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莎草纸、罗赛塔石碑及其他(埃及行纪之四)

KBW1945

<h3><font color="#010101">  除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罗塞塔石碑和莎草纸,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闻所未闻的东西,更不别说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参观了埃及博物馆,我对这三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形象文字是古埃及人的一大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古埃及人崇拜文字,认为文字具有伟大神圣的力量,古埃及象形文字,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直到公元四世纪才失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形象生动的字体之一,其特点是,摹描实物,刻画逼真,书写工整,图与颜料,兼具装饰艺术之功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尽管古埃及象形文字,没有持续发展成为真正的字母文字,但其中的单辅音音符号被看作是字母文字的萌芽,对腓尼基字母的产生,起了重大作用,许多菲尼基字母符号符号就起源于古埃及形象文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象形文字有近千个,从结构意义上看,又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组成。表意符号是用一些图形符号,表示所指的具体事物的含义。表音文字的产生和运用,丰富了古埃及人的语言词汇,他们能够把复杂的抽象的概念,通过其发音表示出来,从而扩大了新乡,象形文字的使用范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千百年来,书吏们将莎草纸,平铺在写字板上,用饱蘸墨色的笔杆,挥洒自如,让象形文字和莎草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真实的记录了古代埃及的社会历史文化,对古老的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埃及是文献记载最丰富的文明古国,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归功于莎草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莎草纸,是古埃及人的一项重大的发明,采用纸莎草的茎杆加工而成。纸莎草,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直立坚硬高大,像芦苇一样丛生于尼罗河附近的沼泽地。然而,莎草纸造纸术,究竟是何时发明的,至今,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古埃及的莎草纸的发明,比中国的造纸术的发明要早得多。莎草纸,不仅传承了古埃及文明,而且对保存其他地区的文明成就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等,都曾使用过来自埃及的莎草纸,书写文献,内容包括法律,宗教,天文,地理,文学等,是了解古代社会,极其珍贵的第一手材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但是莎草纸易受潮,易燃,不宜长期保存。至今流传在世的纸草文献十分有限。目前,仅发现了近十万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埃及,逐渐取代了莎草纸的垄断地位。莎草纸逐渐被人们遗忘,销声匿迹了千余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0年,埃及首任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回国后,开始研究已经失传千余年的造纸术。首先他逆流而上,寻找莎纸草,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苏丹南部,找到了莎低草,第一次引种到开罗的尼罗河畔。引种成功后,拉加卜进一步钻研造纸术,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揭开了古埃及人造纸的奥秘。1977年,他获得了种植和加工生产莎草纸的国家专利,并在法国荣获莎草纸的研究博士学位。于是,加拉卜在开罗尼罗河畔建起了莎草纸博物馆,集研究,展览,生产和销售于一体,是埃及最著名的旅游点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提起埃及,人们都会想起巍峨的金字塔和静静流淌的尼罗河。但是,金字塔和尼罗河不会讲述历史,还原古埃及的概貌,主要还得靠记录人类活动的文字史料。公元前四千前,最早的象形文字己经出现,在石刻,壁画,莎草纸文书上都有遗存。可惜,由于历经劫难,古埃及文字的读法,早已失传,后人无法解读。十八世纪以前,埃及的历史,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学者们只能凭晚期希腊罗马作家的个别记载,拼凑成残缺不全的轮廓。公元十八世纪末,历史的机遇,终于出现了。</font></h3> 罗塞塔石碑,堪称称一把打开古埃及文明宝库的金钥匙。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和破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798年7月,拿破仑远征埃及,一个法军军官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的罗塞塔城的一座旧城堡里,偶然发现了一块刻满字符的黑色石碑,拿破仑下令将石碑运到开罗,招来两名专家,进行考证。1801年,法国败于英国和土耳其联军,根据协议,法国把在埃及发掘到的大部分文物,转交给英国,包括罗塞塔石碑,被运抵伦敦,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至今。(幸运的是即将开始的英国之行,将使我亲眼看到这块具有里程碑的石碑)<div>  罗塞塔石碑,为坚硬的黑色玄武岩制成,高约115厘米宽,73厘米,厚28厘米顶部两端和右下角,均有残损。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象形文字,祭祀文和古希腊文。尽管无人知晓这些早已失传的文字,但那些对古埃及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学者们猜测,三种文字刊刻的内容很可能是一致的。</div> 1802年有学者首先把古希腊文译成英文,得知碑文的内容,是埃及祭司集团就祝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而发布的一份歌功颂德的公告。这一进展,大大的激发了学者的研究热情,他们试图彻底的破译罗塞塔石碑。英法学者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经于找到上面两种文字即古埃及象形文字,祭祀文与古希腊文的对应关系,破译了大部分的象形文字。罗塞塔石碑破解了这套古老而神秘的文字系统,从此,人们得以解脱古埃及的文明与历史,恢复他们的各种生活场景,使埃及文明大放异彩,学者们纷纷地著书立作,并因此而新建的一门科学,埃及学。<div>  开罗博物馆之行让我对古埃及象形文字、莎草纸、罗赛塔石碑的知识连成一线,对古埃及文化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这是我的埃及之行的一大收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