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现在篾制工艺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提篮、筲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等等。</h3> <h3> 家住东山寨村的杨启贵,今年已经70多岁,从事篾匠这一行也有50多年了。年轻的时候被人请到四处做篾活,挣几个钱持家糊口,因为手艺好,在当地小有名气,更有其他村慕名而来请他出山的。随着年岁增高,杨老汉不再出去做跑活了,在家里弄了一个小作坊,有人需要什么家什,直接到家里告诉他尺寸,过几天来取就是。</h3> <h3> 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所以做篾匠的人很吃香,我们通常称为师傅、匠人,当然要做个好篾匠,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篾匠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得练得扎实。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做根扁担,要上肩轻松,刚韧恰当……做出来的竹器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乡亲们都很喜欢,自己心中也满是成就感。</h3> <h3>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年轻人都怀揣梦想外出务工了,部分在家的有一种"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中"的思想,现在的农村很难见到篾匠的身影了,认识杨老后才意识到,有些传统手工艺虽然珍贵,但当我们意识到需要有人去传承时,它却已经再也无法传下去了。</h3> <h3>划篾,每片篾的用途都不一样</h3> <h3>一双饱经风霜的手。</h3> <h3>老人的胡子头发已经花白,但是做起活来依然麻利。</h3> <h3>编织出来的精美家什</h3> <h3>一条布满刀痕的板凳陪老人走过了很多岁月,老人百年以后,这门手艺也会随之带走。</h3> <h3>老人的小孙女,乖巧漂亮,但是也不可能继承他的手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