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美是故乡,最苦是乡愁</h3><div>——潘庆玉《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案例分析</div><div><br></div><div> 高涵 学科教学(语文)</div><div><br></div><div> 一、学习背景分析</div><div>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顾名思义,群文阅读就是在课堂中,教师以一个主题或者多个主题为课堂学习主线,并围绕该主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与学习,最终完成学习目的的过程。群文阅读,将课堂学习的内容由一篇课文拓展到多篇课文,极大丰富了课堂容量,同时也在发展学生思维,解放学生思想等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div><div> 在群文阅读兴起的大背景之下,如何上好一堂群文阅读课这个问题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困扰。如何选择阅读文本,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容量之下串联起多个文本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下同时把握多个文本……这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一定是失败的。那如何上好一堂群文阅读课呢?本文以潘庆玉老师在重庆某初中的《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案例,探讨现代诗群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与新思路。</div><div> 二、教学过程</div><div> 上课伊始,潘老师为了消除学生们面对新老师的紧张感,提到了重庆的特产火锅,又以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火锅引出了篆文的“乡”字。潘老师让学生想象看到“乡”字能想到什么,同学们纷纷回答家乡,乡音,乡愁等。接着,老师吟诵了古代几首代表性的乡愁诗,并告诉同学们,当他们长大后离开家乡,心中思念的也会是重庆的一方山水与美食,并写出篆书中背井离乡的“背”字。情感的铺垫完成后,老师展示出了本节课学习的四首现代诗李广田的《乡愁》、纪弦的《一片槐树叶》、井出博正的《北国之春》以及海子的《黑翅膀》。</div><div> 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自己默读诗歌,读准字音,体会诗歌内在情感。读完后,老师问同学们在这四首诗中都读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纷纷回答有一种淡淡的乡愁。体会了四首现代诗共同的情感基调以后,老师以“猜一猜”的方式引导同学整体感受四首现代诗。在“猜一猜”环节中,老师给出了四个问题:哪一首诗表达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哪一首诗最能唤起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乡愁?哪一首诗中蕴含着较多的古典诗歌意象?那一首诗的意象比较抽象、陌生和朦胧?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诗的感受,针对这四个问题分别给出了《一片槐树叶》、《北国之春》、《乡愁》和《黑翅膀》的答案。整体感知本首诗的大致内容后,老师又以要求同学按照诗歌的难易程度对四首诗歌进行排序。同学们纷纷表示《黑翅膀》最难,其他三首难以程度相似。</div><div> 整体感知之后,老师把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乡愁》、《一片槐树叶》和《北国之春》、《黑翅膀》。为了便于小组探究,老师给出了同学们三个问题:乡愁是由什么引起的?诗人的思念是什么?诗人在诗中最感人最打动你的是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探究每首诗歌中不同的乡愁。</div><div> 《一片槐树叶》的学习中,学生表示诗人的乡愁是因为那一片沾着泥土的槐树叶引起的,诗人也是因为看到槐树叶而思念大陆。这种思念大陆的感情不仅仅是感伤苦涩的,也有一种憧憬着能够回到大陆的希望。也就是这份最复杂的感情才最打动人。合作探究的任务完成后,潘老师引导着同学们对《一片槐树叶》进行深入探究。老师把诗歌的第一节的诗的顺序换成了:这是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而又是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全世界最美的槐树叶。通过调换诗歌顺序的比较,同学们通过感受诗句不同的顺序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片沾着故国泥土气息的槐树叶下诗人的乡愁。</div><div> 《北国之春》和《乡愁》的探讨学习中,同学们先是分享了自己对三个问题的感知。老师结合着同学们的答案,又与同学们一起赏析了《北国之春》中语言重章叠句之美以及对《乡愁》中“故园旁小池塘”的景象的想象,引出诗人看似是在思念故园旁的小池塘实际是对故乡景物、父母至亲的深深怀念。</div><div> 课堂中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就是对海子诗歌《黑翅膀》的学习。同学交流后表示,诗人海子的乡愁是因为看到了黑夜中的北方七星而引起的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同学朗诵诗的最后一部分“飞回北方,北方的七星还在北方,只不过在路途上指明了方向,就像一种思念,她长满了我的全身,在烛光下酷似黑色的翅膀”指出了正是这种强烈的思念最能打动人心。老师听完同学们的思考以后,带领着同学们对诗歌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同学们思考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充满希望还是痛苦,是懦弱或者是坚强?同学通过分析诗歌的倒数第二小节指出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这种复杂的情感下又有一种坚强。也正是诗人对故乡充满思念,内心满是忧伤与孤独,这种力量才会化成黑色的翅膀引导着诗人回到故乡。老师在肯定同学的回答以后,又引导同学们思考“黑翅膀”的意象与前面三首诗的意象有何不同。同学们纷纷指出“黑翅膀”的意象是诗人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前三首诗歌中实际意象的存在。最后,老师以海子《眺望北方》一诗激发同学想象力,引导同学想象诗中“我在岩石上凿出_______,眺望光明的七星”。老师在黑板上把原来“背”字的篆书化成了一双蝴蝶的翅膀。</div><div> 课的最后,老师希望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阅读现代诗,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写自己未来心中的乡愁。全课结束。</div><div> 三、案例分析</div><div> 1、合理的文本选择</div><div> 群文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据什么样的群文主题选择哪些文本。文本选择的合理与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效果。在月是故乡明这一群文阅读专题中,潘老师紧扣“乡愁”这一主题选择了四篇文本。这四首现代诗共同的主题都是在抒发诗人的乡愁。但在具体表达上又各有不同。《乡愁》一诗蕴含丰富的古典诗歌意象;《一片槐树叶》借槐树叶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北国之春》唱出了异国异乡下游子的思乡情;《黑翅膀》是借想象中的黑翅膀这一意象诉说了对北方故乡那一份深深的爱。乡愁之情是抽象的,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地域、不同诗人的眼中又是具体的。乡愁之情相同,但在诗歌的具体表达上又风格各异。这样的文本选择在宏观和微观上对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与观察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在文本难易程度的选择上,潘老师选择了难易程度不同的诗歌,既有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如《一片槐树叶》、《北国之春》,也有需要仔细品味思考的诗歌,如海子的《黑翅膀》。难易适度的文本,张弛有度的课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又能有利于丰富课堂容量,解决“群文阅读”时间不充足等问题。</div><div> 2、巧妙的问题设置</div><div> 群文阅读的阅读文本选择完成后,如何将诸多文本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一些群文阅读课上,“群文”是有了,但是却往往被教师把课上成了一篇篇分裂的课文,毫无整体框架可言。也有一种误区是教师太过于追求群文阅读中的整体框架感知,而忽略了课文中独特的美。因此,在群文阅读中要将整体框架与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就需要进行巧妙的问题设置。</div><div> 潘庆玉老师在让学生分组探究诗歌时,为同学们提供了三个问题:乡愁是由什么引起的?诗人思念的是什么?诗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打动你?让同学们分别带着这三个问题去探究赏析四首诗歌。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作为一个整体感知的框架线索将四首诗歌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可以在边读现代诗的同时边探究这三个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本课主体“乡愁”的整体框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现“乡愁”下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独具特色的诗歌意象之美。整体框架的架构完成后,如何在整体之下最大限度还原诗歌的特色呢?潘庆玉老师又巧妙的设置了深度探究这一环节。通过“调换诗句顺序”“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人情感”等问题探究,从而完成对各首诗歌的深入学习与探究,还原现代诗歌最本真的特色与美。</div><div> 3、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div><div> 我们进行现代诗群文阅读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孩子感受现代诗独特的形式美与音韵美,让孩子了解现代诗,喜欢阅读现代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现代诗,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想象的窗户,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自己做诗人的能力。所以,在现代诗群文阅读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已成为必要。 </div><div> 潘老师在《月是故乡明》现代诗群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大量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如在《乡愁》一诗的具体感知中,老师让引导学生想象在“只是故园旁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这样的情境之下,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之下,从一开始的生涩到想象力逐渐绽开,最终,在学生的描述之下,一幅故园池塘图出现在我们眼前:绿油油的杂草下,蟋蟀在弹他的琴;清澈的池水里,鸭子在唱他的歌,鱼儿伴着歌声跳着舞。想象力的激发,调动了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思维与写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div><div> 《月是故乡明》现代诗群文阅读教学为我们探索初中现代诗群文阅读教学之路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借鉴。一堂好的语文课精髓所在,是如春风化雨,于无痕处点化,无形中熏染。也正是在这浓浓的情感熏陶中,我们感受到了“最美是故乡,最苦是乡愁”的这一片深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