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记忆

凡间微尘

<h3>那片在雨中摇曳的芭蕉林</h3><div>在漫长的梅雨季节昏昏欲睡</div><div>油纸伞下银铃般的笑声</div><div>惊醒了在如伞的蕉叶下酣睡的鸟儿</div><div>冗长而潮湿的梦</div> <h3>泥泞土地上的青纱帐</h3><div>亭亭玉立着她们多汁的躯体</div><div>收获的季节来临</div><div>挥舞的蔗刀</div><div>收割着生长了一季的甜蜜</div> <h3>南国温暖而湿润的季风</h3><div>滋养了她们娇艳欲滴的容颜</div><div>花瓣雨飘落</div><div>给大地母亲披一身赏心悦目的玫红</div> <h3>海滩上散落的贝壳</h3><div>是被粗心的海潮遗忘在岸边的海的耳朵</div><div>捡贝売的孩子</div><div>收藏着五光十色的关于大海的传说</div> <h3>  从出生到七岁之前,我从没离开过家乡那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长到能跟着爹去山上种地时,爬到山顶也只能看到被山峰遮挡和藏在大山褶皱里的那些和我们住的小村庄没啥两样的村子。爹娘偶尔出远门走亲戚会朋友,只带了漂亮似洋娃娃的妹妹去,这样以来,我唯一能走出小山村的机会也被剥夺了。娘说小时候我不光摸样长得丑,还整天嘟着嘴不爱讲话,属抡十巴棍也打不出个屁来的闷葫芦。翻出童年时和妹妹的合影看看,的确是个丑丫头,胖脸蛋,肿眼泡,塌鼻梁,丑得真让人无话可说。难怪父母不带我出门,是有点对不起观众啊。还好自己的脑袋瓜不算笨,上学后每个学期结束时都被老师和同学们敲锣打鼓地送回家去,当时这种仪式是学校对级部成绩最好的学生的奖励,家里满满一墙都是我的奖状,三好学生,学习标兵,学雷锋标兵,算是个听话好学生。送得次数多了,父母也习以为常,好象我考试次次拿第一是理所应当,连最初的夸奖之词都省略掉了,这使我自尊心大受伤害。只到洋娃娃妹妹上学后因成绩不佳被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点着额头训斥,说怎么就不象姐姐那般会读书,我才小小地虚荣了一回。现在想来有点可笑,但当时听妹妹回家和父母说因学习成绩不好挨老师熊,心里还是有点小小的幸灾乐祸。谁让他们不带我出去玩啊,跟着爹娘出去走亲戚的妹妹回来后把吃过的好东西娓娓道来,馋死我啦!</h3> <h3>  上二年级时,回家探亲的爷爷说要带我去南方上学,我高兴得差点忘了姓啥。自己到学校办了简单的转学手续,班主任老师嘱咐了好多话,总之是要我到了新学校要好好学习之类。那时也太小了,只顾着自己高兴,连个招呼都没和老师及同学们打就跑掉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h3> <h3>  爷爷的探亲假结束了。看着在火车站送我们上车的爹娘和妹妹们,心里也没觉得有多难过。倒是娘拉着我的手直抹眼泪,要我听爷爷的话。火车启动,缓缓离开站台,我趴在车窗上看着爹娘和妹妹越来越小的身影,眼泪流到了手背上。为了不让爷爷看到,只好一直伏在窗边装睡觉。吃饭时爷爷买了盖浇饭面包和鸡腿,堆在座位中间的小茶几上。那种盛在铁饭盒里上面堆着肉片和青菜的白米饭闻着香喷喷,面对这些以前不常吃的东西我极力做出肚子不饿的样子,在爷爷面前还是有点不好意思。那时对几年才回家一次的爷爷我们还是很陌生的。印象中的爷爷个子很高,总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和电影里的人一样,更让我们骄傲的是爷爷讲话也像电影里的人,很好听。每次探亲,爷爷的大包小包里装满了给我们买的零食和衣服,还有给老祖母的纸烟和茶叶。茶叶我偷偷尝过,苦,泡出来的水也是又苦又涩,老祖母喝起来却吧嗒着嘴,不知道有多好喝的样子。她自己喝好象不过瘾,非得喊来一帮小脚老太太吸着纸烟哧溜哧溜一块喝,真是奇怪,明明是那么难喝的东西。</h3> <h3>  火车从南京长江大桥经过时大家都挤在车窗边看,我觉得没有学过的课文里描写的那般雄伟壮观。爷爷说以后有机会看看大桥的夜景很不错的。过了长江后,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湖泊,这大概是歌中所唱的鱼米之乡了。坐了三天火车,又换乘几次汽车,童年的第一次长途旅行终于结束了。 </h3> <h3>  爷爷工作的地方是一座海滨小城。在大街上行走,经常会看到穿着花衣服留披肩长发的男子,我好生奇怪。爷爷说他们是华侨,这个小城的好多人家都有在海外生活的亲人,这里就被人称为侨乡。刚到那里时由于听不懂那边的方言,可以一起玩的小伙伴没有几个,爷爷休息时便背着食物和水,带我到城边的山l里散步。那里的山与家乡的石头山不同,到处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没有树的地方是绿油油的茶园和一片片清香扑鼻的茉莉花丛。爷爷说茶农是很辛苦的。种茶,采茶,炒茶。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得恰到好处,才能烘制出上好的茶叶来。我想起老祖母喝的苦涩的茶水,原来是这么麻烦才能喝到的。大山的深处有林场,还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在山上遇到的人都很热情地和爷爷打招呼,看来爷爷是这里的常客。穿一身黑衣,头上戴满亮晶晶饰品的少数民族女人们用叽里咕噜的方言邀请爷爷回家喝茶,在他们用竹子和木头搭建的房子里,我吃到了好多样子奇怪,味道却很好的食品。她们和爷爷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但那些好吃的东西全被我装进肚子。</h3> <h3>  爷爷大部分时间都是很忙的,没人陪我玩时我便钻进林业局那个少有人光顾的图书馆里,从一排排散发着陈年旧书霉味的书架上找有趣的书解闷。《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 《人民文学》《解放军画报》。从画报上我看到了还没开发的九寨沟,张家界,黄果树瀑布以及矗立在雪山下的布达拉宫。那些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原来除了山清水秀的家乡,还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这些挥之不去的美景牵引着我成年后的脚步,真真是饱了眼福,苦了脚掌,空了袋囊。那些半白话半文言版的书也被我连蒙带猜,对照着书后面的注释看得一头雾水,似懂非懂。爷爷很放心地把我扔进图书馆里,中午让办公室的阿姨送吃的来。不给送饭我就蹭那个漂亮的管理员姐姐的盒饭吃。那个年代的书与杂志都很干净很纯的,不像现在那些污七八糟的八卦杂志成年人看了都脸红心跳。有一篇小说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好象是两个热恋中的年轻人躺在草坪上,男孩子非常羡慕那片被女孩子压在身下的小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琢磨,他应该心疼那些小草才对呀,好好地长着被压坏了,是不是写书的人搞错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别人还不好意思开口,只好在心里翻来覆去瞎想。聊斋里的故事,实在看不明白了就把书带回去让爷爷给讲,那是一本带插图的文言版书,闲得无聊我便比着插图画书中的人物,一本书画完了,我的画画水平提高不少,只可惜一本厚厚的画册后来被弄丢了,留到现在的话可以开个小小的人物画画展了。一整本的聊斋故事我几乎可以背诵下来,直到上一年级的小妹领她那一帮小不点缠着我给讲故事时,自己还能完整地把那些狐狸精花妖鬼怪故事讲给她们听。看一帮小女生被故事里的恐怖情节吓得目瞪口呆的样子,我觉得特有成就感。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那本厚厚的《天方夜谭》,我都怀疑是爷爷给我买了故意放在那里的。我如获至宝,用画报纸给它做了好看的书皮,藏在枕头下面,里面的故事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h3> <h3>  在爷爷身边待了半年多,经常出差的爷爷就把我寄存到在邻近城市居住的老部下家里暂住。那家的叔叔阿姨有五个孩子,最大的哥哥只见过照片,姐姐说哥哥在香港做生意,好多年不回家了。我到他们家后,五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每天疯得要把房顶吵破,可叔叔阿姨依旧笑咪咪地很少发脾气。阿姨会做许多好吃的东西。过年时把糯米磨成粉蒸年糕,元宵节一家人围坐着包汤圆。怕我总吃米饭不习惯,阿姨还专门为我做放了白糖的小馒头。过年时我有些想家想爷爷了,闷在自己的小床上不开心,阿姨便教我给爹娘写信,还拍了好多照片寄给家里。姐姐们带我去江上坐轮渡玩,买很多好玩的小东西哄我。那个南方的春节使我第一次品尝到想家和想亲人的滋味。也感受到了叔叔阿姨一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遗憾的是一向健康乐观的阿姨在我回北方不久就因癌症去世了。从姐姐给爷爷的信中得知阿姨临终前几个月由于病痛折磨,瘦锝只剩下骨架,也许早点离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回想起在阿姨身边度过的那段日子,内心总如刀割般疼痛,只祈盼阿姨在天堂能健康快乐。去年冬天姐姐打来电话,告诉爷爷叔叔也因病离世了。叔叔的去世让爷爷郁闷了很久,我也觉得难过。再也见不到曾经疼爱我如己出的叔叔阿姨了。</h3> <h3>  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爷爷终于结束了他的工作回来了,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和爷爷一起来的还有奶奶和姑姑。爷爷这次出差,是为了拜访散居在全国各地从本省林业系统离休的老干部们。因为顺路从家乡走,就把奶奶和姑姑接过来了。看着奶奶带来的一大捰娘摊的加了芝麻盐的煎饼和腌得淌油的咸鸡蛋,我的鼻子酸酸的。家里人多了,我和爷爷结束了吃食堂的日子。再也不用吃食堂里那些摻着鼻涕的菜了。因为有次去食堂打饭时,我亲眼看到那个负责炒菜的爱吸溜鼻子的老头不小心把鼻涕弄到他正在翻炒的菜里去了,和爷爷说了此事,爷爷哈哈大笑,肯定怀疑我反映的问题昰否属实。好在不久之后炒菜老头的儿子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仔细观察后终于安心享用食堂里的饭菜。爷爷偶尔也去食堂开个小灶,亲自动手炒个美味米粉和榨菜炒肉丝啥的,但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奶奶在我们的小厨房里大显身手,包水饺,檊面条,烙葱花油饼。每次吃饭都被姑姑在一旁警告:再吃撑破肚皮了! </h3> <h3>  转眼间夏天就到了。随着气温一天天升高,端午节顶着烈日,在赛龙舟的号子中拉开了序幕。端午节前夕,参加龙舟比赛的人们在海上划着船大呼小叫,干劲十足的样子。邻居的阿姨们家里也蛮热闹。晒了好多宽宽大大的叶子,一盆盆泡好的糯米满满当当地摆走廊上。我想起了家乡过端午节时娘用艾草水煮的绿鸡蛋。不知妹妹们这个端午节一人能分到几个香喷喷的煮鸡蛋,反正我是吃不到了。 </h3> <h3>  端午节一大早,海面上装饰得花花绿绿的龙舟排了好几队。摆在海边的长长祭桌上鸡鸭鱼猪头水果 粽子鸡蛋堆了一大堆。几位花白胡须的老人手拿香烛,朝着大海磕头祭拜。参加龙舟比赛的汉子们跪在地下祷告着,一准在求海神保佑他们得个第一名吧。爷爷说生活在海边的人对海神是很敬畏的,出海捕鱼人的安危全靠那个叫妈祖的海神娘娘来庇护。妈祖生日那天的祭拜仪式,比端午节的场面更隆重热闹。稍大一点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后方知晓,之所以能在这一天有粽子和鸡蛋吃,全是由于千年前那位因愤世疾俗而跃入汨罗江的不朽诗人。</h3><h3> 放过祭神的鞭炮,龙舟比赛开始了。划船的 汉子头上系块红布条,腰里缠着红腰带,身上只着镶红边的大裤衩,看上去又健壮又威武。龙舟在划船汉子豪放的号子中似条条飞龙在海面急驰,海边观看比赛的人也随着汉子们的号子齐声喝彩,原来南方的端午节这么热闹。隔了一条长江,南北方的风俗习惯差异还真不小。将近中午,闹腾了大半天的海面稍微平静了些,龙舟上的人把各种祭品全投入海里,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宣告结束。小孩子们胸前晃荡着装了红鸡蛋的彩色小网兜,在海边的 人群里穿梭。五花八门的小吃摊上各色食物散发出让人垂涎的香味,喜欢美食的我又可以大快朵颐了。我们那间小小的厨房里,挂满邻居家的叔叔阿姨们送来的各式各样的粽子。爷爷在山里的少数民族朋友也给我们送来一大袋包成圆筒形的大粽子,那东西也太大了,一个差不多够我一顿饭,味道还特别好。饭桌上一堆红彤彤的鸡蛋,那是我的端午节礼物。</h3> <h3>  学会了当地的方言,我很快就有了一大帮朋友。星期天写完作业,找个合适的理由骗过爷爷奶奶,跟朋友们的渔民爸爸出海去。在海边呆了这么久,真正的渔船却没坐过几次,因为奶奶时时刻刻用她当年盯梢过俺老爸的雪亮眼睛盯着我,离海边太近了都不行。</h3><h3> 出海时叔叔吩咐我们装一桶水,一袋食盐,说吃海鲜有这些东西足够了。我们乘坐是那种木制带棚子的小船,船上锅碗瓢盆渔网鱼叉齐全。船尾有个圆形小洞通水里,我正奇怪小洞的存在,同学悄悄对我说是方便用的。我们相对大笑,叔叔不知我们笑啥,也跟着傻笑。叔叔说只要天气好,在海里待个四五天没问题。能偷偷地出来玩一天就不错了,四五天奶奶还不得找翻天。小船在叔叔的掌控下,随海水一起一付,慢慢向深海靠近。那是一处很干净的水域,海底的水草和礁石清晰可见,形态各异的海鱼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荡。叔叔用铁夹子夹上来带着海蛎子的石头,我们负责用小刀掏出黏糊糊的海蛎肉,这玩意看着恶心,炒鸡蛋吃却鲜美无比。叔叔顺手抓一片海蛎肉扔嘴里,说这东西生吃味道最好,弄得我差点吐出来。捞上来的小海螺和螃蟹加点盐放锅里一煮,那味道鲜得没法形容。我们手忙脚乱,都不知吃什么好。随着出海次数一次次增多,我不仅体验了有趣的渔家生活,品尝了各种海鲜美味,还深深地爱上了那片蔚蓝的大海。连叔叔们都开始打趣,说既然这么喜欢海,不如将来做个渔民的媳妇好了。我想如果一直待在那边的话,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不为别的,单就那些鲜美无比的大螃蟹和海鲜,对美食向来不拒绝的我便有了无限的诱惑力。</h3> <h3>  娘来了,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妹和四岁的三妹。家乡的建安公可因工程需要大量木材,派了公司的业务员来向爷爷求助。那段时间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曰子。爹的电工工作因超生丟掉了,为了给家里添个男丁,娘己经给我捞来三个妹妹。当时的政策是男孩只能要一个,女孩允许生两个。没了工作的爹一度酗酒,家里的日子任娘再精打细算也不好过了。因那业务员跟我们家有亲戚关系,临去南方他找到娘说可以带娘和几个孩子到爷爷那里,看有没有办法改变一下家里的境况。娘比以前更瘦弱,两个妹妹倒是白白胖胖,尤其是我还没见过面的小妹妹,比我的洋娃娃二妹还好看。只穿着红肚兜的小妹每天在家属楼的走廊上蹒跚学步,惹得一帮小伙伴羡慕加嫉妒,这小娃娃直接就是从年画上走下来的福娃,太可爱了。</h3><div> 我再也不能满世界疯跑,只要到了饭点不见我和跟屁虫三妹的影子,林业局家属大院里一准会响起娘喊我们回家吃饭的天簌之声。业务员的工作完成,娘也要回家了,她放心不下家里的爹和二妹。三妹留下来继续当跟屁虫,娘带着小妹回去了。 </div> <h3>  海边人家的生活是很有诗意的。退潮后的海滩上到处是横冲直撞的小螃蟹,想捡的话提个小筐只管往里扔就是了。五颜六色的贝壳在阳光照耀下直晃人的眼。我总是为捡到漂亮的贝壳大呼小叫地招呼小伙伴们来欣赏,可这东西对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一点也不稀奇。潮水开始上涨时得赶紧往岸边跑,坐在海岸上看蔚蓝的海水拍打着海滩,一点一点地把大大小小的礁石淹没。大海也有不好玩的时候,有台风来袭时,海里会掀起很高的浪潮,原本清澈的海水变得很浑浊,往日看起来那么温柔的大海一下子成了面目狰狞的妖怪。海水一直涨到我们居住的楼下,学校接到台风警报早早就停课了。在爷爷和奶奶的双重监管下,我只好趴在阳台上看海里一个高过一个的海浪。爷爷说每年这个时候,经常有出海的渔船遇难,看来充满诗情画意的渔家生活也是蛮危险的。 </h3><h3> 台风警报解除后,被囚禁了几天的我们得空便到海边疯玩。海边的小山上漫山开放的杜鹃花被台风吹得一片狼籍,成片的竹林也东倒西外,只有几棵松树挺拔着它们褐色的躯干依然如故。</h3> <h3>  潮起潮落。在爷爷奶奶身边无忧无虑地走过了童年最后的日子。一群懵懂的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告别了纯真的童年时光,踏入生命中的另一段旅程。</h3><h3> 往事带来快乐。时至今日,南国小城茂密的芭蕉林甘蔗丛依旧在我心中摇曳出记忆里的醇香和甜蜜。不知那些曾经一起捡贝壳的小伙伴们还记不记得那个带领他们去山里探险,迷路后用超强女高音唤来山民救助的北方女孩。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