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印大师的竹画

品竹斋

<h3><br></h3><h3>  在中国画中。墨竹是从花鸟画中分离出去的一种题材。竹子因其历岁寒而不凋,虚心劲节。刚直兼柔的品格,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综观中国墨竹史。在画风上基本是沿着以宋代文同为代表的写实画风和以苏轼为代表的写意画风发展而来的。写意画风强调画家的主观意象。主张将竹子作为载体。通过画家手下的笔墨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意念。因而要求画家具备扎实的笔墨功夫和熟练的绘画技巧。同时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更为重要的是画家要耐的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中去。画家张龙印正是基于这种要求。在漫长的艺术之旅中。通过艰苦的跋涉。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画竹领域内脱颖而出。以其大写意墨竹蜚声花坛。受到同行和世人的关注。 张龙印系河北邯郸人。十一岁便离家外出求学。幼年生活的艰辛和戎马生涯炼就了他奋发向上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他听从同族祖父[画家]的教诲。舍弃了多年油画 。水粉画的学习。转向对中国花鸟画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对画竹情有独钟。一发而不可收。做为苦学派的张龙印。他画竹是从传统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从芥子园画谱开始。他系统地临摹研究了历代画竹大师的作品。故宫博物院的历代绘画陈列展馆中。不知多少次留下了他疲惫忘返的身影。他以苦人所不能苦。练人所不能练的宗教徒殉道精神。以最大的功力深挖传统。在逐步学习中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和审美格调。以至真的感情投入到墨竹画的创作中去。潜心在墨竹艺术领域磨练四十余年。方取的今日之成就。</h3><h3>绘画的最终价值在于精神内涵。精神内涵最终体现在艺术语言中。在画竹的表现方法上。张龙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他以书法用笔入画。将西方的光影与中国画的笔墨之美完美地柔和在一起。将竹竿处理成边缘浓中间淡的笔墨效果。一笔写出复笔的意趣。在竹节上也打破了传统的点节方法。画杆笔不离纸,竹节处不留空白,一顿而过。而后趁湿以焦墨勾点。使竹节醒目脱透。形象逼真。在竹叶的组合上。撇弃了传统的‘个子’‘介’字。‘分’字程式化表现方法。以自己独创的七笔叶组组合画面中大大小小的笔墨团块。以熟练的笔墨技巧将竹叶表现的既剔透又不失厚重。在墨竹的图式上。他采用当下流行的‘大花鸟’的构图模式。将竹子的形态以笔写出,背景用色墨积染。加以烘托。这样的方法既使画面笔墨相济又增加了特定的环境与气氛。同时他以山水画的创作理念来经营画面。使作品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大写意墨竹在意象造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一笔写出既要有形又要有意,笔墨中更多的承载着画家的情感意趣和审美观念。龙印墨竹在形态上吸收了郑板桥,石涛,吴昌硕以及他的老师张立辰的表现方法。融形式感与内心体验于一体。把对传统的认识,感悟与情感,理想投射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品体现出雄强。深沉,灵透,深邃之美。在中国墨竹画坛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nCmtzGqlYEdNkN965HhWQ"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张龙印大师画竹四十载启示录</a></h3> <h3>今年三月,我亲自前往北京琉璃厂,慕名专程拜访了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画竹大佬张龙印老师,并亲切合影留念!</h3> <h3>张龙印,字希乔,号一禅、龙吟、清居轩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首届高研班结业,北京画院姚大伍工作室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现任清晖书画院院长,中国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名家书法联合会特聘美术师。</h3><h3>张大师主攻花鸟,师从张立辰、郭怡粽,以大写意墨竹蜚声画坛,享誉国内外。曾应邀为天安门城楼绘制巨幅作品《碧绿千秋》并收入《天安门珍藏作品集》。《淇园雨后》、《大风歌》两幅作品分别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收藏。2009年在北京国际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1年在台湾举办画展。曾多次参加北京、广州、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并荣获郑州艺术博览会金奖。作品被北京,上海多家拍卖行拍卖。并参与北京、台湾、香港、韩国等地高档画店,画廊运作、展示。作品刊载在《中国美术选集》、《名家画竹子》、《花鸟画临摹与创作》、《名家小品集粹》。《中国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画家----考录辞典》等多家出版物。著有《墨竹探要》一书。</h3> <h3>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有幸拜访结识了张大师,终生难忘。也将受益终生!我敬佩张大师的为人,他待人和蔼,发奋图强,才艺双全,君子风范。他的竹画,更让我喜欢。他的画竹,更让我追崇!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张大师的画竹风采,感受他竹画的魅力!</h3> <h3>中国画的十大构成关系,搞不懂,画一辈子也出不来!    1.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 2.气韵 “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科学。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 3.气势 “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势”有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4.境 中国画之境,远非自然之景或西画之景。若画家不明事理,误入景区,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画的本真意义越来越远。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涛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画家当深悟。 5.写 “写”是中国画最为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笔墨中去。 6.散 散与紧是相对应的关系,只有散画面才会松,松则虚,虚则纳物,纳物则丰富而隽永。现在的中国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风,求大、求满、求全、求实,不是求艺,而是在比工夫,比谁下的力气大,不知也不会顾及中国画的真谛体“道”。 7.玄虚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亦正是画面玄虚的地方。 8.形 “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9.写意 “写意”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之所以引用“写意”一词,概因其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许许多之意。“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简是“以一治万”,繁是“以万治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大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白描、重彩,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笔法,讲究墨法,讲究形而上的美学意蕴。胡涂乱抹可称其为简笔画,却不是写意。 10.空白 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间;没有了空白,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的想象空间。 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中国画的品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尺或度量单位,它是鲜活的、发展的、既客观又主观的。中国画的品评必须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美学平台上去俯视,才会认知、赏析、品评。 南齐谢赫有“六法”之说: 1.气韵生动(略) 2.骨法用笔(略) 3.应物象形(略) 4.随类赋彩(略) 5.经营位置(略) 6.传移模写(略) 古人评画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以及上品、中品、下品三品之说。 黄宾虹解释:综神、妙、能之长,善诗、书、画之美,情思淡宕,不以绚烂为工;卷轴纷披,尽脱纵横习气;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难索,世俗见訾,有真精神,是为逸品。 穷笔墨之微奥,博古通今,师法古人,兼师造物,不仅貌似,而尽变化,继古人坠绝之绪,挽时俗颓败之习,是为神品。 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视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见佳,久视亦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见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引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br></h3>

中国画

笔墨

画家

气韵

墨竹

张龙印

画面

大写意

大师

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