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笔者来到永西村,在村东头的核桃树下与捐肾母亲贺姚珍不期而遇,此时的她背着一捆柴火,脸色红润,看到笔者,她绽开了笑容,热情的邀请我到她家做客,看着眼前的这位老母亲,我也为她的术后恢复感到高兴。</h3><h3> 在贺姚珍家,两鬓已布满白发的老母亲忙着为笔者烧制酥油茶,不一会儿给笔者端上冒着热气、飘着香气的酥油茶。我们的话匣子就此打开。</h3><h3> 她告诉我,看到术后的儿子能独立生活,她难掩心中的激动,有时候夜半时分都要从梦中笑醒呢。就在一年前,这位普通的母亲为了挽救患尿毒症的儿子,毅然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给儿子。"现在老三(李晓龙)好了,这个家才算是完整的,我们的生活有奔头,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贺姚珍告诉笔者说,她对一切都看得很开,生活辛苦点没事,只要没有病痛,家没有散就是最幸福的。虽然丈夫几年前不幸去世,但她还有儿子,希望今后的生活中家庭成员里一个都不能少。在接下来的摆谈中,笔者了解到她在人生中遇到过的两次重大打击。</h3> <h3>第一次打击是丈夫的不幸去世,贺姚珍十九岁时从阿坝州金川县嫁到东谷乡永西村,贺姚珍的丈夫李孟元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不仅有一身好力气,而且还是劳动的好把式,什么活在他手里都做得有模有样的,为了使妻子及家人过上好日子,李孟元打零工、挖药材、砍木头,几年下来也积攒了一笔当时在村庄中算起来数目不菲的存款,家境也逐渐的好了起来,率先修建起一座三层高的楼房,并在村中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不久,三个孩子的先后降世,虽然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少的负担,然而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孩子们每天都绕在他们的膝前,听他们讲故事,整个家庭中充满了天伦之乐。改革开放以后,李孟元和贺姚珍乘着改革的春风,每日走出晚归辛勤的劳作,家道逐渐殷实,成为村中首屈一指的万元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李孟元和村庄中的几位小伙子到山顶上砍木料,不幸被从柴火卷下山谷,当即昏死过去,当他醒来时,自己已经昏迷了两天两夜,在这期间,妻子衣不解带的坐在他的旁边进行护理,看着妻子,李孟元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在妻子的细心照料下,几天之后李孟元就能拄着拐杖在村庄里走来走去,几个月过后,李孟元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能独自一人到处行走。然而一年过后,李孟元感觉从自己的右手手指尖传来阵阵酥麻的感觉,在吃饭的时候,手里的筷子会莫名其妙的落到地上,他没有在意,以为是劳累所致,然而后来这种酥麻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最后发展到自己的双腿上,在行走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突然摔倒。颈项部有强硬的感觉,活动受限,颈部活动有弹响声,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触电样感觉。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他最终答应去做一次彻底的检查,当医院将检查结果放在自己面前时,李孟元和妻子抱头痛哭,原来就是那次摔伤,颈椎处有了一点骨裂,虽然愈合,但是在断裂处有了骨质增生的病症,且更严重的是,骨质增生的位置是往里面长的,因此无法手术,随着骨质增生的不断增长,压迫了里面的诸多神经,所以才会有酸麻和摔倒的现象发生。医生建议只能运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李孟元和妻子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虽然经多方治疗,然而病情愈发严重,李孟元最终瘫痪在床。几年里,为了给李孟元看病,他们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变卖了家中的大小牲畜,然而还是杯水车薪,她只好到亲戚朋友家借钱,原本殷实的家庭最后变成债台高筑。多方努力也没有挽回丈夫的生命。贺姚珍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后,毅然决然的踏上丈夫曾经走的路,要么背着厚厚的棉被到海拔五千米左右的雪山顶上挖药材,要么推着载着几百斤重矿石的架车在烈日爆射的矿山上挥汗如雨的工作,要么拿着斧头到大山深处砍伐树木……,几年内,她没有下过一次街,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没有尝过一颗糖,她的内心深处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将这个家庭维持好,让自己的孩子走上幸福之路。几年下来,她和大儿子李军军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债务,并在老房子前又修建起一座房屋,二儿子李晓虎和小儿子李晓龙也非常的懂事,在学校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看着孩子们很懂事的样子,贺姚珍舒了一口气,她终于可以给天堂中的丈夫送去一丝慰藉了。</h3> <h3>人生的第二次打击是三儿子李晓龙患上尿毒症。就在贺姚珍一家人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更大的灾难正悄悄的降临到这个刚走出阴影的家庭头上。无情的病魔又一次光顾到小儿子李晓龙的身上,2013年9月开学的一天,有一次上体育课,李小龙忽然感觉到自己头晕脑胀的,浑身无力,他没有在意,认为是自己伤风感冒了,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力气,更要命的是无缘无故的流鼻血,在教室里黑板就像是条状似的忽上忽下,很多字迹模模糊糊的重叠在一起,老师知道后,立即送李小龙到甘孜州医院就诊,经州医院权威人士检查,初步诊断为尿毒症。学校当即通知家长到州医院。接到这个噩耗时,贺姚珍正在田地里劳动,这消息犹如晴空霹雳,贺姚珍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似的,这位刚走出困境的母亲眼前一黑,晕倒在田地里,下午时分,才渐渐的苏醒过来。看着两个儿子红肿的脸,想到远在康定州医院等待就诊的三儿子,看着这个曾经残破而今稍许有点起色的家庭,贺姚珍知道在这时候自己千万不能倒下,如果她倒下了,那这个家就会支离破碎,她要去救赎自己的儿子,不然死去的丈夫不会原谅自己的。她强撑起自己的身体,准备了简单的行李之后和拿上家中的所有现钱之后连夜向康定赶去,当来到甘孜州医院时,看到李小龙那张苍白的面容和绝望的眼神后,她的心底流着血,然而在孩子的面前,她作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给儿子例举了许多战胜病魔的事例。其实她从主治医生那里得知,这种病即使在当今医学发达的时代里,也没有最好的根治方法,只能无限期的透析或者找到肾源换肾,此时此刻,她感觉到前路是那么的渺茫,这个家庭仿佛就是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中孤独的前行,如无根之浮萍似的,自己想要拼命抓住一棵救命的稻草却是那样的艰难。有几次,她独自一人走出病房在折多河畔默默的思索,看着滚滚而去的河流,想到已经逝去多年的丈夫,还有在生命边缘徘徊的孩子,她真有一种纵声跃入折多河里随丈夫而去的想法。就在她抓住栏杆准备跳下去的一刹那,眼前浮现出李小龙那双渴求生命的眼睛,耳畔仿佛又回想起丈夫弥留之际交代的话语,她知道,自己在这时候绝对不能离开孩子,不然怎么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呢,她毅然决然的擦干了泪水,迈着虽然漂浮但是充满坚定的脚步向病房走去。</h3> <h3>一月有余,很快,带去的钱花完了,贺姚珍安排老二李小虎照顾李小龙,带着大儿子李军军回到家中筹集治疗的款项。当回到家里时,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地里的庄稼已被邻里自发的收割完备,家中的牲畜也喂养得膘肥体壮的,门里门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仿佛主人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自己家似的。邻人们听说贺姚珍回家的消息后,不约而同的来到贺姚珍的家里,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不幸家庭的慰问,有的掏上200元钱,有的送上500元钱,一夜工夫,邻居们募集款项高达20000余元,看着眼前红红绿绿的钞票和和蔼可亲的一张张面孔,听着邻里人们安慰的话语,贺姚珍和大儿子又一次感动得涕泪交加,用下跪磕头的形式感谢邻里的资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得知永西村贺姚珍家小儿子得了肾衰竭疾病的消息后,东谷乡党委、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向全乡人民发出求救信,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共募集善款10000余元。带着这两笔充满人间爱意的款项,贺姚珍又来到州人民医院。然而在透析治疗中,那医疗费用就像是一张血盆大口,两月有余,募集到的善款和多方筹措的资金就捉襟见肘。为了后续的治疗,这位母亲又一次回到家中,并及时的将情况如实的上报给东谷乡政府,东谷乡政府得知情况后立即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多方筹措、发动全社会力量"的方案,并将情况以书面求助的形式上报到丹巴县团县委,团县委接到求助信后向丹巴县企事业单位、工厂、学校发出倡议书,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共募集到善款50000余元。在这半年内,贺姚珍的两个儿子也到处打零工挣钱,加班加点的劳动,虽然脸上充满了倦容,但是为弟弟治疗费用的积累尽到了自己的一点责任,他们的脸上也绽放出难得的笑容。有了这几笔资金,孩子的治疗费用终于有了保障。然而透析只能延续孩子的生命,而不能治本,要彻底的根除疾病的隐患,只能换肾,然而换肾治疗又是何其的艰难,首先是肾源的寻找非常的困难,而且即使找到合适的肾源,那天文数字的医疗费用又使这个原本风雨飘摇的家庭举步维艰。这时候,这位伟大的母亲暗地里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就是将自己的肾捐给自己的孩子,虽然这要冒很大的风险,然而这是救治儿子的唯一办法。当她把三个儿子召集到一起宣布这个决定时,三个儿子都异口同声的反对母亲,因为他们知道母亲的身体本来就很差。李小龙更是坚决的拒绝母亲。几天内,这个原本和睦的家庭里出现了一次次激烈的争吵,李小龙的两个哥哥都希望自己成为弟弟的捐肾者,理由也非常的充分,他们说自己年富力强,肾很健康,将自己的肾捐给弟弟成功的几率将会是最大的。然而母亲也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两个哥哥今后的路还很长,没有健全的身体是不行的,第二是自己的身体没问题,经过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劳动,身体很结实。第三是自己和李小龙是母子关系,配型绝对会成功。第四是在今后还要依靠孩子们生活,因此孩子们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行。几天之后,孩子们在母亲的坚持下终于屈服,答应了母亲的请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子二人来到成都市华西医院,经过几天的严格检查,从医院里传来好消息,母子配型成功。当接到配型成功通知书后,她看到了一丝生的曙光,这位原本坚强的母亲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几天后,医院要求他们回到家乡等待手术通知。捐肾的路不是那么的简单,它因为涉及到器官的捐献,这点国家有严格的规定。回到家乡后,她找到户籍所在地东谷派出所,要求出具李小龙和自己的母子关系,东谷乡派出所和有关部门特事特办,一路绿灯放行,几天功夫,所有的证明都已经办好,如今,这位母亲的脸上才有了一丝笑容,终于松了一口气,李小龙继续在州医院接受每周两次的透析治疗,自己在家中耐心的等待华西医院的手术通知。</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2015年7月,是母子做换肾手术的日子。手术前,母子俩被隔离,没机会说几句话就被分别推进手术室。</span></h3><h3> "我的儿子怎样了?"术后,这是贺姚珍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h3> <h3>如今,已一年过去了,李晓龙在成都一家大型超市里打工,每三个月到华西医院复查一次,据医生介绍,手术很成功。虽然贺姚珍身上的刀口还经常会疼,可一瞧见儿子那充满活力的脸,看到儿子能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她就满心安慰,"儿子在,希望就在!"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