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游记之六(下) 吴哥庙

bbY

<h3>吴哥游记之六</h3><div>吴哥古文明的巅峰之作——吴哥庙(下)</div><div>&nbsp;</div><div>古人说:大美无言。吴哥庙之美,只能用心灵感受,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但不管如何,既然身临其境,还得略记一番。</div><div>吴哥庙入口在西边,顺着石堤路穿过水面,便是西大门。</div><div>西大门是三座重檐的穿心塔,塔门华丽。两侧由高低错落的重檐廊道连接,延伸至南北两边的河岸,估计长达2公里,给人以威严之感。</div><div>从西大门进入吴哥寺内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悠长的中央参道两侧,水池中红莲盛开,碧水如镜。参道的尽头,才是吴哥庙的主体。</div><div>怀着对古代文明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进这座神奇的殿堂。一边沿台阶向上攀登,一边品味观赏。越过两层围廊和一组田字形庭院,穿过座座塔门,直达中央圣塔之下。那里有供奉毗湿奴的石室,但上主塔的台阶每边有三道,一共十二道,皆异常陡峭,其坡度近75°,要登上去并非易事。我们到达之时,已经禁止游客攀登。令人遗憾。</div><div>围绕中央圣塔的底座绕了一圈,蓝天白云之下,仰视那五座矗立于高达14米的多边形台基上的高塔,你不能不为高棉民族对宗教的虔诚和精妙的建筑艺术而感动。</div><div>吴哥寺的东边相对简洁一些,两层回廊之间,是大片草地,回廊之外便是茂密的森林。</div><div>原路返回时,夕阳正缓缓从吴哥庙巍峨的主塔背面落下,在这充满了光影变幻、摄人心魄美感的情景中,我,静静坐在护堤上,点上一支烟,回首吴哥庙落日余晖,依依不舍地品味这座古代建筑艺术的奇迹之作。</div><div>吴哥庙之美,首先在于它的外部造型。</div><div>吴哥窟的主体是一座以印度曼陀罗为蓝图的三层须弥座叠加的金字塔形建筑。它的最高点主塔塔尖,高65.5米,而第一层的底座宽度为215米,因此,塔尖与底座两端的连线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正三角形。非但如此,它三层台基升高的尺度,均按倍数增长,台基的宽度的边沿,都在正三角形的斜线上,这样,整个建筑就像三个正三角形的叠加,稳重而优美。现在柬埔寨国旗上的图徽,取自最高台,从塔尖到台座两端的连线,恰是也一个正三角形。这种对称之美,体现在这座宏伟秀丽建筑的方方面面,展现着那时高棉人的审美情趣和精妙的计算水平。</div><div>当然,吴哥庙之美,还在于他的庙塔的造型和布局。这里塔造型,不同于我们已经见过的四面人像的巴戎庙塔和须弥座叠加的周萨庙塔,而是一种塔身的每一层都装饰莲花瓣的圆体尖顶塔,繁缛而精致。吴哥庙中,在一、二层台基的四角和每边的中间,一共建有20座同样形式的塔,高低错落,如雨后春笋,映托着高耸的中央五塔,十分壮观。</div><div>吴哥庙之美,还在于它各层须弥座台基外沿的围廊。这些围廊外观都是具有中国风格的二至三层的双面坡重檐楼房,但内部中空无楼,一眼可见叠涩尖顶。令人诧异的是,所有围廊的4、5米高的廊柱和窗框都具有古希腊、古罗马式廊柱的风格,流淌着浓浓的西方建筑文化的血脉,展现着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与交融。在这些廊道中行走,有时空交错之感,以为是来到古罗马的某个宫殿。吴哥庙的这种围廊重重叠叠,相互勾连,蔚然之间,体现了吴哥作为中西建筑文化接触碰撞结合点的特殊地位。</div><div>遍布吴哥庙建筑表面的浮雕,自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浮雕使得庄严凝重的庙宇鲜活起来。绵延悠长的廊壁,也为雕刻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空间,成为艺术的走廊。</div><div>围廊墙壁上的浮雕,廊大多取材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为人们叙述演绎着虚幻世界的神魔故事,也再现了苏耶跋摩二世征战占婆的场景。内容丰富、场面复杂,形象逼真,姿态生动,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恨时间太短,步履匆匆,我们只欣赏了其中一隅。</div><div>吴哥庙最令人惊叹的是现存所有建筑,全为石质材料构筑,许多石材重达8吨。在千年前的生产力条件下,仅仅石材的开凿、运输、切割、雕刻就有多么艰难,真是难以想象古代高棉人是如何完成这旷世杰作。据说,为建此庙,吴哥王朝先后投入各类工匠达1500万人次,建造所用时间长达89年。苏利耶拔摩二世去世时,整个建筑尚未完工。</div>