛的斗争中作出贡献的呼玛连老战士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大嗓门,走进"聚鑫阁"就会听到他们诙谐的言语和爽朗的笑声,小店也为之热闹非凡。</div><div> “今天的日子你们还记得吗?48年前的今天,党的‘九大’胜利召开!我们上海第一批知青乘船前往大连转车去黑龙江呼玛插队 ”憨厚的吉平原把准备了好久的话告诉大家。这位第一批赴呼玛插队的老知青,呼玛连的老战士对呼玛、对呼玛连有着及其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为寻找呼玛连战友竭尽全力,通过他找到的战友不计其数。今天的话题由他开启再是合适不过的了。</div><div> “今天主要请大家讨论‘关于编制《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里......》新书的事宜”当年的连长,如今刚过七十生日的他依旧口齿清晰、声音洪亮。随着他的娓娓道来,关于编书的意义、做法、时间节点、要求及编委会成员组成的说明等事项一一摆在了大家面前。“呼玛连为保卫祖国领土作出了贡献,寻找呼玛连战友的艰辛历程就是我们对五百余名战友的怀念之情,把它写出来就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崔坤用坚定的语言表达了出书的坚定决心,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位战友。</div><div> 把呼玛连经历作为人生大事的潘鼎荣闪动着浓眉大眼激动地说“寻找战友不容易,把它写下来更不容易,但我们有决心迎接挑战!”。当年的通讯员如今的老杨 (永年)接着支持这项决定。曾经的呼玛连九班长如今定居加拿大的凌洪武这次回国探亲在百忙中通过多种手段寻找到了当年的副班长--吴慕发,今天他也承诺一定写好寻找吴慕发的经过,为新书作贡献!同时他还表态要继续完成寻找战友章小龙的任务。新增补编委的王捷根激动地表态“不负重托,完成重任!”......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一起鼓掌通过了“ 关于编制《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书籍相关事宜的安排意见” 和“关于成立呼玛连文艺小分队的意见”。</div><div> 难以掩饰激动心情的崔坤举起酒杯感谢战友们的理解和支持!在一片为“启程干杯”的欢呼声中大家把杯中酒一饮而尽,表达了激情担当、勇于完成任务的呼玛连精神!</div><div>正式话题过后就是轻松的战友情了,连长不停的接受着敬酒;年龄最小的刘建新频频举杯与战友干杯续情;刘小龙、葛恩伟这对“老冤家”坐到一起就相互“抬杠”;周立明还在不断的叙说寻找战友的故事;吉平原还在不停的赶场;杨永年看着连长的历史文章思索着;潘鼎荣、凌洪武聊着呼玛连的事;杨勤章、张伯清则不停的抓拍“瞬间”......</div><div> 时针一分一秒慢慢地在时钟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但分别的时候还是要来到。在多次饮下告别酒还是迈不开步的情况下,大家留下难忘的合影,依依不舍含泪握别,相约再次相聚时,寻找之书已烂漫!</div> 关于编制《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书籍相关事宜的安排意见<div>             </div><div> 为了更好的弘扬呼玛连精神,凝聚呼玛连战友,拟在完成《呼玛连》编印出版的基础上,继续编制出版《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书。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div><div> 一、成立《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书编委会</div><div> 主 编:崔坤</div><div> 副主编:吉平原、胡大军、张伯清</div><div> 编 委:耿丹平、施志明、奚谷青、潘钢、潘鼎荣、杨勤章、杨永年、宋云波、王捷根</div><div> 下设三个组:</div><div> 稿件组: 负责联系战友、稿件的征集、初审等任务。</div><div> 组长:吉平原 成员:杨永年、潘鼎荣、施志明、宋云波</div><div> 编辑组:负责初审后文稿的编辑、排版及印制等任务。</div><div> 组长:崔坤 副组长:胡大军 成员:奚谷青、潘钢、王捷根</div><div> 影像组:负责新书封面(底)的设计、文稿的配图及编制《呼玛连影像专辑2》等任务。</div><div> 组长:张伯清 成员:耿丹平、杨勤章</div><div> 二、撰稿要求</div><div> 1、时间跨度:1983年至2017年。</div><div> 2、书稿内容:撰写自呼玛连解散后寻找战友建立沟通联系的动人故事(作者与被找战友的关系、寻找的开始时间、过程、寻找到后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及与呼玛连战友会面的时间及情景等)。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向上,可读性强。</div><div> 3、书稿形式:散文体文章或诗词。</div><div> 三、编辑要求</div><div> 1、由责任编辑按照散文集要求对初稿进行修改愠色并配发相关图片后提交编委会审定,最终由主编定稿。</div><div> 2、应以精品为目标,求质不求快,为公开发行打好基础。</div><div> 四、时间进度</div><div> 1、征集书稿--2017年4月--12月</div><div> 2、编辑时间--2018年一季度。</div><div> 3、审核定稿时间--2018年5-6月</div><div> 4、印制时间--2018年7-8月</div><div> 5、与呼玛连战友见面时间--2019年前</div><div> 五、经费来源</div><div> 由赞助和战友自捐相结合解决</div><div></div><div> 2017.4.1 </div> 附件:<div>1、散文概念</div><div>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div><div>2、主要特点</div><div> “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div><div>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div><div>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div><div>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div><div> 3、分类简介</div><div>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div><div>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div><div>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div><div>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div><div>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div><div>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div><div>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 范文<div> 今日邮书 </div><div> 崔坤</div><div> 《呼玛连》首发日快一个月了。由于上海阴雨连绵,直到今天老天爷才把雨住下。可是天阴阴的,又一股寒潮袭来,天气风大阴冷。我给朋友寄书的亊,不能再等了,趁着不下雨把书寄出去。</div><div> 好久没去邮局了。我捧着装了八本书的纸箱子,挤上了去往莘庄的公交车,20分钟后下了车,捧着箱子来到了莘东路邮局。进门后发现邮包裹处没有顾客,心中暗喜,今天来的真是时候!</div><div> 服务员验箱子并递给我邮单时,她说:带身份证了吗?我说没带。她说:没带不能邮,十月一日起一律带身份证才能邮东西。我傻眼了,望着她说:我好久没邮东西了,不知道新规定。她说你家远吗?我说廷远的,你能通融一下吗?我的话音刚落,身边一个20来岁的小姑娘说:用我的身份证可以吗?服务员说可以。小姑娘说:你快点添单子,我有亊要走。我喜出望外,添好单子,小姑娘在单子寄件人栏签上她的名字,服务员帮我用粗笔在箱子上写下我邮寄地址。我把箱子交给邮寄人,小姑娘交给他身份证。</div><div> 办理结束,我把身份证交给小姑娘后,说了声谢谢,她蹦跳着跑出了邮局。看着她的背影,她一定是带着助人为乐后的喜悦才蹦跳着走的。</div><div> 这让我很感动,我们的下一代大有希望啊!</div><div> 小姑娘叫吕诚,我祝愿她快乐成长!</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 寻 找<div> --写在《寻找呼玛连战友的日子里......》开篇之时</div><div> 崔坤</div><div></div><div>战友啊,</div><div>你在哪里?</div><div>你是在东海之滨的黄浦江畔,</div><div>还是在西南云贵川?</div><div>你是在太行山脉的脚下,</div><div>还是在东北平原和黑龙江岸?</div><div></div><div>战友啊,</div><div>你在哪里?</div><div>你是在工厂矿山,</div><div>还是在机关医院?</div><div>你是在军队武警,</div><div>还是在学商种粮?</div><div></div><div>噢,战友啊,</div><div>这么多年,</div><div>其实你一直都深藏在,</div><div>我的心底里!</div><div></div><div>自那年吴八老岛,</div><div>枪炮声骤起,</div><div>战火硝烟弥漫的时候,</div><div>我们同生死共进退,</div><div>结下的生死情缘,</div><div>铸就的铁血兵魂,</div><div>书写下了我们青春共同的精典!</div><div></div><div>战友啊,</div><div>当战火硝烟散尽,</div><div>我们就像红色的种籽,</div><div>飘散在祖国各地,</div><div>生根开花结果。</div><div></div><div>抚摸着当年的征衣,</div><div>看着珍藏的那一袋,</div><div>吴八老岛的麦种,</div><div>在梦中又被连队的号声惊醒!</div><div></div><div>战友那熟悉的身影,</div><div>那脚步和身影,</div><div>又都在我的心里升腾。</div><div>五十年过去了,</div><div>五百余名战友啊,</div><div>因为想你们,</div><div>我们开始了三十多年的寻找......</div><div></div><div><br></div> 东山再起之 <div> 兄 弟 情</div><div></div><div> 奚谷青</div><div> </div><div> 自二月十八日搭乘季卫的车一起到叶秀全老家浙江上虞玩,二十日返回。在家呆了几天,总感到有些怅然,有些百无聊赖。细细想来,竟是没经受住来自他老家那青山绿水冥冥之中的袭扰和田园醇厚风情的召唤。二话不说,三月五日我又一次来到秀全的家乡,这一住就是半个月。 秀全翻造祖屋的动机是为我们这些年过六旬的兄弟们到此游玩做准备的。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大声咧咧道:“我要把老家的房子重新整一下,你们退休了,到乡下玩,好有个地方住。” 一语中的。 三月小山村的夜晚,很有些寒意。空旷的客堂间,我和秀全缩在屋隅一角的小方桌对饮。清冽香甜的自制米酒顺着嗓子流入灼热的胃中,腾起一股酒气直冲脑门,我有些眩晕。已经喝了不少了。虽然知道米酒的后劲很大,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热情真也放不杯。当然,我喝得多,秀全不善这玩意儿,陪我喝,少了点,但也超量了。 “谷青,当年如果不是我费尽周折找到你,你能与呼玛连的战友们相聚吗。你的排长碰了点灰,缩回去了,只有我,懂吗?臭玩儿!”秀全的大嗓门几乎又要将我淹没。 “是是是,没你,我死定了,”我朝他举了举杯应付道。 “赤那,你没良心,说点好听的让我享受一下。”秀全那张涨得通红的脸直逼到我眼前,迷离的眼光散乱地在我眼前晃动,两只手不停地上下挥舞着。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随手压下他的手,“你有点醉了,”我说道。 “没劲。明天我还要种毛豆,腌梅干菜,你自己吃,我不陪你了。”秀全说着,晃晃悠悠站了起来,上楼睡去了。 我知道他敏感了。 不是吗? 我有些兴味索然,独自连掫两杯。</div><div> 很多时候,呼玛连老战士聚会邀请他参加,他都会打电话给我,然后兴致勃勃地来,见到我,先上下审视我一番,“嘿嘿”笑两声,便歪着头,硬要和我坐一起。酒过几巡后战友们开始相互劝酒,大家喊着、闹着、喝着、手舞足蹈着,自然,他就有些被冷落了,就看到他自酌自饮。那张有些僵硬的笑脸,时而对着这边瞅瞅,时而对着那边看看,以示高兴。但每次看到我时,他的脸便生动了起来:眼角下垂,瞳仁在眼白的拉动下灵活地转动起来;颧骨皮肤的皱纹向两边拉开,双唇微启,一副得意相。 就像为了兄弟们退休后有个休闲地,他回到老家,推倒祖宅重建一幢三上三下的农居,然后得意地向我报喜;就像他一边使劲地捣鼓着那只陶缸里的梅干菜,一边津津有味地说:腌好一大缸笋丝梅干菜,分给你们带回家,到时吃起来就能想起我。我,就像他建起的房子、陶缸里的梅干菜一样,是他最得意的、经常在他面前晃悠,活的“产品”! 四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我是记不住了,可他却牢牢地印在脑海里。按叶秀全的叙述,我知道了一个大概。七三年吧,我准备坐船返回生产队,结伴同行的是同院子的儿时小伙伴及他的朋友叶秀全。船到大连后我们又一起住在我父亲的一个老战友家。到呼玛,当客车经过他俩的生产队停下时,叶秀全力邀我到他们队里玩几天,我谢绝了。我与他几十年前也就这一面之交。二十几年后当他和吉平原站在我面前,我没认出他来。平原倒是大卖关子,硬要我猜他是谁时,我是根本不知道他是谁。</div><div> “他是我们队的,叫叶秀全,”吉平原介绍道。我向他打了个招呼“你好。” “他不是呼玛连的,但,是他找到你的,”吉平原又说道。 “哦,哦,”我应付道。心想没有平原他能找到我?瞎啦咯。 “嗤,你小子还是老样子,清高。”平原有些不快地说道。 在逼仄的小饭馆内,我急切向平原询问原呼玛连我所知道姓名的战友情况,平原娓娓而谈,一时间便也冷落了叶秀全。他静静地坐在一边听我们说话,热切的眼光一直望着我,偶尔夹上几口菜,喝上一口酒。时间在飞速流逝,不觉已经很晚了。我停止了询问,平原也闭上了一直没停的嘴。 “我们坐的是刚下水的东方红大客轮,老扎台型了!你在船上教我和李子打桥牌,在床沿上挂一串钥匙,看船在海中的摇摆度,讲朱可夫回忆录;在大连,住在你父亲老战友的家里,你忘了?回到队里和平原说起,他说你也是呼玛连的,”叶秀全对着我,突然冒出一大串没头没脑地话来。 我愕然道“有这事?” “当然,你好好想想。” “好了,不早了,明天还要上班。反正有的是时间唠。”平原说道。 “我就是要找到你!嘿嘿。” “你也是呼玛连的?”我问道。 “怎嘛,不是呼玛连的就不能找你?”叶秀全那喝的通红的脸,那咄咄逼人眼神,那几乎蛮狠的说话语气令我不得不开动脑筋去努力回忆以往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div><div> 第一次交往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无非是牛逼哄哄的夸夸其谈,回到队里后再经吉平原的渲染,便有些不凡;进而他认定我是他可交的朋友。不过,在呼玛连靠牛逼哄哄的夸夸其谈是没人搭理的货。他说回沪后就想找我,苦于当年那些一起下乡的知青们,有的客居他乡,有的为生计奔忙,难以联系。“有时真想算了,一个臭玩意儿,带着前进帽,老卵吉格的。”他看着我笑着说道。“虽这么说,但我一直没有放弃,”他又补充道。 一晃多年过去,吉平原回来了,并也安顿下来,他又燃起找我的念头。直到一九九八年,他托吉平原找我。平原估摸我可能在电视台工作,于是托人询问,没有结果。“这小子不在那工作,不知猫在哪里,找不到,”平原回复秀全道。秀全无语。不久,秀全调至港资企业工作,地点在青浦。青浦有不少知青是我们队的。由于秀全的工作性质,他与这帮青浦知青交上了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拐弯抹角终于打听到我的下落,于是就有了小酒馆内的相聚。 “难?再难我也要找到你。怎么样,服不服?”秀全咧着嘴,大声向我嚷道。 看着他得意地神态我能说什么呢,“兄弟,兄弟。”抱着他,我只能这么回答了。</div> <h3>吴八老岛战歌</h3> <h3>呼玛连战友情--潘钢</h3> <h3><font color="#010101">欢迎更多战友写稿投稿!</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