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安江中山公园的变迁</h1> <p> 安江中山公园,位于洪江市(原黔阳县)安江镇现在中山路与商业路交界的西北面,俗称桐油坪的地方。以前的花园位置较为偏僻,之前中山路与商业路尚未修建,安江(老街)至大畲坪的道路十分曲折,交通极为不便,当时安江只有老街这一部分,其余都是硖洲的地盘,是少见房屋多见田地的农村景象,所以中山公园又叫硖洲公园。</p> <p> 安江中山公园修建于1939年,1938年海军上将萨镇冰在西安时,曾经试图从西安去延安“看看”,后被蒋介石幽禁于在安江的海军总部驻湘招待所(硤洲公园内),随后又迁移到辰溪的海军部水雷营。1939年5月,海军陆战队独立第一旅旅长林秉周奉命率海军陆战队独立第一旅担负安江至榆树湾公路的守护任务,海军陆战队独立第一旅驻扎于安江。</p> <p> 萨镇冰与林秉周为了激励官兵的抗日士气,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与安江绅士李赞丞建议修建一座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将转见庵兴龙阁改建为孙中山纪念园。同时又购地十余亩,栽种花草树木、修建亭阁与围墙。转见庵前有座李母蒋太夫人墓,经过问询查谱,始知蒋太夫人墓为北宋抗金殉国民族英雄李若水之母墓。于是将李若水之母蒋太夫人墓,圈入公园之中,与中山纪念堂,抗日阵亡纪念碑同垂不朽。</p><p> 1944年,长沙、邵阳相继沦陷,《中央日报》湖南版随即迁来安江,报社设在安江中山公园。抗战胜利后报社回迁至长沙。</p><p> 世事的变迁,中山公园逐渐被改建为安江粮库,公园所有建筑被毁,仅存李若水之母蒋太夫人墓地。</p><p> 由于“安江城市建设的需要”,中山公园唯一的一处原址——李若水之母蒋太夫人墓也于2016年元月又被搬迁至河西的“安江中山文化公园”?至此安江中山公园已不复存在。</p> <h1>萨镇冰 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h1> <h3>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今天的回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br> 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年、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年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宣传抗日救国。<br> 1938年萨镇冰在西安时,曾出发前往延安,半途被朱绍良(时任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派员接回重庆,又将他送到安江的海军总部驻湘招待所(硤洲公园内)“休息”,随后又迁移到辰溪的海军部水鱼雷营。1941年3月,田汉先生从重庆回长沙,道经辰溪,然转道安江,得悉萨镇冰在安江,急往拜谒,交谈甚欢。田汉先生并赋诗一首致敬:<br> 烈士暮年心未甘,卜居偏爱向湖南。<br> 纵谈战史气强壮,展望棋枰起更酣。<br> 头白恰添庭草绿,眼青犹似海波蓝。<br> 泰曾去后幼陵往,难得将军八十三。<br> (泰曾指林泰曾,幼陵指严复,与萨镇冰是同学。) <br> 1939年,萨镇冰与安江绅士李赞丞倡导海军陆战队修建了海军陆战队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国父的孙中山纪念堂。也就是安江中山花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于福州病逝,享寿94岁。临终前不久,萨镇冰写道:<br> 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br> 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br> 忘怀富贵心常乐, 从事勤劳志益坚。<br> 所望群公齐努力, 相扶世运顺乎天。</h3> <h1>安江各界欢送海军上将萨镇冰赴辰溪</h1> <h3> 抗日战争时期,海军上将萨镇冰率部驻军安江。1939年萨镇冰等人创建了安江中山公园,在公园留下了诸多故事及诗词文章,后受重庆指令去辰溪驻军。图中即展现了当时安江各界人士骑马、乘轿来到中山公园为即将离开安江,随军去辰溪的海军上将萨镇冰送行。公园内两排警卫荷枪实弹,轿车停在坪内。中山纪念堂前己聚集送行的一群人。<br> 在公路上,整齐的部队、骡子拉着新式大炮、重机枪。公园围墙上大幅标语“中华民族万岁”、“精忠报国,誓把日本鬼子消灭干净”、“加紧生产,支援抗战”!公园后面是安江桐油坪飞机场。图片重现了当年安江军民团结一心,保国保家,抗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br> 本图文由安江市民廖开庆<br>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信息绘制<br><br> 萨镇冰将军离开安江,移居辰溪,清末秀才、段氏族长(龙田长碛人)段幼燧赋诗一首:<br> 送萨镇冰将军赴辰溪 <br> 鸿爪天涯印雪泥,游踪踏遍夜郎西。<br> 云山到处供吟咏,人物当时入品题。<br> 寒雨连江辛渐去,杨花满路子规啼。<br> 林公远别辰阳后,又送将军过五溪。<br> (林公:指林秉周旅长。)</h3><h1></h1><h1></h1><h1></h1><h1></h1><h1></h1><h1></h1> <h1><br>林秉周 海军陆战队第一独立旅旅长</h1> <h3> 林秉周:福建仙游安贤里菜坑村人。生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932年4月26日任国民政府海军陆战队第二独立旅旅长,次年参与福建事变,并任中华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海军陆战队副司令。1936年2月25日调任海军陆战队第一独立旅旅长,赴江西九江,守南浔铁路,兼任九江警备副司令。 <br> 1937年抗战以后,被调驻江西、湖南、安徽等地。1939年5月,军委会抽调第一旅离开粤汉铁路,前往湘西,负责维持湘黔公路和沿线治安的任务。海军陆战队独一旅到达后接防湘黔公路大坪至安江、榆树湾一段湘黔公路。 <br> 1940年3月起,到1942年6月止,海军陆战队独一旅共对盘据山区土匪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围剿行动,缴获枪枝数百支,为治理巩固抗日后方,受到湘西人民竭诚拥护。<br> 1942年,调重庆任国防部参谋。1943年初,海军陆战队独一旅各部转入湘西,分驻各水陆要道,继续负责地区治安和交通线维护的工作。抗战期间参加了武汉会战、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br> 1948年3月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 福建代表。后去台湾,<br> 1968年7月21日去世。<br> 1940年2月,林秉周在安江期间,创办了为当时驻湖南安江海军陆战队随营子弟中学,校址在安江镇红心街(原李氏祠堂,后更名为建国中学、力行中学,现在的黔阳二中)。<br> 林秉周与团长马鸿炳、安江驻军司令谭自候、黔阳县保安司令龙万贵、力行中学学校董事穆翼南等人倡议复修明代烈士宋以方的衣冠冢。由马鸿炳与龙万贵具体负责,联手协作整修了宋以方衣冠墓。<br> 遵照萨镇冰的提议修建了海军陆战队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国父的孙中山纪念堂——安江中山花园。<br> <br> <br> 1940年5月,林秉周率部移驻辰溪,段氏族长段幼燧赋诗一首:<br> 雅集叨陪正赋诗,诗成又是送行时。<br> 全凭劲旅维公路,更借长才备职司。<br> 两地旌旗五族共,半生书剑一肩随。<br> 芳园幸有甘棠在,少慰黔黎去后思。</h3><h1></h1><h1></h1><h1></h1><h1></h1> <h3></h3><h1><br>穆翼南——力行中学学校董事</h1> 穆翼南先生字海鹏,1879年(清光绪己卯)3月28日生于定远县城的一个回族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四岁入私塾,读书一过目,虽久不忘,故有神童之称。二十四岁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现南京大学前身)就读,毕业时年已二十八岁。当时因仰慕湖南为人才荟萃之地,遂离宁赴湖南长沙,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此间又先后受聘于楚怡、周南、福湘、高工、高农等各大、中学校任教。不久,南京大学慕其名,聘其为教授,后又为安徽省安庆农业学校迎为校长,并兼课于政法学堂。当时,由于安庆救济院乏人,地方人士恭推其作主持人。穆先生素以济世为怀,遂欣然应命,不几年,就为救济院做出很大成绩,因此又受到国民政府安徽省教育厅重视,聘为督学专员。后因对时政深恶痛绝,愤而辞职,退居南京。<br> 退居南京后,便闭户著书,曾有多册学著出版问世,其中大成者则数《兴国新策》,计十万余言,当时国民党軍政要人冯玉祥、柏文蔚见到后,十分佩服。<br>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对我国侵犯日益深入,穆先生对此无比愤恨,遂毅然举家遣回老家定远县城,他不顾年高体弱,仍凭气血之刚强,组织子弟、壮丁义勇数百人与敌周旋,多次杀伤日军。5月14日,合肥沦陷,于是再率难民自皖而鄂、而湘,徒步千余里,因穆先生年事已高,千里随难民跋涉操劳,而心力交瘁矣。当时,其长子穆道宏已在湘任职,遂迎穆先生于湖南沅陵,旋移居安江,由于穆先生德行、文章俱佳,又勤于公益,且不计报酬,很快为地方父老、名士所敬爱。穆先生亦忘其身为他乡远客,凡地方慈善、教育诸事,莫不尽其力而任其难,并常语挚友海军上将萨镇冰日:“诗文粪土,礼义消沉,文而文者盖寡,况武而文者乎?”萨将军则应之日:“求之于古,尚难得斯人,今乃得之先生,岂非大幸耶!”1941年春萨将军赴渝前夕,留诗道别:<br> 春当辰月柳如眉,莫解劳人尚载驰。<br> 两鬓繁霜今觉老,满腔热血故忘疲。<br> 相逢深感殷勤意,临别聊陈慷慨辞。<br> 国事匹夫原有责,此生功烈在乘时。 <br> 穆先生到安江时,年届六旬,很多人劝他休息,以享天年,但他却说:“国难如斯,生灵涂炭,培育英才,儒者之事也。余一息尚存,敢息肩中道耶?”乃奔走四乡,鸠资创办安江力行中学,公推任校董,穆先生自荐兼义务教师。1941年4月12日上午上最后一节课时,突然狂风摧屋,橡断墙倒,全校师生都及时抢救出来了。穆先生奋不顾己,俯身怀护两生,以致遭到梁木重压,两生获救,而他竟以身殉学,时年63岁。<br> 安江男女老少闻知,莫不悲痛流泪,安葬之日,送者数千人,足见其德惠感人之深。海军上将萨镇冰、安江镇镇长杨荣耀等知名人士均撰挽联、挽诗哀悼。萨镇冰将军悼挽:<br> 行可对尺无所愧,<br> 生能爱众有遗思。<br> 好友曾任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的沈子修(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副省长)悼挽:<br> 四十年悼背湘江,以教育始,以教育终,桃李遍神州,一代名流推巨擘;<br> 六三者脱身危乱,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芝兰拥白马,千人素服葬先生。<br> 安江镇长楊荣耀的挽联:<br> 课毕罹惨灾,蓬岛逍遥,一朝师弟登仙境。<br> 公余来追悼,硖州黯淡,全镇人民动哀歌。<br> 段氏族长段幼燧的挽联:<br> 前番与吾侪酬唱名园蕴藉流风绮句高吟犹昨日,<br> 此际率童冠飞升蓬岛逍遥仙境舞雩归咏正暮春。<br> 建国中学全体师生的挽联:<br> 大厦难支痛者奋梁木倏坏吾将安仰,<br> 狂澜莫挽叹此后学派分流谁复与归。<br> 穆先生逝世后,葬于湖南安江白虎脑。解放后,回到安徽滁县工作的儿孙为实现穆先生生前回乡的宿愿,遂将葬于安江的墓迁至滁州市陵园。<div><br>穆翼南遗诗:<br> 春日游公园: <br> 开发西南次第施,硖州车马若云驰。<br> 行人何处觅芳踪,遥指公园将士碑。<br> <div> 久客硖州有感: <br> 浩浩江流绕峻岑,雨收山见夕岚沉。</div><div> 排空山甲蝎家愁,不定沿洄客思深。 </div><div> 春水一湾鸥逐浪,暮烟数缕鸟归林。</div><div> 逃秦聊寄桃园里,难却思还故里心。</div><div><h1></h1><h1><br></h1></div></div> <h1>“忠义”——宋以方衣冠墓</h1> <h3> 宋以方,靖州河街人,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历户部郎中。正德十四年(公元1520年)任江西瑞州知府(正四品)。 <br> 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封藩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率六万叛军造反,宋以方时为瑞州知府。眼看上司造皇帝的反,他举兵打叛王。因他是一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又不懂兵法,结果被叛兵擒获。被抓后,他死活不投降,并且破口大骂宸濠。反王宸濠用尽一切手段,还是“收”不下宋以方。最后,宸濠只好恼怒地把他装在船中的铁笼里,带着他随自已去征战。打到安庆,突然中了对方的重兵埋伏,大败而归。宸濠狼狈不堪,不停地催促着舟子:“快,快!”此时日已偏西,血染的夕阳下有一堆黑云正翻江蔽日,一时间狂风大作,雷声动天,大雨倾盆。船队顶风逆水本就更难,叛军船队尾缩到黄石矶码头。宁王朱宸濠瞅着黄石矶头的怪石嶙峋,悲切地向左右问道:“这是什么地方?”“这里叫黄石矶”。“王失机”就是说宁王失去了争夺帝位的机会。宸濠大不吉祥,即下令:“斩宋以方祭江”。事后,朝廷平定了叛乱,其子宋崇平要尸体不得,就捡了家中几件衣衫,在老家黔阳的安江埋了个衣冠墓。<br> 1939年,海军陆战队驻扎在安江,海军陆战队旅长林秉周、团长马鸿炳、安江驻军司令谭自候、黔阳县保安司令龙万贵(黔阳县岔头乡人)、力行中学校董穆翼南等人倡议复修明代烈士宋以方的衣冠冢。由马鸿炳与龙万贵具体负责,联手协作整修宋以方衣冠墓。他们从成渡江运来石料,复修后的衣冠墓,实为衣冠塔,由青色条石构成纪念塔。正面书有“瑞州大守宋以方衣冠墓”等字,背面书有“气贯长虹”四字。两侧为对联:革命重见汉仪历皕年始埽旃裘酬信国,祀神新歌楚士留一垅深藏冠服并邱园。墓地四周为青石碑组成围墙,石碑上刻有历代仕宦名流过客乡贤所题诗词楹联、虫鸟花草。黔阳县龙田乡长碛村秀才段幼燧作诗一首:<br> 当年大节更休论,坯土衣冠今尚存。<br> 沅潕青山长抱恨,石矶碧血旧留痕。<br> 寒烟惨淡孤猿啸,宿草迷离薄雾昏。<br> 千载坟门松柏冷,斜阳独自吊忠魂。<br> 另有诗云:<br> 凄凉古坟忽封崇,石碣巍然硤水东。<br> 尚使当年身不死,有谁瞻仰拜英雄。 <br> 该墓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人为破坏,所有石碑料材已不知去向,现在已经平为菜地。</h3> <h3> 宋公柌:宋公祠位于靖州河街中部,原为明代纪念宋以方所建。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奉诏建宋公祠于原宋氏宅院之左,以褒忠义。至清乾隆初,改名为江西会馆,后易名为万寿宫。该古建筑历时四百余年,虽经7次大火,仍安然无恙,后因历史原因,迭遭破坏,昔日盛况渐失。1998年11月进行了维修。</h3><h3><br></h3><h3><br></h3><h3>中央日报社(湖南版)临时社址</h3><h3> ——安江中山公园</h3> <p> 中央日报社首任社长程沧波(1903-1990),原名程中行,字晓湘,笔名沧波(以笔名行),晚署沧波居士,江苏省武进县县城茭蒲巷花椒园人。192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复旦任教10年,后赴英国留学。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兼新闻系主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政治大学,东吴大学教授,上海《时事新报》主笔、《中央日报》首任社长。精书法,早习李北海,后兼学魏碑,兰亭,再临怀素。中国当代著名报人。1990年因病在台湾省台北市逝世,享年87岁。著有《时论集》、《沧波文选》、《土耳其革命史》、《民族革命史》、《历史、文化及文物》等。</p><p> 《中央日报》原在南京,1938年迁重庆途中曾在长沙出版。1939年5月在邵阳出版“湖南版”后,1944年湘桂战役中先后转移武冈、安江,在安江,报社设在安江中山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于9月25日迁返长沙。</p><p> 《中央日报》(湖南版)社长段梦晖,抗战前在南京办报,曾因“共党嫌疑”被捕。《中央日报》(湖南版)属重庆的中央日报总社管辖,隶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这张报纸在政治上必须与重庆的《中央日报》保持一致,重要评论都转载重庆的。是当时最权威的官方报纸。本报较全面地记录了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及时事新闻,对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p><p> 解放后,段梦晖先后出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秘书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新闻处长、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等职。1981年5月29日,段梦晖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74岁。</p><p><br></p><p>* * * * * * * * * </p><p><br></p><p>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夲裕仁天皇正式在皇宫内广播宣读《日夲无条件投降诏书》,一百多万日军向中国战区投降。当时在安江出版的《中央日报》发出“号外”,说日夲已“无条件投降”,安江全镇轰动,镇民及安江纺织厂工人的欢乐,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人们挥舞着国旗,敲锣打鼓放鞭炮,没有锣鼓的他们把自家的洗脸用的木制洗脸盆也拿了出来,在街道上载歌载舞地敲打,髙呼“中国万岁”…… </p><p> 摘录《爱无结局—第十九章:陪都会议》</p> <h1>一代名相 李若水</h1> <h3> 李若水(1093年-1127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水德堡人。<br> 李若水,早年在太学读书,后来中进士,先后在大名、平阳、济南任职。当时宋徽宗昏庸无能,朝政友高俅等人把持,对北方日渐强大的全国采取妥协投降政策,“主和”派占据上风,李若水对此极为愤慨,多次向皇帝上书,点出当时的朝政弊病。提出兴国安邦的两侧。<br> 公元1126年,钦宗纪委,对李若水提升为礼部尚书,但李若水谦逊,诚实连连推辞、任吏部侍郎。<br> 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徽、钦二帝被俘,备受侮辱,李若水仗义执言,怒斥金国太子不讲信义,他们见李若水忠勇可嘉,便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李若水言辞拒绝,厉声喝之说:“忠臣事君,绝不降无道之君。”敌军无奈,就割掉李若水的舌头,挖掉眼睛、砍去手指最后壮烈牺牲,终年三十五岁。<br>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书:“若水忠义之节,无化论,达于朕闻,为之涕泣。”金国也极为佩服李若水的忠心义胆,称他“南朝惟李侍郎一人临死无怖色”,所以李若水有“南朝一人”的美称。<br> 李若水善诗,诗如其人,气魄恢宏,死后衣袋中留诗一首:<br> 胡马南来久不归,山河残破一身危。<br> 功名误我等云郭,岁月惊人和雪飞。<br> 每事恐贻千载笑,此身甘与众人违。<br> 私情惟有君亲重,血泪纷纷染客衣。</h3> <h1> 安江中山公园内的抗金民族英雄李若水母亲墓地与海军名将萨镇冰题写的石碑。</h1> <h3></h3><h1>《重修宋侍郎李若水公母墓碑记》</h1> 母墓在安江镇东北转见庵前,葬于何时无可考者,清乾隆间曾重修然又坏旧矣。己卯秋余驻军硖州,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择地于墓侧,遂改转见庵为中山纪念堂。又购地数亩莳以花树,结其亭台围墙以限之为公园,颇可观而母墓在其中拟修之。但不知其为母矣。及询李子赞丞,出其谱相示,读其谱始悉为宋侍郎李忠愍公之母也,乃嘱李氏鸠赀新其墓建亭立碑以表之。亭成李氏请余撰之以记之。余不敏有何言,且余言亦不足表其母也,惟余素喜忠义之士以能临难不苟,视死如归,以为懦弱贪生者,倡侍郎气节凛然,以文臣奋勇抗虏感,为所屈其事自足千古,然能如此者皆母之教也,而母之贤又当何如耶,安可不为述一、二以示其后人哉?即置公园之中,与中山纪念堂及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同垂不朽,应无愧色也。后之人入其园,见其墓,谈其碑而知李侍郎其人不屈外侮,为国家争正气,为士类争光荣。并知其有母能教其子,尽忠死节,若此使之,反而有益于世道人心者。 <h3> 李若水母亲墓地与海军名将萨镇冰题写的石碑原址因城市建设的“需要”,中山公园唯一的一处原址——墓地及石碑也于2016年元月搬迁至河西的“安江中山文化公园”?至此安江中山公园己不复存在。</h3> <h3></h3><h1>萨镇冰、林秉周、段幼燧诗词集</h1> <div><h3><br></h3><h3>萨镇冰将军《硤州公园偶成》 </h3>草绿苔青任低徊,更喜窗前数树梅。<h3>枝上鸟鸣知客至,竿头丝动觉鱼来。
我回幽赏新诗就,半晌高谈夜宴开。
四座飞觞同醉月,硖洲未许逊蓬莱。
</h3><h3><br></h3><h3>和萨镇冰将军《硤州公园偶成》 段幼燧
名园胜境足徘徊,春信频传驿使梅。
佳日赋诗豪士集,良宵高宴将星来。
草原随意侵阶绿,花似迎人夹道开。
盛德如公犹矍铄,邦家端合育台菜。
林秉周旅长《安江晚照》
搀枪扫去静无惊,对此溪山我有情。
绿树围轩深院暗,苍波撼岸大江鸣。
云封樵径思高隐,夕照渔舟喜晚晴。
扰患饱经心似铁,干戈满地亦升平。
<br></h3><h3>步林秉周旅长《安江晚照》韵 段幼燧 </h3><h3>太息连年烽火惊,沧桑世变不胜情。
愁看横海阵云起,怕听边城画角呜。
白发有缘瞻霁彩,青山无恙放新晴。
沅湘焜耀旌旗色,从此驰驱道路平。
</h3><h3> </h3><h3><h3> 题海军上将萨镇冰 段幼燧</h3>出处无心意适然,游踪踏遍九州烟。
飞鸿到处泥留印,倚马吟成句欲仙。
明月拥书消永夜,秋风横槊忆当年。
云山满眼皆诗料,都入瑶笺第几篇。
</h3><h3> </h3></div> <h3>萨镇冰将军和答诗
羡子才高气蔼然,相逢正值柳含烟。
骚坛酬和成诗侣,珂里栖迟识谪仙。
胜日且寻风雅趣,浮生待见太平年。</h3><h3>征骖欲发承题赠,何幸珠玑落满篇。
游五云山与林旅长唱和 段幼燧
(一)</h3><h3>古刹岿然峙硤洲,五云山静水云幽。
隔林声度禅堂磬,远浦帆归贾客舟。
佳日赋诗推独步,高风缓带喜同游。
放怀不尽登临兴,黛色岚光笔底收。
(二)</h3><h3>迢迢旌节莅偏州,乘兴探奇夏日幽。
山水有缘迎客履,烟波无际下渔舟。
曾闻落帽传佳话,且喜题糕纪胜游。
梵宇一声清磬发,松风满径俗尘收。
林秉周旅长和诗
偶尔偷闲学柳州,攀崖越谷为探幽。
千层落叶铺三径,万里狂涛拥一舟。
树有松杉庵更静,山无荆棘客能游。
我来恰值炎阳盛,五马峰前暑气收。<br></h3><h3><br></h3><h3>感时三首赠萨将军 段幼燧</h3><h3> (一)</h3><h3> 滚滚烽烟日未休,何时重上岳阳楼。</h3><h3> 剧怜郡邑成焦土,太息东南半废邱。</h3><h3> 无奈彼苍未厌乱,偏教黎庶更添愁。</h3><h3> 详参天道循环理,狐貉古今是一丘。</h3><h3> (二)</h3><h3> 祖国文明壮远游,无端日寇逞戈矛。</h3><h3> 阵云朔塞亘烽火,闺梦沙场势髑髅。</h3><h3> 波浪已酬宗悫愿,航空共抱杞人忧。</h3><h3> 河山重见升平日,犒劳齐斟酒十瓯。</h3><h3> (三)</h3><h3> 今古浮云多变幻,英雄名世总离奇。</h3><h3> 掀天事业华夷震,建国勋猷竹帛垂。</h3><h3> 伫看同仇抗战日,会须重见太平时。</h3><h3> 弹丸妄肆黔驴技,技拙人翻笑所为。</h3><h3><br></h3><h3> 《夜阑茶话》</h3><h3> 序:庚辰七夕后一夜,马(鸿炳)团长邀林旅长、陈参谋、<span style="line-height: 1.8;">廖锡雨与余茶话于硤洲公园,众赋诗以乐。</span></h3><h3> </h3><h3>遣兴芳园暑气收,一时雅集尽名流。 </h3><h3>元戎旷达谁堪匹,幕府清高孰与俦。</h3><h3>三径幽花供胜赏,满庭凉月入新秋。</h3><h3>夜阑归去微风起,野店竦烟没欲浮。</h3><h3> </h3><h3> 和马武师长《春宴书感》(五取一)</h3><h3>剑气冲霄贯白虹,由来豪侠尽英雄。</h3><h3>知君文武才兼备,早著威名遍域中。</h3><h3> </h3><h3>送别谭司令自侯先生(四首) 段幼燧</h3><h3> (一)</h3><h3>鸦坡高矗晓烟迷,画戟威森镇五溪。</h3><h3> 太息闾阎凋敝日,来苏久已慰云霓。</h3><h3> (二)</h3><h3>硖水江头暂驻旌,和风细柳指行营。</h3><h3> 搀抢扫尽军威振,毒气潜消洽放晴。</h3><h3> (三)</h3><h3> 夹道欢腾竹马迎,采风问俗见真诚。</h3><h3> 表扬忠节留题咏,千载丰碑记令名。</h3><h3> (四)</h3><h3> 五云影里剑光浮,麦穗凝黄四野秋。</h3><h3> 闻道离亭开祖帐,楚山寒雨不胜愁。</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