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近五十年的战友情怀

星斗

<h3>  黄锡添是1968年,我是1969年入伍铁道兵7师31团1营3连1棑1班的战士,我是机枪手,他早我一年当兵,人高马大,1.9米的大个子却只能当机枪副手。当年全班十几个人睡在一棑大统铺上,我俩就象夫妻一样,挨着睡了几年,二人感情很深。1973年退伍时,互相在对方的笔记本上留下家庭住址:我依稀记得他是广东省番禺县万顷沙公社年丰大队人……</h3><h3> 十年后的一个机会,我曾只身独闯南粤,在那千万年由海浪冲积而成的海島――万顷沙的小漁村里与老战友有过徹夜长谈。</h3><h3> 35年后的今天,我侄儿忠良通过各种渠道,终于为我联系上失联多年的阿添,于是,便产生了这部“美篇”传奇:</h3> <h3><br></h3><h3> 由于广州城市扩张,原番禺县己更名为番禺区,而万顷沙公社己划归南沙区。但万顷沙的路牌依旧为我们的寻访指引方向。</h3> <h3><br></h3><h3> 老战友的家还是建在那条大长堤上。而过去的小漁村因那年的一阵龙卷风,被刮得荡然无存。现在的漂亮小洋楼比比皆是,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虽然村里街道略显小气,但小洋楼的建筑装饰己显示这里的人口袋里装了不少钱。</h3> <h3><br></h3><div> 木棉树是南粤象征,火红色的木棉花更能引起人们浮想。老战友门前的这棵木棉树己有136年树龄。那怕那年的强劲龙卷风都没让它屈服。依然挺拔,雄居南沙大地。</div> <h3><br></h3><h3> 高我大半个头的阿添退伍后曾当过民办教师,也曾在令人羡慕的供销社工作。因当地有养儿防老的习俗,所以他老想生个儿子。没想到连续三胎都是女儿。那个年代的情况可想而知。丟工作,回原籍务农……</h3><h3> 可能干的阿添不甘寂慕,几十年如一日,就在木棉树下开个日用小商店,夫妻俩带着三个村姑,日子过的也不错。巧的是:如今女儿多更是二老前世修来的福份。</h3><h3> 我俩身后便是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百货商店,旁边是他和三女儿、女婿共建的漂亮小洋楼。</h3> <h3><br></h3><div> 两位老战友夫妇留影。</div>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兵油子还是蛮靓的呀!</p> <h3>1983年我千里寻友,独闯南粤时在万顷沙街上与黄锡添,黄伟林(老三连上士采买)合影留念。</h3> <h3><br></h3><h3> 阿添与我兄弟在他三女儿家品茶叙旧。</h3> <h3>丰盛的海产品盛宴 热情待客</h3> <h3>奔七老兵 品酒言欢</h3> <h3><br></h3><h3> 象阿添一样高挑漂亮的三个女儿和女婿们纷纷上台敬酒。那份情,那份爱,不言而喻,都为这段近半个世纪的战友情怀唏嘘不止……</h3> <h3><br></h3><h3> 老战友的第三代个个都是小精灵……</h3> <h3><br></h3><h3> 阿添的小孙女普通话讲的很标准,六年级的小班长一直充当此行的导游,翻译。而且还要我为她题词,临行前我特地和她合影留念。若干年后,这张像片将为其带来无限念想。</h3> <h3><br></h3><h3> 我老伴也来广东湊热闹。</h3> <h3>在风景秀丽,宜居宜业的珠江畔游览留念。</h3> <h3>侄孙和孙大圣</h3> <h3>现代化大都市里的百年老巷</h3> <h3>在这百年老巷里留个确有一种怀旧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